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15 15:09:37| 人氣3,24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日遊---觀看馬偕的一生與貢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中文名字偕叡理。是台灣北部教會的創始者。他在淡水傳教、醫療和教育上的影響,不僅改變了淡水的文化風貌,也成了淡水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馬偕在一八四四年三月廿一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鎮的佐拉(Zorra)村,一個蘇格蘭移民的一家庭裏,父母是典型的長老會信徒,有清教徒堅貞的信仰,並烙守敬虔的家庭生活。
十歲是他一生的轉折點,著名的宣教師賓威廉,那年返回英國休假述職。途徑佐拉村時,在其教會報告在廈門宣教的情形,當時做小聽眾的馬偕深受感動,就決定一生也要做個宣教士,向中國傳福音。一八七一年十月,馬偕在家人鄉親的歡送下,乘火車離別故鄉,橫渡新大陸,由舊金山前往遠東,途經日本橫濱、香港。他為了選擇工作地點,曾前往廣州、汕頭、廈門踏查教區。最後,搭一艘雙桅縱帆式帆船「金陵號」前來臺灣。渡過「烏水溝」—台灣海峽,是馬偕離開加拿大後,最怪也是最苦的一段航程,如同當年的拓荒者。
圖一就是馬偕博士在台行醫的第一地方”滬尾偕醫館”
圖二是馬偕博士的兒子偕叡廉
在淡江高中裡有個偕叡廉紀念館及第一個供女子讀書的女學堂。
1883年設立女學堂,明治四十五年(1910年)增設「婦學堂」於女學堂之東南鄰,以推展婦女教育,直到1937年婦學堂停辦。大正四年(1915年),女學堂因改建校舍而停辦一年,次年五月新校舍完成後又繼續開辦,並將校名改為「淡水高等女學校」。直到大正十一年(1922年),為規避法令規定故將學校改名為「私立淡水女學院」。台灣光復後改名為「淡水女中」,民國三十六年四月「淡水中學」與「淡水女中」合併,並改稱「淡江中學」,分設男子部與女子部。民國三十七年女子部再分立,更名為「純德女子中學」。民國四十五年再與「淡江中學」合併。現原校及”姑娘樓”已成為幼稚園。
馬偕博士及其家人的一生都供獻給所有台灣人,所創立的學校也培育出很多了不起的人物。也設立了醫院醫治過很多的病人,而這醫院就是現今的馬偕醫院。另也設置淡水教會。
圖為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今真理大學)。
當時所授課程,除神學聖經道理,尚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倫理、中國字部、中國歷史,自然科學的天文、地理、地質、植物、博物、礦物及醫學理念、解剖學、及臨床實習、體操、音樂等。
圖為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真理街15號),俗稱小白宮
是炮台埔一系列洋樓建築中,最早建蓋的史蹟,鄉土史學家周明德在海天雜文一書中記載,小白宮建立於1870年,也就是馬偕來台灣的前兩年。
圖為馬偕博士租屋發跡處,其街道也以馬偕博士命名為馬偕街,其位置就在”滬尾偕醫館”附近。
圖為馬偕博士雕像
圖為紅毛城
是國家的一級古蹟,也是淡水歷史文化的表徵,更可視為見證台灣三百餘年滄桑的縮影。
荷蘭木屐鞋一
荷蘭木屐鞋二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愛夢想的女孩
人氣(3,24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旅遊記 |
此分類下一篇:風華不再的礦場與火車
此分類上一篇:時空倒轉-悠遊內灣與北埔

mi
美女是到淡水玩嗎
這篇裡好多典故..自己都不知道
2007-11-16 00:31:51
版主回應
嗯....對ㄚ....是到淡水玩....因為沒看過紅毛城所以去看看...可能有看過但已是很小很小的時候的事了.....
剛好上星期日去淡水碰到了英國特展....又剛好去的那天所有進入看古蹟的門票都是免費的....就那麼一天....很幸運呢....
這些典故都是去看展的說明....及上網找都會有的.....我也是看到後才知道的.....
2007-11-16 21:27:41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