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師手繪仿古青花瓶)
紐西蘭陶藝協會每年都會舉辦年會,除了例行的報告之類的會議外,重頭戲是每次都會邀請4,5位國內外的陶藝家,在為期兩天的時間內獻藝。今年的活動在南部但尼丁舉行,受邀的來賓有一位是來自於景德鎮的青花彩繪大師級人物黃雲鵬老師。黃老師從受教於景德鎮美術學院,之後分配到陶瓷博物館,仿古陶瓷的研究,之後自己開業,至今也已過半百了。不但手繪技術精純,也是古陶瓷的鑑賞家,目前還是一位企業家了。
這次來訪,由於他不會說英文,而我是會員之一,主辦單位自然就找我幫忙。對我而言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印象中我沒有做過這麼正式的翻譯工作。但想到可以免費觀看大師揮毫,又可在提問中了解很多景德鎮的陶藝歷史與近況,說什麽也要參與這個活動。
黃老師4號就到了紐西蘭,好在另有僑界幫忙,我不需要全程陪同。但5號的演講和10,11號的表演活動翻譯,還有他和主辦單位的協調溝通,則由我來負責,畢竟有些專有名詞還是需要陶藝的專業比較好。(譬如青花—blueand white porcelain,釉下彩--underglaze)
(示範的會場)
西方的近代陶藝,開始注重個人的表達,觀念佔了重要的地位。造型與釉色成了主流,繪畫技巧似乎式微了,和傳統青花產業恰恰相反;在傳統景德鎮產業中拉胚陶工沒有地位,而最後的名聲都歸於繪圖的大師。當然還有很多默默無名的繪圖工匠,這當中的差別真的只在於你可否做個人表現,如果你的技術好到媲美機器,又沒有和量產的成品做出區隔,你給人的感動在那裡?想到這裡,為那些幕後英雄感到既尊敬又哀傷,由於有他們,我們才可以買到廉價的手工藝品。哀傷的是他們少了一個發光的機會,如果灌輸他們這個觀念,他們是否還甘於默默地拉胚、繪畫?
拉回示範現場,今年的活動不同於往年。以往4,5個大師同時在不同的角落揮灑,觀眾則自由的來回穿梭。我總有恨不得可以分身的感慨。今年則是第一天的活動,先由大師們依序做個人大概的示範,第二天才恢復往年的形式。
顧及到不同的會員有不同的興趣,每年的來賓都會挑選不同的特色,專長,也適度平衡了各種不同的陶藝走向。觀看別人最大的好處是,即使一點小小的獨家絕活,都有可能撥彈你心中的一根弦,而對你的創作發揮大大的作用。有可能這個影響進入潛意識中,在下次與另一個音發出了共鳴,這就是創作的樂趣所在。
(未燒之前的青花,燒製後會呈現鈷藍的顏色)
黃老師的青花繪畫,完全是國畫的功力,對老外來說,是很神奇的經驗,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而老師像是信筆拈來的筆墨(釉下彩)梅,蘭,松,竹,魚,山水就這麼的一個一個產生了。最後還應學員要求畫了一隻龍,看得人人直說amazing。
(完全不需要打草稿,太厲害了)
我也在這次的活動中和景德鎮拉近了距離,本來就很想去瓷都朝聖,現在更有認識的大師,可以去拜訪,想像走在滿是古代青花碎片的步道上那種感動,不知道將會蹦出什麽樣的火花啊?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