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26 18:42:45| 人氣1,1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峽大壩陷兩難 拆比不拆好「轉載自王維洛(德國工程博士)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000874ecdba90a81ca1501.jpg






798939.jpg






407.JPG



    位於湖北宜昌的三峽大壩,據官方媒體報導,三峽大壩水庫達到 175(574英尺)海平面以上。但逐年泥沙淤積,將造成水位上漲。

    2011518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積壓半年之久的「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在新華社發布的會議公告中,有條件地將三峽工程的一些不利影響擺到了公開的媒體平台上,這些不利影響有如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  

 

承認三峽工程不利影響

 

許多媒體和民眾指出,這絕不是中國政府承認了建造三峽工程是錯誤的決策。首先中共國務院還是強調了三峽工程開始全面發揮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所謂的綜合效益;其次,國務院並未指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問題的後果是什麼?誰應該對此承擔責任?最後,也是許多讀者容易忽略的,這個規劃原名為「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因為三峽集團公司和一些三峽工程主上派人士的反對,現經國務院改為「三峽後續工作規劃」,意思指三峽(地區)存在的問題,而非是三峽工程帶來問題,從而試圖把三峽工程和諸多不利影響撇清關係。

200361三峽水庫正式蓄水之後,三峽水庫區和大壩下游地區災害不斷。人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和三峽工程無關」。從「和三峽工程無關」到有條件地將三峽工程的一些不利影響擺到了公開的媒體平台上,應該說是一個進步。

 

百姓繼續為三峽工程買單

 

為什麼國務院要把移民、生態和環境保護、泥沙、礙航、水庫調度這些問題擺到台面上呢?原因很簡單,要錢。要完成規劃的目標,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準和品質達到湖北省、重慶市同期平均水準,需要大量的投資,一說1,700億人民幣,一說3,000億人民幣。這筆錢由誰來出?根據肇事者原則,三峽工程帶來的不利影響,就應該由三峽工程投資解決。說實在的,三峽工程並無什麼防洪、發電、航運等的綜合效益,真正實現的只有發電這一塊。

目前每年發電的收入為200多億元。根據筆者的統計,到2010年僅中國百姓從電費中繳納的三峽基金(包括其後續基金)已經達到1,100億元人民幣,超過三峽工程總投資的一半以上。

如果中國政府用三峽工程的發電利潤來支付三峽後續工作的投資,也是一種可行的選擇。但是目前中國政府不會這樣做,這樣會侵害利益集團的權益,而中國政府則只是利益集團的代表。因此,由老百姓繼續為三峽工程帶來的不利影響買單,成為中國政府的決策。承認不利影響,為的是收錢有名。

按照目前的思路走下去,一些問題根本無法解決(如移民淹沒區擴大、消落帶、礙航、下游供水等),一些問題解決的成本很高(如移民,水汙染等),所需時間很長(如泥沙、滑坡、岩崩等)。而且不能忽視這些問題是動態發展的,目前所能觀察到的,只是問題剛出現時的狀態,並非最嚴重的狀態。

 

「建比不建好」到「拆比不拆好」

 

三峽工程決策時有這麼一句話起重要作用: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理由是早建方案比不建方案節省111億元人民幣,比晚建方案節省72億元人民幣。實踐證明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因為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的投資就起碼高達1,700億元。

既然建設三峽工程是錯誤的,就要考慮如何來修正這個錯誤。拆除大壩是一個選擇。拆除大壩,可以徹底解決國務院公告中指出的各項不利影響,恢復自然生態環境,恢復社會正義和公正,近期節省1,700億元投資,遠期節省投資在數萬億元之多。當然也有損失,首先是一些人的臉面,還有是每年200多億元的發電收入。

目前三峽水庫中的泥沙淤積量約為19億噸,長江的水流量尚有能力將這些泥沙帶入大海。隨著時間的延長,三峽水庫中泥沙淤積量將累積增加。當三峽工程運行30年後,在論證報告上簽字的專家也不敢保證重慶港不被泥沙淤積。到那時再想拆除三峽大壩,泥沙淤積量超過40億噸,長江水無法將那麼多泥沙帶入大海,而是堵塞中下游河道,迫使河流改道,想拆也不行了。

人死了,可以土葬可以火化,最後變回土。房屋過了使用年限後可以拆除。但是一個裝滿200億立方米泥沙的三峽水庫,是無法拆除大壩恢復自然原狀的。當一個工程不知道它的歸途在哪裡,它就根本沒有被建造的權利。黃萬里6次上書中央,陳述三峽工程永不可建的理由。他預見,「三峽高壩若修建,終將被迫炸掉。」

現在中國面臨的難題是:是拆,還是不拆……

──限於篇幅略有刪減(原標題:三峽大壩 早拆比晚拆好,晚拆就拆不了)

 


 

台長: 陳軍
人氣(1,1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國際要聞 |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沙塵暴殺人 大台北年增440死﹝轉載自自由時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