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0 21:59:19| 人氣1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到不了的物自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西方哲學家康德認為,

一切的存在可以分為表面的「現象」和「物自身」兩個部份。

事物的「現象」是我們所能接觸瞭解的部份,

人可以用自己的身心結構去觸知和思維。

所以,只要我們碰的到的部份,都會化成現象來呈現在我們的意識中。

而「物自身」則不然,

因為我們的感官只能收到感官所收的到的資訊,

我們的理性只能思考符合人類理性結構的內容。

而超過能力之外的,我們就無法知道。



所以,物自身是不可知的。因為我們只能看見我們看的見的。

這看的見的部份又是受到我們身心結構重整轉換之後才呈現的。

在我們的身心觸碰到事物之前,它是什麼樣子呢?

康德說,沒有人知道。



人的結構只是特定形式之一,我們有我們的眼睛、腦袋和心,

但其它動物也有和我們迥然不同的眼睛、腦袋和心,

那我們看見的世界,和所想的世界,不就完全不同了嗎?

所以康德告訴我們,

認識必透過結構,但受到特定結構限制,我們只能觸碰到現象的其中一面。



那「物自身」真正的樣子是什麼呢?

其實,它應該沒有樣子吧?

一個東西有「樣子」、「樣態」,是因為它被看到、感覺到,

但是一旦被看到,感覺到,就是透過了感官和心靈,

那就不是它的本來了!



「物自身」沒有樣子,不能有樣子,

那我們要這個辭彙幹嘛呢?好像沒有意義嘛!

甚至於,我們會懷疑:「它存在嗎?跟完全不存在沒有兩樣吧?」

柏克萊說:「存在即知覺。」

那碰觸不到的「物自身」,真能算是存在嗎?



兩個字:「當然!」

為什麼?

我們所看見的存在,是現象存在,

它們畢竟會隨著身心結構改變而改變。

當我是一個人,跟當我是一隻狗,看到的色彩就不會一樣。

感覺到的世界更全然不同。

甚至於,當我用我的眼睛和我的心了別這個世界,

就跟妳用妳的雙眼、妳的心所感受到的世界是不會完全一樣的。

現象的存在,大概就像雨後幻出的彩虹一樣,

隨著所站的位子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折射,

看到的也不會一樣。

這樣的存在是虛幻不實的,不踏實不真切的。



反而,真真切切的是事物的「自身」,

一切現象只是從那真正的本來透過我們的節錄、扭曲和重組而來。

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

「現象」比起「物自身」,反而是嚴重失真的。

這是一個奇怪的弔詭現象,

看不到碰不著的,反而比看見碰著的來的真。



「物自身」的意思、就是事物之在其自己,

它自然地按自己存在的本貌存在著,

就這樣毫不扭曲地存在於自己的存在裡。

聽起來很玄吧?

其實「物自身」簡單的說,

就是一個東西躲在它自己的世界裡。

而不能被碰到,也不被任何東西碰到,

不被碰到就不會受到任何干擾和改變,

保有著它自己赤裸裸的純真無邪。



世界上的事和物,或者人,

只要是存在的現象,就都有它的物自身。

不論展現出來的現象是好壞善惡,

都有它純潔無染的內在。



可是那個「自身」總是不被知道,也不被肯定,

因為它不能被知曉,也不能被任何價值觀點所沾染。

它沒有樣子,是因為它不能落到任何人眼中,

所以沒有人看見過,沒有所謂的樣子可言。



但是,就算這自身全世界都達到不了,

可難道連它自己也找不到自己嗎?

聊到這邊,我們是否會開始好奇:

「我們自己究竟是誰呢?」



一直以來,我們不是孤伶伶的活著,

而是和整個世界一起活著,

人活在世界中,要藉著自己在這個外在世界的倒影,

來逐漸認識著自己。

簡單的說,我們幾乎是靠別人的眼睛來看見自己。

而透過世界送來的自我之情報,

那早就已經是嚴重失真了的後天現象吧?



我們一直想達到自己,去認識到自己,去為自己活著、為自己奮鬥。

可是,卻迷失在現象中,迷失在自己的影子裡,

而永遠到不了真正的自我。



不是說:「物自身就是事物之存在於自己之中嗎?」

我們就存在於我們自己,從來沒離開過,

為什麼又要透過感官和心靈,去向外在世界追問自己,

不斷追逐著自己的影子呢?



到不了的物自身,

因為早就到了,所以到不了。



台長: 易非雲
人氣(16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語易聊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常人問:「啥是哲學?」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