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28 22:20:31| 人氣1,5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婦女車禍傷及腦神經透過中西醫合併治療重拾彩色人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一名六十三歲婦人,因車禍造成第三對腦神受創,不但左眼眶閉目後無法睜眼,又伴隨複視、左側頭皮麻木與左側肢體無力,連拿筷子都心有餘力不足,經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採取中西醫合併治療,不但改善其左眼問題,左側肢體肌力開始能出力,已能無障礙地拿筷子夾菜和煮飯,重拾患者彩色人生。
  安南醫院中醫部部長何宗融表示,六十三歲的林陳女士,係名家庭主婦,今年三八婦女節因車禍昏迷被送往某醫院急診室,醫師診斷其顱內出血,但沒開刀,在加護病房住院一週後出院,出院後林陳女士又因左眼無法睜開,即轉至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外科接受治療,並在神經外科林欣榮院長建議下,開始接受中醫部與西醫的合併治療。
  患者初至醫院時,不但左眼眶瘀青、閉目後卻無法睜眼,又有伴隨複視(眼球轉動不利)、左側頭皮麻木與左側肢體無力,由於病人為左撇子故使其無法拿筷子,因此神經外科診斷為左側第三對的腦神經麻痺,但腦部核磁共振及頸部超音波檢查皆無發現有明顯的血管梗塞情形。
  在中藥治療及針灸,和神經外科之中西醫合療約略一個月後,患者左眼已能張開,複視情況也得到緩解;更令人振奮地是,其左側肢體肌力開始能出力,已能無障礙地拿筷子夾菜和煮飯。
 何宗融部長表示,第三對腦神經麻痺歸類為中醫學上的「上包下垂」,分先天性和後天性二種。先天性者目前以西醫手術治療為主,而後天性者又以動眼神經麻痺性、交感神經麻痺性、機械性、外傷性、重症肌無力性等五種情形為主,患者的例子則屬因車禍外傷引發第三對腦神經麻痺而造成。
 何宗融部長指出,後天性的「上包下垂」須留意某些症狀會伴隨腦病或腦神經疾病,臨症時需要再注意鑑別。外傷性的「上包下垂」,乃屬氣血凝滯,治療原則通常採虛證補腎健脾,實證則為祛風活血通絡。因此,除了中藥藥療之外,亦併加針灸治療,像攢竹穴透睛明穴,魚腰穴透絲竹空穴,太陽穴透瞳子?(左骨右翏)穴,並配用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每週三次。患側用補法,健側用平補平瀉,足三里、三陰交處可加灸,而眼周穴位宜沿皮斜刺來治療。
  神經外科主任莊皓宇提到,第三對腦神經又稱「動眼神經」,其支配眼睛的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等。造成動眼神經麻痺的原因五花八門,血管栓塞、出血、腦膜炎、腦腫瘤及外傷等都是,因其病因非常複雜,所以更需借助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血管攝影及頸部超音波來輔助醫師診斷。
 動眼神經麻痺又因病發位置的差異,可能合併其它的神經異常症狀,包括滑車神經麻痺、三叉神經麻痺、小腦功能失常(顫抖及運動失調)及對側身體偏癱等。第三對腦神經麻痺時會出現皮下垂,眼球無法向上、向下、向內轉而形成外斜視進而出現複視,因瞳孔變大故睫狀肌調幅功能降低,所以無法看近距離的東西,是故其治療原則為先觀察半年至一年,如仍然維持現狀時再考慮以手術來治療。
  吳彬安副院長指出,本案例患者經由中西醫合併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顯示中西醫合療對改善神經性疾病有療效,值得病患參考。

台長: coolanews
人氣(1,5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醫藥衛生 |
此分類下一篇:二0一三親子早餐『寶卡卡』料理活動競賽
此分類上一篇:台南市65歲以上長者裝置全口活動假牙計畫成果報告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