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11 09:45:15 | 人氣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內在自尊 成功加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呂政達

「自我感覺良好」這個詞,
現在好像變成了負面的形容詞,
其實,背後卻有一個複雜的心理面向。

西方的社會心理學家早就注意到,
每個人多少都有「自戀」傾向,
譬如,在英語、法語這些拼音字國家內,
早就有「名字─字母效應」的研究,
提到人們會對他名字內有的字母給予較高的評價。
對使用漢字的我們,好像也是如此。
像我每看到「呂」這個字都會特別留意,
「達」對我也有相同的效果。

精神分析學者是這樣說的,
「內心自我感覺良好,外在自尊低」
屬於「毀壞型」,
反過來,「內在自尊低,
但外在卻表現出自負、
自尊心強」的則屬「防衛型」,
這樣,你可以幫許多政治人物分類了。
2011年9月,
荷蘭心理學家Daan Creemers發表的報告顯示,
「毀壞型」這類人在憂鬱症、自殺傾向
和孤獨這三類心理指標上,
顯著地高於「防衛型」。

所以,這樣說來,寧可「外表逞強」,
也勝過「自我感覺良好」嗎?
其實,「毀壞型」和「防衛型」都不好,
但且讓我為「自我感覺良好」美言幾句。
最好的情況當然是,自我感覺好,
而外在表現出來的形象,
以及外界對這個人的印象是一致的,
有這種人存在應該已屬「完人」境界,
此「完」絕不是「完蛋」的意思。

退而求其次,當你在家裡對著鏡子練功,
像英國作家王爾德筆下的陶林葛雷,
你要跟自己的鏡中影說些什麼呢?
如果你以前總是只看到自己的青春痘、
粉刺或皺紋、眼睛沒有雙眼皮、鼻子太塌等等,
請你練習給自己「一點點的水仙」。
意思就是心理學家Pelham所主張的
「隱藏的自我主義」(Implicit egotism)。

「自我感覺良好」會變成如此的負面,
那是因為在台灣由於某位政治人物的特質,
使它隱含著不願傾聽、容納外界的意見,
把自我封閉起來的意思。
但當我們擁有良好、適宜的自尊,
能夠統合內在感,擁有這種特質的人,
較能夠對抗外界的挫折和打擊。
從心理學家對成功人士的傳記
所做的分析也看得出來,
他們全部屬於「內在自尊高分」者。

當然,如果你從不知道什麼叫做「自我感覺良好」,
那就是個值得投入的心理練習。
就從心理治療界最常用的一句話:
「那不是針對你個人」
(It’s not personal)開始,
用這句話來解釋你所遇到的難關、
遭遇的小人和各種各樣的拒絕,
同時記得臉上帶著笑容。
記得心理學家說的,當你外表顯得堅強,
脆弱的內心也會跟著變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18/today-family4.htm

 

 

 

台長: 若無
人氣(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