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30 22:11:13| 人氣3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28課後作業就是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從「中國期刊網」摘錄有關〈愚溪詩序〉的文章,寫下摘要與心得。
篇名:吐出一顆心來,化為騷人華章─析〈愚溪詩序〉的抒情藝術 作者:張國東
摘要:在柳宗元〈愚溪詩序〉中,作者藉山水抒發一己之鬱悶,而其手法有幾點堪為藝術。一、移情於景。全文時寫愚景,時寫愚人,寫愚溪之景,託愚人之,景中有情,移情於景,愚溪的形象正為作者之化身。二、正話反說。在當時政治高壓態勢下,柳宗元的滿腹激憤是不便說出來的,即使能直接說出來,也沒有正話反說來的強烈。於是清秀幽靜之景致竟得“愚溪”之美名,政治風雲人物柳宗元竟成無用於世、和愚溪一般的不中用之人,無道昏君成了有道聖君。作者難言的憂憤,只能藏於文字裡。三、巧用典故。共有“愚公谷”、“夫者,智者樂也”、“邦無道則愚”、“終日不違其愚”和最後的“超鴻蒙、混希夷”來傳達作者不便言傳的心事合作者在政治失敗後寄情山水,尋求超脫而不能的鬱悶。

札記:〈愚溪詩序〉一文中,作者以一氣以貫之的二十四個愚字,連篇鋪綴,強力抒發其沉鬱激憤之情。作者少有大志,早年就“頗慕古之大有為者”,立志于“勵才能,興功力,致大康之民,垂不滅之聲”,三十三歲的他,參與了王叔文黨的政治革新,殊料這竟成為其人生的轉捩點。十四五年的貶謫生活幾乎斷送其應當蓬勃的政治青春,其中的哀悽,激憤,鬱悶,只能點滴流灌於文章中。
本篇序文入手就擒住一個“愚”字,以愚公谷為溪定名,實則為自己在精神上尋求慰藉知音,也為一己之坎坷仕途發喟慨之先聲。其後愚溪、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咸以愚辱焉”,看似自嘲“不合時宜”,其實也藉“愚”字來愚弄社會、嘲諷社會,“愚”有他高風亮節,卻不容於“有眼不識荊出玉”的賢愚不分的社會。而寫愚溪的特點,明寫愚溪無用,暗蘊自己不受俗世所容,不為朝廷所用,無法一展長才之憤懣。作者巧妙運用移情於景之手法,委婉深切地表達出內心不平之情。
“愚”其實就像是煙幕彈,可以隱蔽自己,可以蠱惑別人。山水的大愚其實是大美,柳宗元的大愚其實是大智“愚”字就是他借正話反說的手法向齷齪政治投擲的一把反抗利劍。而揭露的真實,即使銳利難堪,卻只能讓人徒發無奈之空嘆。
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强調“文者以明道”。因此,“愚”字真意則在於舒鬱結於胸的不平之氣,並發揮文學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讀畢此文,看見手中捧著的,作者流淚的心,我們的社會,能否讓如此有志難伸的靈魂,少一點?

2.柳宗元〈愚溪詩序〉與歐陽修〈醉翁亭記〉之比較
〈愚溪詩序〉一文,為八愚詩之序,為柳宗元於貶官永州的第六年所寫成。內容旨在藉山水抒發一己之鬱悶。而〈醉翁亭記〉一文,描述醉翁亭四周優美的景色,兼寫滁人、太守和賓客宴遊的樂趣,藉此表達作者「與民同樂」的胸襟。兩篇同為山水遊記之名篇,以下將其加以比較。
一、相同處:
﹝一﹞文體:兩篇同為遊記,〈愚溪詩序〉記愚溪之景物;〈醉翁亭記〉則描寫醉翁亭四周之景色,且兩者兼融敘事、抒情與議論為一體。
﹝二﹞〈愚溪詩序〉第一段即說明溪名之由來,“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土之居者猶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醉翁亭記〉亦如是,“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三﹞ 柳宗元為地方官,更溪名為愚溪;歐陽修亦為當地州官,自命亭名為醉翁亭。
﹝四﹞〈愚溪詩序〉全文以一“愚”字貫穿,在“愚”的總攝之下,溪與人雙寫,情與景交融;〈醉翁亭記〉全文圍繞一個「樂」字,從多方面加以描述。先寫觀賞醉翁亭四周景色之美,再寫滁州人民的遊樂;進而寫太守與賓客的遊宴之樂;最後寫歸途中所見所聞,用遊人、賓客、禽鳥之樂,來烘托太守之樂,一個「樂」字,貫串全文,前後照應,一氣呵成。
﹝五﹞愚溪詩序全文出現二十四次“愚”字;強烈表達作者沉切的抑鬱之情;〈醉翁亭記〉文中共用二十一個“也”字。首句以“也”字句領起;中間每至一“也”字句為一層意思,逐層顯露主題,引人入勝。二十一個“也”字句的運用,使全文呈現一種引人注目的特色,層次分明,增加了表達效果,更富於音韻之美。

二、相異處:
﹝一﹞〈愚溪詩序〉以兩句話簡單說明愚溪之地理位置,“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醉翁亭記〉則用層遞法,由「環滁皆山也」寫到「西南諸峰」;由「西南諸峰」寫到「琅邪山」;再從琅邪山「兩峰之間」的「釀泉」寫到「醉翁亭」。文章由全景而近景,而特寫,讓讀者一開始就置身於圖畫之中。
﹝二﹞作者被貶官後之心情:柳宗元以介紹愚溪,抒發觸罪被貶的抑鬱憤慨,“以予故,咸以愚辱焉。”“‧‧‧而適類於余,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今予遭有道,而違于理,悖于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歐陽修雖謫官滁州,卻懷抱處逆境中之豁達胸襟、任意超脫宦海浮沉、忘懷得失的人生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與民樂歲物之豐,而興幸生無事之感。至其絲竹不入,而歡及眾賓;禽鳥聞聲,而神遊物外,心生曠觀自得之情。是以乘興而來,盡興而返,得山水之樂於一心,不同愚者之喜笑眷慕而不能去焉。
﹝三﹞〈愚溪詩序〉中,愚溪的形象即為作者自身之寫照,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然则雖辱而愚之,可也。”;〈醉翁亭記〉中,作者並未將醉翁亭喩為自身之寫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此而已。
﹝四﹞〈愚溪詩序〉用散文形式的白描法,將愚溪其周遭之景相關位置做一簡略陳述。“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醉翁亭記〉則用駢文形式的白描法,將瑯琊山早晚及四時之景作概括的描述。“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五﹞〈愚溪詩序〉在寫作上的藝術成就主要是移情於景、正話反說及巧用典故;〈醉翁亭記〉則主要是擅長寫景﹝層遞法﹞、情景交融﹝起承轉合的完美及情景轉換的自然﹞、以及駢散結合。

台長: 國一甲的寶貝
人氣(3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