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05 12:40:45| 人氣2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攝影家手札論壇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forum.photosharp.com.tw/FORUM/ArticleList.aspx?TopicId=111505&ForumId=40&Page=2#res1443622

原本手札也是規劃要作影像圖庫銀行的,但圖庫銀行比較適合數位單眼拍的數位影像.
傳統底片必需經滾掃才能存進圖庫銀行裏,但這樣的話,成本實在太高了.
因此後來才改為需要者直接向作者洽購.站方不介入.

在手札藝廊貼的照片如果圖檔太大,很容易被盜用(複製到個人電腦欣賞,當桌面或洗成照片自己欣賞不算)作為網頁或其他宣傳工具.但圖檔太小又沒人看(像魯獅貼的一堆經常點閱率都只有兩位數而已).

其實台灣早已有很多類似的影像圖庫銀行了,數位的,傳統的都有.曾經有好幾家找過魯獅合作,個人也就數位,傳統各挑了一家參加.參加國際性的數位影像圖庫,他們必需先將正片滾掃或以數位機背翻拍轉成數位檔案,客戶依檔案大小付費,因其成本較高,作者稿酬幾不成比率,後來就沒再繼續提供照片了,不過,契約期間還是繼續有微乎其微的稿費進帳.

傳統的方式是先自己掃成長邊500~800的小圖檔上傳網站讓客戶來挑(我藝廊貼的那種就是),但礙於每個人的空間容量限制,圖檔越小就能傳越多張照片上去(挑選機率相對提高),但圖檔越小品質就越差.被挑中的機率就越低.當客戶選上後就由站方通知作者將正片(或數位大檔案)以郵寄或拿到服務處拿去滾掃後燒錄光碟片交與客戶,檔案大小以10mb為最小單位.

創意產業有一個很重要的生產人才就是創作者,但是唸藝術的我,卻發覺同學卻大都改行沒幾個在創作,每次聊到本地創意產業真是哎不完,到底報章媒體上,誰在提倡台灣未來是創意產業天下的呢?永遠有人說別把攝影當飯吃,別把寫作當飯吃,別把畫畫當飯吃,別把做音樂當飯吃,別把理念付諸實行,你會餓死。那麼臺灣人到底要看什麼聽什麼欣賞什麼呢,期待什麼明天呢?對我來說,創意產業應該是理想的實踐與市場行銷的一個匯集點,這中間如同達爾文進化論般真是有個失落的環節。
台灣現在的公司大多是用抄襲的方式在進行創意,
利用大量的勞力與上下游的密集度來進行代工,
所謂研發,也不過叫一群年輕小夥子模仿別人的產品,
然後壓榨你的時間跟歲月來把東西搞出來。


36歲門檻又不是只有攝影師才有
各行各業都是以35歲為一個用人的標準
現在只要過了30歲,想轉業都很難了.......
唉!!~過完年又是一波轉業及失業潮........

奇怪的是....錄取了一堆新人,還不肯來上班,外面景氣真的那麼好????


只要講到18%,我就感嘆!
1.民國五十年代,我們苦讀通過考試,才取得公務人員資格.任職時,待遇只有在私人企業任職同學的一半.
2.當時國家告訴我們:
-----從事公務,可以施展報負.
-----你老了,退休後,國家會照顧你的生活.
3.不是我們軍公教佔誰的便宜,只是國家補償當年應付給我們的待遇.是國家信用.
4.有優秀的軍公教,才有安定,發展,富足,的社會.而這十八,九年來,就是因為政客操弄,才有今天這樣的結果.
5.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做更大的餅.而不是把餅愈分愈小.錢要用在會生錢的地方.絕不能用在....
6.唉!不說了.

我覺得.職場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整個業界的動態.
要隨時調整自己的頻率.這樣才會一直"收的到".

若只是以.我是師.我做幾年的角度來看.到時候就你是師我是師大家都是師.
那一定會很快與"市場"產生"失聯"狀態.
日子到了.當然就只有面對"定期下架"的命運了.

供需是一種互動.市場的需求一直在變.
就算是你跟到一個很棒很好的師父.
他也沒辦法包你幾年一直好到底的.
因為誰知道明天的市場變化呢?誰預期未來會怎樣?

很多攝助在學習的過程往往設定目標錯誤.
每天在想.我要幾年.要昇起來開拍?
每天在想.要跟誰學.名師出高徒?
每天在想.要撐多久.以後能領多少?

然後卻忘了.什麼是市場需求?自己能提供什麼?為什麼人家需要你?需要你是因為什麼?
好奇怪﹐ 台灣老闆怎麼都以年輕作為錄取標準﹖如果說是陪酒小姐﹐ 妓女或是牛郎等行業也就無話可說了。 但是﹐ 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跟他/她的年齡無關的﹐ 就澳洲來說﹐ 這個國家就是有這種正確的觀念。 而且﹐一般而言﹐ 年齡越大﹐ 經驗就越豐富﹐ 一個人的經驗是必須經過長時間累積的。 今天我如果要聘請員工﹐ 我絕對會選擇經驗豐富的人選﹐ 而不是年輕就是最好﹐ 凡事以實際為主。
真的要提醒大夥公司企業老闆們想一想.難道你敢保證你們可以富過3代.下一代就能.吃.穿.住.不愁????.

------------------------------------------------------------------------------------
富是可以過3代的
前幾年開始出現經濟知識這個詞
他的真意是有專業知識才有創造經濟的能力
沒有專業知識的將會被逐出勞動市場
以今天的財力分配現象
有錢的人可以用經濟(就是錢啦)獲取專業知識
再用其知識獲取經濟
這是良性循環
可是多數沒有錢的大眾
卻因經濟力不善而無法獲得足量的專業知識
也因此較無法獲取經濟
這是惡性循環
我稱這個叫做知識經濟
而這個知識經濟的惡性循環專家都不講
而今天的企業家
在這種循環上市佔優勢的
人家之所以沒用您,是因為您開的價碼太低了.........

下次碰到類似狀況,少說要個 Senior FAE 或 FAE 副理的職務(FAE Manager也不錯),待遇至少 $45K (~80K 也行),面識者一定要您明天上班 :) 到時別忘了請小弟一頓。

* 年齡,有時是障礙,但有時是助力!既然已經超過 35,就不要去搶 25 的工作機會。不懂?!沒關係,做到經理的位置,再臉拉下來學,慢慢就會了。怕老板沒耐心?!沒關係,到時再找工作時,已經是經理等級了!(不過還是努力以赴比我的個性是 還沒到那邊 我就不去想 但是不代表我不想學 只是沒機會 要的是機會罷了
不過那家公司根據認識的人告訴我 價碼真的很低
除非三年前進公司的
不然剛進去要破三萬可是非常非常困難的較好啦!)

澳洲一位榮獲普立茲獎的建築大師...他說他當初獨立開業是因為失業又找不到工作...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的公司目前還是一人事務所...很多行業都有這個問題,即使有大師本領也是一樣...所以只能儘早做生涯規劃加以因應...失業也許是轉機.
台灣早晚要敗
我同學當老闆 他自己也說
台灣老闆才不會想那麼多 不管東西好壞 先把錢搞進來 錢先騙到手
其他的到時候再說
要談品質 別傻了
從這邊就可以看出老闆用人的心態
我姐夫在銀行 他說現在銀行也這樣搞
要省錢 搞一堆外包
就期待老天系統不要出問題
因為一出問題 沒有資深人員可以解決
都是一些小毛頭 或是流動率很高的外包商工程師
對系統沒全盤了解與熟悉 怎麼去解決問題
IBM的原則是 公司一定要有資深工程師
但是台灣的公司是 便宜就好 年經就是便宜
然後花一堆時間在擦屁股 耍白痴
時間也是金錢
今天叫一個航太畢業的去造一架747 看他有沒那個能耐 要花多久時間才能造出來
大家看醫生喜歡找有經驗的
如果台灣的企業也是這種想法與心態
老早就跳出高級加工業的框框了
可以超越三爽 或是和PANASONIC SONY PHILIPS等大廠並駕齊驅
短視近利?風吹草偃,上行下效?別那麼悲觀@@
其實消費者才有主導權,技術和品質不好的,就是價格再便宜--也不採用
老板如果不改進--公司只有被淘汰!

我36
上個月去PXI(做RAM模組還有記憶卡的 和禿鷹案有關的)應徵FAE
本人做過彩色噴墨印表機 平台掃描器的FAE
做過數位相機的測試
32000的薪水還嫌高 不用我 你說呢?
相關產業就算我開34000也不過分吧
32000還嫌高耶
很多大學畢業沒經驗的就拿30000了 夠扯了吧
不要再講18%了!公務人員一直以來就是大家羨慕的一群。
別人都已經沒頭路、沒飯吃!

還在講18%.....
---------------------------------------------------------------------------------------
對啦不要再講了
這主題干18%什事
羨慕18%當年你也可去呀
工作擺在那 要吃什麼頭路個人公平自由選擇 幹麻那麼..........
怨有何用......

我隔壁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甲與乙兩人年紀差不多(都已六十幾歲)
甲君是公務員,高中畢業,乙君是小學畢業,在做「土水」(台語)
在以前當甲君的公務員薪水是六千元左右時,乙君的薪水是九千元左右
當時普遍的薪資結構是如此
甲君說,以前老是被老婆唸,說是高中畢業結果賺錢比鄰居的小學畢業少那麼多
如此的被唸了好多年
只能說........真是風水輪流轉
小弟從事資訊業多年,感覺好像在修行,亂七八糟搞的一堆,真的有心玩也沒市場空間
-------------------------------------------------------------------------------------
這家旅遊的網站,視位置,每年向每家旅館收取4-7千的使用費用,收入可觀
其他餐飲、紀念品商家是否收費,不清楚,內容介紹是否正確,不予置評
台灣其他風景區如果沒有類似網站,或可嘗試,不過除了賺錢--報導要正確
賺的錢才心安理得@@
http://uukt.idv.tw/
哈!講到這個沒完沒了。小弟從事資訊業多年,感覺好像在修行,亂七八糟搞的一堆,真的有心玩也沒市場空間,很多公司都是慘淡經營,談理想、發展太遙遠,活下去都不容易了,這樣的公司需要的是人力而非人才,相信不少產業也是這樣。台灣現在卡在世界和大陸之間,不上不下的,內部又惡搞,真是要多加油了!




ㄟ...看到這話題
小弟請教一些問題,關於助理生態的問題。

在台灣當助理,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
從整體的大環境的"體制"來看,真的好像是需要5~10年
為什麼要這麼久?

於是在那相關的科、系、所
高中畢業需10年
大學畢業也需10年
碩士畢業也需10年

OK~要10年是吧!要10年才能成為攝影師。
那高中和碩士畢業好像也沒什麼不同呢!

先撇開市場需求好了這議題,這樣討論會混雜。


就以足夠的商業行為來支撐的電視廣告影片,
那些大型的製片公司在拍重要的影片所請的導演不是澳洲、新加坡、德國等外國導演。

那台灣花10年所訓練出來的的導演在哪裡呢????

於是那些有者優秀作品剛畢業的學生(大學?碩士?),
管你什麼畢業或作品怎樣,先從製片助理做起慢慢爬.......
月薪2萬......


OK,在討論影視產業的後制的部份好了,諸如過TC,AVID初剪,2D特效,3D特效,諸如此類的流程。
也是從1助2助大助慢慢的爬上去也是需要5年以上。
做助理,先去機房過1年帶再說........
月薪1萬8,嗯.....


我想問的是,是我的觀念混淆嗎?,
是否公司只想應徵年輕的助理當狗來操
於是前浪死了,還有更年輕的後浪可以應徵進來操呢?


這體制和訓練環境有什麼問題嗎?
亦或台灣的學院體制和台灣現實商業體制出現什麼落差?

我不相信台灣沒有優秀的藝術人才....
難道他們只能在回到學術當起所謂的"老師",才養的起自己嗎?
或是到國外發展。

於是我非常敬佩拍出無米樂的前輩,不光是作品內容,
而是他們兩個"完成"這件作品和"過程"。


於是,在畢業後。

"老闆,我想當助理"
會有公司想錄取我嗎?

這是我憂傷的問題.....
當我不是年輕的前浪了

台長: 平淡的幸福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