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6-30 13:06:05| 人氣1,0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SHS蔡宗翰 Johnson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IPCC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over 71 pages


因為二氧化碳濃度要低於350.orgppm,才會是安全的範圍,而換算成溫度是上升1.5度,而在2013年中時首度突破400ppm。


圖說:張良伊()、  蔡宗翰 (中)



:SHS就是一個跨領域、跨科際,跨邊界的計畫,

【電子文庫|氣候難民專題】人物專訪:TWYCC理事長張良伊: 鼓勵跨科際研究、獨立思考與國際思維培養(上)



圖說:張良伊(左)、  蔡宗翰 (右)

圖說:張良伊(左)、蔡宗翰

http://shs.ntu.edu.tw/shs/?p=26807



by :
特約編輯、撰文|蔡宗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



特約編輯、撰文|蔡宗翰 JOHNSON(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

2013氣候正義計畫 X 甘比亞內陸探險家

蔡宗翰 JOHNSON


2013氣候正義計畫 X 甘比亞內陸探險家


蔡宗翰 JOHNSON



社區

關於

旅程三個月,於2013年逐浪甘比亞全境45天、西歐深度探訪50天,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現居台北公館。


簡介
分享紀錄:
2013/01/20【微講堂。跨界系列︰當創新遇上傳統】
2013/03/03【微講堂。跨界系列︰旅行。一錠行 】
2013/04/09【荒野總會周周見︰2041x南極冰層演講】
2013/04/11【新竹荒野周周見︰2041x南極冰層演講】



2013/04/23【暨南大學國際文教週︰旅行的意義】
2013/04/26【微講堂。跨界系列︰世界行腳交流茶會】
2013/05/29【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專題︰氣候變遷與環境聯合講座】
2013/06/09【龍舟杯Hackathon】
2013/07/06【台灣青年氣候變遷工作坊[高雄]】
2013/11/16【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第三屆旅行家會議】
2013/11/22【世界公民文化協會:任務成果報告】


2013/11/22【中央廣播電台:台灣APP-甘比亞文化差異】
2013/11/25【國民黨青年講座-甘比亞文化與斷交討論】
2013/11/29【國民黨中央外交講座:解析甘比亞,與嚴震生教授同台】
2013/12/03【新竹荒野:氣候正義 X 甘國內陸探險 X 文化衝突】


2013/12/11【臺大推客讀書會:甘比亞水資源概況】
2014/01/14【第二屆新開-勇氣X行動力】
2014/01/16【荒野總會:氣候正義 X 甘國內陸探險 X 文化衝突】http://goo.gl/PvKkW0



文字紀錄:
2013/06/30 氣候正義系列01【台灣青年氣候聯盟】http://goo.gl/Baug70
2013/08/18 氣候正義系列02【台灣青年氣候聯盟】http://goo.gl/gP4aKG


2013/08/07 平安回報【世界公民文化協會】http://goo.gl/pN9JL0
2013/08/09 旅途中感想【世界公民文化協會】http://goo.gl/So122g
2013/11/14 任務感想短文【世界公民文化協會】http://goo.gl/hcU0My


2013/11/15 甘國斷交感言【世界公民文化協會】http://goo.gl/8WROUL
2013/12/02 走訪低度開發國家【臺大SHS計畫氣候難民專欄】http://goo.gl/JO4hEz 亦收錄在【外交部 NGO 國際事務會-專家論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更高更遠更需要夢想】、【SHS電子報 NO.49 第八期特刊】

降低碳排放
降低水資源浪費
珍惜各種輕易取得的民生物資
提升更多人在世界公民上的意識思維



從西非到西歐,文化衝突的感受是旅程的另一層意義,對於精神層面的提升,以及身為世界公民的智慧與價值能有跳躍式的體會。

若您對本任務壯遊有興趣,可由E-mail聯繫 : )

蔡宗翰

d213200322@gmail.com

====



特約編輯、撰文|蔡宗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




圖說:張良伊(左)、  蔡宗翰 (右)

圖說:張良伊(左)、蔡宗翰

圖說:張良伊(左)、  蔡宗翰 (右)



簡介

張良伊 理事長 <圖說:張良伊(左)>為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創辦人,已連續多年參與氣候變遷大會,於COP19(2013)以「非官方青年聯繫人」角色參與其中,並於2013上半年執行「2041青年出極」(2041 Antarctica Expedition)計畫前往南極,回台後的演講過程啟發許多台灣青年關心氣候議題。

繼續閱讀 »

===


【電子文庫│氣候難民專題】人物專訪:TWYCC理事長張良伊:鼓勵跨科際研究、獨立思考與國際思維培養(下)

特約編輯、撰文|蔡宗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




圖說:張良伊()、  蔡宗翰 (中)



圖說:張良伊()、  蔡宗翰 (中)


:UNFCCC是如何看待氣候難民以及國際間態度如何?在氣候正義意涵中的調適與衡平應該如何解釋呢?

:這可以分成三大點,氣候難民議題在COP19引起很大的討論,因為有菲律賓的海燕颱風災難,而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失(Loss and Damage)與賠償的部分建立了一個流程叫做華沙機制,探討氣候難民在國際之間如何更快的得到協助,無論是物資、金錢或長期規劃。我們並不滿意這個機制,但至少有一個小小的往前進。

:是剛好有海燕颱風才談到氣候難民?還是說原本就有這個議題?

繼續閱讀 »



===


【電子文庫|氣候難民專題】人物專訪:TWYCC理事長張良伊: 鼓勵跨科際研究、獨立思考與國際思維培養(上)

特約編輯、撰文|蔡宗翰(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



圖說:張良伊(左)、  蔡宗翰 (右)


圖說:張良伊(左)、蔡宗翰

圖說:張良伊(左)、蔡宗翰

簡介

張良伊理事長為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創辦人,已連續多年參與氣候變遷大會,於COP19(2013)以「非官方青年聯繫人」角色參與其中,並於2013上半年執行「2041青年出極」(2041 Antarctica Expedition)計畫前往南極,回台後的演講過程啟發許多台灣青年關心氣候議題。


摘要

我們常在文章看到許多與氣候變遷議題的訊息,來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等單位,但大眾可能對這些訊息一頭霧水,此篇希望藉由張理事長的說明,讓大家更了解國際間到底如何看待氣候議題,以及台灣、青年NGO為氣候議題做了哪些事情。





編: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到COP19(The nineteen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歷經四屆,您覺得COP19與過去有顯著不同或突破嗎?


張:大會本身被稱為是過去暨海牙以來第二次失敗的會議,內部的討論並沒像前幾屆有這麼多產出,但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不同面向。



編:癥結點還是存在於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爭論嗎?

張:我覺得各方角力陷入僵局的狀態,但重點是要看它背後的過程,這次看到很多不同勢力的角力競逐之後,他們放棄了原本的方向,而採取了另一個的策略,比如說開創一個新機制或是新提案,或者是承辦國家直接採取很大膽的措施。




編:我蠻好奇您提到的角力,大概是什麼情況?

張:像開發中國家分成中國加77非洲國(China and G77)、海島國家聯盟;已開發國家則像日本、澳洲、金磚四國也有BASIC Group,每個團體都會有高高低低的時候,沒有太大角力的差別,反倒是採取不同策略,過程很重要,不是只看結果。



編: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TWYCC)過去舉辦過好幾場非常成功的讀書會、工作坊以及演講,您覺得整體而言,台灣年輕人對氣候議題的關注程度如何?



張:我想特別強調不應只是定義為年輕人,台灣人普遍是有意識,但不知道怎麼去「行動」,所以我們先從教育著手,大家需要有更多的人動員在一起,才能產生更多的影響力,如果只有我們兩個去做了計畫,可能有半年或一年很厲害的成果,但不會有長期的效果。所以一開始才會組織一個團體,利用有意識的教育觀念辦活動,現在是要把大家帶到下一個階段,是要提出訴求與行動的階段。



編:您覺得台灣的極端氣候是否受暖化影響?例如颱風變少但威力更強的氣候現象。氣候議題在台灣的學術界與政策面是否已有更多進展呢?除了台大全球變遷中心,台灣還有哪些地方專責機構在探討氣候議題呢?



張:每年皆能感受到氣候的變化,颱風的力道是最能直接感受得到。幾年前的賀伯颱風,颱風產生的時間,都還在七、八月份,但自從我開始關注氣候議題,並參與相關公共事務,逐漸察覺近年颱風產生的時節,已拉長從五月至十月;氣候的極端現象,從四季轉變至今,僅出現冬天和夏天兩季。雖然並不清楚究竟極端氣候的定義為何,但對我來說,極端氣候跟氣候變遷有明顯的差異。也因為受工業革命與二氧化碳增加的影響,海平面上升與極端氣候,我相信皆是氣候暖化所造成的結果。


儘管自己鑽研此議題的時間僅三年,並不如其他前輩資深。但相較於三年前我參加的哥本哈根大會,現在氣候議題已受到更多年輕人的關注;並引發相關參與者致力於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如碳捕捉、潮汐、電動車等。此外,氣候暖化的議題,逐年備受企業重視,使得愈來愈多的企業朝向永續經營作發展。或許現階段並未有具體的成效,卻逐漸開始讓更多人一同參與議題的探討。儘管如此,目前所做的事,仍都差那麼一點,就好像總無法涵蓋到全部,如綠建築、綠設計等。現階段欠缺融入性別的觀點,與深入度的探討,大多侷限於制式的討論,如主婦聯盟在「生活消費」部分,有做長期的努力,但以長遠來看仍須有突破,應號召更多人一同加入。我喜歡以長遠的發展觀看一切,才能看出是否需要做調整之處;我希望有不同的團體產生,如荒野保護協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永續能源基金會、環境資訊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儘管目前有這些組織的運作,但目前尚未看到許多的年輕人加入。我鼓勵年輕人應自主與接續,運用他們的力量做更多的努力,在各個協會做志工就是一種方式之一,如最近出現的微笑聯盟。此外,我期望大家在所處的成長環境創立一個組織,得以讓環境議題持續落實與得到解決。



編:對於歐洲或其他地方執行現況與台灣相比有何感想呢?


張:如果是講經費,台灣是差很多,我覺得在各領域簡單分成三點。第一點是政府,減緩與調適在台灣是拆開來運作,台灣有很多方面在舊體制太久而難以更新,包括教育,而單位之間彼此會相互摩擦,造成不良競爭,其實應該要互相合作,我不懂為什麼減緩與調適分成兩個部們,我看到日本、中國、美國、英國都已經有更多更細跨領域的合作,但我看不到台灣的政治力量在這部分有做更多的合作。第二點是在學術,除了台大有跨領域學程,為什麼沒有一個院或一個系?有可能氣候變遷學院出來,其他系可以合作加入,我覺得沒有解決最終的問題,而且各自都無法放下成見。各界理念就差很多,就是無法整合與跨領域合作。



早期工研院在水資源工程技術非成厲害,可是在後面沒有人接軌,造成在後面的農夫不知道怎麼種植,但還是都用農藥,氣候變遷造成很多農民的死亡,這是知識的斷層造成,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是要跨部會的整合,法治與學術教育,在這兩者之間要有新世代的投入。


第三點是在民間,我會投入NGO就是因為我能做的是從NGO著手,我也開始朝這方面去做學習。也期許自己能朝更多領域學習,因為這是一個長期、跨領域的問題,需要更多人更多團體合作深入投入耕耘。



編:SHS就是一個跨領域、跨科際,跨邊界的計畫,你也重覆提到跨領域在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要性,您覺得氣候變遷是如何的跨領域方向?


張:台灣在跨領域做得很好的是理工與文學的對話,在通識教育裡已經很有概念,而氣候變遷不單單只是A+B+C,而是一個比較大的框架,幾乎是沒有範疇,在很上面的是一個很概略的框架,不只是大氣系專研數據,也要有工程、設計、人文、文化保育,元素必須是看我們能夠投入多少資源,而不是哪些教授需要投入,而是問想做的大家需要哪些,我覺得我們要反向操作更完整的囊括,而不是看到A+B+C,而是台灣最需要的是哪些。我也期許SHS計畫在未來不只是做一個計畫,而是成為更具囊括性的機構,像全球變遷中心,也可以進一步深入到高中、國中,更期許在大學裡可以有個系所。



編:回到聯合國的經驗,能否向大家說明一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UNFCCC)之間的關係呢?以及參加「公約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與以上兩者機構又是什麼關係,彼此之間的運作模式為何?



張:IPCC與UNFCCC都是跨國成立的機構,台灣會不多人理解是因為台灣對跨國家之間的互動愈來愈少,僅有雙邊,例如與新加坡的貿易協定、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但超過三個以上、194個聯合國的經驗,台灣在這六十年內太缺乏經驗的累積,我很感觸是沒有新生代,這就是斷層。而很有知識與經驗的前輩也不如過去熟悉了,造成大家不太瞭解這兩者機構,又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去接觸,我覺得這兩個前提要先知道。IPCC是學術機構,輔佐UNFCC開COP大會,而UNFCCC是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系統下的會議,例如IPCC像國科會、UNFCCC像國會、議會的場合。IPCC能提供諮詢,但是不能去干涉政治決策,但會盡力將數據、結論都說清楚,即使是最簡單的描述,但能不能提出去還是要看政治角力,從公約與邊會同時去討論。



編:聽起來COP決議的結果會影響公約的內容。



張:公約是一個讓大家奉行的規範,而到底要開什麼則是在COP中決定,而COP決議的內容中,所成立的新組織是在COP之上或之下,所謂之上是如IPCC與UNFCCC平行,COP之下是如京都議定書簽署國的會議,就不是所有的國家。IPCC是自願學術單位集結參加,成員就會和COP不一樣。



編:IPCC機構與研究員的資源是來自於聯合國嗎?



張:一開始是聯合國提供,之後很多經費有企業、政府願意投入。我相信現在的IPCC主要資源不只有UN,而是有更多的學術界、NGO等一同的跨國合作。




編:國際NGO如同您所創辦的TWYCC以及您所參與的「350.org」,以及

TWYCC友好夥伴UKYCC等青年氣候組織於近幾年相當活躍。通常台灣學生會說:「我是渺小的學生,實在無法為氣候變遷做點什麼」,但以您經驗,青年NGO如何以群眾與結盟的力量在聯合國發揮影響力呢?


張:這個問題從渺小的學生到如何以群眾力量發揮國際影響力都包括了。Emma是UKYCC創辦人,也是現在350.org的歐洲協調員,我跟Emma在交流了五天之後有很大的感觸。在我們年輕還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其實會有很多的熱情跟勇氣,但是我們要看到兩個事情,一個是社會需要什麼?以及我們能夠創造什麼價值?如果今天你看到了社會需要卻沒有去創造價值,那就是你浪費了青春,就像是你覺得需要去念一個國外的學位,可是你放棄了,因為經濟能力不夠,而你沒有給予自己價值的話,那你這輩子可能就沒有機會實現了。如果看到因為有非常多的人因為氣候變遷而苦或是社會議題,


例如多元成家議題,你看到有很多人需要,可是你沒有去創造價值,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討論、建議或是贊成,當你沒有去行使自己價值的時候,你就是浪費了該做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從小到大都一樣,我現在也還在看接下來台灣需要什麼,而我能夠站在跟自己五年前不一樣的地方,我能夠做什麼。青年跟NGO力量是我可以著力,這幾個月在350.org工作,我發現:「沒有人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他們甚至不知道明年的議題要去怎麼樣影響,


可是他們每一年都可以創造最厲害的自我價值,就是因為他們不斷在檢討、與修正方向,青年NGO的力量就是要不斷地進步與改變,找到社會的需要,每一次做完不一定能夠被社會接受,但如果被社會所接受的時候就可以創造很大的影響,所以青年NGO一定要保持如此特質。而我在TWYCC已經開始步入資深,大家一開始會說我是因為某某某之前創辦者做得事情才加入,我就發現必須把舞台讓給更多後生晚輩,他們有更大更遠的抱負,而我並不吝於與他們分享,他們要做的是要超越之前的成果,因應社會需要不斷在改變。


編:TWYCC的文章有提到德班平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會產生?而他跟COP的關係是?


張:德班平台是在2011年底於南非德班產生的結論,這也是在UNFCCC決議下的一個機制,德班平台就是希望用行動導向去做更多氣候變遷的改變。目前是隸屬於COP之下有一個德班平台加強行動特別小組(Ad Hoc Working Group on the 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 ADP)的討論,每一次德班平台的決議文都會送呈到COP中一百多個國家中去認可,而ADP創新的不只是以行動導向,因為UN是一個國際談判的領域,那你如何用一個在地行動導向來執行合作呢?還有一個形式的改變,他們在會議是用圓桌進行討論,要包含每一個不同的在地意見,所以無論是在制定方向上、在討論的方式都不太一樣。



編:那德班會議參與的人都是非洲國家?


張:也是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所以是非常大的圓桌,沒有換桌。每一個都是面對面、平起平坐,要發言就把牌子立起來,就是更多互動式的討論,我覺得會有這件事情的產生其實就跟氣候變遷演變到現在,從哥本哈根到現在,很多前輩老師都說你可以很明顯知道,形式從上到下在國際間轉變成由下到上,從個人到組織層面,到國家層面,到各國之間,他變成由上而下轉變成由下而上的互動,由下去影響上面的決策。

http://shs.ntu.edu.tw/shs/?p=26807

====

【電子文庫│氣候難民專題】人物專訪:TWYCC理事長張良伊:鼓勵跨科際研究、獨立思考與國際思維培養(下)

特約編輯、撰文|蔡宗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



:UNFCCC是如何看待氣候難民以及國際間態度如何?在氣候正義意涵中的調適與衡平應該如何解釋呢?


:這可以分成三大點,氣候難民議題在COP19引起很大的討論,因為有菲律賓的海燕颱風災難,而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失(Loss and Damage)與賠償的部分建立了一個流程叫做華沙機制,探討氣候難民在國際之間如何更快的得到協助,無論是物資、金錢或長期規劃。我們並不滿意這個機制,但至少有一個小小的往前進。



:是剛好有海燕颱風才談到氣候難民?還是說原本就有這個議題?


:原本Loss and Damage的議案在去年就已經被提出,但原本是一個存在於學術界比較小的區塊,但因為氣候正義議題而被帶出來,所以大家覺得應該要制定更多資源投入,剛好又發生嚴重的災害,就把這個議題往前推,而且通過。去年就有倡議,但沒有實質結果,而COP19就有華沙機制被產生。



:請問通過的意涵是如何?


:要看機制的內容,就我了解它只是寫一個程序,至於多少錢,怎麼去協助,哪一個國家要出多少錢、誰要被受惠,都還沒有制定。調適基金在COP19有很大的討論,歐盟覺得開發中國家好像無底洞,投錢進去好像沒有太大的效益,每次投錢到非洲國家都不知道效益在哪裡,因為是自願性質的投資,歐盟會覺得都是自己在投,美國和日本投一點點,某一年還收回去,所以歐盟會懷疑是否該持續這麼做,會思考是否有新的方式該被討論以利執行,本屆有蠻多的環團在鞏固調適基金,覺得不可以斷,但我們要想如何可以執行更多的事情。



再來是衡平,這跟正義會有討論,衡平本來是在正義裡的一個論點,但後來被提出來並且大量地使用。最大的差異有兩點,一個是橫向的正義,一個是縱向的衡平,前者比如說甲賺得錢比較多,乙賺得錢比較少,甲來幫助乙就是橫向,而後者衡平的概念是跨越時空,以時間軸來說就是世代,我們現在是在利用未來世代的資源,如同石油。現在用完未來就用不到了,而與A技術補償B技術不一樣,或資金的來往是正義的部分,與衡平不同。



:COP大會最讓大家詬病的是「談判失敗」,癥結點在「錢」,但總不能每年都卡在「談判失敗」,似乎沒有人需要為失敗負責,只能期待下一屆會更好。在COP大會上到底如何衡量「錢」與「國家」的關係,標準是什麼?



:大家可以自己想想看,身為國家的代表,而有各自的經濟發展狀況,本國GDP就長不高了還要捐更多錢,你會嗎?很明顯的不會嘛。所以每一國的人民都要有國際思維,去想想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以及國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所以這是很多個大框架會堆疊在一起,我會覺得標準就在那些政治人物手中,少數掌權的人手上,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些人的想法,他們所制定的標準就會是影響錢和癥結點的標準,而每一年的代表或總理、官員又會更換。




:實際上坐在COP上身為國家代表的是那些人呢?


:全部都是國家官員,第一周是環保署為主,有些不是,像中國大陸就是發改委氣候司,專責統合氣候變遷議題,是比環保署更高層級的單位,參與談判的就是氣候司的官員,台灣是環保署跟外交部形成官方團,日本是外交部、經濟部和環保署形成官方團。第二周是比較有決策權的官員,這次坦尚尼亞總統就有去,他帶領整個非洲團體的代表,而是否元首出席就看各國決定,如果不是元首的話通常會是署長,而由於坦尚尼亞總統的出席,也代表非洲國家更重視氣候變遷問題,而坦尚尼亞青年也把握這次機會發表意見。



:如果非洲國家團結一致再加上太平洋島國,而不與中國合作,那會更有效嗎?他們是否有這樣想過?


:非洲國家主要還是會跟中國一起,主要是非洲的文化和思想於現今是講求快,他們的概念是不管過程,趕快做、趕快給我錢就對了,有技術可以來就快進來。但我們會說慢一點,這需要經年累月好好培養,例如從一個社區的意識概念著手,但他們認為不管就給我蓋一棟很好的綠建築,但他們欠缺一個思維就是他們原本的文化就很好,能不能從自己的文化出發做轉變,這需要長期的教育和培力,讓他們培養這樣的思維,而且是很多人,這次特別碰到好幾個有為的非洲年輕人,他們很有深層思維,而且願意為國際作貢獻,但是我發現那些青年都是在各個領域只有他一個,可能他們資源比較缺乏,不容易使更多青年到會議現場參與,所以就變成一個人身兼很多會議,而議題既廣又大,心力也無法平均分散在各個議題。



:順便提到我在甘比亞的經驗,他們會認為我們已經發展了,而他們還沒有被發展,需要我們來幫他們發展。就像你說的,如果他們能有一種思維是從自身文化出發,而不是直接複製已被開發的東西,這樣反而會更好。


:對,這是大家比較期望的樣子,可是他們就會說:「不管啦,你就把它搬過來就對了,趕快蓋好,一年可以蓋好嗎?」像我這次就碰到幾位非洲青年,認為不只是要求外界援助,而是自己也該做些成果,我覺得這是好事,但還需要一些時間、和更多的投入。




:非洲加中國的合作,是不是跟現在中國在非洲的外交政策有關?


:我想這一定是會有,大家都知道中國不斷鞏固在世界上的定位,對我來說,氣候政治的部分只要有在持續計畫與實現對我來說沒什麼差別。



:我們都同意人類面對氣候變遷不能等,但國際間合作似乎相當困難,您認為最理想的解決方式是什麼呢?讓已開發國家信服,讓低度開發國家也樂意接受的方式。


:兩方都要各退一步,已開發國家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技術,開發中國家要知道自己欠缺什麼,自己也要扛起責任,而不是等別人來做。唯有兩方由上而下的國際間合作,也要由下而上的承諾並付諸行動的方式,才會是解決的方案。






:談判困難是否有一部分來自非洲國家元首對議題與技術層面了解不深,而難以向已開發國家表達立場,他們覺得錢先進來,但其實對技術或問題的根源沒有探究,對於需要無法具體提出?



:對,這是大部分非洲國家現有的問題,非洲夥伴還跟我提到一個問題是他們內部有很多的分歧,包括在文化保育、種族文化保護是比環境議題更強烈的,包括在語言、舞蹈方面,我會想如何利用不同的策略與他們合作,同時涵蓋這些概念會更好、更容易在非洲國家被推行,例如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的關係說不定會更廣泛被接受,或者同時附帶經濟價值,而不是提供一個在已開發國家看起來很厲害的綠色建築給他們,在策略上需要再思考一下。





: 對於不相信氣候變遷的普羅大眾,您是否想對他們說什麼?


: 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相信,台灣是個民主的社會,我會說都會是好的,但是一定要記得為這個社會的議題去做關心,如果你不相信,那我會想是不是某些層面沒有說服到你,那是不是要再去看不同的面相,可以多做討論,並不會對於不相信的人產生反感或放棄溝通,我也會想是否那些地方自己沒有注意到反而是很重要的論點,我也不希望自己在說法上造成別人的誤解,對我來說不相信的說法是另一種思維和觀點,而對於這只是圖利某些再生能源企業的說法,我只能說對我們NGO工作根本沒有實際的幫助。我期待有更多的討論,有討論才會刺激想法,以及認識自己對氣候變遷的定位。



:之前有朋友跟我提過北極融冰的面積變化只是常態,根本無須在意,但我在去年(2013)十月前往倫敦科學博物館看到的地球歷時動態,就可以清楚看到融冰面積的確是會變化,但現在這幅度已經擴大,可以明顯看到面積變得更小。而台灣媒體與民眾的互動已習慣是標題式、浮誇的文化,民眾對議題了解的細緻度較少。


:對呀,你提到兩個很大的重點,其一是時間總要看長遠,才能看到融冰面積的變化,時間要拉長,一個人活著也不過一百年,可是二氧化碳濃度是人類史上首次突破400 ppm,而暖化就是因為這麼多年累積而來。第二就是每個人都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夠只是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對於夢想實踐、計畫實踐,能否給台灣的年輕學子說幾句鼓勵的話呢?

: 年輕人很多時候想要「更大膽、更厲害」,很不可一世,我自己也曾這樣想過,我更想要讓大家想的事情是,年輕人在要求這些權力和資源的同時,有沒有想過自己欠缺實務經驗、操作層面和謙虛的態度,欠缺讓自己姿態擺低一點的態度,在夢想實踐的過程要達到平衡,當你看到與你做到的愈多時,你應該是更快速更有效率的去行動,而不是去猶豫,所以我會鼓勵大家不要猶豫,但同時也不能太讓自己覺得不可一世,而是在這兩者之間要達到一個平衡,而這樣做出來的夢想實踐計畫才會夠長期、夠有成果。


:特別是在台北資源和機會較多,有時候會覺得年輕人對資源會有理所當然的態度,似乎本來就應該提供,本來就有這麼多,像你講的謙虛、誠懇就是很重要的態度。


:縮小範圍來看,計畫的撰寫就是注重可行性,多去學習、多去看是很好的,不要覺得自己在某團體就受侷限,而是利用這麼多團體的不同觀點培養出自己的一套實踐夢想的模式,搞不好夢想實踐再講個三、五年就講爛了,那就得思考我們該如何表達正在做的事情,而且要克服很多困難。




:能否說說350.org以及您所參與的部分呢?


張:一直都是擔任協調溝通的角色,以及尋找合作的夥伴,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只要是在地行動,無論地區都可以跟我們合作,我負責的四個國家分別是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每一個地區像東北亞、東南亞都會有協調員,我們會召開區域會議,把這麼多的聯絡網串聯在一起。2013年正在轉型,它從一個被大家看似領導者的角色,轉變成支持者的角色,它是一個支持任何氣候行動組織,無論是國際間或是在地。




350.org是一個純粹NGO嗎?


張:它是一個純粹的NGO,就像綠色和平,可是因為350.org發跡的時間很近期從2008年才開始,大家對他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可是它很快的在國際間與在地間被熟知,很明顯的因為它的名字,這個數字很快的就被大家記得。這名字是因為二氧化碳濃度要低於350.orgppm,才會是安全的範圍,而換算成溫度是上升1.5度,而在2013年中時首度突破400ppm。



:協調的角色是不是跟您之前擔任的南半球代表類似的角色?


:基本上是非常類似的工作,但接觸的團體很不一樣,在之前聯合國非官方青年聯絡人是接觸世界青年,是一個很大的群體,聯合國祕書處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還有學術界和政府部門,在這些單位之間如何達成共識與訴求,達到互信與遊說。350.org協調員主要是兩大類型,分別是國際與在地NGO,要在這兩者之間有更大的目標與力量,這都是很大的挑戰與歷程。



:聽起來這真是很不容易的工作,從上到下要協調、整合各方意見,是很不容易。

張:可是我覺得還不夠,我現在做得都還只是NGO,企業界、學術界與政策界我都還沒有很深的聯絡網、資源與成果,我會更期許自己無論是在NGO或其他地方能夠學習更多之外,也可以多多敦促大家對學術界的氣候變遷研究整體可以套在一起,或是政策部分可以套在一起,還有綠色企業或社會企業的合作。

:您認為面對氣候議題、解決氣候難民生存等全球危機,在過去我們都認為這是大氣系的專業,而隨著演進與發展,當今應由結合哪些專業領域來一同探討氣候危機呢?您是否鼓勵更多研究生跳脫既有專業參與氣候議題研究呢?


:對於研究生,我覺得要有非凡的溝通能力才有辦法做到跨領域,在台灣的學術範圍內還是趨於保守,這不是不好,是一種專心在自己領域做研究的態度,像我們大學時一周要考七到十個科目,而不像研究生花一年解決一個問題,這是在學術領域非常需要的訓練與思維。可是當想要做氣候變遷的時候,台灣沒有相關的科系,就會造成想要做但沒有辦法,台灣的教育需要迎合這樣的需求。國外有永續發展所,其實也不一定畢業後能做什麼,因為領域太廣了。當然還是要選擇自己的專業,把專業與議題做結合,我非常鼓勵大家跨領域,但第一個要件就是要有非凡的溝通能力,要跟教授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要讓教授知道研究進行得如何,但不要忘記單一問題思考的訓練過程是很重要的。



結語
感謝張理事長接受本專欄的訪問,本文同時從學生角色到聯合國會議皆討論其中,可以看到學生也能為氣候變遷盡一份心力,而小至國家,大至聯合國都依然要靠智慧且更用心的面對氣候變遷議題。若此議題在本世代無法獲得減緩,可否想像下一世代的環境樣貌與極端氣候呢?人類的智慧與決策正面臨嚴峻的考驗!

備註:文中所提開發中國家亦包括低度開發國家。

 

圖為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全體人員。

延伸閱讀
為氣候變遷努力的最後眼淚 http://goo.gl/YhmxW
2041南極計畫 http://goo.gl/gdF8Mq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http://twycc.org.tw/
350國際組織 http://350.org/


http://shs.ntu.edu.tw/shs/?p=27288


====


感謝Maggie Chang關心,在此逐一簡短問候

1). Why you are interested in SHS ?

● 我是在2012年底認識SHS計畫,當時是他們第一次成果發表會,吸引我的地方在於SHS計畫是台灣第一個跨社會、人文、科學的學術計畫,且針對環境與氣候變遷有很好的跨界分享。
http://shs.ntu.edu.tw/shs/


2). 你最怕甚麼? 沒錢? 沒時間? 手機接不到電話?

● 最不希望看見悲劇與死亡。

3). 你最氣甚麼?

● 幫不上忙,或是擔心也沒有用的心情。

4). 你最恨甚麼?

● 持續的戰爭與人間悲劇。

6). 你常做家事或煮菜嗎?

● 會喔!

7). 你最怕 HOT OR COLD ?

● 極端都不好,涼爽最好囉!

8). 筆電你 LOVE WHICH BRAND?

● 最早使用Acer,後來有ASUS,來自某司贊助。無特別愛好。

9). 你只聽 SHS 的 SPEECH 嗎? 我第一次都看成 SHE.

● 不會呀,上周我才參加了IOH的劉軒講座、紀錄片首映會。

10). 你和良伊都很精進和關心溫室氣體溫度, LAST TIME 簡S. JENNY 獎 CCS 台經院辦的WEB SITE 有 SEVERAL .pdf files.

● 良伊更加專業,他目前在350.org服務。我有看到.pdf,感謝您!

11). 你最氣甚麼? reading?? 看妹?

● 國際界線仍導致氣候變遷僵局。歐盟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領頭角色,但無奈現實經濟發展因素,可能降緩某些措施,這也導致骨牌效應。

12). which teachers do you like??

● 高中導師。

16). 你 support green or blue ? 你怕吵嗎?? 你不喜歡文創嗎??

● 我不喜歡持續不斷的噪音、雜音。文創很好!

17). which mountains do you like to climb in Taiwan??

● 七月底要去爬雪山。

18). Which movies & movie stars do you like?? Which singers do yuo like in Taiwan? Which songs do you like? Could you please 台語?? 你不是客家人吧. 

● 教父( The Godfather)、無間道、駭客任務、一代宗師。
● 梁朝偉、焦晃、陳道明。強尼戴普、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19). What are your wishes 心願? Who's signature do you like? Which books do you like? Which color do you like more??

● 這世界沒有戰爭,人人有飯吃、生活滿足。
● 「槍砲、病菌與鋼鐵」、「巫師唐望的世界」、「別鬧了費曼先生」。

● 大自然的顏色變化,綠葉、丘谷、土壤、湛藍溪水、木頭。

20). Do you have nick name in Chinese?? Could you fix 電風扇? 你算內向或外向?? 為何你之前會想讀到高學歷?? 愛念書?

● 看環境吧,我不會因為外向就一直很外向,我也會在社交場合自己看書,因為發現想看的內容,可能是孤獨星球介紹的某一個國度。做自己囉!

● 讀到博士班是因為對學術熱忱與對社會貢獻的憧憬,但我並沒有拿博士學位。更喜歡的是課外書,哲學、文史、旅遊、人性、環境。

你最喜歡外交或歷史?? 6/252/20141 史亞萍 & 連司長有去. 連先生你know him嗎?? 這次是我見到他第2次.

● 外交興趣起自2012年,歷史興趣起於大學。妳是說"文化部文創發展司 連玉蘋司長"嗎? 知其名,不知其人。

21). last time 那不見得10 questions 我都忘了是甚麼??

● 抱歉Maggie Chang,我會挖出來重新一一回覆。

以上若有自動跳過的敬請海涵!


====
http://shs.ntu.edu.tw/shs/

【活動報導|2014大師講座】展望高等教育 永續在地產業人才需求

撰文報導│賴志婷(SHS計畫達人學苑)
影像提供|SHS計畫達人學苑

東華達人學苑暨創新創業大師講座在4/8日早上登場的是「展望高等教育,永續在地產業人才需求」,由東華大學副校長鄭嘉良擔任主持人,由澳洲國立大學資訊系統教授Shirley Gregor、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電算專家Detmar W.Straub、中華紙漿執行長黃鯤雄、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及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系主任萬煜瑤加入這次的對談,從各專業、教育及企業經營的經驗分別闡述「跨領域專才」的在現今時代脈動下的養成與重要性。

繼續閱讀 »

0

【電子文庫│氣候難民專題】人物專訪:TWYCC理事長張良伊:鼓勵跨科際研究、獨立思考與國際思維培養(下)

特約編輯、撰文|蔡宗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

:UNFCCC是如何看待氣候難民以及國際間態度如何?在氣候正義意涵中的調適與衡平應該如何解釋呢?

:這可以分成三大點,氣候難民議題在COP19引起很大的討論,因為有菲律賓的海燕颱風災難,而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失(Loss and Damage)與賠償的部分建立了一個流程叫做華沙機制,探討氣候難民在國際之間如何更快的得到協助,無論是物資、金錢或長期規劃。我們並不滿意這個機制,但至少有一個小小的往前進。

:是剛好有海燕颱風才談到氣候難民?還是說原本就有這個議題?

繼續閱讀 »

0

【活動報導│2014大師講座】創新創業暨達人學苑大師講座

撰文報導│盧心怡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攝影│詹穆彥(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前言
為有效推動SHS計畫,培育在地跨領域人才,與產業接軌,以達成企業永續發展的目標,日前(4/11)於國立台灣大學,舉辦「創新創業暨達人學苑大師講座」。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全球趨勢大師,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J. Mack Robinson講座教授Dr. Detmar W. Straub、澳大利亞國家大學資訊系統學講座教授Dr. Shirley Gregor,各自從資安防護、資訊系統發展、電子商務、資通訊策略分析、人工智慧與人機交互的專長研究,分享個人跨領域的教學經驗與獨到見解;此外,也邀請臺灣橡膠公司前董事長黃育徵先生、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林建山社長、國立東華大學鄭嘉良副校長,以及藝術創意產業學系萬煜瑤主任,分別從生態平衡與綠色環保、公共政策與國際事務、綠色再生能源、物理學、奈米科技及原民藝術與文創產業的角度,共同討論在變遷快速的臺灣產業環境中,如何培育足以面對21世紀挑戰,具有國際觀且符合在地產業需求的人才。

繼續閱讀 »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生態村 / 生態社區是人類未來復興之路

作者│劉德輔 (天使部落永續生活基地 負責人、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 理事)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圖1:當有一天,人們了解「需要付錢活在地球上」以及「競爭與高速生活」是徹底荒謬的,於是大家開始實踐「小而慢」的「自給自足生活」,漸漸地,高樓大廈被遺棄,轉變成食物森林,為錢而活的企業老闆、上班族、政客、政府人員都回到郊區居住,開始親自實踐都市農 耕、採用自然能源、恢復多元而永續的生態系統。繪圖 Jessica Perlstein, For Starhawk's The Fifth Sacred Thing,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he-Fifth-Sacred-Thing/109374575747760)

 

經歷過工業革命的震盪,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不依靠石化產業的生活模式,甚麼才是未來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樣子?
其中一個解答或許是生態村,生態村結合了環境保育、非核、樂活慢食、社區凝聚、樸門永續等眾多綠色概念,在世界各地開始蔚為一股風潮。本文著重探討生態村的核心概念與精神。

繼續閱讀 »

0

【活動報導|2014大師講座】培育在地產業人才 海內外學者會談找方向(花蓮場次)

撰文報導|徐子為(SHS計畫達人學苑)
影像提供|SHS計畫達人學苑

因應跨入新世代,單一領域人才已漸漸不符合多數產業的需才,而大學如何培養跨領域人才就成為重要課題;因此東華大學達人學苑於4月8日主辦講座,游東華大學副校長鄭嘉良主持,邀請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J. Mack Robinson講座教授Detmar W. Straub、澳大利亞國家大學資訊系統學講座教授Shirley Gregor、中華紙漿公司董事長黃鯤雄、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以及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主任萬煜瑤,一同與談探討「展望高等教育永續在地產業人才需求」。

繼續閱讀 »

0

【電子文庫|生態與開發專題】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與臺灣食安運動

作者|唐嚴漢(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特約編輯、影像提供|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10404598 10203593142366309 988292692 o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食物的生產是一門從頭到尾的生命體驗與驚奇,只有我們真正開始檢視我們與食物、環境和經濟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夠達到生態和生產的兼容並蓄,與這個島,與這個世界共存共榮。

20多年以前,當米糠油事件剛剛發生時,台灣並沒有多少人對於食品安全的議題有所認知,食品安全多半仰賴著商人的城信和良心,這樣的事件也很快被人們淡忘。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利潤為訴求的商業模式很快地成為了食品工業乃至於農業的本質,向錢看齊使得我們吃東西越來越不安心,塑化劑、回收油、瘦肉精、毒澱粉、黑心食品,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不出問題,層出不窮的食安弊病儼然成為這個時代潛伏在暗處最大的隱憂,我們往往要經過幾個世代才會發現現代科技創造出來的工業和食品會產生的問題,而為時已晚。

繼續閱讀 »

0

【活動消息|達人學苑】2014年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開跑囉!

資料提供|SHS計畫達人學苑

Untitled

今年的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已邁入第三年, 2014年將延續「永續」、「創意」、「跨界力」的主軸並緊扣全球在地化的核心理念,結合時事及近年議題提出綠色經濟、民主深化及企業社會責任三大主題,期待六天五夜的課程與活動能培養學員跨界力且有深刻的體驗與啟發。

活動期間將安排各領域專家短講、達人開講、達人互動分享、花蓮在地團隊深度學習參訪及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相互交流,針對東部能源及發展自主性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提出偏鄉地區及學校節能方案進行成果競賽。

研習營將由各計畫辦公室推薦適合課程計畫再由主持人推薦學生組隊報名,外界人士則需透過個人系統報名及繳交1,000-2,000字跨科際議題探討文章,學員上限人數為100人。

預計5月30日公告活動細節並開放學員報名,6月20日報名截止並進行甄選,6月30日甄選結束後將寄發小組名單,敬請有興趣的同學報名參加。

繼續閱讀 »

0

淳靜時光 X 燃燒吧!跨界力!

資料提供|復興電台「淳.靜時光」節目

本計劃總主持人陳竹亭教授日前於復興廣播電台「淳.靜時光」節目接受專訪,暢談跨科際教育理念!錯過廣播時間了嗎?沒關係,現在開始可以在Youtube上聽到精采重播!不要錯過囉!!!

0

【SHS-Talks|系列報導】綜合座談暨台大論壇

撰文報導|范瑜真(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影像提供|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IMG 3342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今年首次舉辦跨科際短講活動(SHS-Talks),在四位講者精采的短講過後,隨即開放綜合討論時間,給與會聽眾向台上四位講者提出問題機會,以下為問答精采紀錄呈現。

繼續閱讀 »

0

【活動報導|2014大師講座】展望高等教育-永續在地產業人才需求(東華大學場次)

作者|張簡晉傑(SHS計畫達人學苑)

DSC 0126

左起:黃鯤雄董事長、Shirley Gregor教授、Detmar W.Straub教授、吳茂昆校長

這次達人學苑的活動的主題是如何培養高等教育的跨領域人才,並結合在地產業人才需求,首先是以五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用十分鐘左右的短講開場,有喬治亞州立大學的Detmar W.Straub教授,澳大利亞國家大學大學的Shirley Gregor教授,中華紙漿的黃鯤雄董事長,東華大學吳茂昆校長,藝創系萬煜瑤主任以及主持人鄭嘉良副校長,分享完後再透過發問的方式來激盪出不同的觀點。

繼續閱讀 »

  • Page 1 of 71

台長: CHRISTINA CHEN
人氣(1,0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