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31 05:26:33| 人氣1,4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葉欣誠教授為大家上「水與生存權」的課程。水會引起國家間的戰爭/邊緣更能宏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邊緣更能宏觀
環品學堂:水的治理與環境法制


     10月1日的環品學堂課程一早在綿綿細雨中開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教授為大家上「水與生存權」。


     水與政治經濟關係密切,水會引起國家間的戰爭,也會對國家的經濟運作帶來影響。課程中,葉老師分享各國對水的治理方式與態度。葉老師說,每個地方的水會因為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文化,因而有不同的結果。


     世界的水總量是固定的,除了直接用水外,我們還要考慮每件產品的製程中所消耗的水,也就是所謂虛擬用水。像鹹海面積日益縮減,就是因為周邊的棉花田大量的用水需要,如今已經造成水資源枯竭。台灣人平均每人每天消耗近300公升的水,其實20公升就可以滿足我們每天的需求。可以說,水是政治、經濟問題,也是基本人權問題,我們的態度將決定我們未來可以使用的水量。



     在本會推出此次環品學堂的旗艦課程之中,環境法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長期受到忽略、有待改進的一環。環境法制課程是由本會 董事長 謝英士 律師為大家講授,  謝董事長 以環境法學  /氣候法學的新視角為題,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大家講解環境法制的概況與新興氣候變遷對法制的影響。


     環境法的歷史並不長,它的出現剛開始是建立在防治污染之上。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基礎的法制思想,主導人類社會,造成對自然的漠視與傷害,亟需調整、改變。也難怪,環境法的出現被稱為法學革命。   對環境與自然生態的重視,確實可以引發法學思想的巨大挑戰與衝擊。謝董事長介紹了台灣早期環境法制的情況,並且分析了環境法制的破碎、分歧以及過去以來主政者的無知,導致迄今仍未有所成。



     謝董事長 強調,儘管環境或環境法學處於邊緣的地位或角色,但「邊緣更能宏觀」,在有志者的耕耘下,一定有提昇與改進的一天。



葉欣誠老師正為大家上水與生存權課程。


有氧健康操開啟下午精神飽滿的課程。


謝英士董事長教授環境與法制課程。


學員們為下次上課報告作組內討論。


發佈時間:2011/10/2

http://www.eqpf.org/news.aspx?NwsMsgDBID=314


=====




環品學堂 第二期:環境法制


環境保護不能沒有法律

      11月18日環品學堂第二期課程,由本會謝英士董事長與學員們分享環境法制的重要概念。

      謝董事長以法律的基本概念、環境法制的現況以及案例討論三個部分與學員分享,希望由簡到深,引導未曾研習過法律的學員了解法律的基本要義,進而掌握環境法制的精隨,並有實務案例為參照。



      謝董事長說,法律對於一般人來說感覺艱澀難懂,但卻影響日常生活甚鉅。法律、道德與其他規範是文明社會的主要框架,規範追求秩序,道德首重求善,法律則求正義。

      目前主流法系大致分為不成文法的英美


法系與成文的大陸法系,台灣採成文法系,有最上位的憲法以及法律與命令。

      一國之內有國內法規範著該國國民,如憲法、法律、命令等,但國與國之間的行為,就要靠國際法來約束。大部分國際法屬於「軟法」(soft law),雖然條文上載明著權利與義務,但實際執行時,難以對簽署國產生約束力,某些時候是作為對某種觀念或意識的宣示。我國憲法第第一百四十一條(外交宗旨)載明:「中華民國之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明令國際法應當被我國所尊重,透過援引國際法或其法理、精神,對於加速國內環境法制的提升,大有幫助。



      謝董事長指出,與社會、政治、經濟相關的國際事務皆有其環境面向,如台灣參與之世界貿易組織(WTO),便設有貿易與環境委員會(Trade and Environment Committee),管理與環境相關的事務。雖然台灣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沒有實際再簽署過國際環境公約,但國際上的環境相關公約、條約或宣言等不曾稍歇,仍值得我們時時關注,並以其作為環境法制的養分,充實並詮釋我們現有的環境法。

      除瞭解國際法外,謝董事長更透過如空氣汙染管制法、廢棄物清理法、噪音管制法等國內案例分析,說明其對於環境與生活的各種面向之影響。理解環境法律原則與作用,除對於自身權益多一層保障外,也幫助學員思考環境保護應強調的價值與規範在哪裡。



      課堂中謝董事長不斷拋出問題,刺激學員思考環境法制對人們的影響到底在哪裡。期待學員能將今日課程分享的概念,咀嚼一番後,透過瞭解環境法制,來幫助環境教育推廣。




本會 謝英士董事長 與學員們分享環境法制的重要概念




課堂中謝董事長不斷拋出問題,刺激學員思考

(環品會研究員 黃立維)

發佈時間:2011/11/21
http://www.eqpf.org/news.aspx?NwsMsgDBID=331





回到環境教育的初衷

環品會27年前創立的時候,宗旨之一就是教育。沒有人會否認教育的重要性,環境教育更是如此。

相對於人類的其他發展,環境可以說是一個無聲的旁觀者、受虐者。

在人類進行發展的同時,必然是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當破壞過度的時候,環境就會反過來向人類討債。


有人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承受無盡的摧殘,依舊無怨無悔的照護著人類。這樣的地球母親形象,雖然象徵母親的無私奉獻,卻也應該要面臨調整與改變了。

我們不能再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地球母親。

人類應該開始思考如何好好照顧地球這個母親,讓我們人類的地球母親可以更無憂無慮的呵護我們,讓我們健康的長大。



科學家曾說,人類所了解的宇宙,還不到5%。宇宙如此,對於地球,我們又知道多少呢?



人類對於所處的地球、環境認識的很少。我們有社會人文、科學技術的教育,卻很少有自然、環境的教育。的確,對於自然,人類所知道的還非常有限,既然知道的有限,就不容易知道祂的價值所在,就不懂得為什麼、要如何珍惜。




環境教育為這樣的缺憾開啟一扇窗,讓我們有機會通往認識自然、環境,進而珍惜、愛護自然、環境的道路。

環品會從民國百年開始,秉持環境教育的初衷,以我們長久以來所建立的優質形象,結合中華民國低碳學會,共同成立環品學堂,希望以此平台,融入環境教育所需的各領域專家,為來自不同背景、懷抱不同理想的學子、社會人士,奠定專業的知識,以此為基礎,加入環境教育的行列。


相信假以時日,台灣的環境教育更能深耕在民間、在普羅大眾的心中,使台灣成為更名符其實的美麗寶島,造福世世代代的台灣子民,回報孕育我們的地球母親。

請大家踴躍響應環品學堂的呼籲,誠摯地邀請大家成為環品學堂的一份子!  








====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品學堂

吳明進-氣候變遷與衝擊    
 
       葉欣誠-水與環  境      謝英士-環境與法制       李培芬-環境生態       劉世鈞-能源生活



   邱祈榮-樹與環境

  凌永健-環境荷爾蒙

            學員活動紀錄

          結業式活動紀錄


        2012環品冬令營 -小小達文西



小小達文西正式開課嘍!


環品冬令營第二天

      2012環品夏令營 -傑克與魔豆



傑克與魔豆正式開課嘍!

環品夏令營第二天

 



環品夏令營第三天

環品冬令營第四天

[3] 柳中明等三十六位作者及相關部會,2009:台灣氣候變遷趨勢、衝擊、脆弱度與調適措施之現況認知報告,國際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講座,台北。



除 了二氧化碳排放計算器,有感於水資源分佈不均與逐漸匱乏,近年國際焦點也逐漸由CO2(二氧化碳)擴大到H2O(水)。台灣雖然有豐沛的雨量,但因地形地 貌影響,造成儲水不易,被列為缺水國家。透過水足跡計算器可掌握個人在消費過程中直接與間接應用到的用水量。您的水足跡反應個人生活對於水資源的消耗與依 賴度。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樹木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鮮少人對樹的環境與社會價值有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但可以確認的是,了解與量化樹木的經濟與環境貢獻有助於人們加強保護意識,國 內一直以來缺乏量化樹木生態、經濟的有利工具。有感於此,本會相信藉由開發在地化「樹計算器」,必可喚起更多人對樹木的關心與重視。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別讓熱帶雨林,因你的消費而倒下

現今地球上幾乎一半的原始森林資源已經消失,另外30%也因為破壞而嚴重退化,喪失了支持動植物和原住民生存在此的能力。世界上僅剩20%的原始森林因為 未遭工業活動的破壞而保持原狀,仍然棲息著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陸地動植物物種,包括一些瀕危物種如大猩猩、紅猩猩和灰熊等。但是這些森林以及依賴這些森林生 存的物種的未來卻令人擔憂。


http://www.eqpf.org/envis/online.html




綜合型環品軟體,包含電腦節能系統、碳計算器、水計算器。

透過掌握自己改變自己,世界也會因您而改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用ENVI環品筆記可以讓每天都是地球日。改變世界很難,但只要心中有信念,從自己開始改變,世界就會因您而改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本會也將世界氣候教育論壇日的講座內容翻譯成中文,檔案將會放置在本會活動網站之教學資源分享區供大家下載使用,亦放置於世界氣候教育論壇日 (World-Climate-Teach-In-Day)的官方網站上,期望藉此機會能與大家一同倡議此活動,一起為台灣的環境教育努力。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



   「水」-本世紀地球最重要的資產。水已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自人類發展的歷史觀察,不同種族、國家間不乏因為爭奪水權而兵戎相見或禍福相倚,而國際焦點也由CO2(二氧化碳),擴大到H2O(水),水的中心主題廣大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包括:糧食、健康、環境、預防災害、能源、跨界供水、水資源短缺、文化、衛生、污染和農業等問題。



台灣地區降雨量豐盛,但因地理及季節分布不平均,降雨後即逕流入海裡,根據經濟部水利署資料顯示[1],台灣年平均降雨量約2500毫米,達936億噸水量,但由於河川坡陡流急,甚難蓄存,加上水庫淤積嚴重,導致可運用水量有限,僅留下約124億噸水量,高達8成以上的水量流失。換句話說,下的雨雖然多,但留下來的很少。而台灣平均年總用水量約180億噸,故仍有56億噸水量缺口,約3成用水需仰賴其他替代水源(大部分是抽取地下水補充),台灣是缺水的,情況超乎大家想像。


加上近年來汽機車數量不斷增長,空氣污染產生之人為排放懸浮微粒可能改變降雨型態[2]。懸浮微粒增多時,雲滴將變小,水滴間形成雨的時間拉長,降雨時間延後、時數也跟著減少,但降雨強度增加,反而增加了水災的威脅。這種情況也發生於台灣外島,毛毛雨的次數減少,使得較不能保持土壤濕潤,造成了增加旱災的威脅。



台灣雖然平均年雨量並未出現顯著變化[3],但是相對濕度高於90%的發生頻率確顯著減少,霧氣、毛毛雨和小雨發生頻率呈現減少趨勢[4],尤其是南部和東部[5]。 而西部地區總降雨量雖然沒有太多變化,總降雨時間卻顯著下降,亦即降雨更加集中,旱日天數將增多。若將台灣分為北部、中部、南部與東部四個水資源管理區來 看,未來水資源供需失衡情況將日益嚴重,東區有較高的機率供水量大於需求量,而其他地區將供水趨緊,特別是在中部地區,人口密集的西部平原水資源供應,影 響極大。成為名符其實的「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水資源教育迫在眉睫

綜合言之,除了水資源貌似豐沛、實則有匱乏之虞的問題外,長久以來,無論是環境成本或是實質經濟成本,臺灣水價始終無法真實反映水資源的重要性。每人每年 自來水費支出占每人每年消費支出之比率僅在0.35%至0.37%之間,與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合理自來水費負擔占消費支出1%至2%之標準尚有一段距離[6]。然而,偏低的水價並不代表我們有本錢任意揮霍,相反的更應惜福,珍惜現有資源。



有鑑於此,環品會與可口可樂於2009年共同推出水銀行網頁與水足跡計算器,希望藉由節水計算器以及其他趣味的活動等,號召民眾踴躍參與,珍惜水資源,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根據調查,目前國內相關水資源教育的教具或教材尚屬缺乏,且水資源是無形資產,不易進行實體示範或教學,因此,推動相關工作必須講求方法與步驟。



本活動以我國公私立小學為活動對象,廣邀小學參與本活動,根據本會開發、規劃之課程內容,進行面對面的校園水足跡節水教育,推廣水資源知識,使老師與學生 參與互動, 希望能藉由走入小學校園,以實體教具、專業熱忱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童興趣,藉以深化國小校園節水行動,搭起環保教育橋樑,幫助學童從小根植水資源意識,並 據此影響其父母、家人與社區等。本會秉持過去非制式教育的經驗與成果,藉由綠水小學計畫的實行,期能拋磚引玉,令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注重小學生的節水教育 學習之路。

 現在就請您參與活動,培育下一代主人翁成為省水達人吧!!

 


  • 秉持長期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懷與實際參與的經驗,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與台灣飛利浦合作,於2009年7月共同推出「綠光種子」計 畫,培訓具有教學熱忱、專業背景俱佳的志願者,迄至2010年5月,巡迴至全島30所小學,將能源教育向下紮根。同時將舉辦針對全國小學教師的節能教案競 賽,希望能激發更多教學的創意,也搭起環保教育的橋樑,使學童能理解人類與環境互相依存且不可切分的緊密關係、個人在此劇烈的環境變化中所能做的行動,從 小根植環保意識,為地球減碳盡一份心力。



    「綠光種子」是一次持續性的「綠光小學」系列計畫之一。2007年底,為呼應政府節能政策的推動,讓資源不足的偏遠地區小學學 童也能夠擁有更好的照明與學習品質,同時進一步讓學童學習省電節能的相關知識,本會就與對小學良好照明教學環境關懷不餘遺力的台灣飛利浦照明事業部合作, 共同舉辦「點亮一萬個綠光」活動,捐出1萬支高效率省電燈管,獲得偏遠地區140餘所小學熱烈迴響;2008年更提出「Green Switch綠光小學示範教室計畫」,選定節能示範小學,飛利浦也協助更換教室內的燈具為T5省電燈具,攜手推廣減碳概念及綠色轉換行動之重要性。

    提升台灣社會整體對於溫室效應氣體減量相關的環境素養,應透過適當的環境教育活動,以增進一般民眾的認知、使之具備知識、培養 其正向的態度,並進而具有可行動的技能。在各階段的環境教育中,學校環境教育為實施難度較低,具效果之延續性與擴張性最佳者,而小學生的環境教育,對於學 童一生環境素養的建立影響最為直接而深遠。

    「綠光種子計畫」,希望能藉由走入小學校園,以實體教具、專業熱忱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童興趣,並深化學童對節能教育的體認,鼓 勵小朋友從生活中建立「採取減量行動」的自覺,並發揮「小手牽大手」的效果,影響家長、家庭與社區,提升公眾對於溫室效應氣體減量行動的認同度、配合度與 積極度,以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共同維護地球的永續生命。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1] 經濟部水利署網頁資訊,http://www.wra.gov.tw/ct.asp?xItem=42164&ctNode=2476,到訪日期:99/02/19

    [2] 金傳春2007:流行病學特徵評估氣候變遷在傳染病流行之重要高危險區、流行趨向及其策略規劃,96年度「環保署/國科會空污防制科研合作計畫」,69頁。

    [3] 柳中明等三十六位作者及相關部會,2009:台灣氣候變遷趨勢、衝擊、脆弱度與調適措施之現況認知報告,國際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講座,台北。

    [4] 毛毛雨 (precipitation less than 1mm/hr)發生頻率,在東北部、西南部和外島區域分別減少了26%54%48%。小雨頻率則全面性顯著地減少。

    [5] Liu, S. C., 2009: IGBP and ESSP Related Study in Taiwan, Taiwa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Report, 20-137.

    [6] 節約用水資訊網–合理水價之探討,經濟部水利署。上網日期:98年10月21日。http://www.wcis.itri.org.tw/life/charge-4.asp

     

     

     

    =======================


    http://www.eqpf.org/envis/class.html

       

    一個理想的環境教育學程仍待建構,但是兼顧環境教育、環境倫理與教材教案的頂尖課程,則需要有多方協力與參與。在氣候變遷影響人類的時代,除了傳統的環境 知識外,我們不得不面對多重關連、相互影響的氣候挑戰。因此,本會規劃從氣候變遷與衝擊、能源生活、水與環境、樹與環境、生態環境、環境荷爾蒙到環境法制 之七大課程的基礎概念與說明闡述,希望賦與更多人對環境議題的重視,刺激到內化,促使大眾不僅僅只是了解,而是能發揮所用影響周遭身旁的人,把環境保護的 知識與行動永續地傳下去,達成最終永續經營與發展的目的。

      TOPIC-1 氣候變遷與衝擊 ─ 暖化1減1、生活更愜意

    無 疑地,氣候變遷這四字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相對全人類正面臨著舊時代存亡、新時代挑戰,不可漠視彼此對氣候變遷的認知與調適平衡的方法,人類必須謹慎 面對,從暖化議題探討至氣候變遷,這涉及的不只是表面的氣候型態變化,環境、社會、經濟、政治、人類等,都會受到不同層面影響,形成彼此關聯性的網,如何 改善及調適你我的生活模式也是另一項重要課題,透過這堂課使民眾理解其背後的意義,發揮教育本質的功能,期望激發你我行動,為全球環境變遷盡一份心力。 

     TOPIC-2 能源生活 ─環境須維護、能源立新機

    近年來能源議題及事件屢見,諸如核能電廠興建、石油資源短缺、太陽能快速發展、生質能源的開發及節 能減碳行動,能源是人類基本生存需求外,也是經濟發展重要的媒介之一,自從18世紀工業革命發展以來,不僅為人類帶來新經濟契機,同時產生的廢氣及物質替 未來的世代種下潛在危機。現在,人類必須審視能源問題,能源不再是單一問題,而是對整體環境的連結性問題,待你我共同討論之。 

      TOPIC-3 水與環境 ─上善若水、與民共存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水,經由河川、湖泊、海洋表面蒸發出的水氣,進入大氣圈後,產生凝結、降雨等,最後再透過降雨重新 回到地表土壤…。水循環不斷的在這大自然中發生著,猶如老子道德經所說「上善若水」,水的特性是多麼奇妙與令人驚豔,水帶來生命的展現、成長,相對的,水 的利益衝突也隨之而生,希望透過此課程的引導、介紹,能帶領學員發掘水的多樣色彩與面貌!    

      TOPIC-4 樹與環境 ─ 你我共享、舒活森饗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樹木,他們的功能兼具景觀、固碳及綠美化等多重作用,亦有歷史文化等風情, 而樹木的價值不僅是生態價值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帶給人們心靈的寄託與萬物共存的價值性。樹,同時見證著環境變遷的興衰和社會發展點滴,這不再是非顯學而是 以顯學的模式作諸多討論,樹與森林的永續經營需要人類共同維護之。  

      TOPIC-5 環境賀爾蒙 ─ 不可不知的環境生活知識!

    今年,引發的塑化劑風暴造成大眾人心惶惶, 其實環境賀爾蒙相關議題一直存在著,從1962年瑞秋.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提到DDT濫用造成生物環境的變化及傷害,此時造成全球人士對環境的關 注,環境荷爾蒙不只是塑化劑和DDT,仍有存在許多化學物質在你我的生活環境中,期望透過此課程能讓學員了解生活看不見的─環境荷爾蒙。 

      TOPIC-6 環境法制 ─ 暢談法律與環境的重要連結性

    環境和法律一直以來是相當重要的連結,對於環境問題的處理,人與環境倫理的互動,法律是存在基本訴 求的應用層面,從環境基本法第一條的闡述:「為提升環境品質,增進國民健康與福祉,維護環境資源,追求永續發展,以推動環境保護,特制定本法。」其中更能 看出制訂法律對其環境的保障與維護,你我不容漠視,必須重視。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TOPIC-7 環境與生態 ─ 物種多樣、共創新象

    生態學的發展至今,己從「生物學」的主軸學門跳脫出成為「人類生存學」。我們必須知道,瞭解環境與生物之間的互動關係,是讓人類在藍色星球上永續發展機會 的唯一方法。生態學的原理與內涵也許複雜艱深,但其本質是教導我們與大自然共處之道。本課程即為了培養學員有關生態的基本觀念,並使其瞭解台灣地區生態系 統與人類社會的關聯性,同時達到生態保護教育工作的目的。

      TOPIC-8 環境教育 ─ 以自然為師,實踐永續生活

    人與自然的連結關係是密切的,一切食、衣、住、行皆直接取自於環境,人們可以輕易瞭解與環境共生共 存的重要性。如今,文明進展迅速,產業分工趨於細緻,科技的發達帶來生活的舒適與便捷,人們於是忽略了科技背後的自然條件與基礎,甚至經常因為人類的需 要,破壞地球的自然環境,且情況愈趨嚴重。本課程以環境知識為背景,期能以非制式的教育方法,使人們瞭解環境保護的意義與價值,增進對自然環境的覺知與認 同,產生正向的環境理念與行為態度,實現永續發展的生活。

      TOPIC-9 環境解說 ─ 百聞不如一見

    環境解說是一種計劃性的教育活動,以親身經歷的方式讓參與活動人員得以深入「發現」文化、歷史和自 然,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一環。環境解說取材於周遭自然環境,可以在各種不同的場域進行,包括公園、博物館、遊客中心、環境教育中心、露營場、步道、動物 園等。環境解說的方法包括:解說員導覽、自導式遊程、演說、營火活動、說故事、資訊站、及木偶戲等。

      TOPIC-10 環境與動物 ─ 野性生活,唇齒相依

    在逐水草而居的時代,動物狩獵是生活的一環,人類必須對動物習性有所了解,方知動物何時出沒,進而 捕獲。動物也是生態環境的一環,處於生態系統的中高層位階,一旦動物環境發生變動,也就代表自然環境發生問題,許多物種的存在都是一種生態指標,本課程藉 由了解動物,進一步思考要如何維護自然生態系的永續存立。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TOPIC-11 課程發展與教學 ─ 教學設計有技巧

    一個好的教學必須建立在課程發展過程的預先規劃。本課程傳授課程設計基本學理,培養課程設計實作能 力,從設計一份課程開始,每一個步驟皆要下判斷、選擇、計畫、策略、思考,更包括課程設計實際運作狀況的預想,或是理想運作狀況的呈現,建立示範課程設計 的藍圖。課程的設計者就是課程的決策者,課程設計發展過程中每一環節都需要參與者做決定。

    TOPIC-12 環境倫理 ─ 價值澄清,環境永續

    「環境倫理」就是對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闡述、省思與價值的確立。環境倫理與環境保護、環境品質的提升息息相關。環境倫理強調自然有其自身的價值,並 不以迎合人類的需求為目的。但自然環境的價值為何?何為價值判斷的依據?什麼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本課程將引領學員了解「沒有倫理的環境科學是盲目 的,而沒有環境科學的倫理是空洞的」,奠立推動環境保護所需的價值理念。


    http://www.eqpf.org/envis/tecaher.html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課程名稱

    水與環境

    講師

    張斐章

    最高學歷

    美國普度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教授

    經歷

    臺灣水利學報 Associate Editor

    行政院國科會生物處 農業環境科學  學門招集人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系友會總幹事

    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 學術活動委員會  主任委員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教授兼主任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秘書長

    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  教授兼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與工程學系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副教授

    美國普度大學土木系  助教

    專長

    水資源系統分析、生態水文、智慧型控制理論、類神經網路

     

    課程名稱

    環境荷爾蒙

    講師

    凌永健

    最高學歷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化學系  博士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教授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奈米工程及微系統研究所  合聘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副教授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後研究員

    海軍陸戰隊  少尉預備軍官

    專長

    分析化學、綠色化學

     

     

    課程名稱

    樹與環境

    講師

    邱祈榮

    最高學歷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森林科學系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暨研究所  副教授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  委員

    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中 心  顧問

    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 所  顧問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 系  博士後研究員

    專長

    森林經營學、生物統計學、森林資源調查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課程名稱

    環境法制

    講師

    謝英士

    最高學歷

    北京大學法律學系  博士

    現職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經歷

    聯合晚報記者

    法院公證人

    理律法律事務所  資深律師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法律顧問

    臺灣國際法學  會理事

    專長

    環境法、國際法、氣候法研究、國家賠償、智能財產權爭訟、行政訴訟、一般民刑暨商務訴訟

     

    課程名稱

    能源生活

    講師

    劉世鈞

    最高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  博士

    現職

    國立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  教授

    經歷

    台北縣立中和國民中學化學科  教師

    聯勤202兵工廠化工  工程師

    私立龍華工商專科學校  副教授

    國立台南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副教授兼主任

    國立台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國立台南大學環境保護小組  副教授兼執行祕書

    國立台南大學自然教育學系  副教授

    國立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系  副教授

    專長

    材料化學、電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環境教育

     

    課程名稱

    生態環境

    講師

    李培芬

    最高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  副教授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Forest Sciences  客座副教

    專長

    臺灣脊椎動物種類多樣性研究、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建立 、臺灣野生動物之分布模式 、大尺度生態研究

     

    課程名稱

    氣候變遷與衝擊

    講師

    吳明進

    最高學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氣象系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暨研究所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氣候變遷組  組長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氣候變遷組  組長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暨研究所  副教授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氣象系  副研究員

    專長

    大氣科學

     

    課程名稱

    環境教育

    講師

    王順美

    最高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自然資源學院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經歷

    環境教育學會  理事長

    環境教育學會  常務理事

    人禾環境發展基金會  董事

    專長

    婦女環保行動及學習、社區環境行動與學習、環境運動及學習、綠色學校及其評量、中等學校環境服務學習、動物保護教育

     

    課程名稱

    環境解說

    講師

    王書貞

    最高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

    現職

    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環境  教育規劃

    經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十屆  理事

    警察廣播電台主持人

    崇友文教基金會企劃  主任

    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  環境教育教師

    二格山自然中心  環境教師

    人間福報自然FUN輕鬆專欄作者

    教育電台主持人

    專長

    環境教育課程設計、環境傳播、自然中心策略規劃、環境教育人員培訓、探索教育引導、大眾傳播

     

    課程名稱

    環境與動物

    講師

    王穎

    最高學歷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教授

    經歷

    自然保育協會  理事

    亞熱帶生態學會  常務監事

    中華民國溪流環境生  態學會監事

    專長

    野生動物學、生態行為學

     

    課程名稱

    課程發展與教學

    講師

    梁雲霞

    最高學歷

    美國依利諾大學教育心理系認知與教學組  哲學博士

    現職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副教授

    經歷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希望綠林小學計畫顧問

    台北市靜心小學  課程與教學諮詢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甄審委員會專家學者

    教育部藝術人文網網站  顧問

    基隆市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  委員

    基隆市深美國小課程發展  指導教授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語文領域  委員

    全國教師會社會領域自編教材

    基隆市教育審議會  委員

    專長

    課程與教學、讀寫能力發展、動機與學習自主、學習策略

     

    課程名稱

    環境倫理

    講師

    劉湘瑤

    最高學歷

    美國奧勒崗州立大學 科學教育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經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助理教授

    台北縣土城市安和國小  教師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助理

    台北縣中和市秀山國小

    專長

    科學認識論、科學史、科學教材與教學法、環境倫理

     



    ===


    環品學堂:氣候變遷的因應與永續發展

    http://www.eqpf.org/news.aspx?NwsMsgDBID=566


    「在我們面對的各種環境議題之中,從空間與時間的尺度看,氣候變遷是最重大的議題。讓我們可以重新檢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不管是從全球或在地的視野。」本會董事長謝英士律師在「氣候變遷的因應與永續發展」課堂上提出上述觀點。人類發展的歷史顯示,我們對於環境品質的意識啟蒙得很晚,也導致環境議題在很長的時間過程當中,一直處於邊緣的地位。氣候變遷的因應與永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人類思想與文明的再造,只是它並不是一蹴可幾的。儘管仍有人不重視環境、不理會科學家的警告,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氣餒。

    地球邊界論,台灣的自然資源是否有邊界?


    台灣是否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答案是肯定的。地球有邊界,而自然資源也有限度。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中心將地球自然資源分成十個類組,分別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磷循環、氮循環、氣候變遷、臭氧消耗、大氣層溶膠負載、海洋酸化、淡水消耗、化學汙染、農業土地利用,其中有三個領域還無法用科學方法量測。謝董事長認為這是理解並治理環境問題的良好參照,上述邊界理念在科學方法上也已經累積一定的可信度,可供決策參考。



    反觀台灣。我們的自然資源是否也有邊界呢?與全球尺度的邊界有何不同?謝董事長列舉四個問題加以探討。例如在水資源方面,台灣雖然雨量豐沛,但事實上是缺水國家,淡水資源短缺。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台灣為熱帶與副熱帶交界的島嶼國家,森林覆蓋率頗高,生態資源豐富,因此,生物多樣性是台灣重要的資產,是台灣自然資源豐富的一個表徵,值得重視與保存。此外,在氣候變遷方面,根據研究,台灣百年來平均升溫較全球高一倍,因此是氣候變遷中的脆弱地區。最後,以土地利用為例,台灣法令紊亂,除有自然造成的許多崩塌地以外,也有相當多的土地被超限利用。近來行政院修訂水土保持法,將大舉開放水庫集水區的土地開發利用,是否會造成另一場自然資源的浩劫,頗值關注。

    謝董事長提醒大家:我們要建立自己的自然資源數據,作為決策的依據與參考,才能有效治理我們自己的家園。



    永續發展可行嗎?

    永續發展是什麼?與氣候變遷是否為不同的命題?事實上,永續的概念是否如同一般人所理解的、是從1987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所提「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定義?恐怕並非如此。在1958年第一次出現永續概念的國際公約在於公海捕漁。可以說,永續發展的概念其來有自,但也經常受到挑戰。認為它是空洞而不具體的,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謝董事長認為永續發展即使充滿許多爭議,但其核心概念卻很清楚,那就是要有平等觀,在人類與自然之間、在不同世代之間、在富國與窮國之間等。也就是,永續發展的面向一般雖然都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但不管如何,如果沒有辦法達成平等,談永續發展就顯得不切實際。如果用永續的概念去討論台灣現在所面臨的核電問題以及其他環境問題,也許會有不同的思路與結果也說不定。在2010年UNEP聚集了一群科學家並做了一個對環境治理的整理。「全球的永續性挑戰的治理」排名第一,是大家認為這個世紀最迫切的議題。法律責無旁貸,不可缺席。謝律師相信,有好的法律才能有好的秩序。或者說,要有好的法律才能夠有助於形塑優質的秩序,包括環境與自然的秩序。



    謝董事長也以永續發展法草案以及環境基本法為例,指出只有形、沒有魂的環境法律會進一步弱化環境問題,讓環境問題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永續發展的觀念提供大家一個溝通與共識的基礎,要達成永續絕對需要精緻的溝通與有效的執行,才能從政策落實到具體的措施。

    整個課程在同學們的踴躍發問與論辯中圓滿結束。

    活動照片:
    同學認真上課謝董事長談氣候變遷因應與永續發展
    發佈時間:2013/6/28

    ====


    環品學堂:能源生活與環境荷爾蒙

          11/5環品學堂一期最後一天課程由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系劉世鈞老師為大家介紹能源使用的過往與趨勢。劉老師說,人類文明的每一步,都和能源的使用息息相關。人類進化發展的程序,是一部不斷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歷史。

          依照化石燃料可採年數及人類使用的速率,估計現有能源中,石油可用40年,一般天然氣可用60年,煤炭可用200年。劉老師說,必須在現有能源枯竭前,找出替代方案,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尋找替代燃料及再生能源成為目前的當務之急。

          目前正研發的綠色能源大多是成本大於產出,不符經濟效益,要達到能夠提供給大眾使用還需一段不短的時程,但劉老師鼓勵下一代,綠色能源絕對是趨勢,這是一場聖戰,是一場漫長的戰爭。目前大眾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節能減碳,除了使用綠色能源外,也應重視綠色設計與綠色生活,每一件產品從「搖籃到墳墓」每個環節都需把關,原料取得、製造、使用、及使用後回收再利用的廢棄處理的生命週期過程中,都能夠落實「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的原則,以降低對環境生態的衝擊和傷害。

          下午的課程由清華大學化學系凌永健老師講授與下一代健康攸關的環境荷爾蒙清除運動。凌老師指出,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環境荷爾蒙的途徑有吸入、食入、觸入、注入、母入(母親懷孕過程),人類對於化學物質的依賴,既享受於化學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便利以及生活水準的提升,卻仍擔憂對化學物質的認識是否足以保護自身健康免於受其毒害。

          老師舉例說明,嬰幼兒時期若接觸一定量的細菌和灰塵將啟動人體免疫系統,為日後抵禦威脅做準備。如果人們把所有生活用品都清洗得一塵不染,反而會破壞免疫系統抵禦的能力。在這種不健全的免疫系統之下,遇到癌細胞時反應不佳,無法發揮保衛身體健康的能力,而讓癌細胞不斷增加。

          另外清潔用的家用洗潔劑,過度使用而殘留化學物質,這些環境荷爾蒙的攝入也都是過度清潔行為下的結果。凌老師曾與基金會公布清潔劑含「壬基酚聚乙氧基醇類」界面活性劑檢驗結果,在抽樣的33件市售知名品牌中,有三分之一、共11件超過標準。含量最高的一件洗衣精,竟是歐盟標準的119倍,令人觸目驚心。

          今年五月台灣爆發了塑化劑的風暴,我們生活裡化學物質管理重點為食品安全,從長遠看來,應朝向國際標準的風險預防原則、危害分析、防止蓄意摻雜、科學手段、勤管嚴罰、事故處置、進口食品、費用的收取和許可權等措施精進。除立即施行前述之末端管理法規外,凌老師強調,長遠規劃大幅修法,從源頭管制,以避免另一次化學風暴發生,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劉老師為大家介紹綠色能源


    凌老師為大家說明要如何避免生活裡的環境荷爾蒙


    學員鈺瑋介紹生活裡環境荷爾蒙的來源


    學員國雄介紹如何減少暴露在環境荷爾蒙的作法

    發佈時間:2011/11/8

    =====



    環品二期開課囉!

          環品學堂第二期種子教師培訓課程11 / 8正式開班!上課時間從 11 / 8 ~ 12 / 24,每周的周二及周四晚上6:30 ~ 9:30,另有兩次的周六整天活動,課程內容可謂十分豐富與充實,對學員們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環品會董事長謝英士在開幕式的引言表示,相對於人類的其他發展,環境可以說是一個無聲的旁觀者、受虐者。在人類進行發展的同時,必然是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當破壞過度的時候,環境就會反過來向人類討債。

          「我們不能再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地球母親。」謝董事長說,人類應該開始思考如何好好照顧地球這個母親。人類對於所處的地球、環境認識的很少,我們有社會人文、科學技術的教育,卻很少有自然、環境的教育。對於自然,人類所知道的還非常有限,既然知道的有限,就不容易知道祂的價值所在,就不懂得為什麼、要如何珍惜。

          謝董事長表示,舉辦環品學堂的初衷是要藉由環境課程的學習,讓學員了解環境問題,並藉由教育讓這些想法影響更多的人,環境教育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有機會通往認識自然、環境,進而珍惜、愛護自然、環境的道路。

          11 / 8環品學堂二期課程首先由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的張斐章教授為學員們講授水與環境的關係,在課程開始前老師先放一段音樂,沉靜從四處奔波前來學堂上課的學員情緒,好好集中精神並且思考台灣水文生態所面臨的問題。

          張老師說,山高水急是台灣的地景與水文的特色,先天條件是屬於缺水國家,然而在近幾年的重大災難,一次風災來臨便傾瀉了一整年份的降雨量,如此急遽變化的雨量,讓台灣面臨更大的水資源危機。老師進一步指出,台灣一年的用水量是180億噸,全台水庫一年的蓄水量只有20億噸,代表我們其他的用水來自於河川與地下水,然而地下水的形成往往需經過長時間的積蓄才能達到人類可探取使用的水量,若過度超抽地下水或因其他行為導致地下水水源供不應求時,地下水將枯竭且無法恢復,產生嚴重的地層下陷,尤其像台西麥寮地平線已經比海平面還低,除了必須靠高聳的海堤避免海水倒灌,大雨來臨時排水能力更是嚴重的問題。

          在老師與學員的互動討論裡,有學員問到,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水文變化如此劇烈,台灣的治水政策該從何處切入?張老師說,台灣的水利單位主要重視的是水利防災,雖可以理解,因為必須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但問題的源頭還是需要正視,找出解決方法,環境既然處於動盪變化中,我們就需尋求動態永續的平衡,重視水資源保育。

          張老師指出,我們的用水區分為民生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卻忽略了生態用水,環境也是需要水的,包括建蓋不透水的混凝土溝渠還有高山農業等等,這都破壞了山的保水能力,水消失的快,連蓄積這些水份的機會都沒有。張老師說,必須對環境進行長遠又完整的規劃,國家的政策與執行應把環境的需求也考慮進去,穩固環境才有可能穩固我們的生活。



    謝英士董事長為環品學堂第二期致詞揭開序幕


    水與環境課程講師:張斐章教授


    環品學堂二期學員認真上課的情形


    學員詢問要如何落實水資源保育

    發佈時間:2011/11/9


    ===



    環品小學堂-傑克與魔豆第四天
      2012年8月22日上午透過水滴旅行讓小朋友們了解水去哪兒了,有水行星之稱的地球,我們可直接使用的淡水是很有限的,在地球上的許多國家,都存在著水危機。有些非洲婦女平均需要步行6公里才能走到最近的水源,有些地區僅能靠供水車提供生活用水;另一方面水安全也存在許多問題,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料,每年高達150萬的兒童因為飲用汙染的水而導致死亡。  在了解世界水資源後,反觀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也打破小朋友認為台灣不缺水的印象。台灣雖然年降雨量十分充沛,但我們每人每年實際分配到可利用水量卻很少,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6,原因是台灣地區由於山坡陡峻,大部分的降雨迅速流入海洋。此外,由於降雨量在地域、季節分佈極不平均,也容易造成乾旱的現象。  在知道水資源的情況後,我們到底要如何節約用水呢?透過水足跡的介紹,讓小朋友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從生活中保護並珍惜水資源。  下午省水達人課程,透過上午的課程引導,帶領孩子們依自己的喜好了解自己生活中的水足跡,許多孩子們透過平常喜歡的電視節目去思考水問題。最後透過活潑有趣的有獎徵答,為夏令營活動畫上快樂的句號。活動照片
    水足跡課程
    有趣的有獎徵答
    活動合照
    發佈時間:2012/8/23

    ===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品學堂

    吳明進-氣候變遷與衝擊    
     
           葉欣誠-水與環  境      謝英士-環境與法制       李培芬-環境生態       劉世鈞-能源生活



       邱祈榮-樹與環境

      凌永健-環境荷爾蒙

                學員活動紀錄

              結業式活動紀錄


            2012環品冬令營 -小小達文西



    小小達文西正式開課嘍!


    環品冬令營第二天

          2012環品夏令營 -傑克與魔豆



    傑克與魔豆正式開課嘍!

    環品夏令營第二天

     



    環品夏令營第三天

    環品冬令營第四天

    [3] 柳中明等三十六位作者及相關部會,2009:台灣氣候變遷趨勢、衝擊、脆弱度與調適措施之現況認知報告,國際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講座,台北。

     

     

     

    =======================


    http://www.eqpf.org/envis/class.html

       

    一個理想的環境教育學程仍待建構,但是兼顧環境教育、環境倫理與教材教案的頂尖課程,則需要有多方協力與參與。在氣候變遷影響人類的時代,除了傳統的環境 知識外,我們不得不面對多重關連、相互影響的氣候挑戰。因此,本會規劃從氣候變遷與衝擊、能源生活、水與環境、樹與環境、生態環境、環境荷爾蒙到環境法制 之七大課程的基礎概念與說明闡述,希望賦與更多人對環境議題的重視,刺激到內化,促使大眾不僅僅只是了解,而是能發揮所用影響周遭身旁的人,把環境保護的 知識與行動永續地傳下去,達成最終永續經營與發展的目的。

      TOPIC-1 氣候變遷與衝擊 ─ 暖化1減1、生活更愜意

    無 疑地,氣候變遷這四字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相對全人類正面臨著舊時代存亡、新時代挑戰,不可漠視彼此對氣候變遷的認知與調適平衡的方法,人類必須謹慎 面對,從暖化議題探討至氣候變遷,這涉及的不只是表面的氣候型態變化,環境、社會、經濟、政治、人類等,都會受到不同層面影響,形成彼此關聯性的網,如何 改善及調適你我的生活模式也是另一項重要課題,透過這堂課使民眾理解其背後的意義,發揮教育本質的功能,期望激發你我行動,為全球環境變遷盡一份心力。 

     TOPIC-2 能源生活 ─環境須維護、能源立新機

    近年來能源議題及事件屢見,諸如核能電廠興建、石油資源短缺、太陽能快速發展、生質能源的開發及節 能減碳行動,能源是人類基本生存需求外,也是經濟發展重要的媒介之一,自從18世紀工業革命發展以來,不僅為人類帶來新經濟契機,同時產生的廢氣及物質替 未來的世代種下潛在危機。現在,人類必須審視能源問題,能源不再是單一問題,而是對整體環境的連結性問題,待你我共同討論之。 

      TOPIC-3 水與環境 ─上善若水、與民共存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水,經由河川、湖泊、海洋表面蒸發出的水氣,進入大氣圈後,產生凝結、降雨等,最後再透過降雨重新 回到地表土壤…。水循環不斷的在這大自然中發生著,猶如老子道德經所說「上善若水」,水的特性是多麼奇妙與令人驚豔,水帶來生命的展現、成長,相對的,水 的利益衝突也隨之而生,希望透過此課程的引導、介紹,能帶領學員發掘水的多樣色彩與面貌!    

      TOPIC-4 樹與環境 ─ 你我共享、舒活森饗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樹木,他們的功能兼具景觀、固碳及綠美化等多重作用,亦有歷史文化等風情, 而樹木的價值不僅是生態價值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帶給人們心靈的寄託與萬物共存的價值性。樹,同時見證著環境變遷的興衰和社會發展點滴,這不再是非顯學而是 以顯學的模式作諸多討論,樹與森林的永續經營需要人類共同維護之。  

      TOPIC-5 環境賀爾蒙 ─ 不可不知的環境生活知識!

    今年,引發的塑化劑風暴造成大眾人心惶惶, 其實環境賀爾蒙相關議題一直存在著,從1962年瑞秋.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提到DDT濫用造成生物環境的變化及傷害,此時造成全球人士對環境的關 注,環境荷爾蒙不只是塑化劑和DDT,仍有存在許多化學物質在你我的生活環境中,期望透過此課程能讓學員了解生活看不見的─環境荷爾蒙。 

      TOPIC-6 環境法制 ─ 暢談法律與環境的重要連結性

    環境和法律一直以來是相當重要的連結,對於環境問題的處理,人與環境倫理的互動,法律是存在基本訴 求的應用層面,從環境基本法第一條的闡述:「為提升環境品質,增進國民健康與福祉,維護環境資源,追求永續發展,以推動環境保護,特制定本法。」其中更能 看出制訂法律對其環境的保障與維護,你我不容漠視,必須重視。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TOPIC-7 環境與生態 ─ 物種多樣、共創新象

    生態學的發展至今,己從「生物學」的主軸學門跳脫出成為「人類生存學」。我們必須知道,瞭解環境與生物之間的互動關係,是讓人類在藍色星球上永續發展機會 的唯一方法。生態學的原理與內涵也許複雜艱深,但其本質是教導我們與大自然共處之道。本課程即為了培養學員有關生態的基本觀念,並使其瞭解台灣地區生態系 統與人類社會的關聯性,同時達到生態保護教育工作的目的。

      TOPIC-8 環境教育 ─ 以自然為師,實踐永續生活

    人與自然的連結關係是密切的,一切食、衣、住、行皆直接取自於環境,人們可以輕易瞭解與環境共生共 存的重要性。如今,文明進展迅速,產業分工趨於細緻,科技的發達帶來生活的舒適與便捷,人們於是忽略了科技背後的自然條件與基礎,甚至經常因為人類的需 要,破壞地球的自然環境,且情況愈趨嚴重。本課程以環境知識為背景,期能以非制式的教育方法,使人們瞭解環境保護的意義與價值,增進對自然環境的覺知與認 同,產生正向的環境理念與行為態度,實現永續發展的生活。

      TOPIC-9 環境解說 ─ 百聞不如一見

    環境解說是一種計劃性的教育活動,以親身經歷的方式讓參與活動人員得以深入「發現」文化、歷史和自 然,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一環。環境解說取材於周遭自然環境,可以在各種不同的場域進行,包括公園、博物館、遊客中心、環境教育中心、露營場、步道、動物 園等。環境解說的方法包括:解說員導覽、自導式遊程、演說、營火活動、說故事、資訊站、及木偶戲等。

      TOPIC-10 環境與動物 ─ 野性生活,唇齒相依

    在逐水草而居的時代,動物狩獵是生活的一環,人類必須對動物習性有所了解,方知動物何時出沒,進而 捕獲。動物也是生態環境的一環,處於生態系統的中高層位階,一旦動物環境發生變動,也就代表自然環境發生問題,許多物種的存在都是一種生態指標,本課程藉 由了解動物,進一步思考要如何維護自然生態系的永續存立。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TOPIC-11 課程發展與教學 ─ 教學設計有技巧

    一個好的教學必須建立在課程發展過程的預先規劃。本課程傳授課程設計基本學理,培養課程設計實作能 力,從設計一份課程開始,每一個步驟皆要下判斷、選擇、計畫、策略、思考,更包括課程設計實際運作狀況的預想,或是理想運作狀況的呈現,建立示範課程設計 的藍圖。課程的設計者就是課程的決策者,課程設計發展過程中每一環節都需要參與者做決定。

    TOPIC-12 環境倫理 ─ 價值澄清,環境永續

    「環境倫理」就是對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闡述、省思與價值的確立。環境倫理與環境保護、環境品質的提升息息相關。環境倫理強調自然有其自身的價值,並 不以迎合人類的需求為目的。但自然環境的價值為何?何為價值判斷的依據?什麼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本課程將引領學員了解「沒有倫理的環境科學是盲目 的,而沒有環境科學的倫理是空洞的」,奠立推動環境保護所需的價值理念。


    http://www.eqpf.org/envis/tecaher.html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課程名稱

    水與環境

    講師

    張斐章

    最高學歷

    美國普度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教授

    經歷

    臺灣水利學報 Associate Editor

    行政院國科會生物處 農業環境科學  學門招集人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系友會總幹事

    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 學術活動委員會  主任委員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教授兼主任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秘書長

    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  教授兼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與工程學系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副教授

    美國普度大學土木系  助教

    專長

    水資源系統分析、生態水文、智慧型控制理論、類神經網路

     

    課程名稱

    環境荷爾蒙

    講師

    凌永健

    最高學歷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化學系  博士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教授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奈米工程及微系統研究所  合聘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副教授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後研究員

    海軍陸戰隊  少尉預備軍官

    專長

    分析化學、綠色化學

     

     

    課程名稱

    樹與環境

    講師

    邱祈榮

    最高學歷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森林科學系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暨研究所  副教授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  委員

    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中 心  顧問

    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 所  顧問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 系  博士後研究員

    專長

    森林經營學、生物統計學、森林資源調查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課程名稱

    環境法制

    講師

    謝英士

    最高學歷

    北京大學法律學系  博士

    現職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經歷

    聯合晚報記者

    法院公證人

    理律法律事務所  資深律師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法律顧問

    臺灣國際法學  會理事

    專長

    環境法、國際法、氣候法研究、國家賠償、智能財產權爭訟、行政訴訟、一般民刑暨商務訴訟

     

    課程名稱

    能源生活

    講師

    劉世鈞

    最高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  博士

    現職

    國立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  教授

    經歷

    台北縣立中和國民中學化學科  教師

    聯勤202兵工廠化工  工程師

    私立龍華工商專科學校  副教授

    國立台南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副教授兼主任

    國立台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國立台南大學環境保護小組  副教授兼執行祕書

    國立台南大學自然教育學系  副教授

    國立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系  副教授

    專長

    材料化學、電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環境教育

     

    課程名稱

    生態環境

    講師

    李培芬

    最高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  副教授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Forest Sciences  客座副教

    專長

    臺灣脊椎動物種類多樣性研究、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建立 、臺灣野生動物之分布模式 、大尺度生態研究

     

    課程名稱

    氣候變遷與衝擊

    講師

    吳明進

    最高學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氣象系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暨研究所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氣候變遷組  組長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氣候變遷組  組長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暨研究所  副教授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氣象系  副研究員

    專長

    大氣科學

     

    課程名稱

    環境教育

    講師

    王順美

    最高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自然資源學院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經歷

    環境教育學會  理事長

    環境教育學會  常務理事

    人禾環境發展基金會  董事

    專長

    婦女環保行動及學習、社區環境行動與學習、環境運動及學習、綠色學校及其評量、中等學校環境服務學習、動物保護教育

     

    課程名稱

    環境解說

    講師

    王書貞

    最高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

    現職

    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環境  教育規劃

    經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十屆  理事

    警察廣播電台主持人

    崇友文教基金會企劃  主任

    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  環境教育教師

    二格山自然中心  環境教師

    人間福報自然FUN輕鬆專欄作者

    教育電台主持人

    專長

    環境教育課程設計、環境傳播、自然中心策略規劃、環境教育人員培訓、探索教育引導、大眾傳播

     

    課程名稱

    環境與動物

    講師

    王穎

    最高學歷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教授

    經歷

    自然保育協會  理事

    亞熱帶生態學會  常務監事

    中華民國溪流環境生  態學會監事

    專長

    野生動物學、生態行為學

     

    課程名稱

    課程發展與教學

    講師

    梁雲霞

    最高學歷

    美國依利諾大學教育心理系認知與教學組  哲學博士

    現職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副教授

    經歷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希望綠林小學計畫顧問

    台北市靜心小學  課程與教學諮詢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甄審委員會專家學者

    教育部藝術人文網網站  顧問

    基隆市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  委員

    基隆市深美國小課程發展  指導教授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語文領域  委員

    全國教師會社會領域自編教材

    基隆市教育審議會  委員

    專長

    課程與教學、讀寫能力發展、動機與學習自主、學習策略

     

    課程名稱

    環境倫理

    講師

    劉湘瑤

    最高學歷

    美國奧勒崗州立大學 科學教育  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經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助理教授

    台北縣土城市安和國小  教師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助理

    台北縣中和市秀山國小

    專長

    科學認識論、科學史、科學教材與教學法、環境倫理

     


    品學堂第二期:樹與環境
    不砍樹 = 環保?

          11月22日環品學堂第二期「樹與環境」課程,由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副教授為大家講授,解答了長久以來我們對於砍樹的迷思,並將樹木固碳的能力與氣候變遷議題做結合。

          樹木和人類一樣,都有生、老、病、死。不論何種樹木都會經歷少壯期、成熟期,最後逃不離衰老;在成長的過程中亦會遭受到病、蟲害之威脅;最終一樣會走入生命的盡頭。

          隨著樹齡的增長,樹木固碳的效能逐漸降低,倘若此時不將樹木砍伐加以利用,衰老的樹木甚至會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邱老師說:「站在環保的觀點上,不是不能砍樹,是要砍對時間、砍對地點。」而合宜砍伐的時間確立,則需要良好的森林經營奠基。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我們無力遏阻二氧化碳之排放,但仍可透過碳保存(維護既有的森林)、碳吸存(增加造林)和碳替代(木質生質能)之減緩策略與碳管理(永續森林經營)之調適策略緩和氣候劇烈的變異。

          別以為氣候變遷與自己無關!每個人每天的活動,直接或間接都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就是「碳足跡」之概念。邱老師亦向學員們介紹「碳中和」,碳中和是指總釋放碳量為零;亦即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銷措施來達到平衡。如,一瓶包裝飲用水之碳足跡約為0.18公斤之二氧化碳,需一株20年生之林木平均吸存4日才能平衡;享用一包排骨雞麵之碳足跡約為0.27公斤之二氧化碳,需一株20年生之林木平均吸存7日才能平衡;製造一台42吋LED螢幕之碳足跡則約為963公斤之二氧化碳,需一株20年生之林木平均吸存23488日才能平衡。

          依碳中和之觀念,以木材作為材料使用時,其碳排放量視為零,相較碳足跡極大之鋼鐵、水泥材質,使用木材更為環保;且在釋放相同能量的情況下,木材的碳排放量僅石油的6.5%,在節能減碳的目標下,使用木材替代其他材料的使用將會是可採行的正確方向。

          2012年中央政府組織改造,將成立環境資源部,期望藉由整合各項資源,針對環境問題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案。課程尾聲,邱老師表示:「讓我們寄望即將成立的環境資源部,在面對日益惡化的氣候變遷問題時,能帶領台灣的森林走出塵封,邁向永續經營利用。」


    邱老師為學員們介紹世界森林植被相之分布。


    邱老師利用碳足跡與碳中和之概念,將氣候變遷與日常生活連結,提醒學員重視碳足跡,亦不可忘記碳中和之重要。

    (環品會專員 張樂寧)

    發佈時間:2011/11/24


    ===


    環品學堂第二期: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價值教育

          環品學堂第二期課程於12月1日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王順美副教授和學員們分享什麼是環境教育?為什麼我們需要環境教育?而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王老師說:「環境教育就是價值教育。」包含對生物與物理環境的態度、人與其他生命和物質的關係以及面對環境問題的態度。環境教育是教育過程的整合部份,以現實的問題為中心,具有科際整合的特性,建立奉獻社會福祉、關切人類傳承的價值觀。王老師播放了一段《風中奇緣》的片段,以女主角寶嘉康蒂(Pocahontas)教導英國探險家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以一種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探索世界,發現萬物都充滿了靈性,處處留心便是美,告訴學員我們應該要用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環境相處,用謙卑、感激的心珍惜環境。

          環境教育不只是政府的規定。王老師說:「因為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出現了問題,所以我們需要環境教育。」早在1972年羅馬俱樂部1發表《成長的極限》研究報告,指出在地球生態限制的前提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造成全球轟動。而1992年《超過極限》研究報告更指出熱帶雨林的消失、全球暖化、臭氧層破洞等環境問題,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永續發展的程度。「只有政策、科技、制度的改革是不足的,我們必須從『價值觀』著手。」王老師語重心長的表示。

          王老師告訴學員:「推行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培養環境素養。環境素養又賴環境價值與解決環境問題能力的建立。」透過環境教育的推行,打動學習者並與他們參與實際行動,建立正確的環境價值,培養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課程尾聲,學員們向王老師虛心請教,該如何推行環境教育?王老師微笑地說:「一、整合其他領域與議題;二、做你想為環境做的事;三、在過程中讓學習者參與意見提供及做決定;最後保持一顆對環境熱忱的心。」透過王老師多元的教學,相信學員們重新認識了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期許參與環品學堂的學員們,在未來能成為推廣環境教育的一大助手,成為保護環境的綠色天使。

    [註1] 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是以義大利工業學家Aurelio Peccei和蘇格蘭科學家Alexander King為首組成全世界第一個提出全球問題的智囊團,旨在討論/處理各種全球議題。他們的組成包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社會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國際組織成員……,目前成員都是世界各國的菁英份子。



    王老師向學員介紹環境教育設計課程


    學員熱烈與王老師互動,討論問題。

    (環品會專員 張樂寧)
    發佈時間:2011/12/2

    ===


    環品學堂-環境生態與環境法制

          十六世紀荷蘭人首次發現台灣時以「福爾摩沙」(寶島)來讚嘆台灣自然之美,然而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審視,台灣更是一個「寶島」。

          十月十五日的環品學堂,邀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李培芬老師,就環境與生態-生物多樣性議題向學員們精闢地說明台灣生物多樣性的情況。李培芬老師說,台灣海洋生態系由於有黑潮、大陸沿岸流、季風流以及多樣的海底地貌所以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陸地生態系則包括高山寒原、針葉林、闊葉林等生態系,且因地理位置適中位在南北半球附近,是候鳥遷徙的中繼站,「世界上主要的生態系幾乎都可在台灣看到」,李培芬老師多次強調,「台灣真的是一個寶島」。

          此外,李老師以他多年在各個國家公園所做的調查,以照片圖文並茂方式,道出了包括雪霸國家公園櫻花鉤吻鮭、東沙國家公園環礁、玉山國家公園鳥類受氣候變遷影響往高處遷徙等生態問題。

          李老師以太平洋、印度洋交界的「珊瑚大三角」為例,該區共有600多種珊瑚,是地球上珊瑚多樣性最高的區域,生物多樣性帶來的觀光資源是支持當地居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台灣也有20多種特有的鳥類,也能發展觀光。完整的生態系才能提供健全的生態系服務,氣候變遷影響生物多樣性,就想想我們只有一種冰淇淋口味可以選擇時,生活的品質索然無趣,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最後的遭殃者還是人類,李培芬老師提出「世代正義」的觀點,強調我們這一代沒有權利把氣候變遷的結果留給下一代承受。

          下午的環境法制課程,環品會謝英士董事長則將學員分成六組,由各組提出報告的不同模式,激發學員思考環境的法制問題。有的小組以綠色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反思,就天空是藍的、海是藍的『藍色經濟』新觀念提出報告,有的則是就台灣近期新聞熱點的環境荷爾蒙-塑化劑的毒害以及所出現的法制問題、台塑六輕「滅不了燎原火」、福島核電爆炸對台灣衝擊影響,以及翡翠水庫、石門水庫等台灣水庫建造對環境衝擊等,以空拍影片、資料照片等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報告,現場氣氛相當熱絡。

          謝董事長對學員們就新聞熱點的「新聞學習法」提出報告給予肯定,雖然學員們在環保法制議題上討論、著墨不深入,至少對學員的「環保意識」加深是有助益的。

          針對學員所提的案例,謝董事長補充說明,例如,水庫問題涉及水權分配,應該可以就此深入思考;又比如環境賀爾蒙的管制,不能只看表面管制類別,還要知道管制的效果,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謝董事長強調,嚴格講,台灣的環保法制相當不健全,且環保資訊非常不透明,有時候環保法規的規範反而是環保官員「不作為」的藉口(例如,法規沒規範的就不是管轄業務),「有法律規範反而是羞恥的」,因此環境教育內容不應缺少環境法制。

          謝董事長以六輕一年內發生10次大火,但台塑卻阻擋調查人員進入調查為例,認為資訊的公開事關重大,日後台灣應該參照美國的「社區知情權」(access to information),在建廠前將所有法律要求應該公開的資訊向社區公開,如此,廠商也不能再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或公開相關資訊。

          政府也才能依法對於環境危害的行為有效控制,尤其是來自企業所造成的汙染,如此才符合環境正義的理念與要求。


    李培芬老師介紹地球生態系各地的生產量情況


    李老師講授生命多樣性對我們人類的重要


    學員說明如何從藍色經濟看綠色社會


    學員從新聞學習法對於環保法規做歸納與了解


    謝董事長彙整學員報告帶大家更切入法治面問題


    學員們熱烈的討論上課報告
    發佈時間:2011/10/17


    ====



    環品學堂:環境足跡量化工具實作與應用 & 結業報告

    6月29日(六),上午課程「環境足跡量化工具實作與應用」,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研發部主任鄭佾展跟大家介紹,環境足跡概念的發展、內涵,以及如何運用在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活動。

    環境足跡學術用語應該是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EF),為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水足跡(water footprint)等與量化環境資源使用足跡概念之濫觴。源自1994年,加拿大學者Rees & Wackernagel基於生態經濟學容受力分析所提出之概念,用以衡量人類地球生態系與自然資源需求的分析方法。

    生態足跡衡量單位是「全球公頃(global hectare, gha)」,代表全球平均生產力和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單位土地面積,全球公頃面積數值越大代表對環境的需求(衝擊)越大。生態足跡計算包含耕地、畜牧業用地、漁業用地、林地、建築用地、碳足跡等六個構面,其中碳足跡佔比最高,佔55%;需要最多的碳吸收地(森林),以抵銷化石燃料消費等人類經濟活動所產生之廢棄物(二氧化碳)。講到這裡學員不難發現,原本的碳足跡概念跟現在大家印象中的碳足跡完全不一樣。

    鄭主任進一步跟學員說明,生態足跡所提的碳足跡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積,不包括海洋吸收部分;大家比較熟悉的碳足跡則是指商品或服務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一個單位是全球公頃,一個單位是碳當量。但相同的是,兩者都是嘗試衡量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程度。

    在理解了足跡概念後,學員很快的便能理解水足跡。水足跡定義為生產商品和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包括藍水足跡、綠水足跡及灰水足跡。藍水足跡為地面水和地下水之使用量,綠水足跡為土壤中雨水的用量,灰水足跡指將廢污水稀釋至符合周邊水質標準所需的淡水水量。水足跡系衡量水資源耗用和水污染狀況,跟碳足跡概念類似,只是衡量單位為水。講解完各種「足跡」的基本概念後,鄭主任請同學使用「碳足跡計算」學習單,上網搜尋碳足跡計算器,瞭解計算器的架構與運用方法,學員們熱烈討論並分享使用心得與發現,許多人雖然是第一次使用計算器,但仍能很快的掌握設計要領與項目內涵,相當難得。

    課程最後,鄭主任進一步提醒大家與產品碳、水足跡計算相比,個人計算器更著重在引導個人改變行為之教育層面,透過項目設計,可作為環境資訊傳遞平台與教育媒介。而在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環保署環境教育管理資訊平台(http://eeis.epa.gov.tw/front)、國科會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http://highscope.ch.ntu.edu.tw)上,都可以找到許多跟計算器有關的教材教案,鼓勵學員多加利用。

    下午課程環品學堂最後一堂課則是延續6月28日(五),「氣候變遷的因應與永續發展」課程,由環品會謝董事長帶頭,引導學員依序就永續發展整體觀、能源、森林、土地利用、水資源等面向提出各組見解,並分享各主題的所見所聞。

    第一組同學開場以空拍台灣影片入題,認為大家習慣用「鳥瞰式」的角度來接收訊息,但真正能看到問題本質的卻是「蠕蟲式」,深陷其中更能尋找問題的解答。同學認為永續發展整體觀相當複雜,但可從決策主體、面對環境問題時的心態(知行差距),以及合乎民情的環境總體評估等三方向著手。最後並分享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2011),認為其就台灣國情與環境基本資料描述堪稱詳盡,可做為瞭解台灣環境現況之入門參考。

    第二組同學以十個太陽的故事來說明現今能源使用情況,主要能量來源化石燃料其實是源自於古老太陽能量,經過千百年深埋在地底才得以成形,如今我們大量開採如同釋放了數個遠古太陽到天空中,透過隱喻的方式說明全球暖化的成因,相當有意思;同學也一併分享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現況以及隱憂,提醒大家各種能源供應都有其優缺點,節流降低依賴才是重要的調適手段。第三組同學分享的主題為森林,除廣泛性介紹森林如國土保安、水源涵養、生態保育、休閒遊憩、木材生產、吸碳固碳等各種功能外,並提出合理使用,推動循環型森林資源經營,調整組織修訂法規,以及森林環境教育推廣等有利森林永續經營的做法;最後更點出臺灣木材大量仰賴進口,恐有間接破壞他人森林資源的嫌疑,並進一步提出永續林業,合理使用木材資源的主張,內容相當豐富。第四組同學則是透過播放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委員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預防—土地品質」宣導短片(http://sgw.epa.gov.tw/public),說明土地利用與管理的重要。短片敘述一對想要購買土地的夫婦到土地公廟尋求指示,土地公婆現身提醒在土地交易時應注意土地品質,要注意買賣前注意是否有污染跡象,或是上網查詢土地品質等。同學更現身說法,提到過去擔任環保警察期間,時常發現地主不知已被人惡意傾到廢棄物,最後要負擔巨額清理費用的例子,土地管理千萬不可大意。第五組同學則是分享環品會綠水小學水資源教材,認為水資源教育要從小做起,而且要生動化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去表達。有時候往往最簡單的事情,反而要一再重複,這就是環境議題,能夠走到學校裡面其實是很重要的。課程最後,環品會謝董事長感謝大家能夠堅持45個小時,參與環品學堂氣候變遷專班,聽到有的同學遠從台中,甚至高雄遠道而來,更是難得可貴。未來環品會將持續與大家保持聯絡,依照大家的興趣甚至專長分類,逐步擴散環境教育的能量,也期勉大家能各自在工作岡位上,持續感染旁人,讓大家對環境議題開始產生興趣。環品學堂氣候變遷專班最後就在歡樂聲當中落幕,希望45個小時課程能夠協助大家掌握氣候變遷的重要課題,往後便可透過自主學習持續瞭解氣候變遷,成為氣候變遷環境教育的火花。活動照片:
    介紹各類環境足跡概念學員分組操作碳足跡計算器
    學員分享使用碳足跡計算器心得與發現 學員熱烈分享碳足跡概念如何運用於教學
    謝董事長請同學分享課堂心得 學員針對永續各主題進行分組報告
    環品學堂氣候變遷專班結束大合照
    發佈時間:2013/7/25


    環品學堂:氣候外交實作

    6月15日(六),邀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目前擔任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的李河清老師,為大家分享過去幾年參與歷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簡稱COP)」的經驗,以及分析國際氣候談判各國因政治與經濟環境不同,所展現之談判立場與表現。

    課程中並召開簡單的氣候談判會議,由與會學員分配扮演各締約國談判代表,透過互動瞭解國際談判桌上,各國因不同的利益,採取之談判技巧及政治決定。

    參與國際氣候變遷會議,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缺席

    李老師說明,目前國際環境議題問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在於議題框架太廣泛,導致會議牽涉到的組織數目相當多。舉凡環保、生態、政治、經濟和交通等領域,都涵蓋到當今的排碳減量的必要範圍。因此可以說,環保問題幾近是全人類的議題,而且急迫到需要立即著手。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地球南北極存冰量已經降到史上新低,若是人類不加緊挽回地球因人類破壞造成的環境負擔,往後的氣溫會上升到無法想像的地步,到時人類會面臨嚴重的氣候、饑荒和政治問題。

    但很可惜的是,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的關係,導致許多工業大國如美、日不願意繼續參與全球最知名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氮…等7種)減量公約「京都議定書」;而京都議定書締約國相繼退出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第一承諾期為2008至 2012),更讓人們開始懷疑跨國際會議的可行性與效力,尤其是遭受嚴重氣候衝擊的第三世界國家。雖然某些國家還沒深刻體會到氣候衝擊,但李老師強調氣候變遷乃是跨國、跨領域、跨議題的多重問題,因此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參與的責任和義務。

    模擬擔任氣候變遷會議締約國代表,實際扮演討論要角

    課程下半段,每一位學員分別擔任已開發工業國、但製造污染「雨傘集團」的「美國」、已開發國的模範生「德國」、開發中國家「中國」、大洋洲國家「吐瓦魯」、產油國中東「卡達」、第三世界極端貧窮國家「柬埔寨」等六個國家。

    進入氣候談判時,學員討論相當熱烈,老師在仔細聆聽每個國家的報告後感到大為讚賞,不難聽出學員對於氣候談判具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和概念。

    各國因為地理及經濟資源分配不均,加上科學技術和產業結構不同,造成各國在全球排碳量有共同但是差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和歷史責任(History responsibility)之不同概念。前者為公約明定的原則,允許開發中國家以及未開發國家可以暫時不用承擔減量義務。而後者則不是公約明定的原則,但卻經常造成國際氣候談判的障礙,因為開發中國家以及未開發國家認為開發國家應該承擔更多從工業革命以來的排放責任,也因此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協助其他國家進行減量。

    課程最後李老師還跟學員分享,如碳封存技術(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MRV(Measurable, Reportable and Vertifiable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等重要機制,加深同學對氣候變遷談判所討論議題的認識。

    活動照片:
    李河清老師介紹COP的重要議程學員扮演締約國提出報告
    李河清老師講解UNFCCC架構 情境模擬COP之後的大合照
    發佈時間:2013/6/15


    http://www.eqpf.org/news.aspx?NwsMsgDBID=521

    =======


    環品學堂第二期:環境生態

          「生態系是彼此互相關聯、連結在一起的,保存生物多樣性是為了支持人類的永續發展!」

          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李培芬在11月24日的環品學堂「環境生態」課程中,介紹了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概念、台灣多個國家公園的環境生態問題,以及包括國光石化案、202兵工廠案與阿塱壹古道等引發爭議的開發案的環評議題。

          李培芬老師首先指出21世紀人類面臨的五大環境課題,包括極端自然事件、資源與土地的不當利用、氣候變遷、環境污染及外來種,同時每項課題是相互關連,彼此影響。

          李老師指出,太平洋、印度洋交界的「珊瑚大三角」,該區共有600多種珊瑚,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生物多樣性帶來的觀光資源是支持當地居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同時生態系是彼此互相關聯、連結在一起的。他以海獺-海膽-海帶生物鏈為例,海獺因皮衣需求遭大量捕捉,數量減少後使得海獺賴以維生的海膽大量增加,而海膽的增加則造成海帶的大量減少。李老師強調,保存生物多樣性是為了支持人類的永續發展。

          李老師說,台灣海洋生態系由於有黑潮、大陸沿岸流、季風流以及多樣的海底地貌所以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陸地生態系則包括高山寒原、針葉林、闊葉林等生態系,台灣森林是北半球森林帶縮影,且因地理位置適中位在南北半球附近,是候鳥遷徙的中繼站,「除凍原帶外,其他世界上主要的生態系台灣都有」。

          其次李老師介紹了多個國家公園的生態問題,包括東沙國家公園的環礁遭到破壞、墾丁國家公園的銀合歡遍布、雪霸國家公園的櫻花鉤吻鮭國寶魚的保育、玉山國家公園原預定要興建「新中橫公路」貫穿玉山以及台江國家公園的黑面琵鷺保育現況等。

          李老師提醒學員,生物多樣性一旦遭受破壞,是很難再逆轉恢復的,「人定不能勝天」,我們必須「做一個有責任的地球人」!


    李培芬老師向學員講授台灣的生態與環境保護課題


    學員上課時專注認真聽講


    發佈時間:2011/11/25

    =====

    環品學堂:能源生活與環境荷爾蒙

          11/5環品學堂一期最後一天課程由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系劉世鈞老師為大家介紹能源使用的過往與趨勢。劉老師說,人類文明的每一步,都和能源的使用息息相關。人類進化發展的程序,是一部不斷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歷史。

          依照化石燃料可採年數及人類使用的速率,估計現有能源中,石油可用40年,一般天然氣可用60年,煤炭可用200年。劉老師說,必須在現有能源枯竭前,找出替代方案,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尋找替代燃料及再生能源成為目前的當務之急。

          目前正研發的綠色能源大多是成本大於產出,不符經濟效益,要達到能夠提供給大眾使用還需一段不短的時程,但劉老師鼓勵下一代,綠色能源絕對是趨勢,這是一場聖戰,是一場漫長的戰爭。目前大眾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節能減碳,除了使用綠色能源外,也應重視綠色設計與綠色生活,每一件產品從「搖籃到墳墓」每個環節都需把關,原料取得、製造、使用、及使用後回收再利用的廢棄處理的生命週期過程中,都能夠落實「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的原則,以降低對環境生態的衝擊和傷害。

          下午的課程由清華大學化學系凌永健老師講授與下一代健康攸關的環境荷爾蒙清除運動。凌老師指出,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環境荷爾蒙的途徑有吸入、食入、觸入、注入、母入(母親懷孕過程),人類對於化學物質的依賴,既享受於化學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便利以及生活水準的提升,卻仍擔憂對化學物質的認識是否足以保護自身健康免於受其毒害。

          老師舉例說明,嬰幼兒時期若接觸一定量的細菌和灰塵將啟動人體免疫系統,為日後抵禦威脅做準備。如果人們把所有生活用品都清洗得一塵不染,反而會破壞免疫系統抵禦的能力。在這種不健全的免疫系統之下,遇到癌細胞時反應不佳,無法發揮保衛身體健康的能力,而讓癌細胞不斷增加。

          另外清潔用的家用洗潔劑,過度使用而殘留化學物質,這些環境荷爾蒙的攝入也都是過度清潔行為下的結果。凌老師曾與基金會公布清潔劑含「壬基酚聚乙氧基醇類」界面活性劑檢驗結果,在抽樣的33件市售知名品牌中,有三分之一、共11件超過標準。含量最高的一件洗衣精,竟是歐盟標準的119倍,令人觸目驚心。

          今年五月台灣爆發了塑化劑的風暴,我們生活裡化學物質管理重點為食品安全,從長遠看來,應朝向國際標準的風險預防原則、危害分析、防止蓄意摻雜、科學手段、勤管嚴罰、事故處置、進口食品、費用的收取和許可權等措施精進。除立即施行前述之末端管理法規外,凌老師強調,長遠規劃大幅修法,從源頭管制,以避免另一次化學風暴發生,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劉老師為大家介紹綠色能源


    凌老師為大家說明要如何避免生活裡的環境荷爾蒙


    學員鈺瑋介紹生活裡環境荷爾蒙的來源


    學員國雄介紹如何減少暴露在環境荷爾蒙的作法

    發佈時間:2011/11/8

    ===




    環品學堂: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策略之整合

    「從工業革命以來,人口的急速增長以及人類的活動而造成溫室氣體過度排放為地球暖化主因。」這樣的觀點無庸置疑是世界主流對於氣候變遷的看法,無論是民眾、教科書以及學者。而來自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的顧洋教授,在「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策略之整合」課程一剛開始時,則提出了一個不太一樣的看法。

    我們每天看新聞,常常在看到極端氣候的報導,例如強烈颱風,豪大雨等等。我們感覺台灣的自然災害越來越多,但這些「感覺」是真的嗎? 顧老師要我們思考,也許我們是受到媒體報導的影響,讓我們有災害越來越多的趨勢。身在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地球另一端的災害一發生,三日之內,台灣即可看到相關報導。假如在一個資訊尚未發達的年代,也許我們就不會知道小林村滅村事件,但這些自然災難依然會持續上演。

    針對全球暖化及全球氣候變遷問題,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UNFCCC)提出兩項主要策略:即「減緩」(mitigation)和「調適」(adaptation)。

    減緩策略是指藉由減少溫室氣體之產生或將溫室氣體捕捉貯存,以降低其排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影響。目前,減緩策略主要是針對特定部門(例如:能源部門、產業部門、交通部門、住商部門等)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調適策略則是指調整人類社會運作方式,以適應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所帶來不可避免的影響,以降低衝擊的策略。調適策略是針對整個社會經濟面向(包含了土地使用、水資源、公共衛生及公共建設等)進行全面性調整。

    現在全世界的減緩目標即是,控制大氣溫度上升在攝氏2度以下,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不超過450ppm的水準。而台灣則要在2016年到2020之前回復到2008年的狀態;2025年大氣二氧化碳量則須回復到2000年的濃度。另外在未來八年提高能源效率。低碳能源佔發電的55%。

    擁有良好的建設,是台灣的調適策略之一。

    其實台灣在調適政策上已經有良好的規劃。民國99年氣候變遷調適綱領提出,到了民國101年經過核定。雖然還沒有辦法執行的非常具體,但是法律和行政架構是調適政策的第一步。此外,調適政策有非常多的技術的研發需求,推動國際合作,促進環保外交也是重要的一環。調適政策因應到的層面十分廣闊,水資源、農業、公共衛生、基礎建設都包括在內。而台灣目前做的最好的應該就是防颱的部分了。畢竟每年數個颱風侵台的經驗之下,已經有了良好的應對策略,台灣良好的基礎建設,讓我們撐過了自然災害。

    減緩政策,家庭節電有最大的改進空間

    減緩簡單來說就是要減量。減緩和調適政策最不同之處在於,減緩需要大量資金及研發工程技術。而且這些技術、配備最依賴的就是用電。因此能源效率提升是減緩策略最重要的議題。我們不能不用電,但是可以試者讓能源更有效率的被運用。例如提高再生能源使用以及加強碳封存技術等等。顧老師提到,有時候我們會譴責高耗能產業的用電,但對於那些產業,事實上他們都會對電器的效能運用有良好的監測,因為他要用最少的電達到最大的用途。但是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我們鮮少人會知道,家裡的冰箱過了兩年之後效能可能只有當初的一半。用老舊電器而浪費的電費往往是會被忽略的一環。

    誰歡迎氣候變遷?

    有國家歡迎氣候變遷嗎?也許有,去觀察京都議定書的最新協議狀況,會發現許多國家都退出京都議定書了。例如位於寒帶的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都退出了第二階段的京都議定書,也許他們都歡迎氣候暖化。原本寒冷的荒原在氣溫增暖之後竟然可以開始種植,北大荒變成北大倉,從這個角度看待全球暖化,也許對寒帶國家來說是一項福祉呢!

    顧老師提醒我們,像氣候變遷這樣全球性的問題,就應該要尊重全球人的觀點。如果把眼光放遠,面對一樣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去觀看,就會有不同的新的火花出現。


    http://www.eqpf.org/news.aspx?NwsMsgDBID=520


    活動照片:
    顧老師提出對氣候變遷的不同看法老師解釋氣候變遷減緩和調適的政策
    發佈時間:2013/6/15


    ===

    環品學堂:氣候診斷分析實作

    6月8日(六),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周佳研究員,來到環品學堂氣候變遷專班,以「氣候診斷分析實作」為題,跟學員進一步介紹氣候基本概念,並收集過去與即時觀測資料進行分析。

    「氣候診斷分析實作」接續在「氣候變遷:原因和證據」、「氣候變遷:預測未來」等科學面課程之後,希望學員在學習理論面知識後,能進一步實作,透過網路工具成為小小氣候分析家。

    課程主要目的是訓練學員分析與理解較大空間尺度(全球及東亞地區)的氣候現象,協助瞭解全球或東亞等臺灣週遭背景氣候的變化。但大空間尺度分析時、空間解析較低、不足以詳細描述臺灣各地的氣候變遷,以及預測未來可能的衝擊。而此不足正好可由前一天晚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林李耀副執行秘書所介紹之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http://tccip.ncdr.nat.gov.tw)來補足,兩單元觀念及工具結合運用,學員便可掌握全球與台灣尺度之氣候資訊。

    課程開始周佳老師透過撥放「±2°C」,以及「全球暖化大騙局」等2部正反氣候論調的影片起頭,說明氣候資訊之分歧,以及各自不足之處。目前各種氣候變遷資訊和論調很多,其中不乏誇大或不正確的資訊,如何判斷資訊的正確性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希望透過6小時課程帶領學員利用網路工具,學習如何取得最新氣候資訊,培養判斷力。

    要使用氣候觀測資料分析氣候現象,必須要先區分「天氣」與「氣候」。天氣是指一般所感覺到環境周遭的現象,變化較快,如現在的溫度、戶外的晴天或是下雨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現象;氣候則是天氣現象的長期平均,變化緩慢,例如一年四季,夏熱冬冷等。而世界氣象組織(WMO)所定義的氣候平均狀態是指30年的平均。

    第二個要瞭解的是區分氣候變異(climate variability)與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氣候變異是指氣候狀態的改變,但無長期趨勢,如今年的冬天較去年冷,屬於年與年之間的變化,一般稱為年際變化,聖嬰與反聖嬰現象就是最有名的例子。氣候變遷則是氣候狀態有了長期變化的趨勢,如全球地表溫度在過去百年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有了這些基本概念,再進行氣候分析時,便不會不知所云,把不同程度的問題拿來討論。

    課程進行當中,周佳老師主要利用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地球系統實驗室(ESRL)網站,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氣候與社會國際研究所(IRI)網站進行分析。

    ESRL網站包含了一般常用的氣候資料,主要以再分析資料(NCEP)、衛星觀測和地面測站整合資料為主。時間解析度為月平均,長度則從1948一月起到現在(一般會有一到兩個月的延遲,各資料庫不太一樣)。

    由於是全球尺度分析,因此空間解析度在水平方向則以2.5°×2.5°為主,大約200多公里劃出一個空格(因此台灣只有2-4格);垂直方向則從地表至10毫巴(mb)。氣象變數有溫度、降雨、風速、風向、海水表面溫度、土壤溼度等,相當豐富。

    運用ESRL網站可產生一般常用的氣候分析圖表,如大家最好奇的降雨、氣溫、海溫變化圖等,網站軟體也可以畫出時間序列,如溫度隨時間的變化等,可用以了解氣候現象是否有長期變遷之趨勢。而除了輸出圖表外,軟體也可將這些資料原始數據( raw data)輸出,方便使用者利用其他繪圖軟體或分析工具做進一步的分析。

    IRI網站主要則是提供聖嬰與反聖嬰現象的相關資料,其中包括海水溫度(海表及海面下)、風場、降雨、氣壓等,這些資料皆可由圖表顯示。除了提供最新的資料外,也提供基本聖嬰與反聖嬰現象的科學原理與影響,同時也對未來(6個月到1年)是否有聖嬰與反聖嬰現象發生做預報。而IRI網站也可提供前述ESRL網站之基本氣候資料分析,只是介面、模式與資料庫型態略有不同。ESRL網站與IRI網站如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操作: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 ESRL網站
    http://www.esrl.noaa.gov/psd/cgi-bin/data/composites/printpage.pl


    氣候與社會國際研究所(IRI)網站
    http://portal.iri.columbia.edu/portal/server.pt


    課程最後周佳老師提醒大家,氣候變遷是個「現在進行式」,因此收集新的資料並加以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透過今天的課程上網觀測最新資料,有助於理解氣候狀態和變化基礎概念,培養自我判斷的能力,篩選正確的訊息。而在熟悉網頁操作後,大家便可持續獲取最新的觀測資料,更新教學內容,對於未來氣候教育推廣工作之進行相當有幫助。

    經過今天一天的實作與講解,大部份學員對於氣候分析都已有基本概念,也能劃出氣候分析圖表,相當的厲害!

    活動照片:
    正反氣候論調影片播放老師講解氣象基本變化
    老師介紹分析網站 學員熱烈討論如何進行氣象分析
    發佈時間:2013/6/8

    ====


    環品學堂第一期種子教師訓練課程圓滿落幕

          為期七周總計42小時的環品學堂第一期課程,11月5日在上完「能源生活」及「環境荷爾蒙」課程後圓滿結束,環品會謝英士董事長特別親臨學堂感謝學員的參與。他說,環品一期課程只是一個開始,過程中來自許多學員的建議與鼓勵,基金會都會銘記在心,檢討改進,策勵未來。

          謝董事長指出,每位課程老師有不同的評量方式,有考試、報告、交作業心得,而學員也都一一達成,學員們來自各界領域,對於環境知識的求知若渴,以及每一次的成果展現,顯示出我們的種子教師是非常優秀的。藉由學員的參與、意見回饋,環品學堂會越來越好,逐漸茁壯,也希望學員可以繼續參與基金會各項活動,為環境貢獻心力,讓大家一同成長。

          在環品學堂第一期課程結束後,環品學堂第二期緊鑼密鼓即將在11/8開始上課,環品二班這期新增加環境教育、環境解說、環境倫理、環境與動物、課程發展與教學,課程更多元、更豐富。

          辦理環品學堂的初衷,除了希望能夠提供正確的環境知識,也希望獲取這些知識的種子教師,能夠再影響更多的人,歡迎各界關懷環境的朋友們,加入環境保護的行動,「一個正確的行動從了解開始,一起來學堂學習吧!」



    環品學堂第一期全體學員與謝董事長還有凌老師的大合照


    ====


    環品學堂: 氣候變遷原因、證據,以及預測未來

    6月1日,環品學堂氣候變遷專班邀請到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吳明進教授,就「氣候變遷:原因和證據」、「氣候變遷:預測未來」等氣候變遷科學面的重要課題進行授課。

    本次課程著重氣候變遷領域科學面的介紹,希望提供學員氣候變遷自然科學的基礎概念,建立正確的科學認知。課程內容涵蓋氣候系統運作的原理,包括能量收支、輻射與增溫的機制。

    學員們如欲瞭解氣候變遷首先必須認識地球大氣層,因為變遷的原因,正來自於太陽的長波與短波幅射,大氣是吸收來自太陽的幅射、吸收紫外線以及使地球增溫。氣候變遷成因又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而近百年來人類活動造成之影響已超過自然因素。

    吳教授進一步指出過去百年地球已呈現暖化趨勢,暖化伴隨低溫日減少高溫日增加;伴隨著極端降水機率增加, 旱澇發生頻率增加;伴隨著冰川及冰原融化及海水體積膨脹, 導致海水位上升;各地暖化速度不一,造成降水增減各異,而這些氣候變遷趨勢將改變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不可不重視。

    吳老師認為,在氣候議題上我們要了解地球氣候的過去,但更要關心未來。為了預測未來,必須深入了解氣候變遷的原因。理解是什麼因素造成氣候變遷,這些都是有助於科學家精進氣候模式,有利於預測未來。

    下午「氣候變遷:預測未來」課程中,吳老師先從大氣環流模式開始講解,強調氣候模式是一個非線性的聯立方程式,其中包含了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這樣一個複雜的非線性模型,很難把所有的參數都放進去,也有例外可能會發生。如果我們只是因為一件單一事件爆發,才去注意,這將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此在面對氣候變遷模式推估結果時,我們必須要從風險的概念去理解,不確定性是一個很重要的特性。

    以東亞以及台灣區域的未來氣候變遷推估為例,區域氣候推測的方法,可概稱為降尺度模擬,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高解析度、多變數大氣模式、(二)區域氣候模式、(三)經驗/統計和統計/動力降尺度。然而各種不同的評估方法各自有其不確定性的來源,而越小範圍的氣候事件越難預估,這也是氣象預報常常被人戲稱報不準的原因之一,當然這幾年已經有大幅的提升。

    如果只看未來台灣氣候變遷趨勢,整體上台灣溫度上升幅度可能略高於全球平均,台灣冬季雨量可能減少,夏季可能增加,氣候狀況更趨於極端,值得注意其所帶來之影響。

    活動照片: 吳老師講解氣候變遷的原因
    老師的講解出神入化
    發佈時間:2013/6/1

    ====


    環品學堂氣候變遷專班,開始上課!

    102年5月31日晚上,環品學堂氣候變遷專班正式開課,由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環品會董事的柳中明教授,與現場近30位學員介紹本期氣候變遷專班授課之背景與重點。

    柳教授認為在網路資訊洪流時代,眾多氣候訊息往往令人迷失。如何循序漸進、掌握氣候變遷概念重點,是有志於此議題的環境教育人員面臨之重大挑戰。為此,環品會擇要規劃45小時訓練課程,希望搭配實務操作課程,提供學員較全面的觀點。柳教授同時提醒學員氣候變遷議題包羅萬象,許多研究與政策推動正在進行中,學員應不斷自主學習,切不可以授課內容為自滿。

    氣候變遷專班的第一堂課是「全球變遷趨勢」,為了應對氣候變遷,我們需要掌握全球氣候,以及人類和環境趨勢變化。課程所提之「趨勢」,意指流體正處於上升或下降或平流的狀態。而掌握人類、環境、氣候變遷的趨勢,就不難預測未來地球之變化。

    在瞭解氣候變遷趨勢之前,要先了解人類及環境趨勢變化。人類趨勢包括質與量的變化,量的變化是人口持續增加,質的變化是人越來越聰明,帶動需求及資源消耗成長。

    世界人口鐘(Population clock)顯示,目前全球每秒約有3個人出生。18世紀工業革命後,人口從原本的10億成長到目前約莫70億,聯合國甚至預期2050年將達到90億,2100年超過100億。但地球可以負荷這麼多的人口嗎? 如果人類慾望如同經濟成長一起增加,恐怕未來的資源將不堪使用,暖化只會繼續惡化。

    人類已經改變這個世界,歷史學家甚至創造了「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名詞。人類世接續在新生代的地質年代「全新世」之後,其時間長度並不能跟其他的「世」相比較,但是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之中,卻造成了地球前所未有的改變,臭氧層的破洞正是人類世存在的例證。

    從地球宏觀的角度來看,「人類世」不過是地球歷史上的一點火花,如此而已。地球不會永久都停留在人類世,但未來全球氣候變遷的發展趨勢會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永續發展。了解整個趨勢,並且阻止它朝向毀滅之路將會是人類當前的重要任務。

    但未來是不是那麼的悲觀? 關於這點柳老師倒是覺得沒這麼糟。柳教授認為,適當的科技、管理可以讓未來的讓環境變得更好,趨勢可能因此產生改變。舉例來說,全球森林雖然持續減少,其中巴西熱帶雨林減少的比重很大,但巴西在產業轉型之後雨林消失的速率獲得減緩。另一方面,再造林的工作在中國、東亞也如火如荼的進行。我們或許有能力正向改變未來環境變遷趨勢,只要從現在開始,往對的方向進行。

    發佈時間:2013/5/31

    ===

    環品學堂第二期:環境荷爾蒙

    未來被偷了,用什麼償還?

          11月10日環品學堂第二期由清華大學凌永健教授為學員講授隱形在生活裡的浩劫:環境荷爾蒙。凌老師說,這些來自於環境而非體內合成的荷爾蒙,干擾生理調節機能,進而影響生物個體生長、發育、以及生殖等作用,甚至危及後代健康。

          1939年德國化學家保羅‧米勒發現DDT可以迅速殺死蚊子、蝨子和農作物害蟲,並使瘧疾、傷寒和霍亂等疾病的發病率急劇下降。由於在防止傳染病方面的貢獻,米勒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科學家們卻發現DDT在環境中非常難分解,並可在動物脂肪內蓄積,藉由生物放大作用1影響在食物鏈末端的消費者(例如人類)難以消失的環境賀爾蒙累積在體內,嚴重影響下一代的發育。可以說,有時候科技的進步、生活的便捷,其實是跟下一代健康所預借的。

          1969年,美軍為使越軍無可藏匿而在越南土地灑下落葉劑,此戴奧辛類化合物在越戰結束30多年後,依舊危害當地居民與其後代,大批身心發展有礙的孩子,他們要向誰索償?越戰的餘威也影響了台灣,曾經有蚊香被測得含有戴奧辛成分,而這批有問題的蚊香其製成原料就是來自於越南的木屑。問題已經擴散,而且並不侷限在當地,以現在全球貿易的活絡情況,環境荷爾蒙肯定是全球問題。

          有學員問道,在我們的居家環境,要如何避免這些環境荷爾蒙?凌老師說,要懂得趨吉避凶,因為風險無所不在,雖然由政府訂定標準是最有效的管制辦法,由於大部分的環境荷爾蒙是藉食物途徑進入人體內,因此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是最有效的方法,購買新鮮食材,避免食入人為再製品,降低品牌忠誠度,以分散風險,減少食用動物油脂的頻率,少用塑膠製品,更重要的是時常運動,加速代謝。

          凌老師最後說,由於利害相關者總是最後才被告知,因此風險評估(專家)與風險管理(決策者)在上游的把關是相當重要的,要打造一個無害的生活環境,關鍵在於我們的政策與執行。

    不是不能,只是要不要做。

    [註]1生物放大意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degradation)的化學物質,在環境中藉由食物鏈和營養層級的增加在生物體內逐漸累積,濃度越來越大的現象。許多有機氯殺蟲劑和多氯聯苯都有明顯的生物放大現象。


    凌老師就學員問題提出解答


    學員們認真上課情形

    發佈時間:2011/11/14

    ====


    環品學堂-環境荷爾蒙、樹與環境

          無知是可怕的事,眼不見不代表為淨,今年五月的塑化劑風暴,讓大家餘悸猶存,這些潛藏在生活中的化學物質,到底有那幾類?所造成的危害又是什麼呢?

          環品學堂10月23日由國立清華大學凌永健教授引領學員認識這些潛藏在細節裡的魔鬼。「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這些化學物質在分子結構上近似於我們人體的荷爾蒙,所以身體內的細胞無法辨識與真正的運作,就像DDT與戴奧辛與雌激素的分子構造雷同,會導致男生女性化的情況一樣,凌老師說:「環境荷爾蒙就像一把鑰匙,欺騙人體打開大門,讓小偷有機會跑進來搗亂」。

          凌老師以「寂靜的春天」一書為例,說明人類為了生活的便利反而成為威脅族群存續的殺手。此書作者瑞秋卡森早在1960年代首開環境保護之先驅,揭露殺蟲劑DDT對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為害。此外凌老師也引述台南的台鹼安順廠五氯酚汙染地下水體的新聞事件,當時魚體都測到高劑量的戴奧辛,這些環境荷爾蒙半衰期長,是不容易從環境消逝的,不但會影響當下的環境,甚至牽連到第二代及第三代,令人憂心的是這些現象極有可能是不可逆的。

          凌永健老師呼籲,必須著手管制這些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環境荷爾蒙,目前政府只管理法規內明文規範的化學物質,然而多數的化學物質仍沒有在列管清單內,在無法可管的情形下,受危害的還是無所知的台灣人民。

          台灣大學森林系邱祈榮教授在下午的樹與環境課程中,則從生產、生態、生活三大面向說明森林對人類的貢獻。他說,過去台灣森林從日據時期到國民政府時代對外輸出不少,現今台灣的森林管理已重視生態與民眾的生活育樂,這個現象代表我們環境保育的意識已開,但是老師也提到台灣的木材有99%是從國外進口,這說明台灣在保育森林資源的同時,仍有很大的木材供給需求,要靠消耗其他國家森林資源來彌補。

          邱老師也揭露台灣森林被盜伐的情形,所以如果政府不正視市場需求,那麼這類事件就會一直發生,邱老師強調,如果可以永續經營我們的林業,這些永續生質燃料是有可能取代化石燃料。

          全球氣候變遷下,從碳保存(維護天然林)、碳吸存(造林)、碳替代(木質生質能)三個面向,都可發現森林對於溫室氣體減緩的貢獻,並肯定森林在維持地球環境的恆定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綜合而言,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人類的生存其實是高度仰賴森林的,也因此永續森林的經營,不但是非常重要,更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


    學員把握下課時間詢問凌老師環境荷爾蒙的問題


    學員認真上課做筆記


    邱祈榮老師說明森林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性

    發佈時間:2011/10/26
    ===

    100年度 環品獎學金開始申請嘍!
    100年度 環品獎學金

    http://www.eqpf.org/news.aspx?NwsMsgDBID=310

      本會成立於1984年,設立宗旨為獎助有志從事環境保護工作之大專學生與學術合作,調查研究發展、演講等,以達環境及生態保護之目的。多年來一本初衷,致力我國環境品質之提昇,迄未稍歇。
      我國環境教育法甫於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正式實施,政府推動環境教育之決心應值肯定,惟仍有賴社會各界,特別是環境教育相關的團體、個人投入,始克有成。有鑑於此,本會決定設置「環品獎學金」,藉以獎掖培植環境教育人才,並鼓勵優秀青年投身環境品質推廣之工作,規劃以至少十年為期,每年鼓勵5名為原則,每名頒予新台幣1萬元整,期能拋磚引玉,為我國環境教育人才培育注入活力,使我國更加邁向環境永續之路。
    目的:本會為獎掖培植環境教育人才並鼓勵優秀青年投身環境品質推廣工作,設置100年(99學年度)「環品獎學金」。
    獎助名額:每學年發放1次,名額5名,每名頒予新台幣1萬元整。
    申請資格
    (一) 環境教育研究所在學學生,或大學、學院、專科在學學生且己修習環境相關領域課程十二個學分以上,其中包含環境教育、環境倫理、環境教育教材教法相關課程三個學分以上。上(99)學年度兩學期學業平均成績均達80分以上,且無不及格科目;兩學期操行成績均為80分以上;體育成績均為75分以上(無須選修體育者免計)。
    (二) 有志從事環境教育工作,品德兼優,無不良紀錄者。
    (三) 同一學生於本學年內領有其他獎學金者,不得兼領本獎學金。
    (四) 同一學生領取本獎學金以一次為限。
    (五) 本項獎學金需由各學校審查後,含審查表函送本會,個人申請不予受理。
    繳交證件
    (一) 環品獎學金申請書。
    (二) 經學校核發之99學年成績單正本。
    (三) 學生證影本。
    (四) 自傳。
    (五) 教授推薦函乙份。
    (六) 其他相關有利文件
     (申請人倘曾通過環境教育人員認證文件影本、相關發表文章等)
    評選辦法
    (一) 申請人備妥相關文件後,應向 貴校提出申請,由貴校依前述說明辦理審查,並依後附格式填具各申請人之「審查意見表」(請加蓋審查單位章戳)。
    (二) 請將 貴校審查合格之「學生名冊」(每校推薦名額以不超過3名為限)、經學校核章之「審查意見表」併各申請人相關證件及資料,於100年11月25日(星期五)前備文函送本會(以郵戳為憑,個人申請不予受理),俾由本會「環品獎學金評選小組」進行最後選擇。
    (三) 經本會核定受獎名單後,將函知受獎學生所屬學校轉知申請人。
    本會得以視實際情況,保留最後修改或變更本活動之權利。
    相關文件下載
    審查意見表及審查合格學生名冊(格式)
    環品獎學金申請書
    發佈時間:2011/8/15

    台長: CHRISTINA CHEN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