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26 18:59:50| 人氣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面對差異事實---解構的前提條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由於我在解釋為什麼要強調族群先天差異時,談到是「因為它可能形成難以跨越的集體閾限,並持續影響集體成果,進而影響集體心理」,網友N君回應說:「談論極限不只是可以不可以的問題,而是同時也應該考慮「副作用」。當我們並不知道真正的極限何在的時候,告訴自己有個極限存在只是限制自己的發展。」

當然,我不否認他所提的這種顧慮。但是,我其實也還有深一層的想法。

我談先天族群差異,絕不是在要讓我們自己氣餒,不是要去強調「極限」的不可改變性,而是我認為我們許多人「事實」上早已經氣餒了,早已經暗暗接受了普遍不如人、且先天不如人的狀態,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因此普遍抱著自卑與無奈,而只望偶而能獲得些許的彌補,就像出個林書豪這樣的人。但是,我們卻又不去正面面對這整個悲哀的「事實」。對我而言,這種自卑、無奈而又不正視問題的狀態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就像社會學者喜歡強調「結構」的恆常「限制」作用,絕不是為要讓人因此順服於結構的限制或宰制,而是要去面對結構的存在,面對它、解構它,如此我們才可能突破它。

如果我們假定,只要面對(不如人的)事實差異,人就只會更氣餒、更絕望,而不可能因此積極尋求突破,這樣的思維是不是也太悲觀了呢?

社會學者談「結構」,是認為「結構」雖然有某種恆常性,但是並非絕對不可改變,而且正因為我們面對它,我們才可能解構它、改變它。

其實有許多「極限」本身也並不是絕對不可改變的。但是,我強調我們要直接去面對先天差異問題(當然也包括「極限」問題),我們才更有可能去突破這個差異、這個極限。

而N君似乎暗示,我們只宜強調信心,甚至是盲目的信心,而不宜去強調「面對」極限,否則我們就將陷入絕望。其實我並不是直接強調「極限」概念,我強調的是面對族群差異,特別是先天的差異。這個差異,就像社會學者所談的結構,它必須被正視、從而被解構,而應該不是迴避面對。

再說,如果有些極限確實是有限期間內難以跨越的,我們也許就該要另謀他途,尋求彌補、替代性的突破方式。譬如,中國大陸的體育政策實際上可能就有意從特定的比賽項目來加強,而不用攻堅、硬碰硬的方式與西方在其他項目上對決。

N君還說到,「種族不平等的論述並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是禁忌,你應該很清楚希特勒與其黨羽是如何利用「科學」來論證亞利安人是最優秀的,黑人和猶太人則是低下的。如果不是那段歷史,「族群差異」或許不會變成今日民主社會的禁忌。我雖然不贊成把它變成禁忌,但是我完全了解它為什麼會成為禁忌。」

上述的話,我大體都同意。我了解,族群差異與優生學的論述會成為禁忌,大體是納粹的種族主義論述及後續的屠殺暴行所造成。而且,也因為納粹暴行,所以這種禁忌本身似乎也就獲得了普遍合理性。

但是,我認為其實應該對於議題範圍做一區隔。

族群間有沒有差異?有沒有先天差異?我的答案是都有。說沒有差異,我會認為是昧於事實。

那麼,基於求真的價值,我認為我們應該去面對可能存在的差異,而不宜忽視、否認差異的存在。

再說,作為差異中的弱勢一方,從自主的立場、甚至是自利的立場出發,我認為更應該去面對自己的弱勢的事實。就像上面所說,只有面對,才最可能解構、才最可能做出積極改變。總之,弱勢的一方更沒有權利忽視自己的弱勢事實。

真正應該視為禁忌的,不應該是對於事實的探索,而是價值態度上的問題。如果有人認定他人(或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或是價值低賤的,而且因此拒絕給予基本的尊重與生存權的維護,那麼,這樣的價值認定確屬不該。這種價值態度才應該被當成是禁忌。

但是,我認為我們必須在這裡劃出分界線來。面對族群差異的事實,與給予不同的價值認定與對待,並不必然是同一回事。雖然前者的確容易導致後者。我們應該訓練在概念與實踐上去區別兩者,而不是一同視為禁忌。若一同視為禁忌,其實不但違反求真精神,也可能使弱勢者更無從改變、無從突破。


PS:我使用「解構」一詞,有些猶疑。因為這個詞大體都與法國學者德西達相關聯。他提出一般所謂「解構主義」概念。但是,我並不是解構主義者,我對解構主義了解很有限,而且,就我所了解的部分來說,我並不欣賞它。它的關注似乎太偏向文本(text),雖然他的文本意思很廣。我的關注是在現實社會。而且,我並不打算主張無止境的解構。那樣,將會陷入虛無主義。我主張解構,是要把已經某個程度凝固的結構的不合理處揭露出來,並加以拆解、改變。換言之,我希望重構社會,使社會變得更合理、更公義,而不是無止境地一直解構下去,使所有的事物都失去確定的意義。再者,當我強調關注「差異事實」的時候,我就已經不同於解構主義。解構主義者不會強調什麼「事實」,所謂事實必然蘊涵對意義的凝固性看法,解構主義顯然不能同意這種觀點。究竟有沒有凝固的事實,我偏向辯證地來看。如果我們不去逼視某個事物,它就極可能以(準)「事實」的狀態起作用,但是當我們逼視它的時候,它的凝固狀態就可能會瓦解。而我,也就是想要強調這種通過逼視而改變「事實」的效果。

台長: 齊老師
人氣(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知識與方法 |
此分類下一篇:與網友對談「因果驗證」
此分類上一篇:西醫療法之外:實證主義與偽科學?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