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06 21:58:02| 人氣6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史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 者:徐復觀
論著名稱:論史記
出 處: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 三,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3月初版
頁 次:73-184



一、摘要
本文透過對史記文本的體例、內容解析,討論司馬遷的史學觀,與其關懷。文中並大量引用史記史料來支持作者論點。先談及司馬遷的家世與時代背景,世代為史官使司馬遷自小受到深厚的史官訓練,並由於面對歷史上的專制變革時代,因此司馬遷對於政治社會環境動盪下的想法,藉由以思來者為動機而起的史記表達出來,置文化於至上。再談及司馬遷的史學精神與作史目的,主要為求自身與有關者之不朽。以孔子著春秋精神為師法,發揮與權衡相對抗,目的為使著作為禮義之大宗。再次之闡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意涵。司馬遷視天為非理性的混沌,究天人之際探索人的理性與不能掌握的分界,釐清必然性與偶然性,透過事件因果關係的呈現,使人之所警惕。通古今之變掌握歷史的動態與其不變的部分,即禮義。成一家之言則蘊含史學的精神。

接論述史記的構造,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各司其職,進而組成一個統一的有機體。本紀為時間的統一與縱貫的核心。並基於歷史意識與現存史料,決定起始點為黃帝。以史料而言,六藝、孔子為先,再次國語、左傳,其次為其他史料相互對證,以疑傳疑。世家呈現司馬遷心中的封建制度為地方分權制。將陳涉、項羽納入世家、本紀,說明歷史價值判斷左右司馬遷將這些人物納入史記、分門別類的依據,並由此突顯出何種人物對歷史有重大影響。表主要是對時間的整理,由人事與時代的會通掌握歷史的關鍵,並保留歷史概略的面目。表現出司馬遷對各歷史特點的觀察見識。

書主典章制度,以人附於事。長期集體經驗累積的制度,反映歷史生活的整體性,並透過禮樂書的內容思想,判斷其本於司馬遷之作。封禪書則是司馬遷對於歷史真實的揭露,運用各種暗示對比反言的技巧,揭露封禪的荒謬與武帝專制的真實面貌。河渠書、平準書、殖貨列傳則闡述一個時代的經濟與社會。司馬遷在此透露出對自由經濟的支持。並藉由平準書將漢朝從原來國家無事,到爭於奢侈,最後步入社會動盪、衰落的過程與其因果。

最後討論列傳,分三類,以人為主、以社會政治文化等集體活動、外夷列傳。先論列傳的選擇,司馬遷的不囿於表層勢利面,而深入其個人活動的深層意涵,進而發現歷史意義。因此有游俠、刺客列傳。並重視學術文化在歷史形成的意義。因而為百家做傳。再者關注人的政治活動對歷史的影響,如陳涉、項羽。並掌握一個時代的風氣與精神,如遊說之士。殖貨列傳則透露司馬遷對「姦富」,政治集團掠取經濟資源的不滿,承認經濟為一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與先富而後教的思想。最後討論司馬遷在史記書寫表達上的特色,如列傳的安排,為彰顯伯夷等士風、在歷史的成王敗寇中揭露歷史的真實、從小故事彰顯該人的特性、掌握關鍵材料、微言側筆、具體的書寫人物、因果報應的概念等。




二、心得
此文企圖透過對史記文本的解析,彰顯出司馬遷身為一位歷史學者的良心。寫司馬遷對歷史的見識,更讓我注意的是,由幽微處發其關懷,與司馬遷個人的理念追尋。

長達一百餘頁的文章,讀來並不是非常流暢,因為裡面加入大量史記的史料,面對這些應當是兩千年前,一位發憤著書,將其思想灌注其內的文字,遺憾的是,我並不是很能理解這些文字,對於文言文仍不甚能掌握。但透過作者對於這些史料的說明,於這些繁雜難解的史料,鋪陳出一位歷史學者對於當時代的感嘆。他所身處的環境、時代深刻的影響到他的思想,並具體呈現在史記裡,兩千多年後,我們企圖透過它,去理解每一句幽晦的文字裡,一個歷史學家如何以一種不朽的形式去對抗那個時代。

司馬子長成功了,比起當時候的王公將相,他顯的無所權勢與力量,然而在往後的日子裡,他卻成為整個漢代甚至是中國史學上最顯著且具影響力的人,深刻的影響到中國史學的發展。我好奇著,當他寫下藏諸名山,成一家之言的期許時,是一種篤定抑或是一種當時候支撐下去的慰藉?看到討論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與通古今之變的意涵時,對於司馬遷對於混沌的時代有所感嘆,不禁想到,人各自尋求安身立命的方式,有人寄託文學,寫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徐行......一蓑煙雨任平生」;而有人,則梳理歷史,使其幽晦的面向彰顯,彷若歷史的過程與行進是在黑暗中見其微微的光亮。

在動盪的時代,見其不變的真理,視其為心靈之所依憑,以司馬遷而言就是禮義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寄託?在動盪而混沌的時代中,找尋其不變的真理,使其相信成為生活的信念,安身立命莫過於此。


後記:
自承對於這篇文章整個脈絡理解並未透徹,對於文言文的能力仍須加強。個人以為徐復觀這篇寫的很熱血,企圖詮釋司馬遷的史記書寫的情感與史學觀點,在閱讀中有些困頓,也有些心得與觸發,有非關歷史學,單純就個人心境。歷代文人皆在生命中受到困頓,而每人抒發的方式不同,有人以文學留下(個人很喜歡蘇軾的定風波一詞,這樣的灑脫心境以文字方式穿越時間的距離),而這次我則發現另一種形式—成一家之言,藏諸名山,使其不朽—歷史書寫。或許歷史讓人著迷的地方也就在於,我們跨越時間,順著軌跡,試圖去理解數千年前的偉大心靈。

台長: Eous
人氣(6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關於歷史 |
此分類下一篇:新史學
此分類上一篇:史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