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2-07 00:58:27| 人氣9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拯救地球的另一種嘗試/專訪Rio+20政府團長葉欣誠:加強與民間對話 落實執行國際經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訪Rio+20政府團長葉欣誠:加強與民間對話 落實執行國際經驗



本報2012年6月13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永續發展事涉萬端,不論是發展氣候變遷的因應與調適能力,或是從綠色經濟建立更具韌性或恢復力的社會,政府各部門的治理角色佔有重要分量,台灣也不例外。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各公部門代表,即將在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的帶領之下,前往6月20-22日的Rio+20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取經。

因填補前副署長邱文彥轉任不分區立委的空缺,受命上任的葉欣誠,本是環境教育學者,曾任高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與台師大環境教育所所長,著有《地球暖化,怎麼辦?》、《抗暖化關鍵報告》,也是剛實施滿周年的《環境教育法》推手之一。在行政院組織再造、構思環境資源部架構之際,他也以民間學者身分深度參與,提供建言。

http://e-info.org.tw/node/77659


面對今年Rio+20高峰會的兩大重點「綠色經濟」與「永續治理框架」,葉欣誠的專業背景,能否讓政府部門上緊發條、加速汰換舊的經濟發展至上思維?葉欣誠認為,因為這次也有許多民間團體參與,希望在相關的未來政策走向方面,加強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形成「網絡」(networking),形成由下而上,特過多元方式的公民對話,把在國際場合所觀察到的新觀念落實在台灣。

葉欣誠表示,已指示環保署永續發展室於7月22日舉辦Rio+20會後研討會,透過此平台讓各領域與會者提供最直接的建議,促成後續更深層的對話,並把討論結果帶到行政院永續會持續落實。以下為專訪內容整理:

問:Rio+20的重點是綠色經濟與制度框架,以你的觀察,會議討論的重點會是什麼?

答:在我所寫的《抗暖化關鍵報告》中,很清楚提出第三的核心概念就是綠色經濟,在日前的全國氣候變遷會議與會前討論中,很多環保團體提到綠色經濟不是只有綠能,這我非常同意。綠能之外還有很多很重要的面向,包括這次會議的七個關鍵議題,就業、能源、永續城市、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水資源、海洋、災難準備等,每個都和綠色經濟有關。這種廣義的綠色經濟,能夠促進綠色的工作機會與善用再生能源,降低對「地獄來的能源」(化石燃料)的消耗與依賴。而在綠色經濟的體制和架構下,世界各國和不同世代的人,是否都有好的機會可以發展?這應該是聯合國這種高度的會議應該要處理的事情。

儘管各國綠色經濟該怎麼發展,會有很多歧見和爭端,但如果能回歸到前面講的七大關鍵議題,分別去探討綠色經濟對於七件事情分別有什麼貢獻,這樣會比較具體,也才是目標導向的討論。

關於國際間的爭端,包括北半球對南半球的森林、未開發陸地資源是覬覦的,如2 007年我曾到印尼巴里島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大會,就觀察到擁有豐富雨林的國家,大規模反對已開發國家跨國公司到南部去搜刮森林。類似這樣的事情,會是爭端的來源。


其次是世界的貧富的確很不均,大國和小國的立場不同。像巴西是金磚四國中的大國,但小島嶼和小國的需求,和大國非常不同,在談綠色經濟,有個面向是「財富重分配」、「經濟重分配」,在其中每個國家看到自己的機會和挑戰不一樣,類似爭端也會凸顯出來。

至於談到制度框架的調整,其中一個議題是,原本只是聯合國program層級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各國正討論將其提升為秘書處的正式編制,成為「世界環境組織」(WEO,World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這對對台灣是好事。

目前台灣只有在WTO與APEC有完整的會員權利,如果UNEP可以提升到WEO,那台灣就有機會比照WTO模式,正式參與聯合國官方的環境事務。

問:行政院團以永續會作為平台整合,目前確認的有哪些單位參與?參與層級為何?

答:這次的行政員團的公部門成員,除了外交部,還有環保署、經濟部工業局、營建署、台江國家公園、農委會林務局、漁業署、經建會等。

問:能源局沒有參與?

答:這次參與會議的費用是由各部會各自勻支既有的預算,能源局缺席是經費不足的問題。從這裡也可看出政府體制讓想要做跨國性的事情,有部分的限制。

問:政府團隊整體參與目標為何?

答:2011年吳院長(吳敦義)就有指示要及早籌辦參加Rio+20會議,只是中間經歷總統大選內閣改組,仍顯得有些匆忙,但還是要努力達成既定目標。

第一是積極參與,參與國際社會關於永續發展體制改革與相關關鍵會議,並讓國際社會了解台灣從1992年(第一次地球高峰會)到現在做了什麼,每十年分別有哪些進展。也會盡可能安排雙邊會談,談判將來與其他國際夥伴合作的可能性。

我認為這20年來,台灣的改變是很大,台灣對於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和深入程度,有根本性的差別。

問:你曾是學者與NGO的一員,綜合您現在身為首長的角色,對政府團隊的參與狀況,看法如何?

答:我到政府部門才三個多月,現今是邁入第二季,這次行政院部會的參與者從處長到科長都有,每個單位都很熱心想要參與,經由幾次的團務會議討論,大家的默契更好。雖然原本期待有更多的資源與經費,不過政府的角色,就是在資源限制下,讓效益最大化,我認為以現有的資源,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

而這次行政院團也會加強和民間的鏈結,例如6月16日會參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舉辦的一次周邊會議,就很有意義。

問:期待政府團隊與民間團體、學者如何互動和合作?理想狀況是什麼?

答:這次台灣人去,不是只有行政院團,還可能包括幾位立法委員(記者註:本文寫作時,立法院已確定會期延至20日,離22日大會結束只差兩日,應不太可能成行了),還有地方政府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加起來也超過60個,另外NGO、學生、以及個別前往的,希望這次前能夠把網絡化(networkuing)做得更透徹一點,在現場互相幫忙、互通訊息。大家是同一個國家,但有不同而多樣化的立場與角色,這樣很正常也很好,可以蒐集到多樣化的訊息,交到不同領域的朋友。

台灣目前對綠色經濟的思考還不夠周全,到現場能夠看到其他國家怎麼做,團員間交換訊息到一個程度之後,政府各單位和民間便能夠繼續對話。

我們已規劃在7月22日舉辦Rio+20會後研討會,透過這個機會,由各領域與會人士針對綠色經濟、制度框架提出最直接的建議。

就像日前舉辦的「全國氣候變遷會議」,政府與民間團體在正式大會之前開了一年的公民會議,透過各種不同方式的公民對話,逐步聚焦,我蠻訝異,真的有聚焦了。

我收到不少政府和民間朋友對這會議肯定的一點是,透過公民公民咖啡館的開會形式,民間團體第一次有機會中高階政府官員對話,各個「咖啡桌」又公部門和NGO代表各一人共同擔任桌長,負責聚焦議題討論,提出結論。這些桌長有很多是簡任級以上,對政策掌握度高,也了解細節。

其實我認為這些文官非常厲害,很有經驗,只是因為框架和行政上的一些慣例和制度所限,有時無法發揮專長。而民間朋友也了解,經由對話,可以交換一些對事情的看法,讓大家做更好。

而對話的結果都當然要提到行政院永續會來討論,進入永續會的框架來追蹤。過去官員出國考察回國後,可能只是寫個報告,或是在永續會報告,但這次期待可以在達成決議的過程中,透過更多對話,把民間和地方政府在現場的觀察,更高程度的吸納到決議中來。

當然行政院永續會運作到今天,大家可以持續探討制度面的運作方法要怎麼改變。其實Rio+20這個標題蠻有趣,因為可能還有Rio+30的會議,讓大家對未來還有想像,還有期待。

※ 本文問答內容為專訪過程重點整理,不代表實際問答順序。

回應

副署長的意思是要再辦世界咖啡館嗎?樂見其成

副署長的意思是要再辦世界咖啡館嗎?樂見其成

台灣第一次~台灣加油~讚啦~

台灣第一次~台灣加油~讚啦~
 
youtube video : TVBS TV important News :

and articles / words / TV News paper / messages :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miffy011820120618155942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648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lPZEkbxjCUQ#!

臺灣之光就是讚! ( Good job Well done.

世界公民咖啡館 World Caf'e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pacafe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miffy011820120618155942

環保署25年週年回顧影片(監資處提供)video

24分 59秒 和 25分 13秒 : 有環保署葉欣誠副署長

video :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d-9vZftQ9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d-9vZftQ9lY#!

http://www.epa.gov.tw/ebook/index.htm

==================

聯合國9/24要召開一個討論永續發展的部長級特別會議,鼓勵大家可以透過臉書、推特表達您對於永續未來的看法。 http://www.un.org/en/ecosoc/w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hdXomt1tZc

Prof. S.C. Yeh

Some one write on net :

不錯看的葉欣誠教授

發表於 2010-12-24
最近有時會在國x大會節目裡看到這位教授談論氣候變遷的事情,
覺得他不論是專注聽著其他來賓發表或是自己發言, 都有中年熟男的魅力且長得不錯~~~

=====================================

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我國友邦洪都拉斯森林部長Marco Jonathan Laínez Ordoñez、國際綠十字組織迦納分會會長Mr. Mubarick、國際可持續法律中心Héctor Velasco-Perroni教授、Patrick Reynaud教授、日本立教大學Osamu Abe教授、里約熱內盧Getulio Vargas法學基金會Maria Fernanda研究員等人,都將在會中擔任演講者,與國際交流。

率領行政院團隊前來參與Rio+20的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表示,透過外交部的努力,已經談及「2015全球理解年」相關行動計畫,未來將和部分友邦國家進行環境教育上的合作。

葉欣誠也表示未來和歐盟會有更多合作。他認為台灣現階段在氣候變遷與治理方面還需要更清楚、更完整的論述,而歐盟在這方面已很完整,包括對生態系統與生態資源的合理運用、整個歐洲的發展目標定調、永續相關的財務機制等,都有務實而值得借鏡的經驗。

另外,葉欣誠指出,巴西的環境意識正在抬頭與轉型,很像台灣15~20年前的狀態,台灣的環境意識推廣經驗,很值得和巴西交流,這是台灣可以世界其他地方貢獻之處。

團長葉欣誠與團員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擔任講員,講題分別為「臺灣的環境治理」與「臺灣森林管理與保育」,現場座 無虛席、圓滿成功,我國TVBS與自由時報等媒體予以報導。

中華民國駐巴西代表徐光普及目前在里約參加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UNCSD, Rio+20)、由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帶領的台灣代表團,也出席紀念儀式。

聯合國於2012年6月13日至22日在巴西里約舉辦「2012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已於6月22日圓滿閉幕,共191個國家、10,047個團體參與,我國由環保署葉欣誠副署長率領本院永續會團出席。本次大會最主要成果文件「The Future We Want 」在與會各國代表討論後完成,「The Future We Want 」將對人類社會、經濟及環境上,提供重要的基本原則

http://e-info.org.tw/node/77659

專訪Rio+20政府團長葉欣誠:加強與民間對話 落實執行國際經驗

因填補前副署長邱文彥轉任不分區立委的空缺,2月中受命上任的葉欣誠,本是環境教育學者,曾任高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與台師大環境教育所所長,著有《地球暖化,怎麼辦?》、《抗暖化關鍵報告》,也是剛實施滿周年的《環境教育法》推手之一。在行政院組織再造、構思環境資源部架構之際,他也以民間學者身分深度參與,提供建言。

面對今年Rio+20高峰會的兩大重點「綠色經濟」與「永續治理框架」,葉欣誠的專業背景,能否讓政府部門上緊發條、加速汰換舊的經濟發展至上思維?葉欣誠認為,因為這次也有許多民間團體參與,希望在相關的未來政策走向方面,加強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形成「網絡」(networking),形成由下而上,特過多元方式的公民對話,把在國際場合所觀察到的新觀念落實在台灣。

葉欣誠表示,已指示環保署永續發展室於7月22日舉辦Rio+20會後研討會,透過此平台讓各領域與會者提供最直接的建議,促成後續更深層的對話,並把討論結果帶到行政院永續會持續落實。

-----------------------------------------------------------------------------

環保紮根 官員帶頭掃廁所:

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示範掃廁所 :

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偕同台南市環保局長張皇珍以身作則,帶領學員徒手清洗學校廁所,強調「放下身段,謙卑學習」,才能打造優質公廁文化。

葉欣誠副署長為學習掃廁所的學員打氣,鼓勵學員除了學會技能,更要將環境教育及環保觀念向下紮根,共創優質健康的生活環境

率領行政院團隊前來參與Rio+20的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表示,透過外交部的努力,已經談及「2015全球理解年」相關行動計畫,未來將和部分友邦國家進行環境教育上的合作。

葉欣誠也表示未來和歐盟會有更多合作。他認為台灣現階段在氣候變遷與治理方面還需要更清楚、更完整的論述,而歐盟在這方面已很完整,包括對生態系統與生態資源的合理運用、整個歐洲的發展目標定調、永續相關的財務機制等,都有務實而值得借鏡的經驗。

另外,葉欣誠指出,巴西的環境意識正在抬頭與轉型,很像台灣15~20年前的狀態,台灣的環境意識推廣經驗,很值得和巴西交流,這是台灣可以世界其他地方貢獻之處。

======================================

THREE PICTURES ON : http://blog.udn.com/lmccjh/6574591

環保署在里約談成數項國際環保合作計畫
環境資訊中心作者: 賴溫狠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6月22日

環保署在里約談成數項國際環保合作計畫
本報2012年6月22日巴西里約訊,莫聞報導

台灣官方在Rio+20永續發展高峰會期間,於里約與部分友邦國家及歐盟談成幾項雙邊環保合作計畫,希望可以讓台灣的環保經驗對其他國家有所貢獻。

率領行政院團隊前來參與Rio+20的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表示,透過外交部的努力,已經談及「2015全球理解年」相關行動計畫,未來將和部分友邦國家進行環境教育上的合作。

葉欣誠也表示未來和歐盟會有更多合作。他認為台灣現階段在氣候變遷與治理方面還需要更清楚、更完整的論述,而歐盟在這方面已很完整,包括對生態系統與生態資源的合理運用、整個歐洲的發展目標定調、永續相關的財務機制等,都有務實而值得借鏡的經驗。

另外,葉欣誠指出,巴西的環境意識正在抬頭與轉型,很像台灣15~20年前的狀態,台灣的環境意識推廣經驗,很值得和巴西交流,這是台灣可以世界其他地方貢獻之處。
============================

赴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2012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進行國際交流

最後更新日期:2012-07-18

2012年6月20~22日,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辦理「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係10年一次的聯合國重要高峰會,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國斷不缺席並積極參與,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自2011年9月9日起籌備,並於今(2012)年由行政院環保署葉副署長欣誠擔任團長,率領我代表團產官學界共20餘人赴里約出席。

我 國之永續發展體制架構,目前已分成節能減碳與氣候變遷、國土資源、生物多樣性、能源與生產、交通與生活、科技與評估、城鄉發展、健康與福址、教育與宣導等 九大分組,分由各部會執行。此行參與「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提供我國推動永續發展相關成果(折頁、光碟)作為國際交流資料,並與友邦國家進行雙邊會議。

團長葉欣誠與團員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擔任講員,講題分別為「臺灣的環境治理」與「臺灣森林管理與保育」,現場座無虛席、圓滿成功,我國TVBS與自由時報等媒體予以報導。

本次大會的主旨為「我們想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並著眼於永續發展之「綠色經濟」與「制度架構」二大主題,此外,大會另定七大關鍵議題:就業、能源、城市、糧食、水、海洋及災害,進行廣泛交流。

6月16 日下午,由我國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主辦之場內周邊會議,為我國首次於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中之場內周邊會議,意義重大。會議主題為Forests, Livelihood, and Green Economy(森林、生計與綠色經濟),團長葉欣誠與團員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擔任講員,講題分別為「臺灣的環境治理」與「臺灣森林管理與保育」,現場座 無虛席、圓滿成功,我國TVBS與自由時報等媒體予以報導。外交部另邀請我國友邦宏都拉斯與尼加拉瓜環境資源副部長擔任講員,該會議亦獲得國際媒體 IISD之報導。

6月20日上午,外交部透過友邦國家協助,取得入場證,由團長與團員入場,聽取大會各類報告。

RIO+20結束後,將由團長召集團員,整理與撰寫本次RIO+20會議較為完整的報告書。外交部團員與民間學者提供諮詢意見,由部會團員撰寫,預計三個 月左右完成,是為我國參加本次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之重要成果。雖然大會結論與會各方不甚滿意,但綠色經濟勢必成為未來的趨勢,也是是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工 具之一。

營建署表示,永續城市發展與災害防治的主要結論,將會是營建署未來納入政策的重點,包括增強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緊密合作的能力,推動通盤 規劃和建設永續的城市,尤其是建設切實有效的運輸和通信網絡、更綠色的建築、高效率的人居和服務提供系統,改良空氣品質與水質,以加強備災及應對氣候變化 的能力,並提高抗災能力與提升城市災害的恢復力;同時致力於無害環境的城市發展、擴張和土地利用,並促進實行廢棄物再利用和回收系統。

===================

里約僑界慶巴西華人移民二百年
中央社
2012-06-23 07:43 AM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22日專電)巴西里約熱內盧僑界為慶祝今年華人移民200周年,19日在奇久卡國家公園(Tijuca)舉行紀念儀式,緬懷先人。

紀念儀式在國家公園內一座中國涼亭「中國視野」(Vista Chinesa)舉行。它是1903年時任里約市長巴索斯(Pereira Passos)為紀念早期華人辛勤耕耘所建,同時也是園區內主要觀景台之一,可以欣賞基督山、糖麵包山等著名觀光景點。

中華民國駐巴西代表徐光普及目前在里約參加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UNCSD, Rio+20)、由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帶領的台灣代表團,也出席紀念儀式。

徐光普致詞時,除了緬懷先賢當初創業的蓽路藍縷,也提及今天華人已成為巴西社會的中堅份子;因為有先人開墾山林的辛勤努力,才有今日後人的成就。

當地僑領吳孝吉說明最早華人移民巴西始於1812年,巴西皇室為增加國家收入和促進經濟發展,從澳門招募200多名茶農,在里約植物園後面的山腰地帶栽種茶葉,曾風光一時,但最後因技術與成本無法與中國和印度競爭而沒落。

1840年左右,巴西又從澳門招募300多名農民到里約種稻,但也沒有成功,皇室也將失敗原因歸咎於華工農技差,讓他們開山造路,開闢基督山一帶道路,並在1856年完工通車。

由於早期華人都在基督山附近活動,1903年里約市長巴索斯遂命人在半山腰興建一座具中國風的方涼亭,並取名「中國視野」,紀念第一代華人移民。(本文附有照片)1010622

===============================

赴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2012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進行國際交流
最後更新日期:2012-07-18

2012年6月20~22日,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辦理「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係10年一次的聯合國重要高峰會,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國斷不缺席並積極參與,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自2011年9月9日起籌備,並於今(2012)年由行政院環保署葉副署長欣誠擔任團長,率領我代表團產官學界共20餘人赴里約出席。

我國之永續發展體制架構,目前已分成節能減碳與氣候變遷、國土資源、生物多樣性、能源與生產、交通與生活、科技與評估、城鄉發展、健康與福址、教育與宣導等九大分組,分由各部會執行。此行參與「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提供我國推動永續發展相關成果(折頁、光碟)作為國際交流資料,並與友邦國家進行雙邊會議。

本次大會的主旨為「我們想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並著眼於永續發展之「綠色經濟」與「制度架構」二大主題,此外,大會另定七大關鍵議題:就業、能源、城市、糧食、水、海洋及災害,進行廣泛交流。

6月16日下午,由我國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主辦之場內周邊會議,為我國首次於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中之場內周邊會議,意義重大。會議主題為Forests, Livelihood, and Green Economy(森林、生計與綠色經濟),團長葉欣誠與團員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擔任講員,講題分別為「臺灣的環境治理」與「臺灣森林管理與保育」,現場座無虛席、圓滿成功,我國TVBS與自由時報等媒體予以報導。外交部另邀請我國友邦宏都拉斯與尼加拉瓜環境資源副部長擔任講員,該會議亦獲得國際媒體IISD之報導。

6月20日上午,外交部透過友邦國家協助,取得入場證,由團長與團員入場,聽取大會各類報告。

6月20日上午舉行「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會議現況
6月20日上午舉行「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會議現況
RIO+20結束後,將由團長召集團員,整理與撰寫本次RIO+20會議較為完整的報告書。外交部團員與民間學者提供諮詢意見,由部會團員撰寫,預計三個月左右完成,是為我國參加本次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之重要成果。雖然大會結論與會各方不甚滿意,但綠色經濟勢必成為未來的趨勢,也是是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營建署表示,永續城市發展與災害防治的主要結論,將會是營建署未來納入政策的重點,包括增強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緊密合作的能力,推動通盤規劃和建設永續的城市,尤其是建設切實有效的運輸和通信網絡、更綠色的建築、高效率的人居和服務提供系統,改良空氣品質與水質,以加強備災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並提高抗災能力與提升城市災害的恢復力;同時致力於無害環境的城市發展、擴張和土地利用,並促進實行廢棄物再利用和回收系統。

http://www.cpami.gov.tw/pda_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

===============================

莫拉克災後永續山林經驗 將帶到巴西與全世界交流

環境資訊中心2012年6月14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等4名該會成員,昨(13日)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副秘書長林秀芬共同啟程前往巴西里約,參與Rio+20地球永續高峰會,將舉辦一場台灣唯一登記為大會正式周邊會議的研討會,分享兩團體與林務局合作在莫拉克災後推動的永續山林計畫,探討如何復育森林並兼顧災民生計與水土保持,實踐因應氣候變遷趨勢下的人道行動新作法。

環品會成員劉曉玉介紹,本月20-22日的高峰會,主辦國巴西政府預估將有5萬人參與,一共有500餘場周邊會議,而該會是台灣唯一成功申請大會正式官方周邊會議之台灣組織,為台灣爭得此次難得在國際上發言的機會。

劉曉玉表示,環品會將在會議上與紅十字會總會合作舉辦3次交流會議,主題包含「森林、生計、綠色經濟」、「環境教育」,並將以台灣生態為主題傳達台灣重視永續議題的實踐案例。

森林議題為Rio+20重要議程,預計此次Rio+20大會將研擬「森林治理藍圖框架」(framework of forest governances schemes),包括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均認可森林是永續經濟發展與過渡到綠色經濟的重要工具。同時,巴西擁有豐富的熱帶林資源,2010年巴西森林面積為5.19億公頃,居世界第2位。因此台灣團體在此辦理災後森林治理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我國友邦洪都拉斯森林部長Marco Jonathan Laínez Ordoñez、國際綠十字組織迦納分會會長Mr. Mubarick、國際可持續法律中心Héctor Velasco-Perroni教授、Patrick Reynaud教授、日本立教大學Osamu Abe教授、里約熱內盧Getulio Vargas法學基金會Maria Fernanda研究員等人,都將在會中擔任演講者,與國際交流。

響應Rio+20環品會也已製作活動網頁,邀請國人一起上網做出永續行動的承諾,讓世界看見台灣「全球思維,在地行動」的永續發展思維與素養。活動網頁http://www.envi.org.tw/RIO。

以上訊息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www.taiwanngo.tw/files/15-1000-17606,c144-1.php

==================

。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指出,這些主張淡化二氧化碳影響力的國家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都很高。

葉欣誠說:『與美國相較,中國的條件屬於開發中國家,經濟快速成長,所以他使用資源,以及資源產生的污染、溫室氣體,基本上是沒有節制的,像現在中國大陸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比方說,用煤來發電,它發出來的電是髒電,所以中國勢必在2010年前後,他(的排放量)會超越美國,可以預期,中國大陸對於整個世界在全球暖化方面的影響一定是非常明顯,而且未來中國受到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51110074

簡單來說,地球暖化的兇手有兩個,

1.人類 2.二氧化碳

======================

http://www.csee.org.tw/efsd/web/f06.htm

-----------------------------

2006/01/09 21:48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專題-國際環境日] 永續發展無國界

國際社會不缺席-

以台灣參與環境永續性指數(ESI)與水貧乏指數(WPI)為例環境資訊電子報策劃「永續發展」的觀念在經過30年的努力,已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並且逐漸從規劃的階段,進展到政策及成果驗收的階段。為了有效的呈現「永續性」及政策的成果,永續發展指標系統的研究與發展,可說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是,大多為國家性或區域性者,直到近年來,才有跨國性的指標系統出現,提供世界各國相互比較的基礎。但是,自從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人類發展會議以來,世界上關於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的相關議題,大多由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所主導。由於台灣已經超過三十年未能參與聯合國及其相關的國際組織。因此,我國在參與國際性的永續發展指標工作,困難度遠比其他國家來的高。

不過,就近年來所發展的跨國性指標,我國未能被列入排行,與我國是否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並無絕對的相關。高師大環教所葉欣誠副教授談到,在2年前就與幾位教授,以及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合作。針對「環境永續性指數」(EnvironmentalTTSustainability Index, ESI)與「水貧乏指數」,分別與對方聯繫,計算出台灣的指標分數與國際間的排行。

在聯繫的過程中發現,這些國際組織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台灣的資料,也不曉得該跟台灣的那個單位聯絡,所以才沒有將台灣納入指標的排名裡。至於台灣是否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這些學術機構其實並不太在意,也不感興趣。根據葉欣誠副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顯示,從2000年開始,世界經濟論壇(WEF)等組織所提出的跨國性環境永續性指數,主要偏重在環境永續性與若干重要經濟指標間的相關性。

經過連續三年的努力,參與的國家愈來愈多,但是還沒有正式將台灣納入排名。但是,在經過與對方主動聯繫,並提供相關資料之後,發現台灣在2001與2002的排名,分別是在123個國家中排行第58;以及在143個國家中排名第119名。排名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原因,主要是因為ESI指標包含「環境系統」、「降低環境壓力」、「降低人類脆弱度」、「社會及制度容量」、「國際參與」等5個面向。但是,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雖然主動遵守,但卻無法成為許多國際環保公約正式的締約國,導致在國際參與面向的分數低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更應該積極參與「環境永續性指數」的計算工作,讓國際社會更加瞭解台灣在環境永續方面的努力與困境。 

 除了環境永續性指數外,葉欣誠副教授等人也參與了由英國生態與水文研究所提出的水貧乏指數研究工作。透過水資源、取得用水的途徑與能力、水的使用狀況以及與水有關的環境等五大面向,水貧乏指數希望呈現各地水資源的現況,以及缺水可能造成的影響,做為改善的參考。去年首度公布的時候,總共有147個國家參加,台灣雖然沒有被列入,但在經過主動提供資料之後,台灣的WPI得分為63.5分,名列第40名。

進一步檢討發現,台灣在資源、途徑、能力、使用、環境等五大面向上,分別獲得第88名、第1名、第29名、第141名及第24名,表現相當極端。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台灣的每人每日民生用水量高達4百多公升,跟其他國家相較,是屬於非常浪費水資源的國家,因此得分相當低,表示我們在節約用水的努力上還有待加強。最後要強調的是,積極參與跨國性的指標工作,找到台灣在世界各國之間的相對位置,作為自我激勵與檢討改進的基礎,不僅有助於環境保護的工作,也有助於台灣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兼顧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有助於提昇台灣的國際形象,使我國在邁向永續發展的國際社會中不致缺席。

※感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葉欣誠提供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christinechen-blog/article?mid=144&prev=312&n...

============

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副署長擔任環境教育大使: 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副署長前進綠島在島上還有一場綠島大象環境教育活動《海洋淨灘》,將由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與會貴賓及公館國小全體師生在綠島公館社區、綠島中寮社區和綠島人權園區等處前面沙灘種植「馬安藤」,以實際行動保護綠島的環境!種植馬安藤,以實際行動保護綠島環境!綠島大象重生,溜滑梯變身環保大使.

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 : 葉欣誠 副署長

前高雄師範大學環教所所長 : 葉欣誠 老師 .

台師範大學環教所所長 : 葉欣誠 老師 .

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副署長擔任環境教育大使

葉欣誠副署長教授,年輕有為,親近民意,赤子之心, 守護環境資源!

李孟發昨天邀請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繪本作家嚴淑女擔任環境教育大使,來到綠島、公館國小及綠島國中分享綠島大象廢棄物再利用的精神,也鼓勵學子愛物惜物,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

-----------------------------

  葉欣誠等在92與93年執行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過程,嘗試參考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防災教育之特性,發展出我國天然災害與人為災害的能力指標,並以「對災害的警覺心」、「對災害的知識」、「對災害的態度」、「防災或應變的技能」等類別區分(葉欣誠,2003a, b; 2004a, b, c)。在93年度,總計畫辦公室統合各學習階段之教授,發展與整理適合各學習階段的「防災素養」,歸納出「九年一貫」、「高中職」、「大專」與「社會成人」的防災素養。

以九年一貫學習階段為例,分類方式為「防災知識」、「防災技能」、「防災態度」,其中「防災知識」再分為「對災害的認識(警覺心)」與「對防災常識的了解」。表一為對應於九年一貫三個學習階段的防災素養。葉欣誠亦以這些防災素養為基礎,擬定九年一貫防災教育的各階段能力指標,作為設計教材的基礎,並依此架構,設計完成我國九年一貫防災教育教材共三十三單元,包括天然災害中之坡地、颱洪、地震與人為災害的教材,適用於九年一貫的三個不同學習階段。本研究可以此為基礎,發展完整的防災素養架構,並以此為防災素養調查的基礎(葉欣誠,2004d, 2005)。

http://www.csee.org.tw/efsd/web/f06.htm

--------------------------------

森林是我家
L'orso Con La Spada

作者 / 大衛卡利 Cali, Davide
繪者/攝影者 / 吉恩弗利 (Foli, Gianluca)
譯者 / 陳柏伶

◎聯合推薦
臺師大能源教育推廣小組 計畫主持人、教授/程金保
臺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

「愛地球」、「負責任」是現代公民的必備品格
大熊手拿寶劍好威風,「咻、咻、咻」把大樹砍光光,回到家,一陣大水把大熊的家沖倒,到底是誰闖的禍?他又要如何重建家園?

身為一個地球公民,應該讓孩子從小了解:每一個動作都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這些影響不管好壞,最後都會回到我們身上。希望透過本書,讓孩子體會到,再小的一分子都有可以貢獻的地方,讓孩子在生活中去實踐「愛護地球,人人有責」的觀念。

============

環保紮根 官員帶頭掃廁所 

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示範掃廁所

作者: 林東良 | 臺灣時報 – 2012年7月7日 上午1:00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台南市環保局為營造優質公廁,推出「清掃學習活動推廣計畫」,昨天在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舉辦清掃學習實做教育訓練,邀請加油站等企業員工學習掃廁所,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偕同台南市環保局長張皇珍以身作則,帶領學員徒手清洗學校廁所,強調「放下身段,謙卑學習」,才能打造優質公廁文化。

葉欣誠副署長為學習掃廁所的學員打氣,鼓勵學員除了學會技能,更要將環境教育及環保觀念向下紮根,共創優質健康的生活環境。

環保局長張皇珍則勉勵學員,將學會的技能推廣至日常生活,用最簡單及隨手可得的工具,安全地使用清潔劑,確實清掃整理環境,從中體驗「放下身段」、「謙卑學習」、「凡事澈底」、「磨練心志」、「感恩惜福」、「體恤辛勞」及「環境為本」的哲理,落實環保新生活。

環保局說,參與教育訓練的學員來自民間機構團體,包括加油站、市場、車站、遊憩區及服務區員工共一0一人。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學員陳种稦分享心得,表示這次活動讓他體會,最髒的污垢都藏在夾縫中,就好比平時看事情不能該只看表面,注意到應該每個細節都看。

http://tw.news.yahoo.com/%25E7%2592%25B0%25E4%25BF%259D%25E7%25B4%25AE%2...

----------

葉欣誠、于蕙清,「人為防災計畫:本土化與整合性的人為災害防災教育課程規劃計畫—高中職、國中小防災教育知識融入現有的課程規劃」成果報告,教育部顧問室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計畫,2003年12 月。
葉欣誠、劉湘瑤、于蕙清,「永續發展教育融入高中職國民中小學課程資料庫:高中水資源組」,教育部顧問室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計畫,2004 年12 月。
葉欣誠、于蕙清,「永續台灣展示廳展示內容規劃」研究報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計畫,2005 年9 月。
葉欣誠、劉湘瑤、于蕙清。「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第二期規劃(教材試教與推廣)」,教育部顧問室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計畫,2005 年12 月。
葉欣誠、劉湘瑤、于蕙清.「各學習階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防災素養調查規劃計畫」,教育部顧問室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計畫,2006 年12 月。
葉欣誠、劉湘瑤、于蕙清,「各級師生防災及安全生活文化素養檢測計畫」,教育部顧問室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計畫,2007 年12月。
于蕙清,葉欣誠。〈鹹海悲歌 能否喚醒台灣?〉,《聯合報》。中華民國99年4月7日。(NSC 98-2410-H-230 -010)
葉欣誠,于蕙清,王信賢,周嫦娥。《中國大陸水資源現況研析》。中華歐亞基金會政策報告,No.960019。中華民國96年12月。
http://get.nccu.edu.tw:8080/gettdb/handle/gettdb/1548?m=4



=====

拯救地球的另一種嘗試





作者:Barbara Unmüßig(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主席);翻譯:李楊

在即將於6月20日開始的RIO+20峰會上,綠色經濟將是與會代表討論的話題。會議的目標之一便是找出解決氣候和糧食危機的辦法。但綠色科技本身並不能帶來我們亟需的變革。各國必須放棄那種不計代價求發展的思路。在全部需要改革的行業中,農業的改革不僅最緊迫,也最艱鉅。

图片来源: P. Casier (CGIAR)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也稱作「地球峰會」)本應是環境政策的一座里程碑。但實際上,全球生態問題自那以後越發嚴重。政府和業界都沒有真正接受這個事實:即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而氣候變化正在快速發展。實現全速增長作為經濟發展首要目標的地位沒有受到任何挑戰。在世界各地,爭奪各類資源的競賽正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國際局勢。化石燃料的開採繼續發展,大規模商業性農業不斷擴大。

不過,有一個方面在1992年以後發生了變化。對高效科技和再生能源的投資不斷增加。這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新產業正越來越多地吸引新興市場國家的參與。生態友好型的創新、投資和產品並稱為綠色經濟。作為1992年地球峰會的後續會議,同樣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RIO+20將討論綠色經濟的議題。

人們希望RIO+20峰會可以給人類指出一條更加環保的發展道路。但密切追蹤峰會準備工作的朋友都知道,目前就連綠色經濟的定義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全球大型民間團體都認為綠色經濟不過是一筆利潤豐厚的生意而已,根本未能將全球各國政策的重點從自由貿易和經濟發展上移開。

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對綠色經濟話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一些國家看好綠色經濟帶來的新的投資和商業機遇。其他國家則仍然心懷疑慮,擔心綠色經濟或將帶來環境政策掩護下的保護主義抬頭。

對於如何規劃綠色經濟,目前存在多種觀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綠色經濟倡議》是其中分量最重的。該組織2011年2月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測,綠色產業投資將在促進就業、節約資源、減排和保護環境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這份報告對所謂「南方國家」傳達的主要資訊便是:綠色經濟是切實可行的。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去年五月提出了一項名為「邁向綠色增長」的戰略。這項戰略的主要對象是工業化國家。這份報告呼籲各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並鼓勵各國促進科技創新,刺激環保產品需求,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經合組織指出,這樣的投資同樣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好消息是上述兩份報告都認同氣候變化和資源減少的事實。兩者都要求立即採取措施,並強調無碳商業和資源利用效率。考慮到公共預算囊中羞澀,私營部門將扮演主導角色。因此呼籲營造有利於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不足之處在於兩份報告都沒有從根本上挑戰以經濟發展為主的思維定勢,沒有談及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才能同時實現保護資源和減少貧困的雙重目標,對於食物權、飲水權、受教育權和土地使用權等社會問題也幾乎沒有提及。

這樣看來,綠色經濟只關乎效率和生產率等商業參數。其理念並沒有被放入社會與環境的規範、法律和標準中考量。權力和分配正義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但如果沒有強大的政治意願,人類亟需的改變只能是美好的願景。我們必須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去碳化和減少資源密集型消費上,並停止使用核能和基因工程等高風險科技。

未來的農業應該是什麼樣子?如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約12%來自大規模的商業農場。如果把與土地用途變更的全部溫室氣體排放都考慮在內,這一比例則是32%。農業生產不僅已經成為破壞生物多樣性和過度消耗水資源的重要因素,還會導致水資源酸化和森林砍伐。此外,非永續的耕種方式造成大面積農田退化。德國全球變化諮詢理事會(WBGU)認為,當今全球約1/3的耕地都受土地退化之害。

同時,由於世界中產階級人數不斷增加,全球糧食和動物製品需求穩步上升。人們的消費習慣也相應變化,食物消費方面尤其如此。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而氣候變化和資源迅速枯竭等問題將為我們帶來嚴峻挑戰。

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業將成為RIO+20峰會的重要議題。我們也希望此次峰會能將世界引向可持續農業的道路,遏制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農業減排不僅限於農業生產這一範圍內,通過可持續的土地使用可以抵消農業生產造成的部分溫室氣體排放。如果性別等其他社會問題也能得到解決,農業還有望幫助減少貧困。

為了確保小農戶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任何有意義的策略都必須解決土地和水資源使用、種子供應管道、享受擴展服務、獲得信貸和市場機會等問題。水和耕地資源的有限性對農業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圍繞綠色經濟展開的辯論必須超越這個特定產業的技術。對於資源的公平分配、精英階層的利益以及多國合作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現有的權力關係必須發生變化,制度性和社會性創新必須保證這一領域的分配正義。對貿易和投資政策的反思勢在必行。

因此,如果各國政府在RIO+20峰會上能就以下幾項原則達成共識,人類才能向真正的全球綠色經濟邁出實質性一步:

不為害:

撤銷全部破壞性的農業補貼,包括對出口、燃料、化肥和集約化畜牧生產的補貼。

國家有責任保護人權,而且這種責任不僅限於本國。各國不得損害其他國家人民的權利。國家之間簽訂貿易協定時必須以此為準則。世貿組織農業協定以及許多雙邊貿易協定仍不符合上述標準的要求。

各國政府必須保護具有重要生態和社會價值的農業部門。

對農業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必須考慮人權和永續性。投資和土地租賃必須受透明原則的監管,必須賦予所有相關群體參與決策過程的機會。

必須遏制農產品投機。

必須制定公正、可持續的農業政策。例如,規定保護動物、水資源和環境保護區的標準,對硝酸鹽化肥施用徵稅。

糧食為首:

世界各國必須將食品安全作為土地使用和農業政策的首要目標。任何政策措施——例如歐盟要求在汽油中添加生物燃料的規定——都必須以此為標準進行考量。

連貫性:

阻止氣候變化與各種農業生產存在內在聯繫,因此必須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量。如今,有很多項目和政策都沒有考慮到這種關聯性。富裕國家資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但與此同時,動物飼料、肉食、糧食和棉花貿易的擴張卻完全不考慮氣候變化的現實及影響。這種現象必須改變。氣候意識必須成為主流,所有投資行為必須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相適應。

生產率:

不應該以化肥和基因工程作為提高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通過施用有機肥料、用自然方法控制蟲害的方法改善土壤品質,提高產量。

效率:

農業生產節約潛力巨大。我們必須避免浪費水和其他資源。富裕國家的消費者購買的全部食物中,30-40%都倒進了垃圾箱。而在發展中國家,落後的儲藏和銷售條件也往往造成驚人的收穫後損失。具有針對性、智慧化的農業擴展和諮詢服務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生活方式:

人們必須改變現有的飲食習慣。德國全球變化諮詢理事會建議減少動物製品攝入。人們應該減少肉類食品消費,工業化國家尤其如此。德國全球變化諮詢理事會認為,這是緩解土地緊張的重要手段。

制度革新:

聯合國系統中有關糧食的全部職責應該整合到一個部門。

2009年,國際農業知識與科技發展評估(IAASTD)在其《世界農業發展報告》中提出了農業可持續和社會化發展的指導原則。這樣的工作必須繼續下去。

聯合國內部的制度改革應該引入對重要技術創新的風險評估。儘早瞭解技術創新的社會、文化和生態效應,及其對人權的影響十分重要。

再設計研究:

到目前為止,對農業研究的投資近乎微不足道。此外,大多數資助項目仍然著重於提高產量的研究,只有5%的研究經費用於尋找減少收穫後損失的方法。我們必須改進諮詢和知識體系。

即將前往里約參會的各國首腦應該認真考慮上述要求。

http://e-info.org.tw/node/77380


摘譯自2012年3月19日ENS荷蘭,阿姆斯特丹報導;陳雅琦、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2010年6月,洪水在巴基斯坦肆虐。( Merlin攝)全球環境治理必須馬上來一次根本上的大翻修,才能避免人類踰越地球環境系統危險的「臨界點」!3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科學家及研究員16日在《科學》期刊中發表新論文,指出上述結論。不久之前,由全球前34大經濟體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才剛發表一份未來40年展望報告,同樣支持這個論點。

上述發表在《科學》期刊的論文,是由「地球系統治理(Earth System Governance, ESG)」研究群的32位治理專家聯合撰寫。論文指出,人類可能正在踰越所謂的「臨界點」,意即跨越了「地球的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而越來越接近崩潰點 (points of no return)。專家舉例說,天災急遽增加、食物及水資源安全出問題、生物多樣性流失及氣候變遷等,僅僅只是一部分證據而已。

專家指出,要減少全球環境災害的風險,國際政治的「憲法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已經到來,其規模和重要性不亞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改革。

「每個社會都必須調整方向,避免踰越關鍵的地球系統臨界點,否則那將導致令快速且不可逆轉的變遷。不能僅僅只是『多做一些改變』而已,因為要擋下地球系統轉變的趨勢,需要更深層且更快速的社會變革。」論文主要作者、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及瑞典隆德大學法蘭克兼任教授畢爾曼(Frank Biermann)如此呼籲。

畢爾曼同時也是「地球系統治理計畫」科學指導委員會主席,他進一步表示,「不論在聯合國體下內外,全球環境治理的結構必須有所改變,並且不論公部門、私部門都要參與其中。」

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延續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的Rio+20大會,預訂6月20至22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里約召開。上述這份論文,是科學社群對大會的重要貢獻。

該論文名為《導航「人類世」:改善地球系統治理》(Navigating the Anthropocene: Improving Earth System Governance),研究團隊在其中寫到,「科學評估顯示,人類活動已造成多個地球次系統的變動,其變動程度已超過了50萬年來自然變動的範圍」。

各國環境首長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2012年2月22日召開的會議上發言。(圖片來源:IISD)他們認為,應該讓G20的前20大經濟體扮演更強的角色,在聯合國新設一個「永續發展理事會」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cil),更完善地統整聯合國體系內的永續發展議題。他們也主張現行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應提升為聯合國正式機構,賦予更大的職權、充足無虞的經費,以促進國際環境法規與標準的制定和執行。

專家同時建議,應強化聯合國民間諮詢團體的權力,並採用更好的機制,使讓得民間社會代表之間影響和資源的差異得以平衡。

專家也建議更仰賴條件多數決(qualified majority voting)來改善決策速度。「按目前的國際協商程序,若沒有等到締約國全部達成共識,沒辦法採取任何行動。這種模式必須要改變。」論文作者之一、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國際關係教授阿巴特(Kenneth Abbott)如此表示。

另外,專家呼籲各國政府「在全球尺度上填平所有的法規落差,包括新興科技的使用。」阿巴特警告,「氣候變遷這類議題已獲得大量的關注,但像是奈米科技等新興技術,雖可能帶來巨大的利益,卻同時存在著永續發展的潛在風險。」

該論文主張增加對貧窮國家的財政援助,「透過全球排放交易市場或空中運輸環保稅等新工具,可提供穩固的財政資源。」

阿巴特指出,「打造更綠色的經濟,創造有效的永續發展憲法架構,會是今年夏天里約永續發展高峰會的兩大焦點。這份論文是要帶出討論該議題的急迫性,先描繪出一塊輪廓,替更有效的永續地球系統治理體系鋪路。」

不作為的後果

印讀德里近郊的空氣污染(brent granby攝)另一分報告《OECD 2050世界環境展望:不作為的後果》(OECD Environmental Outlook to 2050: The Consequences of Inaction)也支持了上述論點。這份報告提出對未來40年社會經濟趨勢的最新情境預測,並指出四個主要方面的關切: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水資源以及環境污染對衛生的衝擊。

該報告預測,即使受到近年來的衰退影響,全球經濟仍預計將在2050年成長將近四倍。生活水準的提升將伴隨著更多對能源、食物及天然資源的需求,更多污染也將接踵而至。「如今,已有更為環保的經濟成長工具,能夠幫助各國政府們因應這些急迫的挑戰。為因應全球超過90億人口的需求,在2050年前,發展出更環保的農業、水資源利用、能源供給和製造業,至關重要。」

OECD警告,「不論在經濟層面或對於人類的影響,不作為的代價極大。」該報告提出欠缺新政策的後果如下:

  • 2050年,全球的能源需求將會增加80%,大部分來自於新興經濟體,且其中85%是基於對石化燃料的依賴。這將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50%並惡化空氣污染。北美的能源需求預計會增加15%, OECD歐洲會員國則增加28%、日本增加2.5%,墨西哥則增加112%。
  • 城市空氣污染預計在2050年前變成全球最主要的環境致死因子,比水污染和衛生設施缺乏還嚴重。暴露於懸浮微粒而導致呼吸機並所造成的早逝人口 會增加,可能比現在的數量多出一倍;現在這個數目是全球每年3600萬人,大部分發生於中國和印度。因為老化及都市化的人口, OECD國家可能因地面臭氧在西元2050年前 出現更多的早逝人口,僅次於印度。

  • 至於陸地範圍,全球生物多樣性估計會再流失10%,尤其在亞洲、歐洲及南部非洲大量減少。成熟林涵蓋面積預計縮減13%。目前全球河流與湖泊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已流失1/3,預計在2050年前會流失更多。
  • 全球水資源需求將增加約55%,來自於製造業需求成長(+400%)、火力發電廠(140%)及民生需求(+130%)。這些需求彼此競爭,將使農業用水產生危機。 現今,全球人口有40%以上雖然居住在河流流域卻飽受嚴重缺水之苦,OECD報告預計,這樣的人口會增加到23億人,特別集中在北非洲、南非洲與中南美洲。
Experts: Avoid Disaster, Overhaul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March 19, 2012 (ENS)

A fundamental overhaul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needed now to avoid dangerous "tipping points" in the Earth system, 32 social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conclude in a new paper published Friday in the journal "Science."

These conclusions are reinforced by a new 40-year-outlook report just issued by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whose 34 members include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ies.

Sharp increases in natural disasters,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problems, biodiversity loss and climate change are just part of the evidence that humanity may be crossing planetary boundaries and approaching points of no return, called tipping points, write 32 leading governance experts from the Earth System Governance research alliance in their "Science" article.

To reduce the risk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disaster, they say a "constitutional moment" in world politics is required, comparable in scale and importance to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hat followed World War II.

Lead author Frank Biermann, of Free University Amsterdam and Lund University, Sweden, said, "Societies must change course to steer away from critical tipping points in the Earth system that could lead to rapid and irreversible change. Incremental change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bring about societal change at the level and with the speed needed to stop Earth system transformation."

"Structural change in global governance is needed,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UN system and involving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actors," said Biermann, who also is chair of the scientific 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Earth System Governance Project.

The paper is a key contribution of the science community to the 2012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io+20 slated from June 20-22 in Rio de Janeiro, Brazil. This gathering follows up on the Earth Summit in Rio in 1992.

"Science assessments indicate that human activities are moving several of Earth's sub-systems outside the range of natural variability typical for the previous 500,000 years," wrote the authors in the opening of their article, "Navigating the Anthropocene: Improving Earth System Governance."

The research group argues for the creation of a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cil to better integ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rns across the UN system, with a strong role for the 20 largest economies, the G20. They supports upgrading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to a full-fledged UN agency, a status that would give it greater authority, more secure funding, and facilitate the cre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Stronger consultative rights for representatives of civil society in global governance are needed, based on mechanisms that balance differences in influence and resources among civil society representatives, these experts recommend.

To improve the speed of decision-making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the authors called for stronger reliance on qualified majority voting.

"There has to be a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ng procedure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which no action can be taken unless consensus is reached among all participating governments," said contributing author Kenneth Abbott, a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s Sandra Day O'Connor College of Law.

The authors also called for governments "to close remaining regulatory gaps at the global level," including the treat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issu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yet nanotechnology and other emerging technologies, which may bring significant benefits, also carry potential risk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rned Abbott.

The research group also argues for increased financial support for poorer nations, writing, "More substantial financial resources could be made available through novel financial mechanisms, such as global emissions markets or air transportation levies for sustainability purposes."

"Working to make the world economy more green and to create an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two main focal points at this summer's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io de Janeiro, “Abbott said. "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to bring urgency to those discussions and to outline specific building blocks for a more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Earth system governance system."

These conclusions are supported by the "OECD Environmental Outlook to 2050: The Consequences of Inaction" presents the latest projections of socio-economic trends over the next four decad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our key areas of concern: climate change, biodiversity, water and the health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spite the recent recession, the global economy is projected to nearly quadruple to 2050. Rising living standards will be accompanied by ever growing demands for energy, food and natural resources - and more pollution.

"Greener sources of growth can help governments today as they tackle these pressing challenges. Greening agriculture, water and energy supply and manufacturing will be critical by 2050 to meet the needs of over nine billion people," said OECD Secretary-General Angel Gurria.

"The costs of inaction could be colossal, both in economic and human terms," the OECD warned.

Without new policies, the OECD report warns:

  • World energy demand in 2050 will be 80 percent higher, with most of the growth to come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and still 85 percent reliant on fossil fuel-based energy. This could lead to a 50 percent increase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globally and worsening air pollution. Energy demand for North America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about +15 percent, for OECD Europe +28 percent, for Japan +2.5, and for Mexico +112 percent.
  • Urban air pollution is set to become the top environmental cause of mortality worldwide by 2050, ahead of dirty water and lack of sanitation. The number of premature deaths from exposure to particulate air pollutants leading to respiratory failure could double from current levels to 3.6 million every year globally, with most occurring in China and India. Because of their ageing and urbanized populations, OECD countries are likely to have a high rate of premature death from ground-level ozone in 2050, second only to India.
  • On land, global biodiversity is projected to decline by a further 10 percent, with significant losses in Asia, Europe and Southern Africa. Areas of mature forests are projected to shrink by 13 percent. About one-third of biodiversity in rivers and lakes worldwide has already been lost, and further losses are projected to 2050.
  • Global water demand will increase by some 55 percent, due to growing demand from manufacturing (+400 percent), thermal power plants (+140 percent) and domestic use (+130 percent). These competing demands will put water use by farmers at risk. The OECD report projects that 2.3 billion more people than today - over 40 percent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 will be living in river basins under severe water stress, especially in North and South Africa, and South and Central Asia.


台長: CHRISTINA CHEN
人氣(9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