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29 13:43:37| 人氣1,0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用的數字,對我來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

總有人說,大數據是好數據。( Big data is good data.)

但有時候,我就是會忍不住地想,身為一個平凡人的我,那些數據到底與我何干?

〔2〕

「你的車油耗表現如何?」想買同款車的朋友問。

我不知道。我直白地回話。

「不知道?」朋友不敢置信地望著我。

恩。我表情平淡地點點頭。

「你買車的時候,沒認真比較過?」

「沒有。」

「你去試開時沒問過業務員?」

「我沒有試開過。」我回答。

「你沒試開就買了車?」朋友的音調拉高了八度不止。

「其實我不只這部車沒試開過,我這一生到目前為止買了四部車,沒一部曾試開過。」我理所當然地回答。

朋友卻張大了嘴巴,像我做了件天地不容的事般,不解地問:「為什麼?」

「我不想做無意義的事。」我回答。

因為不懂車,所以沒買過二手車。

因為不願意貸款買車,加上對事物的喜好挺彆扭,所以每次換車可供選擇的項目並不太多。

不是不在乎油耗表現,但比起這個,我比較在意其他的小事。(比方說,外型或商品代言人之類)

畢竟,這世上,沒比不開車更省油的了。

然而,既使是汽車這種大量生產的商品,車與車之間還是有細微的差距。

就算很勤奮地去試開了車,也肯定不會買到試開的那部。(除非刻意去買試乘車。)

就算試乘車給你的體驗很棒,也不代表,你買的那部車能帶給你相同的美好。

就算那部車普遍的評價都很不賴,也不保證絕對適合你。

更何況,DM 上的油耗表現,永遠是中特定狀況下的計算結果,如果要以那個數字為購買的依據,肯定會很失落。

「更別提,車都買了,難道要真的為了油耗表現差,就把它擱置不開嗎?」我看著朋友問。

聽完我的一連串說明,朋友張大了嘴巴,答不出話來。

不是不能透過調整開車方式已達到省油的目的,但車要開得這麼彆扭,還不如不開算了。

管他油耗多少?反正,油快用完時,記得去加就是了。這是我的結論。

〔3〕

他熱心地跟我討論起旅行計畫。

每隔一陣子,他總是會這樣做。

他的旅行計劃很周詳,從交通、住宿、每日行程、必吃餐廳、必買紀念品、地標最佳拍攝方式......,每項都不遺漏。

那是他翻爛了好幾本旅遊書,爬了無數旅遊達人部落格,精心歸納整理的結果。

大約每隔三個月,他就會決定一個新的旅行目的地,熱心重做一個旅遊計畫。

因為我累積了些旅行經驗,因此成為他固定的傾訴的對象。

而我,也是總是靜靜地聽他說,為了避免意識亂流,我會像是給文章標上標點符號般,適度地點頭或出聲回應。

他是我工作上的必要窗口,經常給我很多協助,所以儘管覺得不耐煩,我還是面帶微笑地聽他把話講完。

「但是你什麼時候才要去呢?」在聽他講完第八個旅行計畫後,我終於開口詢問。

「可能等我六十五歲退休吧!」他笑笑地說。

「你怎麼知道自己一定可以活超過六十五歲呢?」我這個人有個怪僻,一聽到跟數字有關的內容,就忍不住心生懷疑,冒出一連串的疑問。

「你沒看內政部公佈的資料嗎?根據『第十次國民生命表』,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男性達75.96歲、女性82.47歲。另有近8成的男性和9成的女性能活超過65歲;半數的男性能活過79歲、女性能活過85歲。」

他邊說邊露出自信的笑容:「我這個人既不抽煙,又不喝酒,真要說有什麼缺點,就是貪吃,所以體重超標,但就算這樣,我的腰圍始終保持在九十公分以內,所以,不能算是過胖,所以活超過七十九歲應該沒問題吧!」

「換句話說,六十五歲後,我還有將近二十年可以去旅行呢!」

所謂的「統計數字」,就是指匯集一定數量的資料,然後取其平均值。

這個平均值,真的可以給人安心感嗎?

如果以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看待統計數字,在平均值的左右兩側,一定有些人會低於平均值,而另一邊,一定有另一些高於平均值。

你怎麼能知道—自己會落在哪一邊呢?

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而的存在。

不管,統計數字與機率如何,發生在每個個人身上的,都是絕對值,這一點,與統計毫無關係。

比計畫放在遙遠的未來,會不會是個風險太高的決定呢?

萬一沒能活超過六十五歲,豈不是哪裡都去不了嗎?

就算不生病,意外也每天都可能發生。

就算能順順利利地按照計劃活下去,身體也必然跟著時間老化而行動力變差,那些景點也可能不復存在......。

我很想據實地告訴他,但看到他滿意地笑臉,一時間什麼也說不出來。

畢竟,他在工作上幫我很多。我在心裡告訴自己。

然後,面帶微笑,適度地點頭回應,聽他說下去。

〔4〕

「你為什麼沒買智慧型手錶?也沒買智慧型手環?」他一面跟我展示自己的穿戴裝置,一面不敢置信地看著我問。

「我不覺得那個東西有用。」我冷冷地說。

「它很有用ㄟ !」他誇張地叫了出來。

然後像個業務員般,滔滔不絕地,介紹起穿戴裝置的功能與戴上它後生活的改變。諸如: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幾步、心跳血壓變化的規律、夜晚熟睡的小時數等。

「知道那些數字,然後咧?」等他說到一段落,我淡淡地問。

人真的需要靠那些電子儀器測量出來的數字,才能分辨自己的身體狀態與對生活的感覺嗎?

運動量夠不夠,體重器會告訴你。

每天是否攝取過量的養分,其實自己吃東西時就知道。

晚上睡得好不好?早上起來自己最清楚。

更何況,某些數字,就算知道了沒有用。

比方說,心跳血壓之類,就算知道下一秒即將心肌梗塞,普通的人恐怕也做不了什麼。

「但是,累積了一定數量的資料,一定可以供科學家做參考,對美好的未來,作出一點點貢獻吧!」他鍥而不捨地說。

「也許吧!累積了巨量的數字,也許可以做出些什麼,大家應該都這樣相信著,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數字真正的意義,經常非數字本身,而取決於判讀數字,並給予數字意義的人,而這世界上,真正偉大的發明發現,經常不是靠資料的累積,而是依靠石破天驚的靈光一現,迷信與追逐有形的資料,充其量,是在既定的範疇裡追逐,就像在賽馬場裡比賽的馬匹,再怎麼努力也跑不出去一樣。」

「你這麼說,會不會太偏激一點?」朋友把玩這手上的小米手環問。

也許吧!

但,偏激與任性,也是身為一個人的特權。

大數據研究也許是潮流所趨。

但我,並不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徹的話】

1.不管願不願意,每天都會接觸到一堆數字,但,如果認真地思考,某些數字產生的原因與背後可能的意義,可能會讓人啼笑皆非。

2. 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累積資料並不困難,但分辨資料的真偽與解讀其意義,需要的不只是一點點的知識與技術,如果不認真思考,很容易被數字與資料蒙蔽。

3.比起依賴數字做決定或取得安全感,在個人的日常生活裡,徹很任性地,相信直覺。(畢竟,不是什麼偉人,就算做錯了決定,也沒大所謂。)

4.書籍的話,最近看了「三日間的幸福」與「慢、慢、慢」。

5.音樂的話,購入「My favorite songs」(Lisa Ono)與「不想忘記的聲音」(雷光夏)

(圖說:等待某個無人的時刻,在捷克的CK)

台長: 涼風徹
人氣(1,0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