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15 11:23:57 | 人氣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齊白石 傳奇 日本占據北京時 寫道「對君斯冊感當年,撞破金甌國可憐。燈下再三揮淚看,中華無此整山川。」凜然正氣和民族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齊白石傳奇

  一輩子不喜歡跟官場接近

  齊白石漫長的一生中,經歷了前清王朝、北洋政府、國民黨政權、日寇佔領等各個時期的官府統治,對他來說,這些官府衙門一個比一個腐敗,一個比一個黑暗,如狼似虎,欺壓百姓,他一介草民只能是避之唯恐不及

  在齊白石晚年的回憶中,他對6歲那年的一件小事總是念念不忘──那年他們鄉下來了一個清朝的小官僚,耀武揚威地在白石鋪一帶巡查,鄉親們很少見到官老爺,就拖男帶女地跑去看熱鬧。鄰居三大娘也想帶著小阿芝去看官,就問他去不去,他說:「不去!」母親就跟三大娘說:「你瞧,這孩子挺彆扭,不肯去,你就自己走吧!」鄰居大娘悻悻而去,母親卻把齊白石大大地誇獎了一番,說:「好孩子,有志氣!黃芽堆子哪曾來過好樣的官,去看他作甚!我們憑一雙手吃飯,官不官的有什麼了不起!」白石老人說,我一輩子不喜歡跟官場接近,母親的話,我是永遠記得的。

  然而,你不喜歡跟官場接近,並不等於官場不來接近你。尤其是一個靠手藝吃飯的畫匠,你的手藝越好,名聲越大,官場就越發罩著你,讓你無處躲藏。齊白石小有名氣以後,時常要為躲避官場的「青睞」而費盡心機。在他40歲那年,曾去西安訪賢會友,有位老鄉介紹他認識了名重一時的大詩人樊樊山,這本是一樁風雅之事。樊樊山非常欣賞齊白石的藝術,親自為他訂了一張刻印的潤例,還親筆寫好交給齊白石。要知道樊樊山是陝西的臬台大人,他這樣看得起齊白石,等於給他做了一個活廣告,在臬台大人訂親書的潤例面前,誰敢不老老實實照價付錢?

  就這樣,文人雅事與官場威嚴被糾纏在一起,分都分不開了。他的同窗、鐵匠出身的張仲颺立即看出了內裏的玄機,他認為樊臬台的賞識,是一個走向官場的大好的晉身之階,便再三鼓動齊白石去走走臬台的門路,不難在衙門里弄到一個官差。齊白石不但不為所動,還對這位老鄉的人品產生了懷疑,他寫道:「我以為一個人要是利慾薰心,見縫就鑽,就算鑽出了名堂,這個人的人品,也可想而知了。因此,仲颺勸我積極營謀,我反而勸他懸崖勒馬。仲颺這樣一個熱衷功名的人,當然不會受我勸的,但是像我這樣淡于名利的人,當然也不會聽他的話。我和他,從此就有點小小的隔閡。」

  不過,樊樊山卻是真心要幫助這位才華出眾的藝術家,只不過作為官場中人,他的幫助也脫離不開「朝廷」──他說他五月要進京,可以在慈禧太后面前推薦齊白石,太后老佛爺喜歡繪畫,一旦被她看中,也許能夠弄上個六七品的官銜,當個內廷供奉。齊白石立即婉言謝絕:「我是沒見過世面的人,叫我去當內廷供奉,怎麼能行呢?我沒有別的打算,只想賣賣畫、刻刻印章,憑著這一雙勞苦的手,積蓄些銀子,帶回家去,夠吃夠喝,也就心滿意足了!」

  這個話茬說了半截,齊白石就離開西安先到北京去了。住到了5月間,他聽說樊樊山已經啟程了,立馬收拾行囊,要先他一步離開北京「逃」回老家。

  京城的朋友大惑不解,他悄悄對人家解釋說,我怕他真要推薦我去當什麼內廷供奉,少不得要添出許多麻煩。我如果真的到官場裏去混,那我簡直是受罪了!樊樊山隨後到了北京。聞知齊白石已經走了,頓時明白了他的心思,他對那位京城的朋友說:「齊山人志行很高啊!只是性情有點孤僻。」

  如果說,這時的齊白石還可以逃、可以躲的話,那麼,在他50多歲定居北京之後,他就再也無法脫開官場的羈絆了。那些貪官污吏時常上門來軟磨強索,令齊白石不勝其煩,卻又無可奈何。悍吏橫行,民不聊生,使他激憤在胸卻敢怒不敢言,只能用詩和畫來曲折地發洩內心的憤憤不平之氣。

  譬如,他目睹了當時官場的萎靡和腐敗,比前清末年更是變本加厲,前清的官吏早晨總要到衙門去點個卯,可是這時的官面中人,白天不辦正事,晚間酒食征逐,吃喝嫖賭,他氣憤地畫了兩幅雞,並題了一首諷刺詩:「天下雞聲君聽否?長鳴過午快黃昏。佳禽最好三緘口,啼醒諸君日又西。」

  他還畫過一幅非常有名的《不倒翁》,題的那首詩令人拍案叫絕:「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

  為了避開這些閒雜人等,齊白石把自家大門從裏頭加上一把大鎖,有人來敲門,他要先從門縫裏看清楚是誰,才吩咐傭人是開門還是謊稱不在。這種非常「農民」的土辦法,倒也讓不少心懷圖謀的人吃了閉門羹。

  門上「謝客」便條體現民族氣概

  最令後人感佩的是,白石老人在國難當頭、外敵入侵的關鍵時刻所表現出的凜然正氣和民族氣節

  北京淪陷之後,他閉門不出,也很少見客。當時,齊白石在日本的名聲很大,很多日偽高官都想得到他的畫作和印章,於是想方設法接近齊白石,請他赴宴,送他禮物,還要跟他合影,邀他去參加各種「盛典」……對此,齊白石一概回絕,他們設的任何圈套都是枉費心機。在這裏,我們不妨留意一下齊白石老人在那些非常歲月裏,在自家大門上所貼的各種「謝客」的便條,從中不難看出老人的機智、勇敢和無奈──

  起初,他託病不出,貼出紙條:「白石老人心病復發,停止見客!」

  可是,沒有客戶,也就沒了生意,一家人的生計又成了問題。無奈,幾天以後不得不補上一條:「若關作畫刻印,請由南紙店接辦。」

  這又給那些彎門作竅找門路,搜求齊白石畫作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於是,白石老人乾脆來個「以人畫線」,直接明言:「畫不賣與官家,竊恐不祥!」下面還有一段告白:「中外長官,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當時常常有些給日本人當翻譯的人,介紹他們的主子前來索畫。更有些翻譯官狗仗人勢,登門訛詐。於是,齊白石氣憤地又貼出一張告示:「與外人翻譯者,恕不酬謝,求諸君莫介紹,吾亦苦難報答也!」

  這些字條,記錄著白石老人在最困難最黑暗的歲月裏,剛正不屈、大義凜然的真實情形。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老人家在當時的險境中,能做到清流自守,保持晚節,是何等難能可貴!

  到了1943年,日寇佔領北京已到第6個年頭,齊白石老人天天提心吊膽,在憂悶中過著苦難的日子。他已經80多歲了,感到再無精力和心思跟那些小人周旋了。於是,他斷然在自家大門上貼出一張最後的告示:「停止賣畫」!從此以後,無論南紙店經手的還是朋友介紹的,一概謝絕不畫。對於一位終生以賣畫度日的老畫家來說,做出這樣的決定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代價啊!

  家鄉親人知道老人不再賣畫,非常擔心他的生計,來信問候,他以詩言志:「壽高不死羞為賊,不醜長安作餓饕。」表示寧可餓死,也決不去當「國賊」!

  在停止賣畫的年月裏,白石老人寫下了幾首著名的題畫詩──在友人畫的山水卷上,他寫道:「對君斯冊感當年,撞破金甌國可憐。燈下再三揮淚看,中華無此整山川。」在畫給家人的一幅《鸕舟》上,老人寫道:「大好河山破碎時,鸕一飽別無知。漁人不識興亡事,醉把扁舟系柳枝。」

  白石老人在晚年曾對自己的一生藝事做出排序,自認為:「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很多人不以為然,譏笑老人家是故意作秀,是矯情。但是,當你讀過白石老人在人生困厄中所吟出的這些悲憤交集的詩句時,你就自然會理解為什麼他對自己的詩歌如此看重了──那是他的血淚心聲啊!

  在日寇佔領前,齊白石應林風眠先生之邀,曾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擔任教授,這本來是很令老人自豪的一件事。可是,自從日本人來了之後,他就堅辭不就了。然而,正當他停止賣畫,生活無著的當日,被日本人接管的學校卻給齊白石發來一個通知,讓他去領配給的取暖煤。煤在當時是緊俏物資,市場上很難買到。但是,齊白石老人卻一眼識破在這取暖煤背後的陰險圖謀,他當即給校方寫了一張回函:「頃接藝術專科學校通知條,言配給門頭溝煤事。白石非貴校之教職員,貴校之通知誤矣!」他事後曾對友人提起這件事情,他說:「我齊白石又豈是沒有骨頭、愛貪小便宜的人,他們真是錯看了人哪!」

  一向被同儕視為財迷摳門的齊白石老人,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卻是一個傲骨錚錚的漢子──看來,世人對這位藝術家確實存在著相當多的誤讀。

  抗戰勝利後,白石老人恢復了賣畫生涯。但是他沒有料到,他賺回來的紙幣卻越來越不值錢了。1946年他曾被國民黨政府派人請到南京、上海舉辦了一次展覽,帶去的200餘幅作品全部賣光,帶回來的「法幣」一捆捆的非常可觀。然而拿到市面上買東西,卻連十袋麵粉都買不到了。後來又換成「金圓券」,比「法幣」更不值錢,那些來買畫的人,大包大袋地拿來換畫,鈔票在老人案頭堆積如山,可是老人畫半天賺的錢,竟然買不回幾個燒餅。

  此時的齊白石已經87歲了,他再也沒有精力去苦掙苦紮耗費心血了,於是,老人只得再次掛出告白:「暫停收件」!

  風燭殘年的齊白石,陷入了孤苦伶仃的境地。「南房北屋少安居,何處清平著老夫?」他的詩句,透露出他內心的淒涼和酸楚。

  對於齊白石老人最後8年間所發生的諸多事件,各種著作和報道所論甚詳,國人幾乎是盡人皆知了。齊白石與他的那位了不起的老鄉毛澤東結下深厚的友誼,互相談畫論詩,其樂融融,在《毛澤東藏畫集》中,很有幾幅是齊白石的平生力作;齊白石也與朱德、周恩來、郭沫若、茅盾等人成為好友。

  1957年9月16日,齊白石溘然長逝,終年94歲(自署97歲)。

台長: 春秋玉閣
人氣(2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