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29 07:31:50 | 人氣4,2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真空管介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生生不息的真空管
2008/10/04 00:37
回顧百年音響史,真空管可以說是「死而復活」的奇特產品。從一次大戰后急速發展,二次大戰后進入黃金時期, 1965年后卻被視為落伍的東西,九0年代興起一股直熱式三極管風潮,
連最古董的真空管都被拿出來獻寶,我們只能說它是生生不息。真空管的發明不但為音響回放開啟新頁,也帶動錄音從機械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它溫熱而充滿生命感的聲音,多年來一直擄獲人心,誰能想到這么重要的發明,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呢﹗

真空管的發明
當艾狄生在研究電燈泡時,他做了管壁的防塵防煙實驗,1880年無意間發現下燈泡管內插入獨立電極的地方與燈絲之間,在某種條件下會產生電流。這個現象被稱為「艾狄生效應」,艾狄生本人沒有繼續探討,J.W. Swan(Swan燈泡公司創始
人)等人則開始研究此一現象的奧祕。1904年英國佛萊明在橫越大西洋無線電通信發報機中,才首次利用「艾狄生效應」發明了佛萊明管(二極檢波管)。佛萊明出生于英格蘭的蘭卡斯特,在倫敦大學與皇家化學學院畢業后,1892年到1898年間先后擔任了艾狄生、Swan、
Ferranti電力公司的工程師與顧問。佛萊明在白熱燈、電表、發電機等方面有許多改良,並且發明了佛萊明左手定律。1899年起擔任馬可尼無線電電報公司顧問,1901年馬可尼首次進行橫越大西洋傳送,當時所使用的器材大部份都是佛萊明製作的。1904年他尋找一個可靠的無線電偵測器,想到「艾狄生效應」,于是製作了一個在燈絲與真空管四周有金屬圓筒的製品,這是真空管的原型。當時的佛萊明管只有檢波與整流的功用,而且並不穩定。<圖1> 耶魯大學畢業后即進入西屋公司WE服務的美國年輕工程師Le de Forest,對「艾
狄生效應」同樣感興趣,1899年他的畢業論文是「由並行線終端赫茲波的反射」,而在1900年就開始著手研究真空管,1906年申請到二極體的專利(使用電池)。同時他提出許多新的構想,例如在燈絲兩邊加入白金側翼,燈絲材料指定用白金、鉭和碳絲,因為鎢絲當時還未上市,他認為佛萊明管可用在整流,而自己的真空管可作為繼電器。1906年底,他在二極體中多加入一個閘極極,讓真空管具有放大與振蕩的功能,他同時委托燈泡工廠生產,稱為 Audion。此專利在1908年2月18日透過,但我們通常認定1906年是真空管元年,而
Le de Forest就成了「真空管之父」。

真空管的改良最早的真空管都是採用直流電,只能在業務與及少數業餘玩家間流通,因此真空管的第一次改良就是讓它省電。不過電池實在不方面,而且價格也高,所以第一次大戰后就有人嘗試讓真空管以交流電來工作。為了解決哼聲問題,包括使用鎢氬燈管、燈絲DC點火,用大型管如210發射射線以高周波點火等,都被拿出來實驗。GE公司為了提升電話線安定性,從1913年起著手研究交流真空管,終于在1923年獲得專利。西屋公司也在1921年獲得不同樣式的專利,並由McCullough在1925年推出第一號成品。之后兩年,有許多改良式收音機推出,但基本上還是電池式,只是加上旁熱式變壓器與線路,方便直接使用AC插頭而已。西屋公司早于1913年開始研究旁熱管,並在1915年提出申請,不過一直到1927年,RCA才推出旁熱管UY-277(成為美國旁熱真空管的標準規格);英國MOV也在同年推出Cosmos AC/R(建立
世界旁熱式真空管的標準製造模式),使交流器材得以普及化。最早GE從事電燈泡製造,藉此之便,他們將鎢絲混入少量的二氧化釷。有一次,這個配方被誤用在真空管中,結果卻使放射能力大增。1921年Irvin Langmuir開發出釷鎢燈絲,
大大的提升了電子發射能力,但是用了這種燈絲,如果管內有殘餘氧氣,效果立即打折,最後又研究出各種收氧劑來改良真空效果。當時西屋推出的UX-245、250與245,都已經不是球型燈泡管了,而是氣泡狀的玻璃管,之后再改良才變成后來所看到的可樂瓶型形狀ST管。多極管陸續出現另一波改良是多極管的出現。德國西門子很早就開始動作,希望推出電壓更低、動作更有效率的空間電荷閘極極管(Space Charge Grid),西
門子的蕭特基博士發明雙閘極極管,一次大戰后1923年正式推出作為手提收音機的檢波管。馬可尼公司則為了減低閘極極與屏極間容量,提升放大率,開發了廉閘極極(Screen Grid)高頻放大用四極管。四極管可用于高
周波放大,卻無法用在低周波上,荷蘭Philips在1927年實驗將廉閘極極和陽極中間插入另一條閘極極,成功開發五極管。第一號產品是B443,為電池式收音機的輸出管,和該公司的2502型收音機一起銷售。得力于B443的成功,Philips在1929年推出AC電源用的C443直熱管,鞏固了其輸出管的領導地位。<圖2>1926年德國Loewe發表了2HF與3NF的複合管,成為複合管的鼻祖。所謂複合管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真空管裝入一個管子內,同時各自有其獨立的功能。由於德國使用收音機必須課稅,課稅標準以真空管數量為標準,為減低管數,所以有了複合管的誕生。此外英國的Ediswan、美國愛默生的Multi Value也都生產複合管。一次大戰
后英國的MOV開始開發金屬管,希望改善玻璃管易碎的缺點,第一支發信管CAT的推出是一項重大突破,美國RCA從 CAT偷學技術,1935年也推出金屬管,之后還有GE與許多小廠加入,但
金屬管複雜且昂貴,所以很快就消失了。

英國真空管發展

1838年,英國法拉第對1mm/Hg低壓空氣放電、發光、電導度等加以研究,可以說開啟了真空管技術的序幕。二極體的發明人佛萊明也是英國人,他在馬可尼公司從事橫越大西洋傳訊實驗時,收信裝置相當原始。他試製作磁石收信機,但無法使用︰佛萊明的聽覺不佳,所以還開發了把收信機訊號記錄,用眼睛解讀的裝置。當時感度最高的電流指示計為德遜保指示計,為了利用它,必須有能將高頻率電流轉換成直流的整流機,但他嘗試過各種低周用整流器都沒有用。1904年他把艾狄生實驗用裝有電極的電燈泡拿來改裝,發明了二極體(他稱為振蕩管),現下英國以Valve稱呼真空管,即引用佛萊明的命名。當時已經知道管內的真空度越高,整流作用越佳,但只能以加熱模式排出管內空氣。<圖3>最初佛萊明檢波器與礦石檢波器一樣沒有陽極,不久就加入電陽極,可惜提出專利的時間比Le de Forest稍晚,把真空管之父的美譽拱手讓人。由於英國不像美國那么迫切需要長
途電話,所以真空管的開發腳步並不急。1911年馬可尼公司的蘭尼首度開發出三極管,多用于軍方的無線電收信機,但由於管內真空無法長期保存,工作很不穩定,后來從美國引進球型真空管的排氣,才改良了安定性。1916年BTH 推出Type R管,
與法蘭西的TM管幾乎一樣。一次大戰中,英國海軍致力開發發信管,生產大型真空管,1917年Marconi-Osram Valve所生產的Type T1,是最早的大型發信管。1937年,與RCA有關係
的馬可尼與GEC兩家公司,發表了International Octal系列真空管,以KT(Kinkless
Tetrode)這個型號加入束射功率管的行列,也為英國真空管開辟了另一片天空。不論與6V6同級的KT61,或者與6L6相近的KT66,都獲得許多人的喜愛。稍后所開發的KT88,成為與RCA 6550鼎足而立的產品。

法蘭西的真空管

1908年,Le de Forest到法蘭西宣傳他的新球型管Audion,會見當時法蘭西通信部隊負責人菲力上校,爭取到在巴黎艾菲爾鐵塔上展示發射機的機會。菲力上校對三極管很感興趣,但示範並不成功,所以沒有採用。不過法蘭西本身沒有設計真空管的經驗,而德國軍力擴充迅速,隨時有爆發歐戰的可能,通信部隊的需求迫在眉睫。 1914年大戰前夕,一位美國人保羅皮森,受德律
風根的指派在美國收集最新通信器材情報,當他準備返回德國而在倫敦過境時,德國已經對法宣戰。保羅潛入法蘭西被捕,他被引見菲力將軍,並從口袋拿出Audion真空管詳述其優點,菲力將軍立刻安排他在通信部隊成立真空管緊急開發項目,這是法蘭西真空管的起源。保羅找到裡昂一家燈泡廠Grammont合作,推出原筒型的三極管,成品稱為Fotos。雖然法蘭西很晚才加入,但Fotos中的設計精巧,充分發會法蘭西人的創意天分,所以推出后訂單如雪。另一家曾試做過佛萊明管的Generale des Lampes公司也緊急加入生產,產品命名為Metal,而產品編號就以負責
開發的法軍通信隊的縮寫-TM(Telegraph Military)命名。TM管是一次大戰中公認最好的三極管,英國馬可尼公司戰后買下專利生產。它所採用的管座/插座設計,可輕易的分離開來,也是真空管的一大突破,四腳架構也在歐洲被長期採用。

德國真空管的起源
1903年,德國人威奈特將放電管上面涂以鋇鈣等鹼性金屬氧化物,開發出氧化膜熱陰極的原型,這項發明對后來的佛萊明二極體有很大的啟示。1906年利班由Braun管得到靈感,以陰極射線Relay的名稱申請專利,日后經過多次改良,在1911年8月發表了新的真空管。新真空管在柏林大學舉行發表會,結果AEG/德律風根、西門子等公司愿一起合作進行改良,他們的完成品叫LRS Relay。LRS Relay易受溫度等外在環境與
電源電壓的影響,雜音多,燈絲氧化膜也容易剝落,但一次大戰前卻是長距離電話線的主角。<圖4>德國在 1914年決定為民間電話線路開發新真空管,克服LRS Relay的缺點,最後西門
子的Type A獲選。Type A師承球型三極真空管,1916年開始發售,一部份用于戰場上竊聽敵軍通信用的手提放大器。之后德國真空管就由西門子與德律風根兩家公司為主導,陸續推出許多真空管。

美國西屋公司的貢獻

美國由於幅員廣闊,對長距離電話特別需要,國營的AT&T與他的製造商西屋電器WH(Westinghouse),也因此很早就投入相關研究,甚至將觸角延伸到歐洲。西屋公司曾是家電大廠也參與最早的有聲電影開發,並積極介入電話相關製造業。Le de Forest嘗試
把他的三極管用在低周波放大而沒有成功,直到1912年終于有些成果,他立刻把中繼放大器權利賣給AT&T/WE,並向西屋公司展示其Audion。當時Audion訊號增強會有失真,管內殘留氣體,陽極電壓提升后容易失控,燈絲壽命極短,物理特性不易維持,每個Audion規格都不固定。這個情況對電話中繼放大器並不合適,曾經在芝加哥大學研究真空技術,同時在西屋公司從事水銀弧光燈中繼器研究的阿諾博士,卻看出Audion的潛力。阿諾博士首先強化Audion電極的架構,再採用氧化皮膜燈絲,降低工作溫度,提升真空度,結果使Audion壽命提升到一千小時。1918年10 月,這項成果實際用于費城、紐約、華盛頓
間的電話線上,這是世界首度將真空管運用于商用通信電路中,真空管的編號為Type
 A。之后西屋繼續研究,推出廣為收音機使用的UV管(Unit Vacuum Tube),比歐洲的四腳管早一年。第一個附有管座的Type M,用于1915年開放的紐約-舊金山大陸橫斷電話線路中,壽命約400小
時。1915年推出的Type L燈絲為Type M的兩倍長,壽命則延長為4500小時。一次大戰期間,美國政府責成西屋優先投入軍用真空管開發。軍用管需承受嚴酷的溫度變化、震動、電壓不穩等考驗,西屋公司最有名的軍用管為VT-1與VT-2。最初西屋的電話真空管稱為Telephono
Repeater Element,軍用管則稱Vacuum Tube。1920年匹茲堡成立了世界第一家無線廣播局,在KDKA開播,引起很大回響,西屋以Aeriola的品牌投入家用收音機製造。不過以西屋為名所開發的真空管數量並不多,美國主要的直熱式三極管都是Radiotron的產品,有人認為是RCA製造,實際上像112、171、250、245等都是出自西屋手中,西屋在低周波功率管方面技術領先。
通用電器與真空管

通用電器以製造直流發電機、電動機、汽車引擎等而聞名,他們介入無線電通信也是從高周波發電機開始。初期無線電公司為得到高周波連續功率而煞費苦心,最初使用電弧式發信機,但工作不穩定。后來想到利用電力交流發電機,並委托通用電器生產,1906年完成的產品只能達到10KHz頻率。不過通用預見此后的發展,于是積極投入,1913年完成200KHz,數KW出力的發電機。另一方面,通用的研究室也很快開發出真空管,Pliotron(希臘語,多的意思) 與
Kenotron(希臘語,真空之意)為通用早期真空管的名字。Pliotron很快朝大型化發展,1914年使用于67KM長距離小型高周波發電機調變實驗成功;而通用也發展出200KW的大規模調變發電機。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用把技術加以活用,以克裡夫蘭的工廠為中心,生產了多種真空管,大戰中約生產了20多萬個,而西屋責生產了50多萬個,對軍方貢獻良多。

后來居上的美國RCA

一次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徵收了大西洋橫斷無限電信局(原隸屬于美國馬可尼無線電信公司),並致力擴充規模,將原來50W高周波發射機改為GE製造的200KW機器。這部機器由GE免費提供,對當時戰爭起了很大的作用。戰爭結束后,英國馬可尼等待軍方歸還電信局,並計畫在美國、歐洲設立多處據點大展鴻圖。美國海軍得知馬可尼的企圖,于是說服GE公司,干脆買下美國馬可尼,于1919年10月先成立Radio Corporation
America(RCA),第二年正式並購美國馬可尼。由於這層特殊關係,RCA順利取得GE真空管銷售權,同時積極投入無線廣播業務,開發家庭用的機器。1921年RCA推出純鎢燈絲的UV-216,成為一般收音機、留聲機所用的整流專用真空管鼻祖。<圖5>1920年RCA/GE聯合與 AT&T/WE締
結互相使用專利權的契約,次年WE加入這個Radio集團,以Radiotron的品牌銷售真空管,並努力擴展真空管的用途,使得美國成為真空管的大本營。GE製造由RCA負責銷售的Radiotron,最初型號為UV-200、UV-201,外型和GE軍用管類似,內部電極則完全更新,這些GE改良版,成為后來直熱式真空管的標準形狀。由於上述複雜的協議關係,當西屋以自有品牌銷售真空管時,引起RCA強烈不滿,經過長期協調, 1925年決定AT&T與WE只能局
限于民生用無線電收信機的製造和銷售,西屋則另外成立一家格雷堡公司經營一般消費用的家電。至於廣播用發信設備、錄音室用機器、電影音響系統、航空船舶的無線電器材,西屋另外成立Non-Associate公司來銷售真空管。1930年美國實施反市場壟斷法律,這幾家公司組成的「Radio Group」宣佈解體,有先見之明的RCA則早一步成立Radiotron
Manufacturing公司,買下GE的哈裡遜工廠,開始自己生產收信管。在Group解體時大家有共識,RCA在1935年以前可生產真空管,而 GE與西屋在1935年后才能投入生產。RCA為避免獨佔地位遭非議,
1929年起開始授權給中小廠商參與製造真空管,這使得美國製真空管互換性良好,插座種類降到最低,比起歐洲真空管流通性更佳。1936年,RCA發表了最早的束射管6L6,為業界帶來一陣鼓舞。束射管新增陰極同電位之束射形成電極,同時控制閘極極與廉閘極極的結合,雖然是從四極管發展而來,但它比五極管有更低的陽極特性、更高的效率,以及廉閘極極電流低等特性,可以算是真空管發展史上的大躍進。最早的6L6是黑色金屬管,后來才變成玻璃管,被許多大型電唱機和擴大機所採用,輸出規格為6.5瓦。1937年底RCA同時發表輸出4.5瓦的小型 6L6,型號為6V6與6V6G,用于一般的
收音機中。

以民生為導向的Philips

1891年在荷蘭安特奧芬鄉下由父子共同創業的Philips,到1903年已經成為歐洲第四大燈泡廠。由於荷蘭並未參加一次大戰,所以並未投入軍用管開發。戰后一位無線電工程師Idzerda要求替Philips製造第一號真空管,並以其名字IDZ命名,此人日后成立了無線電台而相當著名。IDZ也是根據Audion改造而來,得到許多業餘玩家的青睞,Philips在1919年改良為A、B、C三種型號,正式介入真空管製造與發展。

只做專業用真空管的WE

由於WE(Western Electric)是世界最大電話公司AT&T的製造部門,所以他們製造的真空管都以專業用途為主,幾乎沒有民生用管。九0代興起的300B熱潮,把WE的300B捧上天空,這大概也是WE始料未及的。WE很早就因應市場需求,推出104、205、211、212等三極管,同時還把205D、
211D等運用在當時幾乎獨佔市場的電影院擴大機上(Type 42、43、46等型號)。WE早期的直熱式三極管,陽極為金屬網(后改為黑色金屬板)、氧化膜燈絲,電極頂部有陶瓷的支撐板,製作非常堅固。1937年發表最早的超短波用真空管316A,戲劇性的將300MHz的道統界線一舉提升到UHF頻帶,此真空管用于飛機的敵我識別系統,可見得WE在這方面的實力。1938年,WE的300B問世,比RCA的2A3晚了幾年。這時已接近三極管的末期,但因累積了過去的技能,所以產生平衡性極佳的傑作。300B和同廠的252A相比,只用6W的燈絲電力,陽極最大定格(450V/80mA)時可得到將近18瓦的功率(252A輸出8瓦)。比300B稍早的300A 在1933年推出,300A的接腳
是刺刀式的,為了與2A3競爭因此改成四腳的300B,它們構造、尺寸、特性完全相同。由於300A/300B的優良性能與高信賴性,還有長壽命,不僅是用在WE Type 86、91、92等擴大機上,定電壓電源等工業用、軍用
器材也都有使用,直到六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內的儀器都還用300B做電源穩壓,它是美國直熱式三極管告別世間珍存的一顆耀眼巨星。1996年WE重開坎薩斯城的生產線,重整旗鼓讓300B複出,但350美元一支的定價早已今非昔比。

台長: 艾立克雅客部落格
人氣(4,2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音響 |
此分類下一篇:擴大機
此分類上一篇:USB防毒部份,請參考以下說明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