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24 10:33:17| 人氣1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漁父〉補充資料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屈原的歷史形象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凡是讀過一點書的中國人,很少不知道他的。但是,很奇怪,關於他的生平事蹟,我們卻知道得很少。譬如說,他生在哪一年?哪一年自殺?總共活了幾歲?連這種最基本的問題,我們都不曉得,其他的事情我們更不清楚了。以前的人對於他的生平有許多的推測,然而,這也只是「推測」而已,到底對不對呢,誰也不敢確定。更有趣的是,有的人因為古代關於屈原的記載,都讓人覺得撲朔迷離,於是乾脆否定有屈原這個人存在。連屈原這個人的存在與否都起了懷疑,那麼,也就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蹟實在是太模糊了,好像還是個謎團一般。

根本不承認有屈原這個人,這的確有點荒謬。但有的人又很肯定的推測說,屈原在哪一年生在哪個地方,哪一年發生什麼事,哪一年又怎麼樣,最後又在哪一年自殺,說得煞有介事、有頭有尾的樣子,這也實在不能令人信服。我們要了解屈原這個人,以及他的作品,最好還是根據最早的時候漢朝人關於他的一些記載,作個簡單而扼要的畫像。由這個畫像,我們可以知道屈原一生最重要的遭遇,也可以了解到,這些遭遇如何影響他的一生,最後終於使他自殺,也終於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二、屈原的家世

屈原是楚國王族的後代。在很早以前,屈家最早的祖先是某一個楚王的兒子,被封到「屈」這個地方,因此他的子孫就以「屈」來作為他們的姓。很久以來,屈家一直是楚國王族裡最有勢力的家族之一。在春秋時代,屈家曾經出過許多風雲一時的大人物。到了戰國時代,屈家和另外兩個家族景家與昭家成為楚國王族裡最有名的三族,影響似乎更大了。當時,楚王特別設了一個「三閭大夫」的官,來處理屈、景、昭這三個王族的事務,屈原本人就曾經擔任過這個職務。

屈原既然出身於這種權大勢大的王族,可以想見,他一定會參與楚國的政治事務。但是,有關他早年的生活,我們一點也不清楚。我們只知道,當屈原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我們開始看到屈原這個人時,他已經成為楚王最親信的大臣了。當時的楚王是楚懷王,而屈原所擔任的官職是「左徒」,可能是僅次於令尹(楚國丞相)的高官。

三、屈原與楚懷王

楚懷王的時代,是戰國時代的關鍵期。當時,秦國很明顯的一天比一天強大,其他六國已經無法和秦國抗衡。六國為了自保,決定採用蘇秦的建議,大家聯合在一起抵抗秦國,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合縱」政策。但是雖然是六國聯合,整個合縱政策的成敗卻掌握在齊、楚兩國手上。因為齊、楚兩國是六國中最強大的,只有他們兩國同心協力,六國同盟才有實現的可能。所以楚懷王的時代是關鍵時代,其原因就在於:懷王不能充分了解齊、楚聯盟的重要性。他的外交政策始終搖擺不定,時而聯齊,時而聯秦。這樣的政策不但使楚國的國勢一再削弱下去,六國同盟的合縱政策也無形中瓦解了。合縱一瓦解,也就決定了六國的命運,秦國可以放手的一個一個去吞滅六國了。

屈原是充分了解齊楚聯盟的重要性,可惜的是,當懷王要開始脫離六國合縱時,屈原已不是楚懷王所親信的大臣了。屈原當左徒時,完全得到懷王的信任,說得上是「言聽計從」。但也因為屈原太得到信任,不免引起另一位大臣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批評屈原的傲慢與自大,暗示懷王說,屈原連楚王都不太看在眼中,只曉得誇耀自己的才能。上官大夫的讒言終於使得懷王生氣起來,開始疏遠屈原了。

就在這時候,秦國派遣張儀到楚國來破壞六國的合縱政策。張儀在當時是以「連橫」政策出名的。所謂連橫,簡單的說,就是要六國和秦國和好,秦國自然不會吞滅六國。張儀也知道合縱的成敗操在齊、楚兩國,所以他先針對楚國下手。他告訴楚懷王說,只要楚國跟齊國斷絕來往,秦國願意割給楚國六百里土地。楚懷王聽說平白可以得到六百里土地,馬上就動了心。屈原立刻向懷王剖析聯齊的重要。然而,懷王是不再信任他了,又貪得六百里土地同盟,終於聽了張儀的話,和齊國斷絕外交關係。

懷王一和齊國破裂,馬上要求秦國割地。然而,張儀卻派人跟懷王說:「我們只說割六里,哪裡是六百里呢?」懷王一聽,大怒,知道被張儀愚弄了。於是下令攻秦,但卻打了大敗仗,大將戰死,土地還被攻占了一大塊。於是又總動員一次,再度攻秦,不幸又大敗。這時,魏國又趁火打劫,居然也起兵攻楚。而齊國,對於楚國的無端斷交非常憤怒,當然袖手旁觀,不會加以援助的了。
懷王真是又悔又怒,只好派遣屈原出使齊國,似乎有重建聯盟的意思。但秦國卻又把所攻占的楚國土地歸還楚國,以此來破壞齊、楚再度聯盟。懷王竟跟秦國說,失地他可以不要,只要把張儀派來給他處罰,他就心甘情願了。張儀竟然大膽的又來到楚國,憑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再加上買通楚國大臣靳尚、楚王寵妃鄭袖,居然又說得懷王原諒了他,把他放走了。屈原這時剛從齊國回來,立刻勸懷王殺張儀。懷王也後悔,馬上派人追張儀,然而,追不上,張儀已經回到秦國境內了。

懷王這樣的兩度受張儀愚弄,卻還沒看清事實,居然不能下決心與秦國斷絕來往,與齊國聯盟。從此以後,他的外交政策一直在齊、秦之間搖擺不定。這當然只有更加使秦國強大起來,更加使六國的處境日漸艱危起來。最後,秦昭襄王希望懷王到秦國去跟他商量事情,懷王想去,屈原又勸他說,秦國不講信用,絕不可去。然而懷王的兒子令尹子蘭卻極力贊成懷王去。於是懷王到了秦國。果然,懷王一到,秦王立即把懷王扣留下來,威脅他說,只要割地給秦國,就放他回去。懷王真是怒氣衝天,死也不肯割地。懷王就這樣被扣留在秦國了。懷王曾經趁機逃走,逃到趙國邊境,然而趙國卻不敢讓他進來,怕引來秦國的攻擊。懷王只好又回到秦國,最後終於死在秦國。

屈原的一生可以說和懷王息息相關。是懷王提拔屈原,信任他,讓他參與國政。屈原也忠心耿耿,努力報效國家與君王。那裡知道,懷王卻聽信上官大夫的讒言,疏遠了他。然而,屈原永遠記得懷王以前對他的禮遇,永遠把國家與懷王放在自己之上。只要一有機會,他總會出面勸諫懷王。他要懷王不要相信秦國,要與齊國聯盟,要殺張儀,不要到秦國去。每一次重要的事情,屈原都提出忠告,而懷王總是不聽。最後懷王終於自食惡果,死在秦國。可以說,懷王的失敗也就是屈原的失敗,懷王死了,他的忠君報國的理想也整個破滅了。那個提拔他、信任他,但又疏遠他,處處不聽他勸說的懷王,那個他想一生報效,死而後已的懷王,這樣悽慘的死在秦國,也正代表他一生政治生涯的大失敗。

四、屈原放逐江南與自沉

現在懷王死了,楚國人終於明白屈原的遠見。按照道理說,新王(頃襄王,懷王的長子)應該有所覺悟,應該重新重用屈原才對。然而不然,楚國人稱讚屈原的先見之明,相對的,也就批評令尹子蘭勸懷王入秦。屈原的存在好像時時在提醒大家,令尹子蘭做了最大的錯事一般,子蘭因此惱羞成怒,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講屈原的閒話。頃襄王於是把屈原流放到江南(長江以南;楚國的都城郢都是在長江北面。當時,江南地區要遠比江北落後。)

放逐江南代表的是屈原政治生涯的最後結局。他順著夏水、長江南下,流浪於江南各地。他日日思念江北的故鄉,日日思念故國的一切,關心故國的一切。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去,頃襄王一直就沒有再召他回去的意思。終於,屈原是完全絕望了,他知道人家已經完全忘記他了,再也沒有報效君國的機會了。於是不知道在哪一年的哪一天,在他漂泊江南好幾年之後,終於跳下汨羅江(今湖南省),結束了他的一生。

五、屈原的作品

歷史上,像屈原這樣一生忠直,卻有著悲慘遭遇的,不知道有多少。屈原所以成為其中最出名的人物,究其原因除了屈原是政治人物之外,他還是個詩人。他把在政治上的不得意,他對讒人的痛恨,他對楚王的忠心,以及他自己的心志,全部宣洩在他的作品上。也因為他的忠直,他的感情豐富,使得他的作品流露出一份特殊的感人力量。我們從歷史上,只能了解到屈原的事蹟;是屈原的作品,讓我們了解到屈原這個人的全部感情。從歷史我們只看到骨架,從屈原的作品我們認識到有血有肉的一個偉大的人格。可以說,使屈原這個人不朽,使他永遠活在我們中國人心上的,不是歷史的記載,而是他自己的作品。

●成語集錦

(一)顏色憔悴 臉色枯黃,愁容滿面。
(二)形容枯槁 容貌枯瘦,毫無生氣。
(三)濯纓濯足 比喻受人敬重或輕蔑,均由人自取。或比喻超脫於世俗之外。
(四)與世偃仰 隨著世俗而浮沉。隨波逐流,沒有主見。亦作「與世俯仰」。
(五)隨波逐流 順著水流而行。後比喻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而行動。亦作「逐浪隨波」、「隨波漂流」、「隨波逐浪」、「隨波逐塵」。
(六)隨俗沉浮 自己沒有主見,順從世俗的觀點。亦作「隨世沉浮」。
(七)圓孔方木 以方形木頭塞入圓孔。比喻二者不相合。
(八)深思高舉 指清高的思想及行為舉止。
(九)淈泥揚波 攪動水底的泥,揚起水波,把水弄得混濁。

台長: 聽見鋼琴
人氣(1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學生專區 |
此分類下一篇:〈風箏〉補充資料
此分類上一篇:電影欣賞社專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