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2-26 00:17:57| 人氣1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街知巷聞﹕土瓜灣 鐵路進駐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街知巷聞﹕土瓜灣 鐵路進駐前
【明報專訊】陰雨連綿,走在土瓜灣街頭,到處是整排被收購得人去樓空的唐樓,長滿鏽迹的舊鐵閘重門深鎖,店舖招牌字樣剝落,剩下無色印記,感覺格外淒清。
消費力低、人流少,除了售賣基本日用所需的店能生存外,連服裝店、玩具店都罕見;然而街頭巷尾還是可以發現美好的小情小趣。
新移民婦女在工廈天台栽種出鮮美菜蔬,十三街小士多忽然傳來陳百強《眼淚為你流》的歌聲,或許是生意清閒,店裏鬍子大叔乾脆播KTV引吭高歌起來,「眼淚在心裏流,此際怎麼開口?前事在心裏飄浮……」
遠遠還能聽見。
前兩期說的大角嘴被人遺忘,不想低處未算低,土瓜灣情况更甚。大角嘴尚有知名食店吸引人專程朝聖,土瓜灣彷彿除了慘劇和罪案就無人提起。上周終於有一單不算負面的土瓜灣消息,小小的上了半晝重點新聞──沙中線正式在馬頭圍道一帶封路施工,半數行車線要持續封閉一年,多條巴士小巴線搬站改道。一朝早土瓜灣人都提前出門,在寒風細雨下,默默迎接這項改變整區面貌的基建駕臨。
如非封路 幾被遺忘
土瓜灣在歷史書上出現的時間很早,南宋末年就有小皇帝趙昰和趙昺逃難至此,留下宋皇臺、二王殿村及古瑾村等相關遺蹟。唯經歷清初遷海令和復界後,人口流徙,該一帶主要的村落剩下馬頭圍。由於山嶺阻隔,英人取得九龍半島後一直未有發展土瓜灣,1920年代開通馬頭圍道,並填海至今日的土瓜灣道,區內工業才開始發展。早期臨海一帶有木廠、炮仗廠、味精廠、塑膠工模廠等,加上牛棚的豬牛屠宰場和煤氣公司,區內煙灰異味處處,老街坊說當年,白恤衫穿出去一陣子就變灰黃。
工廠多,土瓜灣仍是曾經熱鬧過的,高峰期有4家戲院,其中現址為海悅豪庭的珠江戲院,向來是區內地標,儘管今日已經拆掉了,念舊的人們乘小巴時還是堅持喊「珠江戲院有落」。機場在啟德的年頭,接送親友的人流大多會去九龍城消遣,也有的會路經土瓜灣,間接把這區帶旺了好些。然而時代漸變,經濟轉型,新一代紛紛要跨區工作,沒有地鐵路經就像原罪。有能力的人都搬走了,舊樓拆的拆,未拆的等待善價而沽,其間劏房牟利,沒選擇的新移民、貧困租戶住屈居在無法團、無管理維修、無保安的危樓裏,視這區為等上公屋的中轉站。
十三街 車房大本營
十三街可說是區內著名地點,一來因街名有趣,中間是11條以「神獸」命名的街道,由西至東依次是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鴻運街(「鴻」代表雁)、蟬聯街、燕安街、駿發街及鶴齡街,加上南北兩條馬頭角道、木廠街並稱為十三街;二來這裏地舖共有約200間車房,是全港車房最集中之地;另外,排列整齊的80多幢舊樓,設計樣式相同,樓齡都逾50年,大多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日久失修,天台屋劏房林立,業主和老居民20年來極盼重建,卻因貧民聚集,收購和安置成本估計逾100億元,市建局遲遲未動手,私人發展商亦嫌地積比不夠高,肯定蝕本而乏人問津。
有街坊說,因部分業主難以聯繫上,維修保養工程本來無法推進;馬頭圍道塌樓後,政府才加緊進行「樓宇更新大行動」,現在大部分樓宇都翻新了外牆。
(a)星光水電工程 50多年街坊舖
80歲的甘爸爸,50多年前在十三街建成時就來開了這家水電工程店,結婚後順便在對面樓租一間房住,慢慢由租變買,現於十三街擁有一個自住單位和這個靠牆舖,4名子女也都成家立室了。
牛棚曾帶旺十三街
今天十三街成為車房集中地,甚為冷清;但牛棚仍運作時,曾有一段興旺的日子。「以前中間11條都係私家街,向牛棚的一邊搭滿木屋仔,大排檔咁,咩都有得賣,因為劏豬佬同好多車出出入入,佢哋凌晨都開工的,帶旺這裏像不夜天,好熱鬧,但亦都好複雜,啲劏豬佬圍埋就賭錢、打架,黃賭毒都有。臭?都幾架,半夜劏豬又聽到啲豬大叫。」牛棚的前方是排檔,後方的地舖則是啤塑膠、工模、機器等小工業。
1969年長沙灣屠宰場落成,牛棚從此只做牛隻檢疫,附近人流便大減;加上11條私家街環境惡劣,政府收回管理,取締排檔和小工場,但內街無甚生意可做,20幾年前起,車房愈開愈多。甘爸爸說,「以前條街好爛,好黑,烏煙瘴氣,好似九龍城寨咁,行唔到車的。」兒子則認為有好有唔好,「收返係乾淨企理咗,但就靜晒,條街似死城咁,生意好差。」
土瓜灣雖是舊區,卻無甚社區凝聚力,數十年來有能力的人都陸續遷走,甘父說,「有的上公屋,有的去第二區買樓,移民外國都有,好多老街坊走晒,以前識的朋友,得返兩三個仲喺度。」兩子一女都搬走了,二兒子幫忙看店,就在十三街另置一個單位,「我屋企前後左右上下都係劏房,而家住緊的,六、七成係新移民,呢兩年仲好多黑人同巴基斯坦人。你唔識我我唔識你,面孔成日都轉。我哋喺度搵食就一定住到收樓為止,個舖如果畀人收咗,賠的錢去第二區肯定買唔返舖,又交唔起租,檔生意就無架喇,所以這裏棄之可惜啦。」
(b)阮玲玉塗鴉
(c)隱蔽休憩空間
五街海邊靚景 同樓唔同命
翔龍灣下,另有式樣跟十三街相似、樓齡相若的唐樓群,地舖也都由車房佔據,這明倫、忠信、興賢、興仁4條小街及馬頭角道合稱「五街」,因為有海景值錢,同樓不同命,成「兵家必爭之地」,多個私人地產商爭奪,卻誰都集不齊八成業權。業主見喊價激烈,三心兩意,「叫價到四五百萬都唔肯賣,因為佢望到隔籬起咗翔龍灣,就想叫人賠返間翔龍灣畀佢,咁點傾得成?」甘先生說。不過,五街對着海邊,鹹氣令樓宇比十三街更殘破,拖延下去安全更成問題。
(d)電影文化中心 街坊罕有聚腳點
社區設施缺乏,街坊難找聚腳地,也是土瓜灣欠凝聚力的原因。鄰近十三街的東南工廠大廈內有明愛社區服務中心、頂樓是電影文化中心的會址,成為街坊其中一個落腳地。
電影文化中心的書和影碟供人免費借閱,成員Kiki說,考慮到附近長者較多,每月尾星期一的社區電影分享會常選擇長者有同感的題材,播的雖是非主流電影,但公公婆婆都興趣盎然,很熱烈分享觀影感受,中心也經常借出場地讓街坊作社區活動。
去年11月他們在天台成立通天菜園,原來區內一些長者和新移民婦女都有耕作經驗,正好讓他們重拾農耕之樂。
通天菜園 天台農耕樂
這天碰上4年前從內地來港的星星,她住在十三街,一直覺得土瓜灣沒地方好去,某次明愛的社工姑娘推介這個通天菜園,星星每逢帶兒子去社區中心上課後,便上天台打理農作物,夠鐘再到樓下接兒子,很方便,還可以吃到自己種的蔬果,是生活裏一大樂事。「上次特登喺鄉下帶芥菜苗過來,海關見到都好驚奇,問我咩嚟?我話菜苗呀。佢又問我邊有得種,我話喺天台囉,我識種。」星星說起來帶點洋洋得意。
(e)東方紗廠 被綜合發展的「歷史建築」
位於木廠街的東方紗廠,1954年建成運作至1981年,後由貿易及速遞公司租用。紗廠全盛期有約萬個紗紡錘,建築組群包括廠房、倉庫、辦公室、員工宿舍等,因其歷史及建築特色,去年初獲古諮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然而評級沒法律效力去保留建築,政府另一邊廂又將紗廠地皮及毗鄰的好收成空運中心同劃為「綜合發展區」,可建三幢34層高住宅。該處景觀開揚,飽覽新蒲崗至九龍灣景色,在商言商之下紗廠近日遭拆卸,但其中一幅外牆,連續兩星期都這樣孤零零地剩下來,彷彿沒有要拆的意思。
僅留外牆作保育?
包括土瓜灣、馬頭圍、紅磡區在內的「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剛完成第一階段公眾諮詢,紗廠明明拆了,當中的建議文物徑仍把它包含在其中一個景點,總不成留下這幅牆壁就算「保育」吧?
(f)蝦記麵廠 前舖後廠 蝦子麵唔靠味精
也許是重建項目太多,沙中線帶動的物業炒賣太盛,土瓜灣街頭,老店已沒想像中易找。50幾年歷史的蝦記麵廠是難得的一家,仍在前舖後廠,每天生產真材實料的蝦子麵和各種中式麵餅。第二代老闆陳志雄說,千禧年間利潤微薄,家人想過關掉蝦記,他不捨店舖就此結業,「本來兄姊一齊幫手做的,但店裏收入養唔起幾個人,咁我諗,只養我同造麵師傅兩個或者得呢?就拍心口話我接手做,其實頂硬上㗎咋」。
舊客外國客回來幫襯
「以前好做啲,因為無咁多食物選擇,人人都食傳統蝦子麵,後來整整下咁多即食麵,新口味,我哋銷量就差咗囉。曾經好難做,最近三四年又好返啲,有些人反璞歸真,一來覺得舊嘢無咗就無,同埋好多人食食吓即食麵都驚,又味精、又防腐劑。所以都有啲後生仔,睇到雜誌報道同我哋個facebook專登搵到嚟。」舊區收樓如火如荼,蝦記周邊都幾個重建地盤,陳老闆說,很多熟客搬走了,還好有些仍會專程回來幫襯,甚至移民外國的專門託人來買。「如果收樓收到嚟,差不多就直接決定蝦記仲做唔做落去,因為而家前面舖、後面工場,搬去第二度,政府唔會再發這種牌照比我哋,要搵個工廠單位、再另外搵門市,點做到?」
儘管食材價格節節上升,蝦記老師傅仍堅持落足料,大地魚、蝦米熬出濃郁湯底,加雞蛋、蝦子搓麵團,造出來的麵,清水煮都充滿鹹香蝦子味,才不用落味精呢!化學物構成的即食麵都貴到3、4蚊包時,蝦記各款麵餅平均4至6元一個,實在物有所值。
札根後梯的大榕樹
深水埗有人在推土機前種花,土瓜灣的重建項目裏,一列被收購後丟空的唐樓後梯則頑強地長出一棵大榕樹來。知道這樹的位置在哪裏嗎?更多關於土瓜灣的故事,下期再續。
文、圖﹕林茵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台長: NARAKU
人氣(1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轉載 |
此分類下一篇:街知巷聞﹕翻開鯉魚門賊竇史 鯉魚門(一)
此分類上一篇:SUN特搜:大坑變暗渠趕快走一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