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06 05:17:44| 人氣3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芭樂集》台灣國家認同新面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請先閱讀以下這則新聞: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48076-2004Jan1_1.html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48076-2004Jan1_2.html

  本篇報導援引相當多生活在台灣而且分屬各行各業的民眾對於台灣人民一直以來最拒絕碰觸的統獨或者國家認同的議題;特別是文章第一段所提到的在國小授課社會課程的老師對於新一代台灣未來的主人翁的國家認同有深刻的體認。然而,在國內有人將這種趨向認同自我的行為稱之為『去中國化』固然有其道理,但事實上,在國內幾個重要典範轉移的過程當中,顯然『中國』被遠遠拋諸腦後。我們似乎該思考:『中國是屬於我們的嗎』或者『認識自己的土地』之類的議題。

  文中對於蔣介石政權也多所著墨,特別是我們過去所主張的中華民國領土從九百多萬將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到現在只有幾萬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少數人的失落是可以體會的。但是我們同樣必須去思索國民的尊嚴是否建立在國家的領土大小?如果不是,小島也可以創造出特有的文化、也可以擁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持平而論,文中記者對於台灣頗為興盛的叩應節目似乎興趣勃勃。比較有趣的是,他所提到的是由作家汪笨湖所主持的『台灣心聲』,是第一個要求節目來賓講閩南語的有趣現象。其實,如果對於台灣社會內部媒體勢力有所了解,那麼必定可以從因為媒體被少數人所壟斷,自然而然叩應節目所被要求的語言會是中文而非閩南語,因為有能力掌握媒體資源的本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早已受寵;而他們只是在台灣轉進為民主政體的少數國民黨的既得利益者(而往往在威權時代所保障的是新住民族群的利益)。

  報導當中也提到了台灣人&中國人的身分認同;華盛頓時報的記者依據聯合報長期針對國內民眾對於該議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約六成二的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則從民調最高的五成二降至今日的約兩成。該記者認為中國的軍事侵略可能是主要因素;然而我卻認為全球化在這件事情幫了大忙,以及國內民眾對於本土的認同的提升。簡單來說,世界各國對於全球化的因應是先講求在地化進而催化本土文化全球化;其次,則是本土認同的過程出現了初步的成果。也就是說從1970年代開始的一連串的論戰如鄉土文學論戰開始再加上遭逐出聯合國、與美國外交關係生變;並在1980年代開始出現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這些實踐自我認同並且關心我們生長的土地的種種過程造成了今日國內大多數民眾本身對於台灣人一詞感到較為優越,相較於中國人而言、台灣人是更為傑出的結果。

  『台灣的國家認同新面貌』是我對本篇報導所下的中文標題。而『認同』事實上也還在形塑、也正在拉扯之中;結果如何就仰賴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智慧了!


圖為高雄市城市光廊。

台長: 芭樂提斯
人氣(30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