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16 16:41:27| 人氣7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區總體營造  文/yeh-light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東湖社區獅鼓陣傳承練習

關於社區總體營造的歷程,看到維基百科的編輯,覺得簡明軛要,因此提供給社區的朋友參考,若想了解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歷程與發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5%8D%80%E7%B8%BD%E9%AB%94%E7%87%9F%E9%80%A0

社區總體營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區總體營造起始於1993年12月,當時台灣文建會主委申學庸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時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之名詞,該詞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類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作為主要目標。主要目的是為了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社區發產面向,而產生出來的政策性名詞。

另外,其他的定義像「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藉著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與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讓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這個社區的意象」(朱益生 2002 [1])亦不出申學庸當初的理念。

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地,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連繫,此一過程即稱為「社區營造」。在世界各地都有此類經驗,但不必然明白地加以指認,在日本稱為「まちづくり」,在英語世界稱為『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等。在台灣,1960年代有「社區發展」的政策推動,自1994年陳其南在文建會提倡「社區總體營造」的新概念之後,逐漸地才改用「社區營造」一詞。

一般而言,社區營造係針對不同種類的社區議題而行動,日本的宮崎清教授主張將這些議題區分為「人」「文」「地」「產」「景」五大類。「人」指的是社區居民的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之創造;「文」指的是社區共同歷史文化之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地」指的是地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在地性的延續;「產」指的是在地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地產的創發與行銷等;「景」指的是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獨特景觀的創造、居民自力營造等。

社區營造基本上是社區自發的行動,但多數公共議題的處理必須運用公權力或者需要公部門的補助,因此政府為了支持社區營造往往訂有特定的政策,其執行方式與一般政策不同,曾旭正特別主張以「社區協力政策」來加以區別。自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並推動數項補助計畫以來,台灣的社區協力政策逐步由文建會擴展到其他中央部會,如環保署的「生活環境改造計畫」、經濟部的「創造形象商圈計畫」;2002年甚至整合提昇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新故鄉營造計畫」;2005年,行政院進一步具體化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台長: 南方女子
人氣(7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社造好文 |
此分類下一篇:社區美感的形成-說故事的人 文/yehlight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