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08 08:50:02 | 人氣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修行不是為得到而是為放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痛苦不是我們的歸宿
內心的平靜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痛苦和快樂,兩者都放下。
快樂的欲求從一邊踢過來,
而苦和不滿足則從另一邊踢過來,
這兩邊一直在圍剿著我們。
佛陀教導我們要不斷地放下這兩邊,
這才是正修之道~
導引我們跳出“生”與“有”之道。
在這道上,既無樂也無苦、無善也無惡。

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
它將只會引起痛苦。
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
而是為了放下!

所有好的修行,
最後都必須回歸到一個本質~不執著。

修行者的心不會到處馳散,而只會安住在它那兒。
善和惡,喜和悲,是和非升起時,他覺知一切。
禪修者單單知道它們,
卻不允許它們“弄濕”他的心;
換句話說,他不會去執取任何一切。

欲望一直存在著,這只是心的一種狀態。
有智能的人也有欲望,但卻沒有黏著。

如果你不去反制你的心,那麼就只順從情緒了。
這種修行是不正確的,
就像縱容小孩子的每一個隨興所欲一般。
訓練自己的心也必須如此,
別縱容它的隨興所欲。

由於習氣作祟,我們的心無法平靜,
這是因為我們過去的行為,
使它們如影隨形地困擾我們。

唯有污染的心才能屬於寧靜。
你必須向內反觀自己,
反觀自己的身、口、意上所犯的過失。
除了你自己的身、口、意之外,
你還要到哪裏修行呢?

內心的雜染好似我們修行的肥料。
這就像拿髒東西,
如雞屎和牛糞來施肥我們的果樹,
果實因而將會既甜又多一樣。
在痛苦中,有快樂;困惑中有平靜。

醒悟,並不表示對世間的憎惡,
而是心的清清楚楚,
了解到事實是無可挽救的,
世間本來就是如此的。
明白了這一點,你會放下執著,
以一種既不是快樂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
透過智能觀察,了解到“諸行”的自然改變,
而住於寧靜中。

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可以升起的地方;
哪裏有混亂,我們透過智能,哪裏就有寧靜。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無苦生起的地方,
它終止在它生起的地方。
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須就在那兒思考;
你不必要逃跑,你應該就在那而解決這問題點。
從這些事中逃跑,就不是依照真實法修行。
你要到何時才能見到苦諦呢?
導致你受苦的不是身體,
而是你錯誤的知見,
當你誤解時,你就被混淆了。

如果你觀看別人的時間至多百分之十,
而看你自己的百分之九十,
這就是確切的修行了。

 

 

 
 

台長: 若無
人氣(2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