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04 21:50:33| 人氣1,660|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算悲哀的外國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悠閒的週日午後,在Starbucks喝著奶泡濃密的cappuccino,啃著春上村樹的「終於悲哀的外國語」(やがて哀しき外国語),在看到與書名同名的短篇時,突然像打翻的回憶的調味罐,過去在國外的種種經歷及與外國人互動的記憶,就這樣傾灑了出來,讓我陷入短暫但迂迴的沉思。

「我想就算外語說得很流利,可以充分和別人溝通意思,但個人和個人的心情也不見得都能夠順利相通。有時後越是話說得流利,意思可以充分溝通,反而陷入更深的絕望感中,有時候雖然結結巴巴的但是心情卻互相契合。」這麼一段話著實讓我心有戚戚焉。記得三四年前初到德國時,我一句德文也不會,剛開始在異地生活的幾星期中,雖然非常吃力地學著德文,不過在很多日常生活的場合,還是無法順利地表達我想傳達給對方的意思。尤其當時是在德東,我在的城市並不是所有販夫走卒都會用英文溝通,除了彆腳的德文單字與肢體語言,在許多時候我無法更完整地用有系統的方式與人溝通。但我還是順利地渡過了那段時間,沒有因語言不通而買不到我想要的東西,到不了我想去的地方。

不過相反地,當我在台灣用著標準的中文與人溝通時,卻偶而會遇到像是雜訊干擾而無法清楚傳達話語的時候。

所謂語言,充其量應該只是一種工具吧。它不能決定你傳達訊息的內涵,頂多讓你的訊息更有聲有色,不過當碰到本質性的溝通不良時,再高明的使用語言技巧也許都找不到適切的溝通管道吧。比工具更重要的,應該是建構於語言之下的歷史背景及文化內涵,就像是汽車的引擎一樣,是驅動順暢溝通的必要條件,即使車殼有點老舊。

所以當我旅行到法國、義大利這些英文實在不普及的歐洲國家,我還是可以用簡單的單字串聯出我想傳達的意思,很多時候主動的問候語或親切的道謝,往往決定了溝通成功與否的關鍵。很多時候一個會心的微笑,就可以包含好幾句話能包含的意思,人與人的溝通只要頻率對了,就可以少略許多工具性的不協調。

但是說真的,當你沒有對這個語系國家足夠的認識-不論是歷史背景、潮流或生活方式,很多時候你也無法順利地暢所欲言-即使你對這種語言已經滾瓜爛熟。所以當我跟日本客戶侃侃而談關東與關西殺鰻魚手法的不同,或是壽喜燒的來源時,對方經常都是抱著佩服的神情及口氣,甚至不相信正在跟他們對話的這個傢伙,其實從來沒有在日本求學的經驗,甚至居留超過十天。

村上春樹本身也因為去了很多地方旅行或長住,而學習過各種不同的語言,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希臘語、土耳其語等,不過在他的文章中也道出,自己或許並不適合學習外語-「以我的傾向、性格來說絕對不適合學習外語,尤其年紀越大,我覺得自己的『不適合』就變得越明顯…。或者應該說,自己身上學習外語的優先順序已經隨著歲月的經過而逐漸退後了。」

我曾經立志在三十五歲前要學會五種外語,不過現實生活中,只有英語跟日語能朗朗上口,德語因為使用機會不多而正快速遺忘中,一點點的法語會話也因為沒有繼續暢遊法蘭西,而變成茶餘飯後的點綴及唬人的工具。確實在每天規律的生活中,要抽空來磨練一個不是那麼經常能用到的外語,是非常地困難及耗費精力,這也再次證明語言只是一種工具的說法,但我更想稱它為一種技藝,一種不常使用就會逐漸生疏的討厭傢伙。

回歸到溝通的真諦,有效地傳達己意並能與接收對方相對地互動,應該是有效的溝通該具備的基本定義吧。有時候我寧可視語言能力為開啟談話的開關,不過並不代表它是掌控談話的中心工具,不論是在面對不同國籍的老外,或是說著相同母語的同胞,語言都應該只是工具。曾經遇過具有native speaker迷思的人,總是覺得語言能力佔了溝通能力的大半,不過我也碰過許多日文系畢業或是留日數年的人,面對日本人或專業書信時言不及義的尷尬狀況,這時所謂的native speaker或許就不是能那麼地隨心所欲及暢所欲言了吧!

不算悲哀的外國語,只要掌握溝通的訣竅,我想不論面對任何場面,即使語言不通,人與人之間也有機會透過各種方式,互相傳達自己的意念,只要我們有著相似的頻率與一顆開放的心。

台長: coco
人氣(1,660)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若有所思 |
此分類下一篇:關於旅行
此分類上一篇:泡澡哲學

語言只是人們為了表達更多繁瑣事務所衍生的工具,人類最初最好的語言就是微笑,從嬰兒的微笑中我們看到人性的本善;從媽媽的微笑中,我們看到了無盡的包容與寵愛;從情人的微笑,我們感受到心靈的相通.一切的一切都無法用任何言語去深刻表達,唯有微笑能讓我們一切盡在不言中......

呵~呵~廢話一堆吧!只是因為看到你的文章,讓我也有感而發.
2007-02-07 22:50:26
版主回應
嗯~或許只有看破那語言隔閡所設下之陷阱的人,才能不再役於語言的牽制,而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及情感吧。
2007-02-08 21:58:19
Carol
所謂語言,充其量應該只是一種工具吧
這句說的好棒
我乾媽嫁給德國人!可是她倆的對話很爆笑
都只是淺淺的卻能通到心理
反觀來來看,對於同說ㄧ種語言的人,還不見得可以有這樣的默契,如你說的雜訊吧
2007-04-13 08:58:49
版主回應
也就是所謂的心領神會囉~
2007-04-13 10:29:24
有時候都覺得說國語說到最後
最受傷的竟然是我們自己
就是因為語詞太過真實,太過偏激,
也有時根本就已經太超過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
以至於變成頻率的不相同照成溝通不良

或許該是去旅行休息走走了....
身處在這裡有點累。

我只想微笑帶過一切;)
2007-04-13 11:19:05
版主回應
當語言本身凌駕於欲表達主題之上時,言不及義或焦點模糊的情況應該是很常見吧。
所以人在盛怒下往往會說出偏離己意的話而傷害對方;這樣看來,過於擅長操弄語言也不是一件好事呀~
2007-04-15 15:10:59
lilou
誠懇開放的心
好的語言技藝與紮實的文化背景
三者加起來
其實可以敲開許多原本看似異次元的世界

雖然操弄著不熟習的外語有些悲哀
頻道對上時還是令人驚喜啊
2007-04-13 17:55:25
版主回應
同意你的看法~
我傾向把語言技藝放在第三順位,最重要的還是誠懇開放的心吧。
文化差異有時是造成誤解的來源,不過親切的表情及肢體動作往往是化解誤解的最好方法吧。
2007-04-15 15:16:52
梅子
村上從小因為家庭的緣故,就大量閱讀國外的作品,而且是原文,而且外國音樂也涉獵頗深,所以他從很年輕的時候英文就很好,而且應該是擁有相當程度的語感。他反而以前很少看日本作家的作品,所以你閱讀他的作品時,會發覺其實日本味不濃。

所以當他覺得可以以這樣的程度與背景進入美國的時候,卻發現仍然不行,不行的原因不只是來自語言上的溝通,更多的時候是來自文化上的差異,所以才會有終究悲哀的外國語的感嘆出現。

不過這傢伙會的東西應該還不少,因為他真的很喜歡到處跑來跑去,他說過如果要去一個國家長住,他會先花半年的時間學該國語言,他之前長住希臘、羅馬等,其實應該是會說希臘文以及義大利話的,或許不是精通,但是應該足以應付日常生活。

不過我也有像你說的,頻率對了心意就相通的感覺,像是我還不會日文前去日本自助,比手畫腳間竟然也能溝通令我驚訝,但這應該是最最最基礎的吧。因為是生活上都會遇到的共通點所以比較好點。
2007-04-13 23:22:23
版主回應
我也曾在只有基本日語能力時到日本自助旅行,說真的,那種因為程度不好而必須將簡單的事物用拐彎抹角句型表達的舉動,往往讓聽的人願意耐著性子慢慢解釋給你聽。

現在的我每天都要使用日語,應付工作上的大小事務,雖然日文能力足以應付各種狀況,但我更努力想要學習語言背後的絃外之音或是源自於不同文化的細微語義差異。

我想,關於良好的溝通的這件事,或許是必須終身學習才能領悟到其關鍵吧!
2007-04-15 15:28:17
^_^
您說的很對,我去過許多國家,乃至現在也居住國外,跟外國人用非母語溝通卻很開心心,但返台灣和人用著母語交流,卻又著生疏感,因為反倒是因為環境變得更陌生之故…

常常人在台灣時,會幾度的陷入迷思裡,到底那裡才是真正熟悉的家啊…
2007-04-15 01:10:38
版主回應
呵呵~我也能體會你&quot到底那裡才是真正熟悉的家啊…&quot的感覺。

之前一口氣用幾個月時間跑了十個國家,回到台灣時壓根兒沒有已經回到自己國家的感覺,好像只是又移動到另一個國度;站在街上望著來往車潮,只有身處異地的孤寂感及超脫感。

看來要當個世界公民也不是這麼容易的哪~~
2007-04-15 15:36:43
*UNI*
比手畫腳也能溝通
還看不懂??
那就用畫的
在畫什麼看不懂?!
.......

那還是好好的學習語言吧~
簡單實用就好
除非你真的想了解那個國家或這個語言
但是年紀越大記憶力好越不好吶...= =
雖然我還年輕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似乎開始能體會這種感覺
2007-04-15 02:24:16
版主回應
年齡或許是學習任何新事物的頭號殺手,不過身在這個變動快速的世界,不終身學習可是會被邊緣化的呀~

希望十年過後我還能用上面的話來警惕自己!!
2007-04-15 15:41:14
二呆
二呆學過好多年的英語 自修過日語 旁聽過法語 正式選修過德語 有陣子 還不自量力的想自修俄語
結果呢 只用到英語

一個笑話:
一個老美 娶了老中為老婆 所以也努力去學中文 一天早上 先生對太太說 你去給我買報紙 他老婆就說好 馬上出去買了 回來時 先生說 報紙在那裡? 老婆說 就在餐桌上 先生一看 餐桌上放著兩個熱騰騰的包子

事實上 文章裡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不會就是不會 不能說 比手畫腳就能通 你告訴二呆 雷射要如何比手畫腳呢

語言不是用學的 它要改變腦的組織結構的 無法按字去翻譯的 所以 學語言 愈早愈好 最好是中學時就學會五種語言 那就不會忘了 如果要去翻譯 那當然就會忘的

語言不是工具 它是人類的能力 台灣人會說閩南話 是學校教的嗎? 父母有一個字一個字教嗎? 人就是有這種本能 而且 口氣不同 意義也不同的

讀的能力 也許可以用翻譯的方式來做
可是 聽與說的能力 就只能靠腦內的重組了 也就是說 要燒錄在腦筋裡去的 年紀一大 就事倍功半 若是小孩子時期學會的 那就不容易忘記了

告訴二呆 由德國買機票到台灣 你如何去比手畫腳把台灣拼出來呢?
2007-04-15 17:51:10
版主回應
語言當然是要用學的,如果新生兒在成長過程中聽不見也看不見外界的事物,應該永遠無法使用語言吧!而聽及看就是我們從小學習一切的方法,即使你不是刻意去有組織地學習。

越早學習外語是越容易沒錯,但不代表能學得深入,就像同樣一句成語&quot否極泰來&quot,我們小時候學得其意義,不過也許要好幾十年後才能體會其意境吧。

要把語言當工具或能力是見仁見智,不過台灣人會說閩南語應該是由周遭環境學習而成,就如先前說的聽及看,若要仔細區分,人會咿咿啊啊發聲或許是本能,不過要說出字句就是模仿或學習,只要別把學習對象侷限於學校或父母。

由德國買機票到台灣,即使不會講德文也行得通,因為機場人員英語都很溜,不然在旅行社手指地圖、寫下需求在紙上也行得通喔!總之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語言只是達到目的的方法之一,即使它已經是很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2007-04-16 22:41:43
Q. lin
有時後越是話說得流利,意思可以充分溝通,反而陷入更深的絕望感中

很有同感呢。。不知道为什么,在成天说别人的语言是,不管流利或是结巴,都有种填不满的道口,说不清是绝望还是depress,就像找不到自己一样。。
2007-06-20 04:11:13
版主回應
溝通的重點還是交流彼此的想法囉。

到底語言本身能否完全將想法或意念轉碼,而接收者又能否無誤地解碼後,讀出發送者的信息呢?即使能,也只是在文本的層次,更深層的情感層次或許又更複雜了。
2007-06-30 16:29:36
Vivi
的確有許多事情
也是言語無法形容的
2007-07-28 18:27:49
版主回應
所以該沉默時就要沉默~
2007-08-07 22:36:50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