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20 16:32:09| 人氣4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會地理—讀書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文章資料: 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與發展 張家菁 1996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內容摘要:

此篇為台灣師大地理所張家菁的碩士論文,後由花蓮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成書.內容主要探討花蓮市區的歷史空間演變.並探討其決定發展改變的因子.以時間為軸,分清領,日治,國民政府時期探討.其中由於日治對花蓮市形成影響甚大,所佔篇幅也較多.

其實,花蓮的開發在台灣歷史上算起步晚的,到1875後山禁令解除才比較有歷史記載,但確切有規模的開墾卻是在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開始認真看待東部而駐兵開始.在此之前有零星農民不畏花蓮形勢孤立而涉險上岸.但遭遇原住民的趨趕而失敗.清領時代花蓮名為花蓮港街,附屬在台東洲之下,連初期日治都也亦同.

花蓮的一切都起於花蓮港.由於海岸平直不易登陸,較易登陸地方為花蓮溪出海口,於此,是花蓮舊名洄瀾的起源,也是花蓮漢人最初聚落-十六股庄的所在.花蓮的開發與西部相當不同,由於偏遠,原住民甚多,漢人人口稀少,因此在花蓮開發中政府力量一直是顯著重要的因素.由於清廷開始駐兵,後山三路開始開通,花蓮始較為穩定發展.

日治時代是花蓮發展重要關鍵,日人將花蓮視為另一移民之地,因此有計畫在花蓮發展都市計畫,而為更穩固花蓮港口發展,1900開始將花蓮中心移往略北的新港街.由於日人對花蓮的重視,使花蓮在1909獨立成為一廳,這也標示花蓮將成為東部的核心.而日人也開始建造他們的新都市,對外的道路,鐵路逐漸興建.計畫性移民日人到此.企圖建造充滿日本風味的移民村,在政府有計畫規劃執行下,花蓮一度成為人口結構中有半數是日人的地方.1931年花蓮人工港動工對花蓮更形成衝擊,花蓮市區也因港口的興建而轉移,第二波都市計畫也展開.至此花蓮市區核心分為新舊兩部分.前者為政府有心推動,而較政治機能,後者由於經濟慣性成為商業為主.在國民政府之後,更強力推動新市區的發展.花蓮市區的多核心形成.

從日治至國民政府,花蓮的地位一直被政治拉抬,成為東部首要型都市.而就空間而言,花蓮市區核心的轉變也反映當權者對花蓮發展的想法.

心得及回應:

首先,這是篇充滿地理風格的論文.對花蓮聚落改變的詮釋,地點位置的重視,都是此篇論文的核心觀點.最後應證地理對於地點與位置的看法.在此篇文章之前,所看的多半屬於台灣西部地理論述的東西.由這篇論文讓我開始對花蓮的演變有較為清楚的認識.也開始明白她與西部的開發之差異.在以前關於西部開發我們會強調族群的拓墾,競爭衝突.而在花蓮的歷史中,我們看到的卻是政府力深入的刻斧痕跡.若非日治政府刻意開發花蓮,想今日東部的核心也許會在台東也不一定.

花蓮市區的位置並非一成不變,從開始花蓮溪畔起,日治遷移至新港街,後又因花蓮築港而有新的米崙市區.市區的轉移透過政府有計畫而達成.當然遷移原因有原地點的不合適,如花蓮溪畔臨海,受海浪影響甚大而遷往內陸.花蓮築港後鄰近港口更為便捷而開發新市區,然而就另一層面看來,原來的花蓮舊市區因人口的不斷遷入而飽和,都市原來的容量以不足,這也是促使都市遷移的另一重要原因吧.

佳句:

花蓮—這個地處台灣東部邊陲的聚落,在從村落、市街到都市的發展過程中,地點本身不斷因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四項因素主導,改變原有的涵意,同時也改變地點的對外關係(即其位置).不僅是與全花蓮或東部地區的關係,甚至擴而大之與西部地區或全台灣的關係,隨著影響因子的投入,不斷調整.於是乎,每個階段所呈現的都市機能與意義及被建構的空間型態與內涵,皆可說是聚落所在的地點與位置在特定歷史及社會條件下,長期辨證關係的產物.(頁175)


2.文章資料: 地方文學,節自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 焦桐 1998 時報文化

內容摘要:

此篇討論花蓮地方文學,以花蓮人對花蓮的情懷為引子.幾位花蓮作家對花蓮書寫的特色,如王楨和,王宜澐,楊牧,陳黎等.前者以小說呈現花蓮的生活,風格為笑謔式的,後兩位以散文,詩書寫花蓮.皆帶有浪漫抒情情懷.

並也分別討論離開花蓮,與留在這塊土地上的作家創作心境.此外也討論關於遷徙來花蓮的作家創作內涵.即使離開花蓮,故鄉的意象始終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之中,如楊牧,王楨和,他們待在洄瀾的日子並不長,但王楨和很多小說的場景卻是以花蓮為背景.而楊牧則是將花蓮的意象抽象化,而致普遍化.那山那海的記憶始終縈繞在他的散文,詩裡面.此外也討論到關於地誌書寫,每位作家都在建構屬於他們記憶的地理地圖.而在他們所建構的地圖中,每一個標誌,符號,都有特殊的形象.他們挑選屬於他們所認同的東西.建立起一種屬於花蓮人的在地認同.

最後引出最根源讓這些作家們留在花蓮的理由,此處的留不見得是實際上的根留土地,更擴大的說是一種情感的依歸.懷舊成為他們對過去所生長的記憶,土地做了最強力的連結.花蓮的山水如何的令人驕傲,如果沒有人情之美那麼一切也就無所特殊.

心得回應:

這篇文章廣泛探討花蓮作家對花蓮文學的熱情,並企圖找出解釋及脈絡.而因為為了這份報告我也閱讀了一些關於花蓮作家及文學的論述.因為接觸,所以驚異.該篇文章最後的一段話中提到台灣當代文學中的花蓮意識是一種大規模的團結.(頁035)這句話恰恰應證我對花蓮文學的看法.從他們的作品中,花蓮意識的強烈展現超過我對於地誌,本土書寫的看法.

的確,目前除了大量描繪都市的作品外,較少看見一群作家這麼執意的書寫他們的土地,以花蓮為傲.花蓮在臺灣的社經中往往是扮演推出的角色.當這些作家離開洄瀾之後,或回來,或在另一個城市.但對於那些飄流在外的作家而言,花蓮意象往往成為他們書寫的一個重要情感依歸.尤其面對台灣西部的文化,地貌衝擊.那種反思更為強烈.我想,楊牧是最為顯著的例子了.有時候常想,或許就正因為花蓮的特殊於台灣主流西部意識,這塊土地才能孕育出當代臺灣傑出詩人中的兩位吧(楊牧,陳黎).而濃厚的人文氣息也建構在這塊淨土之上,帶出花蓮獨特的山海與情感.總覺得,文學往往能反映並保存更真實的存在.

佳句:

懷舊,因此成為花蓮作家凝聚情感、建構花蓮意識的重要手段.(頁035)

臺灣當代文學中的花蓮意識是一種大規模團結,書寫花蓮的作家們通過對花蓮的情感和認同,通過想像和虛構,共享地方的自然風景與天災,在相對濃厚的人情中互相取暖,因為山水和人情而吸引薈萃的人文,彼此激盪,建構出可觀的人文風景.花蓮意識,通過文本召喚了過去的記憶,並且一起懷抱對未來的希望.(頁035)

花蓮意識首先是以地理特色形塑出來的,那是一種通過土地認同所發展出來的土地意識,不是族群意識.花蓮意識是虛構的,想像的,通過作家、特別是花蓮作家的文本生產出來.

2005.11.7

註:老師要求我們為報告去閱讀資料撰寫讀書報告,事實上,看的當然不只這些Orz

台長: Eous
人氣(4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男女話題(愛情、男女、交友) | 個人分類: 關於地理 |
此分類下一篇:台灣北部高冷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研究—讀書報告
此分類上一篇:社會地理—企畫書提案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