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01 12:58:38| 人氣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重新打造大國心態正當其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之際

不知不覺,一個古老東方國度就迎來了她新生後的55歲華誕。在歷經滄桑沉浮之後,一個有著巨大生機活力的新國家形象,在21世紀初葉,正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應該意識到,中國,已經不是往日意義上的那個中國。

中國與世界,正在重構起一種新的關係


當160餘年前,八國聯軍在中國沿海燃起戰火的時候,中國還處在典型的農業社會,雖然現在的歷史學家們認為那時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現代工商業、市場化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及相應的政治制度與文化安排,在那時對中國來說,仍然是一個陌生的事物。這一種狀態,在經歷晚清的洋務運動後,也一直沒有根本改變。

而在20世紀上半葉裏,中國又長久處於國家分裂與抵抗外侮的艱苦磨難中,國家建設的大計因生存環境的惡劣而無法有效落實。

但這種狀況在20世紀下半葉以來,已逐步得到改變。在經歷19世紀以來的求存階段後,20世紀下半葉的前半部分,中國進入了以軍事強大為主要追求的求強階段,而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果斷調整國家戰略實行改革開放,一個求富的階段正式拉開了序幕。近二十餘年裏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巨大增長,它的意義不僅僅意味著GDP的提高,更意味著中國已經和還在經歷近一個多世紀裏最緊張激烈、而又最豐富多彩的社會轉型。當一個市場取向的、現代工商業社會終於在這塊古老土地現出它的初始形狀時,中國事實上也已經初步完成了文明形態的變遷,進入了所謂現代世界。


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政治生態系統中,與一個半世紀前、一個世紀前、甚至與半世紀前相比,也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從東亞世界中的天朝大國,到鴉片戰爭後世界體系中的普通弱國,再到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普通強國,中國所面臨的外部生存環境,在經歷了自身獨立也無法捍衛的晚清和民國階段、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美蘇冷戰的嚴峻形勢而拼命發展軍事力量以求保證自身安全的冷戰時期後,今天的中國正躍遷為一個具有地區乃至全球性影響的地區性大國,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關係也變換為普通大國間的關係。在近現以來的人類社會,經歷了馬克思所說的“由歷史到世界歷史的轉變”之後,中國落後那些先發國家一步,在經歷20世紀上半葉以來通過艱苦努力實現國家獨立自主、和20世紀下半葉以來通過內部資源積累和改革開放實現國家富強後,中國已由原先與世界若即若離的一部分,轉變成全球化時代人類經濟政治生態系統中的有機一員。中國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中國的,中國與世界,也在重構起一種新的關係。

一定要對“大國”有一個新的定位

在文明形態實現變遷、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也流露出恢復歷史原型的新圖景下,當下中國實際上正在經歷新一輪文明復興。一個大國的形象重新在這塊東方大地呼之欲現,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在近百餘年來的重要轉折。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把握這種轉折?

一個國家民族處在了一個新的非常時段,它不能僅僅是一個客觀事實,同時,它還應該是一種主觀判斷,和在這種判斷下主動積極的戰略思維調整。在國家發展的情勢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在戰略思維、國民心態以及宏觀的政策安排上,不相應作出變革自新,或觀念與精神世界的滯後,不僅將使國家發展的機遇白白喪失,而且還可能會使國家進程出現新的曲折、甚至斷送文明復興本身。當代中國人在對待中國自身及中國的世界參與問題上,也正處在了一個需要轉變戰略思考方式、對中國下一步走向作出謹慎運籌的時刻。


應該看到,中國的新一輪文明復興,仍然只是進行時態而並非是已經實現的事實。從以往一些國家的文明復興和文明更新經歷來看,一個國家民族的崛起,又是一個充滿了風險的過程。文明形態的變遷、國家實力的增強、與外部世界接觸交往的增多,不僅意味著國家內部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劇變,而且意味著內部變遷也將影響到對外政策安排。在內部變遷不能很好掌控、以及對外政策安排出現失誤的情況下,一個國家民族的文明復興,就面臨強大的內外壓力。因此,今天的中國在重新找回大國感覺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大國”,有新的定位,要對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文明復興進程,做出穩健的安排和扎實的推進。


一個沒有變革和創新的大國不是一個真正的大國

一方面,要以果斷高效的國家制度創新,不斷塑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內部生活機制。文明復興是對舊事物的繼承揚棄,和對新事物的發展運用,在充滿了希望的同時又飽含著挑戰,在對傳統的恢復或破壞、同時又創造新的事物的過程中,利益與情感的調整,也會與社會的承受力之間,產生嚴重的緊張。在文明復興中的成本付出,所產生的大量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發展演變到一定程度、而又不能得到很好解決時,就有可能給國家內部生活帶來強大的負面衝擊。為應對因文明復興所帶來的人口、就業、環境、社會保障等等方面的壓力,就不僅要對這些問題,有清醒的認識,更要以積極的變革,相應做出國家制度上的安排,以消災除患,未雨綢繆。

另一方面,又要以堅強有力而又充滿感召的對外政策安排,在實現與保護擴大了的中國國家利益的同時,為東亞和整個人類的和平安寧積極探索,做出自己的貢獻。21世紀的中國依然面臨著20世紀、甚至19世紀中國的任務,如國家統一的大業尚沒有最後完成;21世紀的中國又極大地不同於以往時代,中國已成為世界的有機構成部分,在地區和全球層面都有著廣泛的政治影響力。因此,中國不僅要站在中國看世界,想方設法要利用全世界的資源為中國自身謀利益,同時還要站在世界看中國,懂得一個正在處在文明復興、國力日益增強的中國,當下正處在人類生態系中的何種位置,應該為地區安全與人類和平,發揮出什麼樣的功能和做出什麼樣的新探索。

文明的復興不是簡單地模仿他人成果,他必定會有自身的獨特創造。一個沒有文明創新的大國,不是一個真正的大國。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中國都曾扮演著大國的角色。但這個大國,並不只是地理廣闊、人口眾多、經濟規模龐大、軍事能力雄視天下,而且還是文明教化程度無與倫比、典章規範完美齊備、道德理想懷柔遠人。“大國”的“大”,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不僅意味著硬性實力的超群,還意味著文明與價值觀的示範效用無人能比,單純的硬體實力展示,僅僅是大國內涵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一小部分,對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信仰和制度的理想追求,對一個有著高度和諧的人間世界的不懈探索,這些獨具一格的文明創造,才使中國成為一個文明古國,並成為其他民族所效仿的對象。當代中國在新一輪文明復興進程中,也應該如19世紀時美國著名演講家愛默生所說,要有獨立自強的文明與文化心態,在文明創造上發揮出自身的想像力,有志於在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不同層面,不斷創造出可為全人類共同分享的新的事物。

大國不僅意味著實力,也意味著心態

在此過程中,全國民範圍的大國心態的重新打造,也非常必要。大國不僅意味著實力,也意味著心態。一個領土廣大、實力超群的國家,也可能是一個心態上的小國。簡單地再用20世紀的中國人的心態,來打量他人和思考自己,對處在文明復興進程中的國家來說,已並不完全適當。上善若水,有容乃大。中國傳統思想中對“大國”的這種理解,在21世紀尤其值得中國人繼承借鑒。


□本報特約評論員東原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4年10月1日3:29•

台長: Yim
人氣(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