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12 09:07:03 | 人氣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VS智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洪蘭

一個社會是否幸福,

不在它的國民所得和經濟能力,

而在社會的和諧與家庭的溫暖。

最近社會關注的霸凌事件其來已久,

只是沒有上報而已。

幸福社會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的公平正義,

文明社會應該盡量使生命是一場公平的競爭,

顯然,我們的社會還差得很遠。

過去,我們一直把成功定義為「賺大錢」,

為賺錢,可以不擇手段。

這是一個錯誤的定義,

因為永遠有人錢比你多,事業比你大。

現在許多企業家開始回歸到孔孟思想,

用四書五經的道理來經營企業,

表示有識之士已看到了錢越多、精神越空虛的危機,

既然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

那麼,現在用一部《論語》來管理公司看看。

物極必反,中國社會在經過五四運動、

打倒孔家店後,又回到孔孟學說的「誠信」上,

是一個轉機,因為沒有誠信的快樂是短暫的、

地位是虛假的、競爭是必敗的。

若是我們將成功定義為「有意義的過一生」,

那麼考一百分、擠明星學校窄門的壓力立刻減低,

因為每個人對他如何有意義過一生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這個定義會使每一個人天賦的能力

能夠從升學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社會的改變必須從人的改變做起,

而人的改變必須從思想教育做起。

家庭是最早的教育場所,

教改一定要從父母的觀念改變起,

讓父母看到出社會後,

念什麼大學、考第幾名不重要,

重要的是服務的熱情與敬業的態度。

我們更要讓老師看到教育應該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

當企業需要的是德智體群美兼顧的人才時,

不要還在用分數判定學生的高下。

英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是很對的,

1969年,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習得的無助」的實驗到現在還是經典,

不要使天真爛漫的孩童進入學校,

經過我們教育制度的蹂躪後,

出來變成沮喪無助、憤世嫉俗的青年。

目前基本學力測驗的沒有區辨力,

錯一題可以從第一志願

掉到第三志願是學習痛苦的元兇。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只要人的觀念改變,願意跳出傳統「成功」的窠臼,

孩子是可以幸福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不願孩子再蹈自己的覆轍,

受他所受過的苦,願意用欣賞的眼光去看他的孩子,

願意用「讓他有意義的過一生」

來引導孩子性向的發展,

是一道曙光,讓我們看到希望。

西諺說得好:「沒有人可以做所有的事,

但是每個人可以做一些事。

(No one can do everything,

but everyone can do something.)」

我們可以從自己身邊做起,不要求立竿見影,

抱著做多少算多少的心,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只要堅持做下去,總有成功的一天。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不走,永遠到不了,

走了,總有一天到達。

希望,帶給生命力量。

人生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為人不可能什麼都有,所以如何選擇很重要。

不過,無論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只要它是有意義的,這一生就沒有白過了。

回顧這兩年來社會的變遷,

深感生活越富足,人的精神層次越空虛,

尤其年輕人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做什麼。

智育掛帥的結果是我們教育出來的大學生

不但沒有「士」的精神,連做人都不會了。

從比中指、擋救護車的台大博士生,

不讓座還打人的清大學生,

撿到同學的錢要求留置金的成大學生,

到在旅館床上點蠟燭為女友慶生,

卻把旅館燒掉的交大學生,

讓我們看到精英大學的學生

連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都不懂。

這是國家的隱憂,因為品德是立國之本。

十九世紀英國的政治家山謬.史邁爾斯

(Samuel Smiles)就說:

「一個民族若是缺少了品格的支撐,

就可以確定它是下一個要滅亡的民族。」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更說:

「一個國家的前途

決定於它人民教育的程度及品格的高下。」

寫《神曲》的但丁(Dante Alighieri)

甚至在八百年前就看到了「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

智慧永遠沒有辦法彌補道德的空白」。

當台大法律系教育出來的精英中的精英

現在在監獄中服刑時,

為什麼我們還是看不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還在追求考試一百分?

另一個國家的隱憂,是我們的孩子不快樂,

雖然大部分台灣的孩子衣食無缺,

但是心裡的感覺是不幸福的。

兒福聯盟最近請孩子用一個詞來描述他的家庭,

結果孩子寫出的是:

我家像壓力鍋、我家是核爆廠、我家像監獄、

我家是地獄、我家冷冰冰、我家像旅館、

我像流浪狗……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字眼,

竟然出自國民所得

高達18,603美元的未來主人翁口中,

國家的前途怎麼不令人擔憂?

張潮在《幽夢影》中說:人生有五福: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學而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刺耳謂之福,

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想想看,人生能像達爾文一樣,

不必為生活奔波,讀自己喜歡的書,當然是一大福;

有力量濟人,表示自己衣食過得去,自然是一福;

能著述,表示學有所成,也是一福;

無是非刺耳,那是最大福,

在現實社會中可以發現,人事傾軋是最痛苦的事;

若能有像管仲、鮑叔牙或俞伯牙、鍾子期

那樣的知心朋友真是最幸福的事,

人有一個知心朋友就不會得憂鬱症,

有三個知心朋友就快活如神仙了。

我們其實不需太在意障礙和缺陷,

很多人都以為改正缺點就會變好,

其實不然,能換個想法,把阻力變助力才是重要。

人的心是自由的,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束縛它。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各國都在盡力復甦經濟,澳洲也不例外。

澳洲大陸東面有一層很厚的珊瑚礁,阻擋了商船進入,

因此有人建議用黃色炸藥把它炸個缺口,好通商。

大家都覺那是唯一的路,幸好有人反過來想:

如果把買黃色炸藥的錢拿來蓋機場,

遊客坐飛機進來,再租船出去浮潛,

不是保留了珊瑚礁,沒有破壞環境還帶來商機嗎?

結果這就是現在的「大堡礁」,

它是澳洲最吸引觀光客的勝地。

心念一轉,障礙就不再是障礙,阻力就變成助力了。

因此人生的態度很重要,

一塊大石頭頂在頭上會滅頂,踩在腳下是墊腳石,

凡事要樂觀、往好的方向看,人生才會快樂。

伊比鳩魯(Epicurus)說:

「帶來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你的態度決定你的命運。

坊間很多教你如何成功的書都是以錢為標準,

以為有錢就是成功,那是錯的。

成功的定義是有意義、快樂的過一生。

要快樂的過一生,你的良心一定要「安」。

人最怕到了晚年躺在安寧病房受良心的折磨,

因為世事很多不能逆轉,而悔恨是最痛苦的。

所以古人說:「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陰。」

無罪以當貴。聖嚴法師說:

「心安便是平安,平安便是幸福。」完全正確。

在社會上工作,免不了有讒言,

那時,要記得「止謗,無辯也」,

毀謗就像白紙染黑墨,

不動就不會擴散,越描反而越黑。

世間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英諺也說「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時間自會還你清白。

倒是你要慎言,因為禍從口出,

出社會後一定要記得「開口神氣散,舌動是非生」,

不說話,人家不會當你是啞巴。

遇到不順心的事,不必抱怨,

福禍本是捻在一起的兩根繩子,

古人早就告訴過你「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倒是得意時要小心,不能太快意,以免招嫉。

要知道「存心怨別人,都是別人錯,

要得人如我,除非兩個我」,

要學習不要抱怨,

抱怨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浪費你的力氣而已,

不抱怨才能看到解決的方式,

人要把精力投在對的地方,才能成大事。

我父親在我出國時告訴我一句話,

這句話過了42年還是一樣好用。

父親說:「人不可能樣樣都要、樣樣都有,

先做完必要做的,再去做你想要做的,就不會有內疚。

人生選擇的順序是健康、家庭、事業:

沒有健康萬事皆空,它是第一優先;

家庭和事業是家庭優先,因為有家庭,事業可以再起,

有事業沒有家庭,事業是空的。」

人生的路可以坎坷,也可以平坦,看你的選擇。

立好志向,掌握住自己的時間,腳踏實地往前走,

不要擔心起步晚,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只要努力去做一定有成功的一天。

《理所當為:成就公平正義的社會》

 

 

 

 

台長: 若無
人氣(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