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1-09 21:30:00| 人氣84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的策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全文收錄於2002.09.12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主辦之第二屆兩岸經貿研習營論文集,頁230-244,本文為該論文之第七章結論)

探討近年來中國經濟起飛的背景,和1980年代的台灣有幾分的相似:高度的政治權威、龐大的私有部門(中小企業)、一部份的國營重工業,不同的是私有和公有的比例不同,制度也不同,結果也就相異。

此外,自1991~2000年底,台商赴大陸投資總金額已逾為282億美元(尚不包括由第三地轉投資金額) ,占我對外投資總額的比例約四成以上,位居大陸外資第二位,僅次於香港。然而,自1986~2001年政府卻不斷的宣示”戒急用忍”政策。這其中的是非很耐人尋味。其實,細究戒急用忍政策的內含和宣示的時間,不難發現一點端倪。首先,這個政策宣示的時間是在1996年8月,從後來的數據來看,1996年第三季正是中國CPI逆轉向下的關鍵期,而且即使到了97年底中國國內還在爭辯宏觀調控的政策方向是否需要由緊轉鬆,可是政府決策單位(者)卻能洞燭機先,事前調整,提醒企業赴中國投資需小心的風險,同時,1996年8月也是香港回歸的前夕,為了慶祝回歸,當時香港一片繁榮景象,但兩年後,中國正處在通貨緊縮(CPI為負)的陰影下、香港因金融風暴受創太深經濟呈現負成長。

另一方面,從政策的內涵看:「『戒急用忍』政策的執行是溫和且理性的,並無使兩岸經貿關係倒退的用意。目前我們只是對大陸投資作若干限制,且範圍限於高科技、基礎建設等項目之投資,以及對大型投資作更合理規範,對一般投資及中小企業完全沒有影響。」,從實際經濟部投審會的數據來看,台商赴中國的投資平均規模在74萬美元上下,但是實際投資件數卻難以精確計算,經濟部核准的總金額和中國外經貿部的金額發生不小落差,可見,雖然政策上宣示戒急用忍,但實際審查卻無法徹底,造成社會上普遍輕視戒急用忍政策內涵與成因,不知大陸內需不振的風險(表面的數據還是很好看),許多台商在96~99年間赴大陸投資是經營當地的內銷市場(例如硬體建設、或者是連鎖店、買賣業),這些幾乎確定血本無歸的投資,也不見經濟部有什麼管制的動作,結果造成國內銀行逾放居高不下,可見,「戒急用忍」沒有針對政策細節多加擬定執行,是目前國內資金不足,經濟低迷的原因之一。

其實,對企業來說,到中國利用當地廉價勞工從事生產幾乎是上上之選,因為中國政府有強烈吸收外資的動機,對外商的服務效率相當好,同時,也漸漸摒除了不重視法規、人治的缺點(至少在上海一帶),近幾年,經過台商不斷的摸索,在中國設廠的廠商獲利比率已經達到一半,如果銷售的重點不全是中國市場,也不必太顧慮中國內需不振、失業嚴重的問題,因為那不是獲利的重點。也就是如此,許多廠商成功的在中國取的了成本上的優勢,然而,完全以勞力成本來獲利將對消費市場造成不利影響,以台灣為例,除了國內勞工薪資下降、失業提高,企業的削價競爭也壓低獲利,整體結果是消費不振,獲利下降,反而無法達到原來到中國設廠的目的。

因此,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是世界性的,影響深遠的,如何瞭解這些問題立穩國內產業的利基十分重要,過去10年,台灣在摸索投資中國的最佳模式(中國也在摸索和測試宏觀調控的技術層次),這些摸索,目前已經大致上有了一個方向可尋,以「台灣規劃、中國製造」為例,企業在台灣設營運總部可以具備以下任務中三項以上的功能,包括「經營策略制定、智慧財產管理、財務管理、國際採購、市場行銷、後勤支援、人力資源政策制定、新產品或高單價產品生產及核心技術或產品研發 」等,界定的目標更為明確,這是可喜的現象。

完成日期:2002.07.28

台長: eroca
人氣(84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eroca
該是開放三通的時候了
2008-10-22 06:27: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