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03 23:44:16| 人氣30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的理由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看哈佛的課程,裡面提到康德認為具有道德價值的並非結果,而是動機。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店老闆看到陌生的客人,本來他可以少找錢給他,可是後來考慮到如果此事傳了出去,他的名聲最終會受損,所以還是給了客人正確的數目。就功利主義者看來這件事無疑是道德的,因為道德就是好的結果。但就康德看來,由於店老闆的動機是為了私利,行為只是達到私利的手段,因此不能說具有道德的價值。

 

這個例子不是很複雜,真正引起我興趣的,是後來一個學生的疑問,他說:假設店老闆今天不是為了維護名聲,而是為了讓自己擁有道德,那他的作為究竟道不道德?我猜想他沒有看過張愛玲的小說,但他的問題實際上是所有接觸中國文化一定程度的人所不陌生的。這就是道德如果成為了一個欲求的條目或是資產,那它還能是道德的嗎?人脈其實就是最好的例子。與人結識對人親切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人為了要累積人脈,結果努力讓自己變得親切誠懇,的確,就一般的意義上,他成為了大家口中的好人。他實際上這種人最是可惡,因為他把良好的品格變成了工具,以至於別人對於他的善意,都不知道如何回應。如果接受它,就好像參與了某種共謀,如果反對它,似乎又罔顧了表面上的善意。最後的結果就是讓人變得扭曲與退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維持自己微小的純粹。

 

回到學生的問題,其實我覺得教授的回答不是很好。真正的答案應該是,道德不是你可以欲求或擁有的,道德只會讓你「應該」這麼做,嚴格來說應該是「不得不」這樣做。用中國話來講就是,由仁義行與行仁義是不一樣的。另外一個我覺得教授答的不好的是,有學生問強調道德需要有普世性,是不是也只是一種結果論?意即人們因為害怕普世道德不能成立,所以才要追求道德。但是按照康德的想法,欺騙這類行為不能成為普世通則之所以重要,只因為它不能成為普世通則。你可以把欺騙最為個人的信念,但你不能說那是普世的道德。這純粹是定義本身的關係,與結果毫不相關。

 

還有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是,有學生問生活當中充滿了工具的關係,這是否代表康德的學說太過嚴苛。但我想康德會說,我們容許工具關係的存在,一方面是我們擁有現實的欲求,而這與道德的欲求本來就是不一樣的。但另一方面,恐怕是我們對於事物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所以我們無法發現一切只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並不存在工具性的關係。如同光明只是因為光明,並非因為光明可以消除黑暗。又好像顏色,佛家說:「如夫言色,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之為色栽」。意思是講到顏色,它自己就證明自己是那個顏色,並不需要一個顏色之中的顏色去證明它是那個顏色(有人解「色色」是粗色細色相待而成,但有點問題)。換言之如果對還需要其它的證明,那對就不是最高的標準。

 

依照這樣的定義,所以諸如吃虧就是佔便宜,行善可以上天堂、孩子是最大的資產、忍讓是一種修行通通是偽道德。可是關於愛呢?如果推廣康德的見解,愛就是因為愛本身,那所有愛以外的因素,顯然都不能証成愛。譬如我們不能說我們因為外表、興趣、個性或相處的時間而說明我們愛一個人。我們只能說我愛她,因為我愛她,或至少我愛她不是因為愛以外的原因。

台長: Sean Wang
人氣(306) | 回應(3)|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我 |
此分類下一篇:自以為很有反省能力
此分類上一篇:真善美

Orchid
去年在和一些朋友討論是否有無私的善行?因為我做志工他覺得我很善良,我說我做志工有我的原因,並不是無私,但也不是為了要讓人覺得我善良。

當做一件事想到道德的時候還能是純道德嗎? 就像善良的人應該不會意識到自已的善良,可是我懷疑這世上是不是真有這麼純粹的事,就像最後寫的,愛就是因為愛本身,除了在電影裡面可以幻想自已看到,我都一把年紀了還沒見過。
2011-07-03 23:58:57
版主回應
以前我的老師說本體論優先於倫理學,我想原因就是因為道德最後的理由必定是真實,因為宇宙「是」這樣所以「應該」這樣,而不是因為「應該」這樣所以宇宙「是」這樣。

至於純粹,如果它是某種接近物自體的東西,我覺得不僅這輩子無法見到,按照康德的見解人類永遠都無法知道。但是我們無法不相信它的存在,那正是一切喜悅與哀傷的根源。
2011-07-04 01:00:27
Orchid
讀他英文版的書感覺是在念英文...好多問題

說到康德對真正自由的定義,他舉了一個很悲慘的人,不自殺的原因是因為他想到他有活下去的責任。道德與否的動機是因為責任而做正確的事。但是這樣還算真正的自由/道德嗎?如果道德需要靠動機才做(即使動機是良善的),那這樣還算真的道德嗎? 如果那個老闆誠實的找錢是因為他想到這是他的責任,這樣和他想到他的名聲會壞掉有什麼差別?為什麼這是責任就是對的?

感覺愈可以解釋的東西其中更含有不純粹的內容,道德或是愛,這種人類比較高尚的情感,感覺解釋起來或是給他一個動機就low掉了~如果愛能解釋那還敢說是純粹的愛嗎?這種東西不該是純粹為自身而存在嗎?
2011-07-04 22:48:56
版主回應
我也聽的不大瞭,應該許多東西是邏輯式推出來的。每次講到這個部份,我就覺得很虛。
2011-07-06 20:39:50
Bruce
小弟看到這個部落格的文章水準很高,就來湊湊熱鬧,各位別介意啊。
我以為,康德的道德定義有兩個元素:無私與良知。問題在於,凡人光是要做到無私就極為困難了。無論是累積人脈的鄉愿,抑或愛子心切的慈母,當中往往不免出於私心。
換言之,真正的道德往往很少,例如德雷莎修女,從他的言談中,我以為,他行善愛人的動機是在為所當為,幾乎從未提到顯耀上帝之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例子太過極端,沒錯,真的很極端,畢竟世上沒有幾個德雷莎修女。
男女之間亦大抵如此,對情人好,往往是出於自己的想要和需要,而非單純的捨己為人。
就康德的論點自省,我還真是缺德。
2011-07-24 15:26:12
版主回應
我瞭解你的意思,但是通常人說極端的時候,即意味很難實現,而一種道德的原則如果很難實現,即意味著對世界沒有幫助。這很容易走向功利主義的邏輯。對康德而言,道德應該是超越於可實踐性、貼合人性常情這類事情。
2011-07-26 00:11: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