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受不了台灣人那種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得習性,每天看報章雜誌對於這案子就是罵罵罵罵罵,然後把BenQ講的多爛多慘,說李焜耀現在多慘,西門子把BenQ搞得多慘,可是沒有提供一個讓人省思然後能夠從中間成長的新聞環境,如果我們不從錯誤當中學習,那麼在一個故事當中,我們學到了什麼呢?那倒不如不要花那個時間去讀這些資訊,拿去看電視或從事休閒活動不是更有意義?
我覺得大多數的台灣人有個很可悲的地方,包括媒體和政府,就是非常沒有自信,如果有個能夠凸顯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或揚眉吐氣的時候,誰都想沾一點光,好像榮耀跟他身為台灣人有關,但是只要人家一跌倒,馬上就變成拿石頭打落水狗的那個人,然後只能單純的敘述事情表面,而不能一針見血的對事情做出分析,這樣真的很危險,因為很容易沒有思考的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當自己遇到類似的狀況的時候,也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今天看BenQ這件事情,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包括政府的態度、福利制度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力、國家文化和企業文化差異、跨國經營哲學、領導統御能力、面對組織變革的能力、李焜耀的領導模式為什麼會造就過去的成功和這次的失敗、台灣走出國際所需要的變革、品牌推廣的必要性、企業體質改善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國際談判和國際關係、一個成長中的IT企業需要用什麼方式打入國際市場......而不是只是敘述事情發生的經過,然後一直翻過去的舊帳,拿其他企業跟這個企業做比較(真的很無聊,從壹週刊拿女明星的長相和交過的男朋友數目來比,比到連企業這種東西都可以比),這些東西只是資料,不是思考,也不是思想,就算這些資料要讀者拿來思考,也需要提供一個脈絡,來刺激他們的思考。
我總覺得台灣媒體真的要對低國民素質要付出很大的責任,包括在新聞只撥出某某地區的路凹了一個洞、某某農舍的狗跟豬很要好那種無聊新聞,但是沒有人關心尼泊爾王子殺了全皇族、非洲少數民族全數因為內戰而遭到撲殺導致於種族絕滅的慘劇、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間的戰爭、中國成長所造成的污染將讓人類面臨災難的時間縮短......,一天到晚大家都喊著要國際化,喊了半天只是英語補習班越開越多,對世界上的事物仍然漠不關心、沒有同理心,然後其他原來比我們落後的國家拼命追,追到某天開始發現其實大陸人也很強,台灣慢慢到處都是印度人,一堆老外都會講中文讀簡體字,然後我們還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完全沒有警覺自己成長的速度是不是追的上世界的腳步?
我要說的是,BenQ和西門子這件事情,對我們的影響不在於台灣品牌走入國際失敗的羞愧、不在於台灣面對德國這個工業王國所展現的軟弱無助,不在於其他企業高階主管或總裁對BenQ的看法如何,這樣去看這件事情,只會讓自己更八卦,格局更小,對台灣產業和台灣在國際的地位變得更沒自信而已,這件事情我們學到的教訓,應該在於如何對事情有客觀明確的判斷來分析BenQ成敗的因素,當一個企業在營運的時候,身為管理階級(或未來成為管理階級)的我們要如何避免前人犯過的錯,對於台灣整個商業環境要如何用自己的力量結合他人的力量來改善。
我記得以前讀過三星和LG的案例,就是一剛開始企業的力量有多麼軟弱,但是如何靠政府扶持,甚至金錢援助來降低價格打敗台灣和其他國家廠商來增加市場佔有率。我們沒有韓國日本人團結,沒有美國人的效率,沒有德國人實事求是和務實的態度,沒有瑞士人的企業道德感,沒有大陸的資源,沒有印度人的頭腦和英文能力,這決定了每個國家推出品牌公信度的優勢,例如日本韓國喜歡在既有產品上做的更好和更低價,還有政府支持,得以推出低價位的電子產品,美國人擅長經營大型企業,德國人將工藝發展到極致,瑞士人的道德感和穩定性讓銀行和服務保險業做到最好,大陸和印度仍在發展階段,沒有自己的強勢品牌,但是基礎打得好,以後發展不會受限,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優點,台灣人做事情靈活,對事情的包容性大,教育程度高,個性開朗好客,這些特質要如何運用及發揮,以文化作為品牌的後盾,將我們的優勢轉為品牌經營哲學,都是要靠政府規劃和支持的。
以下的文章非常反應出我看BenQ這件事情的心情,而且是以比較客觀的角度去評論整件事情,所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010/5/54qu.html
明基併西門子失利 政府態度為品牌成就關鍵
(中央社記者錢怡台北十日電)在合併西門子手機事業部門滿週年的前夕,明基宣布放棄在德國的手機子公司,在德國掀起軒然大波,包括政府、政黨都介入關心,但在台灣,對明基僅有一面倒地指責,歸咎於經營團隊失職。對照之下,雙方政府態度迥異。在台灣政府期盼拓展品牌市場的同時,其實政府的態度,也是成就企業品牌的關鍵之一。
9月28日,李焜耀宣布,停止資助明基德國手機子公司,明基德國手機子公司向當地法院聲請無力清償保護 (insolvency protection),進入法定接管程序,頓時讓3千名員工面臨失業,這是先前屬於西門子 (Siemens AG DE-SIE的)手機廠,在德國引起相當大震撼。
不僅德國媒體以各種方式質疑明基這項動作的正當性,明基行動通訊慕尼黑總部所在地德國巴伐利亞邦也聲明,願意與員工站在同一陣線,與明基找出解決方案,此外連德國總理總理梅克爾也都出面表示,由於明基德國手機子公司原屬於西門子,希望西門子對這些員工負起照顧的道義責任。
相對於德國政府的態度,明基在台灣的情勢,卻顯得孤寂而無助,不僅投資人、媒體一面倒地指責,認為李焜耀需要認錯、道歉,政府對這個在國際上產品獲獎無數的品牌企業,似乎沒有伸出實質的援手。
李焜耀堅持「做品牌沒有錯」,他也說過:「台灣人不懂品牌、投資人不懂品牌,在台灣談品牌是對牛彈琴。」難道政府也不懂品牌嗎?這個獲評選為「2006年十大台灣國際品牌」第五名的企業,在面臨經營困境以及品牌形象受損的關卡,外界指責的聲浪多過於支持。
去年明基宣布合併虧損連連的西門子手機事業部門,並且從西門子取得2.5億歐元的現金以及資產,此後,外界的質疑與批評就不曾停過。反而在合併不到一年後,明基世界品牌夢碎的第二天,有外資調升投資評等,股價還飆出一根漲停板,因為擺脫了一年虧損近8億歐元的手機廠,母公司營運終於獲得喘息機會。
德國手機廠虧損超出預期,使明基面臨資金短絀的窘境,在沒有銀彈奧援的情況下,有人說,這是李焜耀斷尾求生,以保全母公司,但是對於品牌的傷害已經造成,經過了一年,明基的品牌理想回到原點,經歷了世界舞台、全球鎂光燈後,明基的品牌經營之路該走向何處?不僅明基的員工仍需要一個品牌夢想,明基的投資人也需要一個方向。
讓李焜耀堅持品牌經營理念,有韓國三星(Samsung)的榜樣在前。李焜耀不只一次地在公開場合以「三星學」為例,認為明基品牌BenQ有機會成為第二個三星,許多外資分析師也將明基合併西門子手機案,與聯想電腦併購IBM的個人電腦部門相提並論,但三星是全球大品牌、聯想在中國市占率比併購前提升,明基卻沒有成功。
李焜耀說過,三星有政府支持,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中國政府在聯想電腦合併案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反觀台灣對於明基,負面評價多於肯定,也許就像李焜耀說的,大家都「不懂」。
當然,韓國與中國的市場跟台灣不同,產業的發展模式也不一樣,聯想有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撐腰,三星也有韓國人愛用,明基因為做品牌,失去大量代工客戶訂單,品牌新手機推出時程較競爭者慢,陷入基本面體質不強,做品牌產品又輸給別人的窘境。
李焜耀在合併的記者會上曾說:「如果我沒有去併西門子,明基就是這樣而已,你們會怎樣看我?我併了,你們又怎樣看我?這是一個機會。」談品牌,台灣廠商明基以小吃大的併購策略沒有成功,還付出慘痛的代價,導致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不認同李焜耀。
李焜耀與明基的成敗只是一個產業的案例,但是政府以及其他企業,從這個失敗的案例中,必須更深一層的思考,企業如何擺脫殺價競爭的代工命運、讓品牌真的走出去,站上世界舞台。9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