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s.pchome.com.tw/s11/d/a/da300688/book1/p132144679672.jpg)
冰三彩 關聖帝君像
吳真人授門人李詁
坐法 ~ 五養秘訣
之前於格友中看見的一篇文章(忘了是那位格友..)
寫的不錯~給想要 " 靜 坐 " 而不求神通的人看
吳真人授門人李詁坐法五養秘訣
按:吳真人淑度,字咸宜,號表正。
直隸大城縣吳五合村人。
清乾隆時稟膳生。訓蒙為業。
好道。旋仙去,去時留詩云:
「半在靈山半在都。週流四海偏江湖。
行止不拘任吾意。道號人稱鐵腿吳。」
此坐法係真人授其門人李詁。
以下即係真人之言,而為李詁所記錄者。
蓋修仙之道,其理甚近而不遠,其事至易而不
難。吾今歷歷指授,不過用數日工夫耳。
可將秘訣錄一小本,不時展玩,自度度人,
勿以淺而置之,果能日日不輟,由是而身輕,
由是而沖?,則大道成矣。其法開列於左:
![](http://photos.pchome.com.tw/s11/d/a/da300688/book1/p132144679829.jpg)
(一)養心詩
成真妙意本無多。一葉輕舟而渡河。
看破世人迷眼相。亡羊歧路待如何。
長生之法,必先養其心,以寧神,心雖方寸之
地,?無所不包,無所不納,乃天命之性棲息之地。
何謂性,即吾之元神是也。神得所安,
如主翁為正位,一家之老幼尊卑,莫不承奉。
神之不安者,私念為之擾也。修身要法,
止念為第一關。方寸之地,鍊得如銅牆鐵壁,
起一念,除一念,外侮不得入,百魔不得侵,
人苟能內府堅固,? 凡寒冷風熱,聲色財利,
何止為崇哉。
可知心為一身之主也。每日靜坐,則吾心光明朗
徹。上燭天宮,下照幽冥,陰魔邪孽,望而?走。
如此,則吾之心正矣。
心正則世間喜、怒、哀、樂之事,不得亂吾方寸,
萬緣俱靜,諸念不興,而要在於寡慾,
試問耳、目、口、鼻、身、意之六賊,
何一不從多欲中來。
無欲則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
五者皆空,心中純是天理流行,人欲淨盡,
豈不立地成真乎。此法行住坐臥,皆可為之,
不必擇地也,果能行之,數日即有效驗矣。
![](http://photos.pchome.com.tw/s11/d/a/da300688/book1/p132144679696.jpg)
(二)養肝詩
是是非非莫浪干。勞勞碌碌幾時閒。
何如靜坐南?下。好把黃庭仔細看。
前二句,乃養之功夫。
後二句,乃修養之捷徑。勿尋常看過也。
養心前說已詳,其次必須平肝以順氣,
蓋肝為心之母,母不寧靜,則必猖狂,
人遇到可產生欲念而動者,以為心之所為。
而不知皆肝助之也。欲令大赤之宮,火不上然,
必先令大林之木,風不鳴條,則安其所,
而子亦順則矣,此由母及子之法,
修行者無由言及此者。子於靜坐之時,
先平心地,勿思可喜之事,使吾之肝氣散。
勿思可怒之事,使吾之肝氣盛。勿思可衰。
勿思可樂之事使吾之肝氣弱。四者之情,
皆心之用,而肝實主之。
巽女之風,炎於上焦,則耳目受病。
延中則胃腹受病。及下則下體受病。
若肝經寧謐,而不心妄動,萬緣既靜,
則百病自除。由是而身安,享年亦永,
則遐?自易矣。
此乃極平庸之事,人人可為,並不難也。
子依法作法,數日,即有效驗,胡不勉而行之。
![](http://photos.pchome.com.tw/s11/d/a/da300688/book1/p132144679845.jpg)
(三)養肺詩
天行日日一週年。修鍊功夫胡不然。
若使乾乾常不息。教君現在做神仙。
人生如一小天,天不息,人亦不息,安有死理。
其所以死者,皆因萬欲攻其心,
萬事勞其形,以致氣盡而亡。殊可惜也。
子所傳養心養肝之訣,明白簡易,
不落道家深澀科目,誠修仙之捷徑,
恐子奉行不專耳。若果專而且久,
豈有不驗之理。
人之所以常存者,氣也,
肺為氣出入之門戶肺中一有阻滯,
則不能引腎經之水滋潤諸臟,
積而不化則生痰起病,死生所關,非細故也。
靜坐之時,心火不熾不能爍肺中之金,
肝氣不動,則肺煖而不冷。勿食過辣之物,
奪肺之權。勿飲過釅之酒,
助肺之燄。使肺氣常行,腎水常升,
五臟火息,微痰不生,百病消除矣。
子但依法做去,自知吾言之妙也。
![](http://photos.pchome.com.tw/s11/d/a/da300688/book1/p132144680147.jpg)
(四)養脾詩
人言點石可成金。此語曾聞未見真。
惟有加功培厚土。管教花木四時春。
天以五行生萬物,人得之以分五藏,
而培厚土,其最要也。脾得五行之土,若能培之,
自然長養肺金,導引腎水上升,心火不能起,
肝風可自息,五行順利,則雖惡疾,
可以漸化矣。培養之法無多,只要一心切記力行,
勿食生冷之物,使脾氣不調。勿食肥濃之物,
使脾氣壅滯。勿食辛辣之物,使脾火上炎。
恒淡嘗薄味,以清黃中之宮,則脾氣清虛,
飲食易化,自然疾病不生,此在外之調養也。
厚積功德,如美土之長嘉禾,永除惡事。
如易所云;君子以厚德載物,而坤永貞固。
內外兼修,有不含宏光大者乎。人能保養脾土,
如坤之永貞,有何生老病死。
子能依法而行,俾脾土博厚,必然體健身輕,
而服要何為也。此方極為簡便,出華山秘傳,
不可忽視也。
![](http://photos.pchome.com.tw/s11/d/a/da300688/book1/p132144680051.jpg)
(五)養腎詩
何必求仙赴海山。身中自有大還丹。
世人谷覓長生術。靜裡功夫要細參。
養靜乃修真第一義,若保腎固精,
非靜養不可,除此皆外道也。
接講前說,天以氣生人,人人得氣以成身。
而精寓焉,精化為氣,故得長生久視。
內景經云:「謹守精室勿妄洩,保而秘之可長活。
精室者,腎是也。腎為藏精之海,情根不斷,
則精必洩。況心與腎相連,苟愛念不生,
此精必不下流,斷之之法,先以理斷之,
芙蓉白面,不過帶肉骷髏。
美艷紅粧,乃是殺人利刃。
再以死屍想之,生則一包膿血,
死則一臭皮囊,如此則情根斷矣。
此固精第一要法,其細法又有三焉,
心不可勞,勞則虛,則不與腎續,故精走。
心又不可過於飲食,過食,心氣不與腎氣通,
故精阻。
過飲,心氣不與腎氣調,故精蕩。
是以一切勞動飲食,心中皆要存神酌量,
不可過份。除是三者,精庶乎。
![](http://photos.pchome.com.tw/s11/d/a/da300688/book1/p132144678556.jpg)
五養秘訣
可固焉,精固則海水上泛,制服諸臟之火,
水火交融,而後心志寧謐,血氣和合,
亦可換鬚亦髮,反老還童,則養腎之要道也。
然精有有形之精,有無形之精,陰陽相媾,
萬物化生。此精之有形者也。得天之氣,
流而不息者,此精之無形者也。人至六十四歲字。
存無者,存吾先天之?也。要在大靜真空,
靜心其靜,為大靜。空無所空,為真空。
如此靜空,則識銷,識銷則性見,還我無極,
渾渾穆穆,寂寞無朕,乃為存吾先天之?也。
守有者,守有後天之氣也。
照前四層固精之法做去,又照前養心之法,
鍊得心如銅牆鐵壁。
當靜坐之時,將此靈明之心提起,威武不屈,
使心如金剛降魔杵,光光亮亮,一有魔念起處,
無論是理是欲,一揮而盡。
不令此精消耗,乃為守吾後天之氣也。
即以後天補先天,氤氤氳氳,俾吾之元神,
聚而回風,散而混合,則神能運氣,氣又生精,
此種妙理,子則不能遽解,恒每日靜坐時,
使神不散,氣不溢,久則神氣交感,坎離渾合,
精自充滿矣。存無守有之說,真乃要言,
尚其勉之。
![](http://photos.pchome.com.tw/s11/d/a/da300688/book1/p132144680373.jpg)
除魔詩曰:
談道言玄有萬千。人人自謂得真詮。
那知人道無多語。靜裏須參一字禪。
談道萬千,總歸一字。一字為何?
「靜」而已矣。蓋靜則無欲,無欲則無擾,
一切魔念,不得亂吾方寸。吾方寸最易動也,
方鑱坐下,即有百魔來攻,持之之法,
亦曰「忍」而已。儒家於念頭起處,是理則存,
是欲則去。道家於念一萌,無論是理是欲,
一齊掃除。
鍊得心如太虛,內外潔白堅貞,方是無極大道,
本來面目,其很忍之法,生死二字而已。
當萬端交錯,總不過聲、色、貨、利、喜、怒、
哀、樂諸大魔,此時當以真我為主,外物為仇。
自思曰:我若死時,則此具皮囊,
委諸黃土,此聲、色、貨、利,皆造孽之具,
喜、怒、哀、樂皆虛假之境也。形已無存,
留此孽之具,虛假之境,何所用之,念及此,
魔安得逞其技乎。然魔力甚銳,我之心雖如此明
照,而魔之堅剛勇猛,有時能奪我之明,
授我之心,每每不覺不知,入於魔境中。
又須養得心如銅牆鐵壁,嚴防密護,魔念一起,
剛刀立下,方不為其所搖。
再思曰:我若得道,上可以朝玉闕,
作真人,天下尊貴不朽。
有如真人者乎,魔安得勝,不但不得亂,
而且反為援,蓋其始也,魔為吾之賊寇,
及其後也,魔為吾之功臣,所謂無魔不成道也。
爾由勉強而純熟,由純熟而自然,
則坐定之時,開眼見道,闔眼見聖,天地萬物,
盡現吾前,迎接不暇,何魔之能亂其心哉。
到此地位,心火靜,肺金融,脾土旺。
腎水足,肝風永息,可以身輕遐矣。
此乃傳心秘訣莫大焉。遵而行之,心心相印,
繼吾道脈, 予必接而引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