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30 14:34:36 | 人氣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介紹有關中國王權起源與中國文明起源的另類見解 之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 依本《年表》,伏羲在位年是2400 B.C.-2380 B.C.,而漢字發明於2337 B.C.,可見伏羲生活在漢字發明的前夜。故有的古文獻宣稱是伏羲創造了漢字,如果理解為在伏羲時代發明了漢字,根據伏羲與漢字,幾乎同時存在這一點理由上來講的話,這樣說還是講得過去的。

但是畢竟,伏羲朝並未正式創造和使用漢字,故他的名號是四十多年後,

以漢字追名所得的結果,所以帶有譯音特徵,如伏羲又可寫為伏戲、伏希、

皰犧、庖犧、炮犧、炮犧、砲棲、包棲、包羲、雹戲、虙羲、宓羲、宓戲、

虙戲,等等。史載伏羲始名物蟲鳥獸(見《春秋命曆序》)

可是這位被稱為人類始祖的著名帝王,竟然連自己名號都無法定下來,

還如此熱心地為鳥獸定名,豈不令人笑話?

但很可能,伏羲和他父親燧皇,推行的是以良渚皇族的母語古越語

為標準的命名系統。該命名系統顯然是被黃帝推翻了,而代之以新發明的,

沒有集團或族群色彩的中立語言文字系統漢語。

而在漢語中,伏羲一名只能是古越語的漢語譯音,故而出現了多種譯法。

至於古代有人將庖犧解釋為取犧牲以充庖廚,顯然是用漢語音譯一種多音節語言,就好比用漢語音譯Coca Cola為可口可樂一樣。

但不能將漢語譯音當作漢語辭彙來解釋,如果把倫敦解釋為倫理敦厚,

或釋巴黎為巴望黎明,或釋柏林為柏樹之林,那顯然是笑話。

另外,據《路史·太昊》,伏羲又號皇羲、皇雄氏、有句氏。前二個名號具有職稱前置的越式結構。除了太昊有越式稱號,少昊母親也有越式稱號皇娥,

伏羲妻女媧也有越式稱號皇母。後一個名號與句踐一樣含有句字。

上古時代,中原王者一般不用句字,

因為它明顯與歸化、歸順的意思聯繫在一起,如狗字中的句即是此義。

所以我們能發現古人名號凡含句字,一般都是中原周邊地區的人,

如句踐()、句吳、句亶王()、高句麗(東北)等。

注意:句踐本人自稱鳩淺,句吳自稱攻敔(例如劍銘:攻敔王光劍)

因此,從伏羲名號可以覺察出他的古越族身份,

即作為人類始祖的伏羲,本為古越族之子。

I.天皇蛇身。《路史》:天皇氏驤首、鱗身(:傳說三皇皆蛇身)

案:鱗身即為龍蛇之身。《月令》鄭玄注曰:鱗,龍蛇之屬。

地皇蛇身。《洛書靈准聽》:地皇,蛇身。人皇蛇身。

《洛書》:人皇龍軀。《拾遺記》:昔者人皇蛇身九首。

又曰:三皇皆龍身。盤古蛇身。三皇之前只有盤古。

《廣博物志》引《五運歷年紀》:盤 古之 君,龍首蛇身。

《路史》引《地理坤鑒》:盤古龍首人身。

伏羲、女媧均為蛇身。《魯靈光殿賦》: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李善《注》引《列子》曰:伏羲、女媧,蛇身而人面。

又引《玄中記》曰:伏羲龍身,女媧蛇軀。夏后氏蛇身。《列子•黃帝篇》曰: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頭虎鼻。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5月出版)第102頁:

<十四>帛書此處只寫有越雲二字,沒有(用文字)描述越雲的形狀。據傳世文獻記載,越雲如龍。帛書此處所繪圖像正為龍,與傳世文獻一致。參考:

1. 作者讀書摘記:盤意為物質的空間盤繞形態,古意為物質的時間遠古流程,

盤古就是空間與時間的混沌。

2.《洛書靈准聽》:天皇,頎贏三舌,驤首鱗身,碧驢禿揭。

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龍顙,馬踶蛇身。

人皇,龍身九頭,驤首達腋。地皇氏逸於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

案:驤首可以理解為高首、長頭,指三皇梳有高聳的髮結,頭形似馬首。

此即《山海經•海外南經》所謂的:(羽民)其為人長頰。

蛇為中國長江以南百越族的文化標記。這說明中國文明起源自南方地區,

中國最早的王者來源於南方地區。

3.作者讀書摘記:

a.古代中國文明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最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是從古到今連綿不斷的;中國考古學有別於世界各國考古學,是因為有浩如煙海的參考文獻。考古發掘所揭示的遺跡遺物,只有放到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去考察,才能求得真實。捨棄歷史文化背景而作純粹的思辯與想像,往往會有悖於史實。

b.關於考古材料與歷史文獻,夏鼐先生曾經很生動地說過,二者的關係猶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偏廢。

三皇時代起自天皇元年(2607 B.C.),終於遂皇末年(2400 B.C.)約計208 三皇時代的帝王稱號,因為是古越語,目前尚不能確知,可能就是<耀魄寶>之類。後代追稱三皇的漢語稱號可能有兩個,一個是無,意為極限、無有超出,實例如無懷氏;另一個是黃或皇,實例如天皇、黃帝。注意:

黃的意思是:一個人他如中午的太陽、太陽人。

這個意思可以從甲骨文黃字構造看出來——

在一個正面站立的大人的腰部(即人體的中部),置放著日字。

參考:《屍子》:聖人之身猶日也。

在良渚文化墓葬中,有時能看見一塊玉璧被置放在墓主人的腰部或腹部,

這顯然是表示這位墓主人生前是一位太陽人。

在良渚文化中,玉璧在天代表太陽,在地代表王者。中午的太陽最亮,故玉璧被置放在王者的腰腹部(身長的1/2處,表示他如日中天)資料:

1.桐鄉新地裏良渚文化遺址M73中,玉璧在墓長的1/2(即在墓主人腰腹部位,下同)

2.桐鄉叭喇浜良渚文化遺址M11中,玉璧在墓長的1/2處;

3.周家浜良渚文化遺址M12中,玉璧在墓長的1/2處。

4.著名的良渚文化寺墩遺址中,最精美的一塊玉璧位於墓主人腰腹部位。

5.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屍體用玉璧遮蓋胸部。

案:1.以上前四個玉璧置於腰腹部位的案例,就好像後世諸侯墓出九鼎一樣,都屬僭越例。

劉勝以玉璧置諸胸部,即置璧心部,也有自比中天之日的意味,亦屬僭越。

案:2.璧字的主要構件是辟,《尚書》中屢見該字,殷虛甲骨文亦有此字。

辟是一個相對概念,其含義相當於今日口語中之頂頭上司、上級,

或相對於(自稱)在下的在上。例如上天是王者的辟,天子是(諸侯)君的辟, 國君是大臣的辟,朋友中受重托的一方是委託者的辟等等。

甲骨文辟字,左邊是一個其下有口的人跽之形,右邊是辛字元。

人跽之形表示屈服、企求,其下之口表示借人跽之形表示企求之義(屈服、企求是精神世界的事物,不可直接看到或觸摸,但可通過物質世界的相關形態間接地表示出來,即以人跪下的動作、姿態來表示屈服、企求這樣的意思。下置的口意為這是以形喻義)

右邊的辛表示威權,它代表下跪之人所企求的對象。

左右兩邊字符合起來表示屈服於威權、認威權者為宗主。

辟加玉旁,構成了一玉禮器名。該玉禮器就成為一種用來調整人際關係和人神關係的專門器具。蒼璧禮天是天子或 國 君認天為辟的一種儀式,在該儀式中,人君向蒼天獻一塊玉璧,玉璧的質地和樣式要樸實無華,紋理盡顯(纖維畢露),以表示出素忠為信的意思,即表示出敬獻者向被敬獻者坦誠心跡,真誠委身的意思。舉行這個儀式的目的,是要通過鄭重的表態,在獻璧者和受璧者()之間建立起一種信託關係,在此信託關係存續期間,獻璧者期望得到辟的保護或幫助。

這種信託關係的成立標誌就是所獻之璧被辟接受;

這種信託關係不能成立的標誌就是所獻之璧被辟當場拒絕;

這種信託關係解除的標誌則是:在信託關係結束時辟將玉璧退還給獻璧者。

在甲骨文字中,黃字和炎字是一對關係字。因為漢字創造於炎黃大戰結束後不久,大戰的結果是黃帝勝、炎帝敗。故甲骨文黃字是一個太陽人,他放射中午的陽光;而炎字則是一個正面站立的大人,他渾身冒汗 顯然是中午的陽光直接照射的結果,同時恐懼也會使人冒汗,這暗示炎帝是被黃帝征服了。

炎黃大戰古稱板泉之戰(接續著是涿鹿之戰),發生的地點在今河北省北部的涿鹿一帶(亦稱中冀),年份在2338 B.C.。探討:中冀宜即冀州中部。冀字與翼字形近,研究翼字的構字原理,就可以理解冀字。翼字的構字原理可能是這樣的:異表示分別(《說文》:異,分也),羽表示羽翅,則翼表分在(鳥身)一邊的羽翅。若這樣的解釋可行,那麼,冀字的含義應該是:分在(北方邊境線)一邊的北方州(《說文》:冀,北方州。

《淮南子•覽冥訓》:(女媧)殺黑龍以濟冀州。案:黑龍當為北幽之龍)

准此,則位於農、牧業區地理分界線(即長城一線)南側的中國北方地區,就是冀州。照此理解,那麼,今山西、河北兩省所轄範圍,宜即古人所謂的冀州,而所謂中冀,應即今山西、河北兩省交界線兩側地區,這與今河北涿鹿地區的位置大體相合。參考:

1.《事物紀原十》引《屍子》:黃帝斬蚩尤于中冀。

2.《路史》:中國總謂之冀州。案:若以長城一線以南、長江以北的廣義上的中原地區為中國,長江以南為南國,長江以北為北國,那麼《路史》的這個說法也是對的。

3.皇的文字結構是白+王。白指白色的大羽冠,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社會王者的頭飾。王者頭戴大羽冠的圖像最早出現在一個被稱為玉琮王的大型玉琮上,該文物出土於杭州地區反山墓地12號大墓,據信它製作於距今4800年前。

本《年表》的五帝,是指在蓋天宇宙模型中佔據了方位的五位中國早期帝王

東方蒼帝伏羲、南方炎帝神農、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其中五帝中的中央黃帝身上,體現出了蓋天宇宙模型的主要特徵天地柱。

文獻說黃帝上應北斗(北極),又說黃帝其體璿璣,

而《周髀》說北極之下為璿璣,即天地柱。

五帝時代既包含伏羲、神農、黃帝、少昊和顓頊這五位帝王在位的年代,

也包含在顓頊之後登位的帝嚳、帝堯、帝舜這三位帝王在位的年代。

即五帝時代起自伏羲元年(2400 B.C.),終於帝舜末年(2110 B.C.)

約計291(=2400-2109)

五帝時代的帝王稱號是黃或皇。注意:五帝時代是開始使用漢字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王者生前稱黃或皇,死後稱為帝,並有諡號。

三皇五帝時代起自天皇元年(2607 B.C.),終於帝舜末年(2110 B.C.)

共計499(=2608-2109)。古文獻上的三皇五帝時代(2607 B.C.2110 B.C.)

對應於中國田野考古學所稱的典型龍山文化時代(2600 B.C.2000 B.C.)

本《年表》的三代,是指夏、商、周這三個朝代。三代起自夏禹元年(2109 B.C.),終於周顯王末年(325 B.C.),共計1786(=2110-324)

夏代起自夏禹元年(2109 B.C.),終於夏桀(1640 B.C.)共計471(2110-1639)

商代起自商湯元年(1639 B.C.),終於商紂(1059 B.C.)共計582(1640-1058)

周代起自周文王元年(1058 B.C.),終於周顯王末年(325 B.C.)

共計735(=1059-324)。(一般斷代史是紀錄終於赧王256B.C.)

夏代的帝王稱號是后,商周二代的帝王稱號都是王。

注意:夏王的稱號來自於司字,就是把司翻轉180度,使其開口向右,

即將司反寫,得到后字。《說文》:司,臣司事於外者,從反后。

所以后與司二字在形義上是既相區別又相聯繫的。

司的本義是從事於(任何)一種父死子繼的職業、家族世代從事於某職業。

夏后氏原名夏司氏,這是一個氏族,它世代從事於建築工程作業,而土木工程作業適合在夏天進行,故名。該氏族首長就是土木工程師(請自行參考連想共濟會圖騰中的矩尺),其職業和知識技能是父子相傳的。

宋代出土的齊國青銅器叔夷鐘,其銘文就透露出夏后氏的原名就是夏司()

后字的本義是世代從事帝王這一職業、王位父子相繼、家天下,

這應當是夏啟在繼承禹位之後首次採用的稱號。

大禹登極時的稱號應當是皇。可能在夏啟登位後,為了表示對禹的尊重,採用了自貶帝號的政治措施,以司字為基礎新造了后字,作為夏代王號。

夏代的第一夫人不可能稱為后,而應稱為娥(甲骨文娥字形為一女子頭冠我字之象,原意當為我族婦女、貴族婦女)

至於後來后字演變成為第一夫人的稱號,那是因為皇后也是一種專門職業,

皇后專門負責生產皇太子。(參考:《山海經•大荒南經》:帝俊妻娥皇。

今本《竹書紀年》:()三十年,葬後育於渭。又曰:后育,娥皇也。

案:后育即“司育,也就是專司生育(皇太子)之意。)

所以夏王的稱號后,開啟世代為王,把王位世代壟斷在姒姓家族手裏的意思,

因此是一種政治上不開明的稱號。

商湯率眾推翻夏朝時,他所採取的一個旨在爭取人心的政治措施是:

摒棄后的稱號,同時又要維持新稱號比五帝的黃、皇低一個等級,他採用了王字作稱號,並建議大家稱其為武王。

所以商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王字作職稱的王者。

甲骨文中的王字,與立字是一對關係字,前者是以後者為藍本新造的字,

改造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把立字線條拉直,以表示某人鶴立、屹立於人群的意思。故王字的本義也含有立的意思。

古文獻中立、王二字常連用,如立(某人)為王。因此王這個稱號比后開明,

后者是指一姓世代壟斷天子位,這是私立的意思;

而王者是指在天下族群中公推一個人擔任人民領袖,是公立的意思。

為了表示出王的公立含義,商湯還特意在三千諸侯大會上演出了一場三讓王位的政治秀,當然這也不全是假意表演,而是有真實的意思在裏面,

這從太甲不遵守湯的法度,敗德亂行,而遭國師伊尹驅逐的史實可以看出來

做王者不能光憑血緣關係,還要受到天下擁戴才行。

周代王者也為了表示對三皇五帝的尊重,繼續沿用了王這一帶有自貶性質的稱號。到了秦始皇,這一自貶帝號的政治傳統被最終廢棄。

參考:《春秋佐助期》:紫宮為皇、后之居。

宋均注曰:紫宮,北極也。皇、后皆帝者之號。

作者讀書摘記:周代之後,男性最高統治者稱王,后成為王的正妻的稱號。

曾有人主張甲骨文王字是斧鉞之形,這是完全錯誤的說形釋義。此歪說誤導了許多人。王字是天、地、人宇宙觀的產物。個別甲骨文王字,其底邊有時會彎曲為鉞刃之形,但這只是暗示王者仗鉞的古制存在,並不表示斧鉞乃王字本源。從統計學的角度考察,王字底邊多為直線,作斧鉞之形者乃屬少數,

把少數案例當作一般情形,這顯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這是它不能服人的地方。若王字所本真為斧鉞,那為何不全作斧之形?或至少大部作鉞之象?

況且古人飽受兵燹之苦,深知甲兵乃非善物。

把王字說為兇器之形,斷斷違背了<王者,人所歸往也>的古訓,

而把早期中國政治家,都誣為頭腦簡單的好戰分子,實在不能讓人接受。

自天皇元年至周顯王末年,共2284(=2608-324)

這是本《年表》所涉及的歷史年代跨度。

********************************************************************

簡明王年列表:

3300 B.C. 良渚文化在今中國太湖流域出現。

700年後,中國第一位全國性王者——天皇,出現在這個地區。

天皇的首都在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鎮、瓶窯鎮一帶。

3150 B.C. 良渚文明出現。良渚文明的標誌是良渚文化王權理論。

3000 B.C. 前後,良渚文化集團王室從中國東南地區起步,逐步向黃淮流域推進勢力,最終目的地是中國西北地方,其戰略目標是統一全中國,其理論依據是蓋天論,其沙盤模型是蓋天宇宙模型。

完成中國統一的時間是2607 B.C.,以天皇在該年11月登位元為標誌。

天皇代表蓋天宇宙模型中的天,其繼位者地皇代表蓋天宇宙模型中的地,

其繼位者人皇代表蓋天宇宙模型中的人,這樣,天、地、人齊備,標誌著天地開闢,人類出現。

3000 B.C.-2500 B.C. 在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社會處於其全盛時期。

2607 B.C.-2550 B.C. 天皇氏、地皇氏先後在位。

2550 B.C.-2520 B.C. 人皇氏在位。

2520 B.C.-2490 B.C. 提挺氏在位。

2490 B.C.-2460 B.C. 通姓氏在位。

2460 B.C.-2430 B.C. 有巢氏在位。

2430 B.C.-2400 B.C. 燧人氏在位。

2400 B.C.-2370 B.C. 伏羲氏(太昊)、女媧氏先後在位。

2370 B.C.-2337 B.C. 蚩尤氏在位。

2337 B.C.-2307 B.C. 黃帝氏在位。

2307 B.C.-2277 B.C. 少昊氏在位。

2277 B.C.-2247 B.C. 顓頊氏在位。

2247 B.C.-2217 B.C. 帝嚳氏在位。

2217 B.C.-2206 B.C. 帝摯氏在位。

2205 B.C.-2163 B.C. 帝堯氏在位。

2162 B.C.-2110 B.C. 帝舜氏在位。

2109 B.C.-1640 B.C. 夏朝(始禹終桀)。

1639 B.C.-1059 B.C. 商朝(始湯終紂)。

1058 B.C.-0325 B.C. 周朝(始文終顯)。

台長: Ashai
人氣(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