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1 13:46:00| 人氣2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末日洞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句話這麼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近幾個月,看著新聞,紛紛擾擾,各個都短視近利。


證嚴上人曾經說:「待人要退一步,愛人要寬一寸;那麼在人生道上就可以過得很快樂、自在

又說:『欲望少一點,愛地球多一點。
-

http://www2.tzuchi.org.tw/tc-master/html/talk.htm

為因應全球暖化現象,以及戰爭等因素,可能對地球帶來毀滅性災難,挪威政府於2007年2月9日宣布將在北極山區冰層下,建造一個「末日洞穴」,儲存三百多萬種世界各地的植物種子,一旦災難發生,人類還可以重新播,確保食糧來源。

地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異常,災難頻生。日本今年暖冬,植物生長周期失調,櫻花花季改變;大陸東北發生四、五十六年來最大暴風雪;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巴西、秘魯、阿根廷嚴重水患,七萬多個家庭流離失所……

看到地球病況危急、大地之母在呻吟,與地球共生共息的人類,應承擔起責任,用心維護環境。


-

對於全球暖化議題,念環境工程的我,特別容易引起注意...

大家都是地球人,應該為這環境付出一份心力。


以下這篇報導,令人深思...

-

北極變暖摧毀傳統生活



今年夏天,北極圈內的最高氣溫竟高達31攝氏度,這讓居住在附近的因紐特人和愛斯基摩人也覺得酷熱難耐了。8月,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決定,在政府辦公室安裝10部空調,幫25名工作人員防暑降溫。“是時候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裝空調了,”致力於幫助極地人爭取權利的塞拉‧瓦特-克盧捷說,“雖然我們的冰屋可以有效抵御寒流侵襲,但在炎熱天氣里,它卻不利於散熱。”


北冰洋百年內或將無冰山
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記錄,過去30年來,北極地區的氣溫每10年上升0.5攝氏度。北極地區生物的生長期每十年延長數天,北極圈內永久凍土也已開始解凍。科學家估計,北冰洋上的冰山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融化,也就是說,在50到100年之間,北冰洋可能將完全沒有冰山的屏蔽。

而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族獵人諾厄·麥圖克顯然不願意看50年後的事,就這兩三年的變化就讓他頭疼不已。


按照世代相傳的捕魚傳統,麥圖克每年初春都會去加拿大的坎伯蘭灣捕魚。去年2月,他與以往一樣,把捕魚棚設在了坎伯蘭灣的冰面上,準備在那兒呆上3個月。可他沒有料到,僅僅3天之後,原本堅實無比的冰面就開始破裂,他的捕魚棚和價值6000美元的捕魚設備全都沉入海底。而今年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冰層正在一天天變薄。而英國科學家的“馬後炮”式的研究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麥圖克的切膚之痛,研究人員發現過去二十多年來,北極部分海域的浮冰變薄了將近一半。

住北極圈附近也要用空調

在生活上,海平面升高使一些因紐特人的家園遭到了威脅。居住在美國阿拉斯加一個島上的托尼表示:“全球變暖將殺死我們,每月潮漲我們都失去4米多的陸地,海浪一年比一年大,海水上升時,我們見到土地遭沖走。”而對於那些居住在安全地方的因紐特人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有了很大變化,比如也讓人啼笑皆非地用起了空調這種新玩意兒。2006年夏天,由於氣溫居高不下,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也開始覺得酷熱難耐。加拿大魁北克省庫朱阿克市市政府於是決定,在政府辦公室安裝10部空調,幫助25名工作人員防暑降溫。

北極發生的變化不僅影響到因紐特人,也影響到了他們的“鄰居”北極熊。由於氣候變暖,北冰洋沿岸地區結冰期變短,部分北極熊可能因此無法前往自己傳統的狩獵區捕食野生動物。在飢餓的驅動下,這些北極熊鋌而走險攻擊人事件開始增多,有時甚至會上演“熊吃熊”的悲劇。




台灣立報
2007-07-18

氣候和物種的戰爭西班牙上演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在西班牙的洲際分水嶺之上,座落著一個稱為「窗口」(西班牙文是la ventana)的景點,在晴朗的日子中,訪客可以往西邊看到太平洋,往另外一個方向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東邊山麓丘陵一路向下延伸到加勒比平原。一陣陣緊密而不間斷的東風吹拂著,霧氣凝結在這個海拔約一呎的地方,形成一道厚厚的迷霧,覆蓋多節且爬滿青苔樹木形成的樹林。

溫度上升隱藏危機

驚歎不已的訪客不可避免地使用了「神話故事」這樣的字眼形容這種景觀。但是這個大自然魅力之下卻隱藏了一個正在快速改變的生態系統。在過去30年中,這裡的氣候已經有所改變。平均溫度上升,過去用來標記森林輪廓的雲層現在只在山區形成,這裡已經很久沒有下雨。

在歷史紀錄上溫度最高的1987年到1988年間,兩種只在這片山區發現的小型棲居動物—金色蟾蜍和蒙特維多小丑青蛙—消失無蹤了。這裡的一位資深科學家聲稱,這個首度的絕種案例是由氣候暖化所致。

穿著卡其服裝,剃光頭髮的頭顱上兩道格外顯著的白色眉毛,美國生態學者艾倫‧龐斯穿越蒙特維多的荒野小徑已有26年了。「這裡已經不是和以前同一個地方了。」龐斯說,他是蒙特維多雲森林保護區的駐紮科學家。「走在森林當中讓人非常沮喪,因為你看不到小丑青蛙和黃金蟾蜍…..我們要問:『好吧,誰會是下一個?』」

全球暖化生物消失

這個世界的平均溫度在過去一個世紀上升了1.4℉,其中增加溫度的2╱3 –也就是1℉–發生在過去30年當中。絕大多數的科學家表示,人類製造的溫室效應氣體得為這種暖化的趨勢負上責任。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預測,即使在對抗全球暖化上做了許多努力,在本世紀末全世界的溫度還是會再上升個5℉。假如人類什麼也不做,溫度就會上升個10℉,甚至更多。

隨著地球變得溫暖,科學家預見今日的生態區-以溫度和雨量定義的明顯棲地帶-會逐漸離開赤道,接近極地,或是往上發展向山地地區的高峰移動。理論上,野生動物可以沿著這些滑動的區域移動,事實上,許多物種也已經從它們原先的棲地搬離了。

科學家擔心那些因為喪失棲地和污染而逃離原棲地的植物和動物無法成功適應城市、耕田和人類其他的障礙物。根據IPCC預測,包括植物和動物在內的已知25%物種中,會在本世紀末因屈服於這種壓力而絕種。許多在6500萬年前沒有因小行星碰撞地球而消失的物種,將會在本世紀快速地消失。

加緊腳步尋求解決

隨著大規模的絕種正在進行中,科學家倉促地尋找可以緩減地球暖化衝擊的方法。

他們建議利用「生物走廊」(biological corridors)給予野生動物空間去適應,這是一種類似自然界的高速公路之概念,讓荒野保護區和上與山區、橫跨緯度取得連結。他們故意提出將那些物種搬移可能不能讓它們夠快適應,他們宣揚讓那些有立即絕種威脅的物種接受受控制的繁殖的作法。

這些努力背後的動機不只是利他主義的,失去任何一種物種對製藥公司來說可能是失去了具有潛在價值的蛋白質和酵素。但是從更廣的角度看,人類依賴運作中的生態系統而生存,如來自森林覆蓋山頂的乾淨水源,來自健康海洋的魚類。失去野生動物意味著把這些體系推向崩潰的邊緣。

「最終,你會擁有一個解體的生態體系。」位在華盛頓特區的海尼茲科學、經濟與環境中心的負責人湯姆斯‧樂維裘伊表示:「我們無法在這樣的世界生存。」

許多物種幾百萬年來因應地球的氣候進行了巨大的改變,這也讓許多人會問,為什麼這些物種不能再度適應氣候變遷?

麥迪森的威斯康辛大學地理學助理教授傑克‧威廉斯表示,這一回的暖化是不同的。

人類歷史發生在兩個冰河期之間,這是地球氣候循環上相對來說較為溫暖的時期。人類認為目前的氣候條件是正常的,但事實上,自從最近一次冰河循環開始於180萬年前,冰河時期的氣候條件持續了80%的時間;只有10到20%的時間是「正常」的,威廉斯博士說。

因為地球已經處在一個溫暖的時段,愈來愈高的溫度可能會讓某些野生動物從地圖上消失。「你不可能把它們從一個地方取出來,放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威廉斯說:「這些氣候區在本世紀末會在地球上消失。」

聯合報
2007-02-01

近 12年氣溫 11年創新高 聯合國IPCC報告前 艾菲爾鐵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預計二月二日發表的報告初稿指出,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氣體導致全球氣溫與海平面上升,本世紀的升幅會比過去一千年還高,到世紀末,可能動輒出現極端的酷熱、乾旱、暴雨與大雪,颱風也會更猛烈。

IPCC是對各國政府和企業制定政策有極大影響力的科學性中立組織。發布報告的前一晚七點五十五分,IPCC這次集會地法國巴黎的地標艾菲爾鐵塔的兩萬個燈泡將熄滅五分鐘,以響應節約能源。艾菲爾鐵塔每年耗電七百萬度,有百分之九用在打燈光。

IPCC報告初稿指出,工業革命前,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在二百八十ppm(百萬分之一)上下,目前濃度為三百八十ppm且每年以二到三個ppm的幅度上升,一旦增為工業革命前約兩倍的五百五十ppm,全球氣溫將暴增達攝氏四點五度,甚至更多。

過去十二年間已有十一年氣溫創下新高。IPCC二一年發布的上一分報告還以二一年為期限預估氣溫上升幅度,由於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太快,今年報告乾脆不提期限,直接以濃度作為預估時的依據。

這分初稿指出,人類影響氣候體系,已有歷來最確鑿的證據。這些證據顯示,上世紀中葉之後人類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導致氣溫上升的可能性超過九成。在IPCC二一年的報告中,這個可能性還只有六成六。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卅日促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儘速邀集各國領袖,舉辦氣候高峰會商討對策。這是繼本月稍早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後,第二個有此提議的聯合國組織。旨在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京都議定書效期只到二一二年,而且訂出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幅只是杯水車薪,倘若有後繼公約,訂定的減幅勢須大增。



香港蘋果日報
2007-07-15

香港火了!天文台昨日錄得34.4℃高溫,創下今年市區氣溫的新高。天文台長警告,更熱的日子還陸續有來,傳播疾病也將變本加厲。估計20年後香港的平均氣溫會再升一度;半世紀後,香港人就再用不暖爐暖貼了,因為這裏將會變得像曼谷、新加坡,冬季不再來。記者:蔡元貴、馮永堅

天文台昨日下午2時半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市區錄得34.4℃,是今年以來最高紀錄。新界地區更熱,上水錄得36℃度,赤角也有35.7℃。烈日暴照,熱得人人站坐也會出汗,街道上,小背心、太陽鏡熱爆出場;海灘成為炎夏避難所,在碧波中解暑。

氣候暖化速度冠全球

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吳炳榮說,昨日市區錄得氣溫是歷來第34高。香港有紀錄以來市區最熱的氣溫是36.1℃,先在1900年8月19日錄得,再於1990年8月18日平了紀錄。酷熱天氣仍會持續,天文台預測,今日最高氣溫可達33℃,隨後數日溫度都會在28℃至32℃。「以前夏天到天光都會涼,家到天光都仲好暖,轉變好大。」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昨日在電台節目指出,全球暖化之下,香港的夏天越來越難受。數據顯示,近年清晨氣溫高於28℃的日子,明顯較七十年代為多。林超英指出,香港急速都市化,氣候暖化的速度比全球平均更快:「地球(氣溫)上一個單位,香港會上兩個單位。估計香港未來20年上升(攝氏)一度,而冬天所謂寒冷日子就會急跌。九十年代,我曾經估計世紀末香港就冇冬天,家睇,恐怕世紀中甚至以前,香港已經冇冬天。」香港人要忍受的,不僅是悶熱的天氣,還要承受更加肆虐的傳播疾病。天文台已向生署反映全球暖化的後果,林超英說,根據國際氣候變化委員會報告的結論,溫度上升將會帶來連鎖反應,助長細菌媒介散播:「譬如登革熱病,以前華南香港都冇,香港頂好多年終於失守。又譬如海水溫度上升,霍亂菌會更易蔓延。」天文台也正與香港大專院校合作,研究氣候與疾病的關係,天文台會提供天氣數據,協助研究機構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氣候與疾病之間的可能關連。


研究:全球暖化與太陽無關  
英國與瑞士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全球暖化與太陽活動無關。他們分析了1985 年起25 年間太陽活動及其釋放出的能量、宇宙輻射強度等可能影響地球溫度的因素,並與同一段期間地球平均氣溫變化做比較,結果發現,近20 年太陽釋放的能量是呈現衰減的,但地球溫度卻是上升中。一些反對減排的質疑環保分子堅稱,人類行為並非全球暖化元兇,太陽活動才是主因。新發現駁斥了他們的說法。


全球變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2006-11-07 10:51:48  來源: 南方日報  作者: 新華社
 
  2004年11月14日拍攝的乞力馬紮羅山。位于坦桑尼亞和肯尼亞邊界處的乞力馬紮羅山海拔5892米,是非洲第一高峰。該山處于赤道附近,但山頂終年積雪。然而據統計,由于溫室氣體導致的全球變暖,乞力馬紮羅山的冰雪自1912年以來已消失了82%,其中的三分之一是在過去12年裏消融的。  本版圖片由新華社提供


  2006年7月23日,在法國東南部的裏昂,一只猴子端起瓶子喝水。在今年熱浪襲擊期間,法國共有112人直接死于高溫。  本版圖片由新華社提供



  2006年1月12日,在肯尼亞東北部瓦吉爾地區,因饑渴過度而倒斃的牲畜屍骨曆曆在目。近3年來,肯尼亞東北部地區正面臨曆史上最嚴重的幹旱和饑荒。僅有35萬人口的瓦吉爾地區也是肯尼亞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本版圖片由新華社提供

  2006年11月4日,在美國佛羅裏達州戴尼亞,一些環保人士在沙灘上組成“制止全球變暖”的字樣和傘的圖案。當天,一些環保人士在這裏舉行活動,呼籲人們關注全球變暖問題。  本版圖片由新華社提供


  這張2004年2月3日拍攝的照片顯示,厄瓜多爾的科托帕希火山北側一冰川上的冰雪正在融化。  本版圖片由新華社提供



  2004年8月16日,在斯裏蘭卡首都科倫坡東部的一個村莊,當地婦女在幾近幹涸的水庫中取水。由于遭受幹旱困擾,這個村莊及其附近地區2萬多村民不得不四處尋找飲用水。  


台長: 古柏先生
人氣(2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