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04 22:23:01| 人氣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4/09/24(五):荷蘭印象─阿姆斯特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曼谷飛到歐洲的十個小時,我的睡眠被吵鬧的泰國小朋友搞得斷斷續續,半夢半醒的時候,我想起的不是自己離鄉背景的故事,而是幾天前,那一場歷史上第一次的「民主實驗」,對於我的意義,對於台灣的意義又是什麼?當然,我也有想起來忘記傳簡訊跟詩評說聲「生日快樂」(Sorry啦~~)

我是電視兒童

清晨五點,飛機降落。Schiphol機場是我到歐洲的第一個據點,天外黑濛濛的,我坐在café裡等待Simon來把我領走。Simon是GE的工程師,正在做Global Traning,之前都待美國,七月才到荷蘭。不過真是很感謝Simon,在台灣因為依瑋安排,有一面之緣吃過一頓飯,結果我就叫人家在上班的日子裡,一大早到機場來接我,真是太不好意思了:P

後來在Simon家把行李整理了一下,偷睡了一下,就開始彌補在台灣大概有一個星期都沒有從事的「休閒」──看電視。荷蘭的無線很讚,收得到BBC、CNN、德國和法國的電視台,跟今年六月我在香港看電視的時候,一樣驚奇。基於新聞本科的專業,我很認真的觀看荷蘭的新聞報導,就跟歐洲電影一樣,基調冷冷的、很嚴肅,與隔壁頻道美國的脫口秀,簡直有天壤之別。

Simon說他比較喜歡美國的文化(or工作環境),我卻開始聯想,是不是因為我們被美國的文化「孕育」長大,所以對我們而言,習慣=喜歡。人會排斥不熟悉的事物,特別是在陌生的語言的環境裡,歐洲文化對我們而言,是神祕的、是一種謎,但是,卻也特別不容易親近。

我看著美國的脫口秀,不只是「英文」讓我感到熟悉,內容的對立根本都是fake story,讓我想到的不是台灣的綜藝節目,而是政論性節目。無論藍綠,他們都靠著市場在「演戲」,擴張一種美國式文化的誇張,扭曲、缺乏真實。難怪上次和鄭主委與柏陽座談的時候,主委說,台灣缺乏一種嚴肅,我想,那不是所謂的八股,而是很認真的、又很安靜的一種思考模式。

看著正襟圍坐的荷蘭人報新聞,突然間,一個熟悉的畫面從我眼前飄過。是艾爾頓強在中正機場耶,沒錯,那是繁體字的「登機門」三個字,在第一航廈。雖然聽不懂荷蘭文,但是看著艾爾頓強不悅的畫面,我想,應該是又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啦,可是在荷蘭的新聞電台看見台灣,卻讓人很興奮喔!不過後來更令我想尖叫的,竟然是看見荷蘭文版的蠟筆小新,哈哈,這真是太神奇了。

小而美的阿姆斯特丹

打混了一下之後,就要出外「覓食」去了。Simon的房子位置很好,位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區,離梵谷博物館走路不到十分鐘,果真是一個月1400歐元的高檔貨(公司付錢啦!)。在附近的「阿伯」(Albert)超市買午餐,結帳時店員跟我說了一堆荷蘭文,才晃然發現我是個只會講英文的觀光客。

我的目的地很簡單,就是要到中國城買可以打很久的電話卡。其實,阿姆斯特丹街頭的招牌還是荷蘭文,可是它的「國際化」表現在實質上,最具體的例子是當我搭上非觀光熱門路線的電車,然後突然發現,整台電車只有我一個東方人,自己感覺很突兀,可是車內的人,卻沒有盯著我看,依然專心看他們的書、聊他們的天,那是一種被接納的感受。我想,「國際化」城市的指標,不是有多少英文招牌、有多少會說英文,而是真正能放開心胸接受來自其他文化的人。

然而,阿姆斯特丹的商店街很「全球化」,賣的商品,雖然風車、鬱金香、特殊的鞋子有在地化的特色,卻讓我沒有「感覺」,完全沒有想要購買的欲望。我希望,台灣的城市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不是靠紀念品撐起觀光市場,而是一種,更深認同的消費產業。

坐著電車在阿姆斯特丹閒晃,七點回到Simon家的時候,除了Simon之外,還有兩個阿姆斯特丹大學念財金的學長,明源和Peter正在下廚做菜,呵~~真是幸福,在荷蘭的第一天晚上,我竟然吃到了滷菜和洋蔥燜牛肉,還有熱騰騰的白飯,真是太感謝了~~~後來更晚的時候,欣怡也從海牙到阿姆斯特丹,準備明天把我接回「我們家」。

照片由左至右:Simon, Peter, 欣怡和我

台長: caroline in Den Haag
人氣(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