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27 07:36:05| 人氣2,8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赤崁樓之我所見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張郵票}

赤崁樓這個名稱第一次給我的印象好像是紅色屋簷的廟宇式建築, 小時候從沒有去過台南對赤崁樓的印象僅憑這張風景郵票(民國68年版, 請見郵票附圖), 一直以來總是以為赤崁樓的名稱是因為紅色的屋瓦飛簷而得名的, 後來讀了一些相關記載才明白, 原來赤崁(Saccam)是現今台南市附近荷西時期的地名, 而與紅色毫無關係, 對當時的地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的這篇文章.
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8.asp?id=ra01

赤崁樓原名普羅民遮城(Provintia), Provintia 並不是荷蘭語而是拉丁文, “行省”的意思, 字典裡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典故, 在羅馬帝國時期, Provintia泛指在義大利本土以外, 被羅馬帝國征服管理統治的區域.




{奇怪的組合建築物}


2006年因為參加台灣燈會, 也算是有生以來第一次造訪台南, 除了逛燈會賞花燈慶元宵之外, 府城的古蹟之旅當然也列入行程之內. 在赤崁樓也拍攝一些照片, 然而這些照片讓我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也就是說怎麼看就覺得怎麼怪, 貼一張來瞧瞧好了(如附圖1), 可以很清楚地發現赤崁樓是一個東方建築物直接蓋在西方建築物上面, 這在其他的古蹟是十分少見的. 為何會有如此奇怪的組合令我十分好奇? 還有另一項奇特的地方, 就是閩南地區的民眾, 祈求舟船平安通常會找媽祖娘娘或是觀世音菩薩, 而府城的赤崁樓卻是一個海神廟, 好像與一般民眾的認知有所出入, 這又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疑點.


附圖1.








{建造普羅民遮城 Provintia的時空背景}

為何會蓋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赤崁樓)呢? 首先來看當時的時空背景, 根據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的著作—福爾摩沙見聞錄(風中之葉)的第42頁內文有如下的描寫, [….1646年起, 鄭成功以廈門為總部, 控制南中國海岸. 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接獲警告, 說鄭成功準備進犯台灣. 滿州人入侵後, 中國局勢動盪, 越來越多的漢人外移到福爾摩沙, 在此落地生根. 1650年前後, 約有一萬五千名漢人在福爾摩沙定居. 原熱蘭遮城腳下另一漢人村莊熱蘭遮(今安平), 以及大員灣對岸的赤崁(今台南)蓬勃發展. 漢人隨處興建房舍, 荷蘭長官於是下令, 房舍需依筆直的街道排列, 這些街道寬25至30公尺. 主要的街道起點起至民權路, 並有渡口前往熱蘭遮. 當清軍蓄勢待發南進, 準備一舉擊敗鄭成功時, 另有一批難民湧向福爾摩沙….].

荷蘭東印度公司引進了大量移民之後, 不僅在墾荒的人力資源獲得解決之外, 並利用各種名目有效課徵各種稅賦, 自1626年起即首次對中國進出口之魚獲課徵關稅, 1629年後開始對進出口酒類課徵關稅, 1634年起對燒製磚塊的漢人課稅, 1636年起對鹿製品課稅, 1638年開始對熱蘭遮市鎮的房地產交易課稅, 1640年起對移民來台的漢人課徵人頭稅, 1644年開始對稻米之生產課徵米作稅並實施原住民村社承包稅制(
社制度), 稅目之多可謂琳瑯滿目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欲知詳情可參考韓家寶的著作—荷蘭時期台灣的經濟, 土地與稅務).

直到1651年糧食農作嚴重短收45%, 甘蔗生產也大幅減少, 導致許多農民失去就業機會, 衣食無著到處流浪有的甚至淪為乞丐. 當時的巴達維亞特使佛斯特根及大員評議會致函巴達維亞總督時,提到:[一般的華人十分貧窮,這些貧苦的砂糖種植者赤手空拳,無事可幹。有的只能從他們主人那裡每月領到10-12%的工資,到收成時無任何補償。有的人甚至打著赤腳進入教堂,有的四處謀生,或上山拾柴煮粥,或被迫幹一些雜活]。荷蘭人的課稅政策引發漢人居民的怨恨, 終於于1652年9月7日在繁榮的赤崁地區爆發了暴動, 史稱郭懷一事件, (詳情請參閱維基百科郭懷一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6%87%B7%E4%B8%80%E4%BA%8B%E4%BB%B6

事件直到當月的19日才完全平息, 荷蘭東印度公司考量普羅民遮城沒有堅固可防守的據點, 為了防範遭到類似攻擊事件, 在普羅民遮街北方修築了一座新城, 同樣命名為普羅民遮城, 用以監控赤崁地區的漢人移民. 可見當時普羅民遮城興建的起因是稅賦問題引起的民反暴動, 導致荷蘭東印度公司加強對赤崁地區漢人的監控.




{君自故鄉來必築故鄉屋}


知道了普羅民遮城建造的緣由之後, 我們來探討一下普羅民遮城是什麼樣的建築?有什麼特別的意涵? 要獲得答案之前, 我們先來恢復普羅民遮城的原貌(如附圖2).

附圖2.



這個建築體蠻特別的, 規模稱不上是典型的軍事堡壘建築, 沒有典型Fort的菱堡式構造, 尤其是在建築物的主體(目前為文昌閣)部分, 沒有Parapets垛口(一般堡壘為了保護衛兵, 在城牆上設計突起的構造, 如附圖3取材自維基百科).


附圖3.



曾看過有文章指出普羅民遮城為當時荷蘭在台灣的政治中心, 心裡浮現的是法院或市政廳之類的建築物, 於是找出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最大的兩個重要商港Amsterdam阿姆斯特丹與Middelburg米竇布賀市(荷蘭熱蘭遮省Zeeland的首都, 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主要的港口.)內有關的建築, 如附圖4. 其中米竇布賀市政廳(16世紀哥德式建築), 舊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廳(1597年的巴洛克式建築), 新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廳(1673年位於水壩廣場屬於荷蘭古典主義建築), 看起來與普羅民遮城沒有任何一點相似之處.
 

附圖4.



直到查閱了一些Middelburg米竇布賀市的古建築資料, 其中有一棟建築吸引了我的目光, 就是位於Balans巴蘭斯(市集廣場)的Sint Jorisdoelen聖喬治練習靶場(又名het Schuttershof op de Balans巴蘭斯警衛保安公司, 見附圖5, 取材自以下網頁
http://www.eupedia.com/images/content/middelburg-5.jpg)


附圖5.




這棟建築的屋頂造型與普羅民遮城的主體(目前的文昌閣)的屋頂山型牆部分看起來頗為類似, 或許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 此建築建造於西元1582年, 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的轟炸, 目前的建物是1969年再重新建造的. 此網頁有完整的介紹:
http://www.vanderkrogt.net/standbeelden/object.php?record=ZE05aw

 
那麼在重建之前又是什麼模樣呢? 答案就在以下網頁, 裡面詳細敘述著此建物的歷史, 西元1720年被CAL Middelburg Commercial Company (CAL米竇布賀貿易公司)收購, 在此之前則是巴蘭斯市集廣場的公秤所和聖喬治警衛保安公司的練習靶場(De Waag en schuttershof St. Joris doelen aan de Balans)
http://www.geschiedeniszeeland.nl/tab_themas/themas/slavernij/zeeuwen/commerciehuis_balans?lng=nl

如果有仔細看的話, 會發現網頁右下方有一張該棟建築1790年的畫像(見附圖6).  從圖上的畫像可以稍稍的看出, 在聖喬治警衛保安公司前面的建築物之外貌與普羅民遮城更為相似, 尤其是屋頂階梯式山型牆的部分和底下的入口處, 這樣的入口格局與普羅民遮城的入口一樣, 都不像是一般民房建築的大門, 可見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擁有特定的功能, 並不是一般所見的房屋建築.


附圖6.



當時他們的Schuttershof(警衛保安公司), 有點類似清朝時期的地方鄉勇團練, 但是他們是由各地鄉鎮富豪商賈出錢招募當地家境較優渥的壯青, 平時擔任巡守城鎮危急救災保護鄉民的工作, 戰時則配合政府迅速轉為抵禦外侮的民兵組織. 有些地區是以義務的方式服務, 有些地區可以領取優厚的薪資, 戰時的薪餉更高達平時的雙倍價錢; 有些地區由公司提供武器彈藥, 有些地區則是武器彈藥自備. 如遇地方慶典遊行時, 他們通常衣著華麗的制服, 站在隊伍醒目的最前方, 所以只有家境較富裕的青年, 有能力支付昂貴的制服者, 才有機會加入警衛保安公司的行列.因此他們大部分都是社會的菁英份子. 平常他們會在公司內集會商討事宜, 並且在公司庭院的靶場作打靶射擊練習, 因此公司有時也被稱作Doelen(練習靶場), 這裡就找到一張1675年Delft代爾夫特市Verwersdijk街Niuewe Doelen(新練習靶場)的鳥瞰圖, 從圖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兩個不同大小的練習靶場就坐落在公司(1557年鼠疫流行後, 轉作Niuewe Hospic 新醫院)的西北兩面. 小的綠色框框就是舊的弓箭練習靶場, 大的藍色框框是新的火槍練習靶場(見附圖7取材自以下網頁).
http://www.essentialvermeer.com/delft/delft_today/maps/niuewe_dolen.jpg

對Shuttershof和Sint Joris Doelen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以下的網頁:

http://www.essentialvermeer.com/delft/delft_today/schutterij.html

http://www.sintjorisgilde.be/en/history.php

http://h2g2.com/dna/h2g2/A3709460




附圖7.




如果再翻一下明清時期的史料, 也不難找到當時很多城門旁邊都設有守衛校場, 提供城門守衛軍事操演的空地, 其功能與Doelen近似, 都是讓城門守衛有場所做軍事操演, 網路上找到了一張嘉裕關的城門守衛校場圖片, 請見附圖8取材自網路.


附圖8.




原先我以為普羅民遮城的那票荷蘭人, 說不定是由米竇布賀市的聖喬治警衛保安公司招募來的. 所以才會建造類似米竇布賀市聖喬治警衛保安公司的建築. 但是在了解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如何招募傭兵的故事之後, 就排除這樣的聯想了. VOC的傭兵薪資相當微薄, 工作量大危險性高而且生還率低(一般VOC的職員只有30%的機會可以活著回來, 而士兵的生還機會更低), 所以荷蘭人非不得已是不會加入VOC傭兵的行列, 有很多傭兵(幾乎佔75%)是來自德國, 因為當時德國戰亂紛擾謀生不易, 戰亂的原因是德國的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 造成新教與羅馬天主教對抗, 引發境內戰爭頻繁最後還擴大到整個歐洲, 30年戰爭(1618-1648)就是這樣開始的. 所以推論普羅民遮城的荷兵應該與米竇布賀市的聖喬治警衛保安公司無關. 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事體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以下網站:

http://vocwarfare.net/thesis/2/soldiers

http://www.hum.leiden.edu/history/research/projects-eeg/voc.html



那麼普羅民遮城到底是什麼來歷呢? 為什麼會和米竇布賀市的聖喬治警衛保安公司和公秤所如此相似呢? 當我再看到Antwerpen Grote Markt安特衛普市集廣場的街景時(見附圖9取材自以下網頁, 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在16世紀時是歐洲最富有的商港http://www.vakantiewegwijzer.com/antwerpen/GroteMarktAntwerpen2.jpg ).


附圖9.



我突然醒悟了-這應該就是當地人慣用的建築造型吧, 果然不出所料, 此種階梯式的山型牆造型建築, 就叫Flemish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法蘭德斯文藝復興式建築, 透過資料比對, 得知荷蘭的建築與法蘭德斯的建築最主要不同的地方在於山型牆部份, 看底下這張比較圖就可以更清楚明瞭了(附圖10, 取材自網路).

附圖10.



大航海時代歐洲殖民帝國帶著軍事, 海事港口專業人員到世界各地建立他們的殖民地與貿易商港, 當然這些專業人員裡不乏石匠土木建築師傅, 他們所建造的建築物通常會直接表現出他們故鄉建築特有的造型, 所以由此可以推斷, 普羅民遮城也就是赤崁樓其實不是由荷蘭人所建造的, 而是由法蘭德斯人(Flanders)所建造的, 從建築的造型上的不同, 可以很清楚的獲得證實. 附圖10a紅色的框框為法蘭德斯人居住的區域, 取材自網路.




附圖10a.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堡壘建築, 為什麼會是由法蘭德斯人來搭建的呢? 法蘭德斯人居住的區域剛好是荷蘭獨立戰爭時面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apsburg,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的最前線, 因此與荷蘭人緊密的站在一起, 當時有許多法蘭德斯富商與海事港岸專業人員都搬遷到荷蘭的領地, 尤其是阿姆斯特丹港與米竇布賀港有很多是來自當時最先進的港口安特衛普(Antwerpen)的法蘭德斯移民, 他們帶來豐沛的資金與最先進的專業技術, 不僅幫荷蘭人治理這兩大港, 而且也幫荷蘭開創了輝煌的黃金年代(Dutch Golden Age 16th-17th Century).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與荷蘭西印度公司(WIC)所到之處, 都可以看到法蘭德斯專業技術人員的身影, 因此在不知不覺中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法蘭德斯的印記(階梯形山型牆建築). 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網頁:

http://en.wikipedia.org/wiki/Dutch_Golden_Age


那麼普羅民遮城到底是市政廳, 法院還是具有其他功能的建築體呢? 去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人, 如果有經過新市集廣場Nieuwmarkt, 一定會看到一間著名的公秤所餐廳Cafe in de Waag, 它原本是聖安東尼港(Sint Anthonispoort)邊的阿姆斯特丹市城門, 又稱聖安東尼城門, 建於1488年(有專家認為可能更早約在1425年), 16世紀起因阿姆斯特丹城市急速擴張, 於是城牆被拆除僅留下城門, 1617年留下來的城門就作為新市集廣場的公秤所(De Waag), 看了底下附圖11.那個剛建完的聖安東尼城門之後, 會讓人有一種普羅民遮城姊妹作的感覺.

附圖11.


不僅有類似的山型牆造型與大門, 建築物的四角各有前後兩對塔樓作為防禦, 而普羅民遮城的塔樓則呈懸空狀, 懸空的塔樓通常會有瞭望孔與射口, 目的就是讓狙擊手能透過瞭望孔看到外部敵軍狀態, 然後透過射口以弓箭或步槍對外做防禦攻擊. 從附圖12(取材自網路)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其構造. 對聖安東尼城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底下網頁: http://www.indewaag.nl/en/indewaag/history/


附圖12.



看來普羅民遮城本身應該就是一個城門建體, 那為什麼會在主體建築的東北與西南兩側各有一個擁有懸空塔樓建築的堡壘呢?  堡壘的作用是什麼呢? 為什麼會在東北隅與西南隅各一個呢? 台南市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第126頁有以下有關史料的敘述: […. 1942年(昭和17年)台南市長羽鳥又男, 爲保存史蹟並藉史蹟之觀光價值以繁榮市況起見, 先從重要史蹟赤崁樓修建著手, 俾修竣後可利用為歷史館, 鳩資由台南市土木課擬定修護計畫, 以國人盧嘉興先生專責設計, 監工, 修復之工程. 此次整建工程計畫先拆除海神廟, 文昌閣, 而後連同五子祠一倂予以重建, 但五子祠部份因經費不足而改將五子祠殘跡加以發掘, 重現普羅民遮城東北菱堡之內部空間, 其乃一 東 西 南 北四面都設有防衛性之砲座…….].

可見這兩個堡壘裡面安置有砲座, 從附圖2的模型與畫像也可以看到堡壘有砲口孔. 當1655年普羅民遮城完工的時候(1653-1655), 台灣的長官康那利斯凱薩(Cornelis Caesar)將909員兵力重新部署, 共計有28員荷兵駐守普羅民遮城, 兩個堡壘各有上下兩層, 下層架設4門大砲, 上層安置5門大砲, 加上城堡主體有4門小砲, 算一算普羅民遮城總共有22門火砲, 火力可謂不小加上城堡內挖了一口水井, 讓整個防禦工事更加完備. 所以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在荷據時期, 其實就是一個進入普羅民遮城(赤崁城)的城門, 而不是什麼行政中心的辦公大樓. 目前五子祠的遺跡仍在展示, 如附圖13, 照片中砲座的遺跡依然清晰可見.




附圖13.




那有沒有可能普羅民遮城和聖安東尼城門一樣具有公秤所的功能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公秤所(De Waag)? 公秤所是貨物秤重的地方, 大部分的公秤所都出現在西元1800年以前, 之後由於國際度量衡標準制度建立, 公秤所就被廢棄不用了. 公秤所根據貨物的重量來打稅, 打完稅後的貨物才可以在市場內銷售, 所以公秤所通常都位於市集廣場或市中心附近. 但是有些地方則是直接依附在市政廳 法院或警衛保安公司內.

根據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 當時除了最早位於大員市(熱蘭遮城)稅務所後方的公秤所之外, 在1654年的日誌裡頭, 曾經提到要在大員市南方的港口(水道港, 就是鄭荷時期每日與赤崁大井頭港口對渡的碼頭), 興建一座磚造的市場和一座新的公秤所, 但是並沒有提及普羅民遮城有任何公秤所, 所以推翻普羅民遮城具備公秤所功能之假設. 不過, 可以看出當時貨物從大員市進出普羅民遮城都是在水道港的公秤所打稅的. 同樣在1654年的日誌裡也有這樣的敘述:[... 計畫在普羅民遮城按照大員的方式設置市集, 販售蔬菜 肉 魚…等物...] 或許未來當普羅民遮城的市集更具規模的時候, 也會在市集的附近成立公秤所, 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的. 附圖14就是一般公秤所內部的陳設, 取材自網路.


附圖14.




{疑點一: 東方建築蓋在西方建築之上}

赤崁樓為何有如此奇怪的組合? 1661年鄭成功順利登台拿下赤崁地區, 為了圍攻熱蘭遮城堡, 曾短暫駐紮赤崁樓並設置承天府, 等到攻下熱蘭遮城之後, 就與家人遷移至熱蘭遮城. 1662年鄭成功因病過逝, 其子鄭經繼位, 1664年鄭經廢承天府, 赤崁樓於是變成了儲存火藥軍械的倉庫. 1683年台灣歸清版圖, 赤崁樓仍為火藥軍械庫, 直到1750年台灣知縣魯鼎梅移建縣署于赤崁樓右側, 並灑掃整理赤崁樓供人登樓攬勝, 當時的赤崁夕照成為著名的台灣八景之一. 1865-1874(清 同治)年間赤崁地方人士在今文昌閣的位置搭建大士殿. 1878(清 光緒4)年沈葆楨奏准搭建海神廟於今海神廟的位置. 1886年(清 光緒12)年增建五子祠於赤崁樓東北隅堡壘基台, 並在遷移大士殿後於原址改建文昌閣. 從底下附圖15就可看出赤崁樓當年的英姿.


附圖 15.




由上述簡單的編年紀事可以看出, 同治年間東方的建築-大士殿第一次搭建在西方建築-赤崁樓城基的上面. 大士殿是什麼來歷呢? 裡面供奉的是大士爺, 相傳是觀世音佛祖的化身, 當農曆7月中元普渡祭典時, 為了防止孤魂野鬼趁機作亂, 觀世音佛祖於是轉化為面目猙獰的大士爺, 用以鎮壓伺機作亂的邪魔惡鬼. 大士殿擺在普羅民遮城上面, 有鎮壓當時西方殖民列強的味道. 為什麼當時清朝老百姓的觀念會認為西方人是洋鬼子呢? 翻開清朝的歷史不難發現, 大清皇朝的國運, 從1840年(清 道光20年)與英國第一次鴉片戰爭起, 就開始了一連串割地賠款的命運, 道光帝還是清朝歷代第一位取消墓陵建聖德神功碑制度的皇帝, 因為丟失國土違反大清建墓陵神功碑的律法. 道光走了之後, 咸豐皇帝在1856(咸豐6)年又逢二次鴉片戰爭, 這次來的是英法聯軍, 不但攻佔了北京城, 還燒掉了圓明園, 最後咸豐逃到熱河避暑山莊避難, 並且簽下了北京不平等條約, 隔年積鬱成疾, 病死於山莊.接下來的同治皇帝6歲就即位, 當然會讓百姓對清朝未來的國運憂心忡忡.


當時的老百姓民風未開觀念封閉,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以長城為界, 把自己圈起來, 以我不犯你你也不要來犯我的思維來處理對外事務, 對內崇尚文景貞觀之治, 以德化民, 天下富足, 禮義興盛為宗旨. 對於關外和國界外的國家, 總是以招安纳貢的方式來換取外鄰的和平相處. 萬一不幸遇上外族強鄰壓境, 成功入侵攻陷京城, 在改完國號以後, 必定會頒布新法, 施行仁政嘉惠老百姓, 殊不知此次的外族是以殖民掠奪為目的, 攻陷北京城後局勢並沒有好轉, 反而清廷的鉅額賠款都要由老百姓的稅收來買單, 造成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面對清朝國運破敗百姓生靈塗炭, 當時的西方列強便與惡鬼劃上等號, 台灣的老百姓不免會懷念起驅逐荷蘭人的鄭成功. 據說觀世音佛祖是鄭氏的家佛, 由鄭氏的家佛來鎮壓西方的惡鬼, 在心理層面上已經產生十足的安全感. 附圖16 台南大士殿, 取材自網路.




附圖16.






{疑點二: 為什麼是海神廟而不是天后宮?}

首先, 我們來欣賞一下赤崁樓(海神廟)的建築, 正如先前所言, 通常石匠土木建築師傅, 都會悄悄的在作品當中留下他們來自何處的訊息, 這是中外皆然的現象. 先從屋頂開始, 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就像官帽一樣, 從屋頂的造型可以分辨其身分地位與等級高低, 等級高低的排列如下: 廡殿 > 歇山 > 懸山 > 硬山 >.捲棚. 其中重簷(雙層)又比單簷(單層)高級, 如附圖17所示. 簡單的來說, 廡殿頂就是前後左右成四坡的屋頂,為屋頂等級最高的一種, 只能用於皇宮中的金鑾殿或寺廟中的大雄寶殿, 象徵至高無上與尊貴. 歇山頂就是上半部為懸山或硬山而下半部為廡殿之屋頂, 又稱九脊頂, 因為共有九條屋脊, 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 其等級僅次於廡殿, 只准官署或寺廟使用. 懸山頂就是前後成兩坡而桁檁突出於山牆外之屋頂. 硬山頂外型與懸山頂類似, 但是側面屋頂與山牆密接而且屋簷不出山牆. 清朝時期規定, 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的正堂, 僅能使用懸山頂或硬山頂. 捲棚頂的外型又與硬山頂或懸山頂類似, 但是屋頂上沒有正脊, 等級最低, 多為園林建築以及宮中太監或傭人住所的屋頂.


附圖17.


海神廟的屋頂建築是重簷歇山式, 這是閩南廟宇最尊貴的等級, 因為清代台灣是不能使用廡殿頂的. 正脊部分有閩南及台灣寺廟常見的雙龍搶珠的剪黏雕飾, 屋脊的兩端成曲線向上揚起, 尾端分叉如燕子的尾巴又稱燕尾脊, 燕尾脊也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之一, 通常燕尾飛簷只有單脊, 福建蒲田地區則盛行雙脊燕尾, 請看附圖18顯示兩者之不同.
附圖18.


一般閩南地區只有廟宇 祠堂 舉人或富紳的宅第才能使用燕尾, 因此海神廟的單脊燕尾造型符合習俗. 還有海神廟的屋簷尾翼都飾以鯉魚吐水的燕尾藻飾, .是因為以前廟宇建築多為木造, 擔心香火過旺引發火災, 都會以鯉魚或鰲魚吐水的藻飾來防祝融. 這些建築的特色在在都顯示海神廟出自閩南師傅之手. 請看附圖19.

附圖19.


海神廟興建的背景是同治13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 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來台辦理籌防交涉, 一路上未為驚濤駭浪所困, 因此能如期安全抵台, 而且原本風雨交加氣候, 如遇有要務派船出港之時, 風雨總是能立即停歇, 這種前所未有的奇蹟, 認為是海神相助所致, 於是由沈葆楨奏請朝廷准建海神廟, 完成之後光緒皇帝特別加封號曰[敷仁]. 那為什麼不是興建天后宮呢? 一般閩南民間信仰, 都是祀奉媽祖娘娘為海神的.

由朝廷准建的廟宇, 經費必定來自朝廷, 興建的廟宇也必須符合朝廷的官祀規定. 根據大清會典 禮部的官祀壇廟建置有: […天神、地祇、先農三壇制方,一成,陛皆四出,在正陽門外。…天神壇正中,左云師,次風伯,右雨師,次雷師,南鄉。地祇壇正中五岳,右五鎮,次四海,左五陵,次四瀆,北鄉。右旁京師山川,左旁天下山川。無幄。各省府、州、縣神祇位次,正中云、雨、風、雷,左山川,右城隍。…] 可見海神廟在清代官祀制度是屬地祇壇位階, 每逢春秋兩季祭祀海神, 尤其到了道光6年(1826年)清廷開始推行第一次漕糧海運之後, 祭祀風神與海神更顯得重要.

可是康熙59年(1720年)翰林海寶 徐葆光就已經奏請朝廷將台南的大天后宮列入春秋致祭, 編入官祀祀典中而成為祀典大天后宮. 而且沈葆楨本身也是媽祖的信徒. 1867年沈葆楨接替左宗棠擔任船政總理大臣時, 為了保佑馬尾造船廠所造的船艦能順利建成下水, 於1868年在馬尾嬰脰山上可以俯視馬尾造船廠的地方建造[船政天后宮](附圖20船政天后宮 以及馬尾造船廠照片,由馬尾造船廠的法籍顧問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拍攝, 取材自網路), 並奏請同治皇帝懇賜天后神宮御書匾額. 既然台南大天后宮已經列入官祀廟宇, 而且沈葆楨本身也是媽祖信徒. 按理說, 興建天后宮也在選項之一,那為什麼還是選擇建造海神廟呢?



附圖20.



如果想獲得答案必須將時光倒轉回當時的時代背景, 工業革命後西方的風帆戰艦漸漸被鐵甲蒸氣戰艦所取代, 煤成為各項動力能量的來源, 台灣的煤礦也引起了西方人的注意.大量的西方船艦於是出現在台灣, 來探蒐煤礦產區與產量的資訊.因為對本地地形與氣候資訊的不足, 發生很多因風災或誤觸礁石的船難事件, 那些發生船難的外國船員在上岸之後又與當地的原住民語言隔閡產生誤會, 被誤認為是外來海盜入侵而遭致殺害, 遂引來不少國際糾紛, 比較有名的是1849年的羅發號事件, 詳情請看底下中央廣播電台的報導:
http://www.rti.org.tw/taiwan/TaiwanHistory.aspx?id=238&Month=3

面對這些船難事件抗議的壓力, 清廷多以消極態度迴避或稱化外之地以推卸責任, 國際因此瀰漫著清朝政權未及台灣的論調, 維基百科網站有以下的敘述: [...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 日本藉故出兵台灣,出兵的理由是1873年日本政府外務卿副島種臣向清國總理衙門提起此事時,大臣毛昶熙答覆:「二島(琉球與台灣)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日本拿出被害者中有四位小田縣漁民的證據,又追問「貴國既然已知撫卹琉球民,為何不懲辦台番?」,毛以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生番來搪塞,副島便言:「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昶熙不察日使意圖,隨口回答:「(台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日方遂抓住這句話柄,向「無主番界」出兵。...] (詳情請看底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A1%E4%B8%B9%E7%A4%BE%E4%BA%8B%E4%BB%B6 )


接著故事就來到了沈葆楨來台辦理籌防交涉, 那與海神廟有什麼關係呢? 在[禮記·月令]裡就有祭祀海神的敘述,唐代[北堂書鈔]更明確描述四海之神的名稱: [四海之神, 南海之神曰祝融, 東海之神曰句芒, 北海之神曰玄冥, 西海之神曰蓐收.],而且將海神與其方位連結起來。因此朝廷官方的海神祭祀,不僅是祈求風調雨順行舟平安, 另外還有一項政治的意涵,就是透過對四方海神的祭拜, 表達朝廷對該疆域之皇權的宣達, 尤其是光緒帝對此區域海神的加封名號,不僅是對其功勞表示重視, 在政治上也是國家對此疆域有效控制的象徵. 如此一來, 日本副島種臣的無主番界之說自然站不住腳, 然後再蓋個海神廟也算是對此地主權的再次重申 這大概是為什麼沈葆楨在當時會選擇建海神廟而不是天后宮最主要的原因.附圖21為海神廟內的海神圖像.


附圖21.







{荷據時期的普羅民遮城}

普羅民遮城之所以會雀屏中選成為當時集中開發的要寨, 最主要的原因是熱蘭遮城的腹地狹小不敷使用並且取水不易, 因此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5年時, 在赤崁一帶興建公司宿舍 醫院和倉庫. 但是一場大火以及瘧疾病媒傳染, 導致漢人的遷居意願不高, 建城的計畫因而停滯了一陣子, 直到1646年清軍南下, 戰火波及福建 廣東地區,  才有大量來自福建廣東的難民移居赤崁地區. 大體上來講, 赤崁地區的漢人務農而大員地區的漢人從商居多. 大員市有點像現在的台北市是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 政 軍 經 中心.

從1658年熱蘭遮城日誌中1月7日的一段記載: [….在此地大員的熱蘭遮市鎮裡, 那南邊海港(Zuyderhaaven)的中間, 要建造一座堅固, 兩側為磚造的橋頭, 可以拉高起來的橋的工程, 也將於近日中開始建造….] 可以看出當時的景象, 商船進入運河後, 等待橋的中央向兩旁升起, 然後再緩緩駛入市區的畫面. 在當時算是很高檔的都市設計, 而那句荷蘭文與水道港(閩南語)的發音一樣. 這個港口在1657年的日誌裡, 有一段有關大員與普羅民西亞對渡的記載: 渡船每船不得超過12人, 每日上午6點 9 點 12點, 以及下午3點 6點準時對渡, 費用是每人荷盾5 分錢. 所以兩座城市間的交通還算方便. 如果對照當時的資料再加上一點想像力, 附圖22 大概就是荷據時期普羅民遮城的簡略地圖了.



附圖22.

按照慣例, 聽歌時間又到了,底下的圖檔與音樂也皆取材自網路.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本台台長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853)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旅遊史地 |
此分類上一篇:安平古堡的前世今生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