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09 11:28:23| 人氣7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所謂平等─ 論 20 世紀的音樂美學 (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4. 9. 7
柏林音樂廳 (Konzerthaus Berlin)
摩登樂集音樂會 (Ensemble Modern)
指揮:海恩茲‧侯立格 (Heinz Holliger)



今年是義大利現代音樂之父 盧易基‧達拉畢寇拉 (Luigi Dallapiccola 1904- 1975)的百年冥誕,德國各地都在上演其作品以為慶祝,法蘭克福歌劇院推出達拉畢寇拉的兩齣歌劇「夜間飛行」(Volo di Notte 1937)、「囚犯」(Il Prigioniero 1955),柏林則上演他的「囚歌」(Canti di prigionia 1938-41) 和其他重要作品。

今年初,我已於柏林愛樂廳欣賞過Janowski 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暨合唱團所演出的「囚歌」,相當精湛,不想,昨日摩登樂集與西德廣播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於柏林音樂廳的同部作品演出,更是臻於完美,只可惜,一個可以容納1300人的音樂廳,只坐了不到200名聽眾;想到 Philippe Jordan 今年六月相當優異的漢徹歌劇演出,也因每場觀眾只約達600人,而被迫自新季節目單中永遠下架;柏林喜歌劇院同時上演的貝爾格歌劇「伍采克」,慘烈到觀眾不達100人...新音樂於聽眾的諸多不討喜,讓我憶及一直擱置的心願─ 和大家談談 20 世紀音樂及其美學,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20 世紀音樂對許多古典樂迷來說是惡夢,「噪音」幾乎是它的代名詞。20世紀音樂(在此僅指古典學院派的音樂) 沒有優美旋律,使用大量不協和音甚至各式銅鐵器物敲打聲、電腦合成聲響等...這些對於喜愛單純享受音樂中優美旋律的聽眾而言,簡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怪物,所謂音樂不再是能朗朗上口,過耳不忘,如 19 世紀那些偉大的交響曲或歌劇;進音樂廳想放鬆心情的愛樂者,不但不能怡然自得,反而隨著音樂而更加煩躁不安,所以 20 世紀音樂,一直在遺失聽眾...

這樣讓人難以親近的音樂,為何有作曲家要寫,而且前仆後繼持續了近一百年?這得要從這些作曲家的美學基礎來探討。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一直是各類藝術譜寫其歷史的法則,古詩體始於漢,發展至隋唐臻於顛峰,後人再也無法寫出超越李白、杜甫等的傑作,於是開始思變,從嚴謹的五言七言脫離,先有了所謂「長短句」,此即宋詞的前身;詞到了宋末,亦達高境,於是出現元代的曲;明清文學再變,小說遂成當代主流。西方繪畫長年只畫室內花果或人物肖像,慢慢地走向戶外寫景;筆觸從勾勒到印象派揚棄勾邊只用點描;米勒名畫「拾穗」打破了故往只畫富庶安詳之願景,轉而呈現市井小民辛勤憂苦的一面,然後是野獸派和畢卡索變形主義,其後抽象派和超現實主義衍生。這些都是因為無法再超越過去,而嘗試用新手法找出未來的路的例子,音樂亦然。

我於前篇文章< Philippe Jordan 系列報導(二)─ 歌劇「給青年戀人的輓歌」> 中已略有提及,二十世紀音樂美學的重點在表達人性中的許多負面如:不安、焦躁、貪婪、邪惡、恐懼等等,除了是古典音樂創作已至顛峰,無法再能超越必須另覓出路外,亦與兩次大戰造成的許多恐慌和自省有關,藝術家們開始正視長年來刻意被忽略的這些主題,因為戰爭的殘忍證明世上未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於是,藝術界群起風潮,致力於表達一些負面題材,作為對人生和戰事的無奈及諷刺,此即繪畫界的「達達主義」(DADA 1916-1921),文學音樂界的未來主義 (約 1910 於義大利)。

20 世紀音樂始於 1910 年代的「解放調性」風潮,音樂史目前將之廣義稱為「無調音樂」。過去為鞏固調性,旋律和和絃的行進不能脫離一定規則,人耳習慣於這樣的和聲長達400 年,所以聽眾會反射性地辨識出和諧音,而不和諧音或和絃,人耳會習慣性期待聽到其解決(即不和協音之後必跟隨一協和音,而且有既定的準則),這個準則一旦被打破,人耳將無所是從,而這,便是 20 世紀音樂的開始,也是20世紀音樂的基礎美學。

(待續)

................................
註:達拉畢寇拉歌劇「夜間飛行」,劇本出自聖修柏里(A. Saint Exupery) 同名小說 (Vol de nuit, 法文)。聖修柏里即小說 <小王子> (Le petit prince) 之作者。

台長: rose du petit prince
人氣(74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