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22 22:15:09| 人氣9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平溪簡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平溪開發史簡介
台北盆地附近以前是凱達格蘭平埔族的活動區域。漢人未進入屯墾前,平溪只是一片蠻荒,原住民散居於山林間,靠著打獵過活,雖種植一些作物,卻尚未進步到鋤耕,是最原始的自給自足社會。隨著明末鄭成功來台、其後清朝入主台灣,中國來台移民漸增,初期以南部平原為開墾重心。南部的開發趨於飽和,北部自然成了移民的另一選擇。平溪於乾隆中期,1750年渡台禁令放寬後,漢人始大量進入開墾。因為地理環境阻隔,要移墾並非一件易事,當時居於南港或汐止的漢人,只能越過肉板卡山路來到菁桐石底。另外,也有從西南界的石碇鄉玉桂嶺進入東勢格;或由瑞芳庚子寮(今瑞濱)上陸,經過九芎橋,再進入新寮村;也有經木柵、深坑翻過重重高山來此墾荒。
基隆河發源於薯榔村石底觀音山麓,地名分水崙就是基隆河和新店溪支流永定河的分界。由於上游谷地狹小,加上溪流湍急,但在石底村一帶的河床卻較平坦、水清見底,因河床多為整片露出的岩肌和壺穴,故取名為「石底」。基隆河由上游流到今十分村附近,才出現稍微寬闊的台地,因為水流平緩,故名「平溪仔」,今望古村灰窯坑一帶仍沿用此地名;而清代也以「平溪仔庄」得名。拓墾的移民,多半來自福建的安溪、惠安兩地。他們散居於這片丘陵地及有限的河谷地,從事農業拓墾活動,除了主食稻米種植外,還有種茶,薯榔及大青為業,及冬瓜、蕃薯等旱作物。然而,耕地面積狹小、水源分佈不均,發展農業困難,受限於地形,因此最早的漢人聚落,是以小村和孤屋為主的散村型態。

  

台長: Ben
人氣(9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平溪誌 |
此分類下一篇:平溪簡史(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