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24 20:44:54| 人氣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學政治化 幽靈盤據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4.07.24 中國時報
美學政治化 幽靈盤據
◎張鐵志


如果音樂的社會想像無法超越既有政治窠臼,無法在音樂美學上向上提升,那麼就與政治宣傳歌曲沒什麼兩樣。這是筆者之前就已總結西方實踐經驗的感想,而非為羅大佑先生訂做。

七月二十二日時論廣場刊出王維明先生大作「音樂是政治環境的鏡子」一文,回應筆者二十一日刊出的「音樂是政治角力還是進步利器」(簡稱張文),卻似乎仍然陷入本文所指出台灣社會面臨的困境。


筆者完全同意音樂是反映政治環境:對王文而言,羅大佑所唱的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雖然這個「許多人」,其實是社會中的部份政治立場。筆者關切的卻不是他的立場是藍是綠,而是想質問為何創作者的眼中只有那些最能激起情緒的政治議題?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讓一個在早期曾有點反叛性格的歌手,現在接連推出的歌曲都只和政治人物的修辭一模一樣?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創作者關心進步的價值和社會弱勢的聲音?要批評執政黨為何不去談貧富不均或外籍新娘問題?

筆者嘗試提出的答案是更大的政治環境和媒體環境,讓我們所有人的想像力和關注視野狹隘化,並且被藍綠之爭猛烈拉扯,以至於一來最狹義的政治議題主導了政治和社會改革議程,二來是讓兩大陣營都缺乏自省的能力,缺乏內部的異議聲音,往往是為了對抗而對抗。不用否認,台灣現在最大的困境,正是藍綠對抗的意識形態幾乎穿透社會各領域。有政治立場是正常的事,但是各政治立場的政治人物、學術或文化工作者,應該在這些立場上拓深價值理念、拉開政策視野。

的確如王文所說,「膽敢表達政治或社會運動意涵的流行歌曲已經是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不過,如果羅大佑先生的音樂(包括前一首)就是定位為代表藍軍理念,讓大家唱得的高興,那麼這絕對無可批評,但是回到張文的原始標題,這就是代表政治角力中的一種立場,而不是社會進步的武器。固然筆者百分百同意追查槍擊案真相的重要性,但是當「綠色恐怖份子」高唱「Formosa的選舉要靠鮪魚肚子,才能宣誓連任位置」,這就是粗俗的政治語言──套一句現在流行用語,這是「民粹」的修辭。

同樣的,如果有一個偏綠歌手每天只會打連罵宋,對其他議題毫不關心,且在音樂美學上毫無用心,我們也只會把他當做會唱歌的政治人物。我相信,如果一個政治人物只會指著對方鼻子罵,我們都不會尊敬,更何況是一個音樂工作者?相對的,張文原來提到許多關懷弱勢的樂隊如黑手那卡西或交工樂隊,他們有的經常批評民進黨政府,但所關切的議題都能超越藍綠,真正指出台灣社會面臨的許多矛盾,同時在音樂美學上也都成就斐然,這才是稀有動物吧。

如果我們不能標舉更高標準來看待美學的政治化,而認為這樣一個彷彿在寫競選主題曲的歌手就是稀有動物,並且只要有人評論他的歌曲深度和美學價值,就被視為是在政治審查,那麼這種批評聲音,正象徵本文所關切的藍綠鬥爭的幽靈,依然纏繞在台灣上空啊!(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2004.07.22 中國時報

音樂是政治環境的鏡子
王維明


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森在中國的土地步下了空軍一號,和周恩來握手,美中台和全世界的多角關係從那一刻改觀。這個歷史性的一刻被極微主義(Minimalism)大師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搬上歌劇舞台,在約翰亞當斯譜寫〈尼克森在中國〉時,台灣的羅大佑因為〈亞細亞的孤兒〉等幾首曲子,被貼上抗議歌手的「光環」。

當年不少人因為「抗議」這兩個字把羅大佑捧上天,而今天,卻因為同一個歌手寫了〈綠色恐怖份子〉,就迫不及待地把他貶為政黨的政治工具。也有人還沒仔細聽這首歌,就已經決定把它踩在腳底下。


台灣的評論者存在於政治光譜的每一個波長,而其政治立場往往變成立論的基礎。公平地說,在整個西方文明所主導的美式民主下,這種因為立場而未審先判的情況並非台灣才有。

三年前,約翰亞當斯發表了另一部歌劇〈克林霍夫之死(The Death of Klinghoffer),這齣歌劇講的是巴勒斯坦「恐怖份子」劫船,最後把船上一名叫做克林霍夫的猶太籍殘障美國老人殺掉。歌劇中引用了舊約聖經和可蘭經的辭句,更有一段是「恐怖份子」回憶小時候在難民營成長的經過。約翰亞當斯毫不避諱地運用杭亭頓「文明衝突」的理論去解釋以巴衝突,對照日前海牙國際法院裁決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建的圍牆違法,與中東人質綁架斬首事件層出不窮的現況來看,這部歌劇至少可以說是先知先覺、歷久彌新;可是,看在某些美國人眼裡,卻是肉中刺。

紐約時報就有評論家不客氣地說〈克林霍夫之死〉是「反美和反中產階級」,波士頓交響樂團也因為怕觸動九一一事件的敏感神經而取消〈克林霍夫之死〉的演出。

試問,一部歌劇的良窳和反不反美有何關係?羅大佑在台灣流行音樂的地位,難道也該因為一兩首不向掌權者趨炎附勢的歌曲而有所改變?

二十年前,還有不少人聽所謂「抗議歌曲」時,欣賞的是其旋律、和聲、節奏、布局;現在對於羅大佑的討論,似乎只集中在「綠色恐怖」、「槍擊騙子」幾個字上面;難道改成批評二二八事件的歌詞,就會改善其音樂品質?

其實,音樂不單單是妝點氣質的消費品,也是社會生活和政治環境的鏡子。如果對於羅大佑歌曲中的訊息有強烈的意見,那表示影響一般民眾的議題也同樣地影響創作者;二十年前如此,今天也是如此。討論的焦點應該放在議題的本身,而非承載議題的歌曲。

民主社會的聽眾當然有權表達對於藝術作品的意見,可是這個意見有專業程度的區分,不是「票票等值」。而且,超過了純粹意見的層次,沒有人有資格告訴藝術家表達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如果試圖用抹黑、甚至運用商業機制去「淨化」藝術,就傷害了民主社會賴以為基礎的言論自由。真民主和民粹的分野就在這裡:前者理性地討論議題,後者逮到對象就急於將之鬥垮、鬥臭。

筆者同意日昨張鐵志先生發表的看法:台灣的音樂環境被最庸俗的市場邏輯宰制,執政者也只是把流行文化當作動員工具。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人在音樂裡聽到太少的東西;一位流行樂界的朋友甚至斬釘截鐵地表示,音樂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聽的。

年輕世代對於流行文化--不管是來自美國的NBA或來自日本的KUSO--的興趣遠遠大於對於政治和民主的瞭解,遑論對於真相與正當性的關切。幾個搖滾音樂祭都被業者操作成盜版橫行時促銷歌手的另類管道,感受不到深刻和有內容的「反骨」。在這種情形下,膽敢表達思想、政治、或社會運動意涵的流行歌曲已經是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

這些稀有動物還能存活到幾時?

(作者為美國密蘇里大學音樂藝術博士)

台長: 走走
人氣(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消費情報(網拍、網購、買賣)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