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歆帆 圖/無楚攝/千朔繪
若以動物而言,詩是貓,散文是狗,而散文詩是一隻內心是貓的狗
───歆帆
欲了解什麼是散文詩,可以參考現代詩學大家,蕭蕭先生的文章「
http://www.nssh.tpc.edu.tw/china/hsiao/%B4%B2%A4%E5%B8%D6%AC%FC%BE%C7.htm」若是看過該文章後,認為夠了,那便不需要再往下讀,下面是以歆帆式的觀點與歆帆式的文章所論的散文詩。
認識余光中先生的人都知道,余先生曾說過︰「在一切文體之中,最可厭的莫過於所謂『散文詩』了。這是一種高不成低不就、非驢非馬的東西。它是一匹不名譽的騾子,一個陰陽人,一隻半人半羊的faun。往往,它缺乏兩者的美德,但兼具兩者的弱點。往往,它沒有詩的緊湊和散文的從容,卻留下前者的空洞和後者的鬆散。」這已經幾乎成了余先生的名言,但這段話是對詩人說的,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下面且看歆帆是如何論散文詩。
要了解什麼是散文詩,必須先了解什麼是詩,基本上,詩不能離開幾個要件,即意象(隱喻)、音樂性、情感<千朔,淺談<分行詩>,2007>,與其說詩像文字,還不如說他像首歌,曾經有人說,將散文分行並且加上一些空格就會成為詩了,但這個說法是可以很簡單的驗證錯誤的。
──────────────────────────────────
中秋節前後,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彷彿聞到了。桂花有兩種,月月開的稱木樨,花朵較細小,呈淡黃色,台灣好像也有,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股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
──────────────────────────────────
這是琦君女士所寫的<桂花雨>第一段的一部份,將其分行後。
──────────────────────────────────
中秋節前後
就是故鄉 桂花季節。
一提到 桂花,
那股子 香味 彷彿聞到了。
桂花 兩種,
月月開的 木樨,
花朵 細小,
呈 淡黃色,
台灣 好像也有,
我曾在 走過人家圍牆外 聞到這股香味,
一聞到 引起 鄉愁。
──────────────────────────────────
這樣並不會讓人覺得它是一首詩,對吧,我們接下來要更深入的去討論什麼是詩。
原則上,詩具有很深的「情感性」、「藝術性」,而散文則具有「實用性」、「工具性」,詩是紓情,散文則是敘事,當然詩也可以敘事,一如散文也可以紓情,只是比例上的不同,我個人則喜歡比喻詩是歌唱,而散文則是說話。蕭蕭先生曾經以「一精二舞三重複;四美五韻六不盡」來說明詩的特性,下面就詩的幾個特性做說明:
一、 精準性-詩的語言沒有贅言,有的是精確表現出情感的比喻,精妙說明出心態的語言,就老年這件事來說
散文會寫成-她的瘦削,青紫的臉裹在花白的頭髮裡,額上深深的皺紋中隱映著一條條傷疤,而眼睛卻還一動不動地安然半睜著,彷彿在等待著什麼。
詩則會寫成-沙啞唱片\深深的\紋溝\在額上\一遍又一遍\唱著\我要活\我要活\我要.....
兩個美都美矣,但詩會將印象中最深刻的簡單表現在文字上。
二、 節奏性-詩的語言是跳躍性的,表達的是一個意念,因此和散文的敘事不同,詩的語言可以不必管格式、規則,只要能把感情完整表達出來就好了,因此也有人說將散文的連接詞去掉,就會變成詩了,這樣的說法實在可惡,因為詩的節奏性是要精心策劃的,並不是一首散文的連接詞去掉就可以達成的,下面欣賞緋湮的<春時.春景.春情>
──────────────────────────────────
對著遠遠的山頭
望去一眼
頑皮的東風
已在早春的料峭中
反覆流連
對著更遠的山頭
再望一眼
縹緲的山嵐
還在松木的胳臂上
輕盪鞦韆
──────────────────────────────────
由二個結構相同的詞句,組合出近與遠的意象,使得念起來輕鬆順口,正好與詩的意境相同,這就是詩的節奏性,若是深沉的詩,則應該使文字緩慢而流長,端看詩人的巧心。
三、 重複性-為了表達一個意像,詩人可能會將一句話重複再重複的出現在一首詩中,以強調這個詞,下面欣賞長河所寫的<春雨>
──────────────────────────────────
當春天的第一滴雨落在我的手心,
我就知道春天來了。
不用梅花跟我說,
不用黃鶯跟我說。
當春天的微風徐徐吹過妳的臉龐,
我就知道春天來了。
不要別人跟我說,
不要朋友跟我說。
──────────────────────────────────
利用反覆的「不要。。。跟我說」,強調出春天的到來是很自然感覺到的,不需要特別去注意,如果散文寫這樣,應該會讓人感覺到很不自然吧。
四、 藝術性-或者說是比喻,在<歆帆,詩與真實,2007>中有提到,詩是符合真的條件,應該說比真還真,以一個超乎現實的方式將情感洴放出來,而誇示、比喻、轉化,都只是其中一種作法,下面欣賞萊姆的<如果那個春天我都不說話,是因為我嘴裡咬著綠>
──────────────────────────────────
多少片花香才能染成一陣東風
春天不願說也
無法說
他命令新芽堅忍地攀爬
那姿勢卻像一隻啃食陽光的獸
(春天的葉總是比秋天的葉來得理直氣壯)
──────────────────────────────────
那姿勢卻像一隻啃食陽光的獸,將植物轉化為動物,而將陽光比喻為食物,讓人很清楚的可以描繪出一株斜長的枝幹努力的吐出新芽的感覺,甚至還包含了一些動態在裡面。
五、 韻律性-新詩與近體詩一樣,也講求平仄押韻,以免一個句子平聲過多或仄聲過多而顯得不順口,最重要要注意的是下三平和下三仄的避免,至於押韻則可以隨意,韻用的巧可以加強節奏的順暢,不過這些都只是為了符合詩的意境,不必太去強求。
六、 餘韻性-如果認真讀過蕭蕭先生的文章,可以看到一個名詞「小說企圖」,詩若是可以在一個大環境下去構築,可以形成一個大環境下的一節,而讓人餘韻無窮,一如鄭愁予先生的達達的馬蹄,使人猜想接下來會如何。但也未必要有小說企圖,一個詩人的文思若是夠好,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方式來製造餘韻,還待各詩人的勇敢嘗試。
若讀者讀到此處可能會問我,那散文詩呢?很簡單,一首散文詩是符合詩的要件的散文,一如內心是女人的男人,有著散文的文體,卻有著詩的美與韻律,因此我才會在前面迫切的說明「詩」的特性,以讓諸君可以掌握詩基本的原則,而散文詩中最具代表性者莫過於朱自清的<匆匆>:
──────────────────────────────────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樹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
敏感的讀者應該會發現,這是詩,不是散文,之所以說具代表性,是因為這首詩裡不用誇飾、不用轉化,沒有小說企圖,沒有悚慄效應,但是卻很直接的讓人知道這是詩,並且清楚的感覺到作者的無奈。
民國初期的散文詩,是具有歷史企圖與愛國意識的,且看紀弦的<最後一根火柴>
──────────────────────────────────
最後的一根火柴,靜靜地躺著,在火柴匣子裡‧沒有人知道他的價值和意義,也沒有人關心他的存在。他的熱量是極其有限的,他的光度是藐乎其不足道的。但他將帶給一個龐大的帝國以迅速的崩潰;使一曲交響樂的演奏突然中止;造成今後歷史上三千個世紀的開明時代;或者是點亮了一盞新的天燈,當日月與星悉被摘去時也說不定。他靜靜地等待著
總有一天,會讓你們看見,悲劇的幕啟開,奇蹟出現︰我是一根火柴,最後的。
──────────────────────────────────
可以說是用了大量的譬喻與轉化,熱切的表達出自己的熱情,這是初期的散文詩代表,說實在的,詩的特性少而實用的特性多。
之後便出現了如《驚心散文詩》這樣的文章,若是還未閱讀蕭蕭先生的文章,建議你現在可以回去讀了。
總括的來說,散文詩在格式上已經是散文了,為了達成詩的特質,必須要花更多的功夫下去營造情景。因此虛實的交錯、時空的重疊、物我的恍惚、情境的逆轉,便必須要大量的使用,並且投入更多的感情,更驚疑的題材,到最後往往會淪為一個為寫而寫的境地,或許也是因此才會被余先生所排斥,但其中也不乏佳作,下面就商禽的<長頸鹿>來作欣賞。
──────────────────────────────────
那個年輕的獄卒發覺囚犯們每次體格檢查時身長的逐月增長都是在脖子之後,他報告典獄長說︰「長官,窗子太高了!」而他得到的回答卻是︰「不,他們瞻望歲月。」
仁慈的青年獄卒,不識歲月的容顏,不知歲月的籍貫,不明歲月的行蹤;乃夜夜往動物園中,到長頸鹿欄下,去逡巡,去守候。
──────────────────────────────────
最後,散文詩不宜長,一長就淪為寫小說或論事物去了,裡邊最好也可以加入些「不識歲月的容顏,不知歲月的籍貫,不明歲月的行蹤」這樣的重覆句來加強韻律感,以讓整篇文章讀起來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