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27 23:39:45| 人氣3,6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五胡亂華與冰河時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誰在揮動上帝之鞭
文 黃章晉
載於《全球通》雜誌
  今年的雪災令我們看到了社會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不過,現代社會物質和技術力量的強大,對極端天氣的承受能力遠遠大過傳統農業社會。與今天的全球變暖不同,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上,曾出現過全球天氣變冷,平均氣溫降低一度,不但造成千百萬人的死亡,而且嚴重地改變了人類世界的版圖,從宏闊角度看,某種程度上,氣候是人類歷史進程中,一個最重要但又最不引人注目的驅動力。
  【冰雪災害與王朝更迭】
  本年這次罕見雪災受波及最南端,是粵北山區,但歷史上,熱帶的廣州亦曾發生過雪災,時在1245年,史載"大雪三日,積盈尺余,炎方所未有也。"那正是被稱為全球"小冰期"一個極端天氣的例子。
  今天氣象學家認為,始于中世紀止於19世紀末的"小冰期",與"正常"氣溫相比,通常情形下,氣溫只降低了1攝氏度,但對農業社會卻影響巨大,廣州大雪時,福州荔枝全部凍死,此前,因氣候變冷,江南的雙季稻已經消失,唐朝時,陝西本地曾大面積培育柑桔,但到了13世紀,不但陝西柑桔消失,而且出產皇室專門享用柑桔的出產地江西,已經不產柑桔了。同時,中國傳統紡織原料桑樹的生長北線,向南方退縮了2個緯度,棉花在中國的大面積推廣和最終替代了桑麻,最重要的原因是氣候變冷。
  與全球變暖相似,全球變冷同樣伴隨著頻繁而劇烈的極端氣候,在靠天吃飯的時代,極端氣候譬如旱災澇災,導致的社會震盪要遠遠大於今天。唐朝的滅亡,通常的說法是統治者的腐敗造成大饑荒,最後黃巢起義摧毀了這個曾強盛一時的王朝。但據當代研究表明,發生農民大起9世紀,近百年的降雨量都低於正常年份,應當說,是持續的乾旱直接導致了普遍的大饑荒和空前規模的流民,天氣造就了黃巢。
  推翻元朝的朱元璋更是饑民的典型,雖蒙元統治之殘暴與腐朽異乎往代,但元末水旱交替黃河改道,短短的元朝所經歷的時間基本沒有友好天氣,從忽必烈登基始,元朝官方歷史記載的賑災頻率就不斷加大,不難想像當時氣候的惡劣。誰能想像得到,江南魚米之鄉的太湖竟在十四世紀幾度冰凍數尺,在奇寒的極端氣候下,許多南方的樹種都被凍死,我們親見了今年冰災在南方造成的巨大損失,不難想像當時小冰期最盛時期對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打擊有多麼巨大。
  接下來,明末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其實天氣的原因來得遠比明王朝的腐朽更直接。導致明王朝滅亡的兩大因素,一是女真在遼東的興起,一是農民起義,兩者的直接原因都是"小冰期"進入了一個最寒冷的階段。
  十七世紀也許是歷史上東北亞地區極端氣候最嚴重的時代,華北的空前旱災從1627年持續到1652年,即便是再開明的王朝恐怕也架不住如此長期的大饑荒,何況腐朽的晚明。而此前遼東戰事不但耗空了明廷而且幾乎徵用了全社會的壯丁。
  而女真的興起亦肇始於天氣寒冷導致部落之間的劇烈征伐。滿清興兵犯明的一個理由就是要求女真部落退出柴河、三岔、撫安的農耕區,蓋當時氣候原因,女真社會經濟生活已極度脆弱。一個側證亦可資當時氣候變遷的影響。--當時剛剛統一各部落並入侵過朝鮮半島的滿清,屢屢以嚴厲手段懲罰越境採集人參的朝鮮山民,甚至遣使斥責朝鮮國王。雖被殺山民的頭顱在國境線上示眾,但朝鮮山民越境采參卻屢禁不止,因為當時臨近遼東的朝鮮北方幾個道,因為嚴寒,幾乎已無法以農事為生,只能犯險越境采參。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兩大動力來源,一為農民起義,一為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兩者都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
  【是兼併土地造成大量遊民嗎?】
  土地是否該私有化,在中國,依然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也許是中國歷史太長,可供吸取的教訓太多,否則,何以仿效中國改革的後期之秀越南,沒有什麼爭論早早就實行了土地的私有化。
  反對土地私有化的一派認為,土地私有化,會迅速造成土地兼併導致大量失地遊民,使社會急劇貧富分化。不過,他們橫向比較喜歡舉例的南美和印度,其實土地集中和大量城市貧民的原因,完全與土地自由交易完全無關,是殖民統治時大規模圈地的歷史遺產。
  不過,畢竟中國去過印度和拉美去的人少,中國人普遍將土地私有化與土地兼併直接聯繫起來的觀念,其實來自中國歷史,更確切地說,是歷史教科書將這一觀念灌輸給了每一個中國人。
  中國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在自由交易的小土地私有制下,最終會出現土地被不斷兼併的趨勢,到了一定階段,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流離失所,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最終就會爆發導致王朝覆滅的農民起義。而每個新王朝建立後,又會重新分配土地,然後循環往復。中國歷史王朝更迭治亂迴圈就是這麼一回事。
  不過,歷史研究的實證卻與上述說法有異。美籍史學家趙岡的《中國土地制度史》通過文獻收集整理發現,自宋至民國,小土地私有制下的中國,土地分配的基尼係數長期穩定,並不存在週期性的不斷增大然後又重新開始的迴圈。如果一定要說存在什麼規律,那麼只能說這個基尼係數是在非常緩慢的下降而非不斷上升的。
  原因很簡單,即便存在土地不斷兼併的趨勢,由於中國並不存在長子繼承制,一代人好不容易兼併的土地到了下一代又會被分散,而且,如果土地寶貴,又有多少人會輕易出售?
  可見土地自由交易導致兼併之說,無論邏輯還是實證都難以自足。不過,歷史上週期性出現大規模的流民卻是事實,既非兼併所致,原因何在?
  細究歷史,其實與流民大量出現相伴的,是大量土地被拋荒,這些土地事實上並未被周圍的鄰居乘機兼併,因為這往往是一地的集體行為。農民拋荒的直接原因是無法承受沉重的稅賦,種田已如此不合算,還不若去拋棄田產離開家園去當流民。
  一般而言,史家將農民不堪稅賦沉重的原因歸結官府的橫徵暴斂,但在強調官府不恤民情時,會言及此時自然災害已導致農民顆粒無收。當然,強調自然災害有為官方卸責嫌疑,是政治不正確。不過,歷史上出現大規模拋荒,時間上卻恰與氣候史上持續災荒年歲重合。
  典型如明末李自成起義。按照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統計,十三世紀至二十世紀期間,最冷的一個世紀是十七世紀。而小冰期寒冷的冬季分別出現在如下時段: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間,而相對溫暖的冬季則分別出現在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
  如若有心,讀者自可對照此組資料看看中國歷史,是否與治亂迴圈有某種契合性。那麼,是誰造成了大規模的遊民,是土地兼併麼?
  【阿提拉與五胡亂華】
  不少中國年輕人看到歐洲人描述匈奴驚恐萬狀的文字,會感覺特別爽,無他,羅馬人打不過日爾曼蠻族,日爾曼蠻族打不過匈奴人,而匈奴人出現在歐洲,是被我大漢朝從東方趕跑的。當年與北匈奴最後一仗將其逐出中國歷史的漢校尉陳湯,奏摺中"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句,歷史上並不著名,到了當代,因北匈奴餘部在歐洲肆虐一節而令多少人熱血沸騰,咱們中國人曾多麼牛逼呵。
  蠻族入侵羅馬帝國的狂潮,通常被簡化為,比哥特人更野蠻兇殘的匈奴人突然出現,迫使哥特人瘋狂地向羅馬帝國境內遷移。到了那些有"我漢帝國比羅馬帝國更強大"心結的人那裏,就更簡化為匈奴人入侵歐洲的根本動力源是漢朝的赫赫武功,是我大漢帝國的軍事成就導致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
  但醉心於此的人往往忘了,以赫赫武功間接推動歐洲民族大遷移的中華帝國,此時又身處何境?中國王朝史上,此時正是兩晉時期,歷史教材通常簡略到令一般人只有個模糊不清的民族大融合的印象。而事實是,赫赫武功的中華帝國的心臟地區,早在阿提拉之前的一個多世紀就被遊牧民族入侵的浪潮淹沒了。
  入侵歐洲,導致日爾曼蠻族大逃亡最終衝垮了羅馬帝國的匈人,是否是中國人趕跑的北匈奴,學界並無定論。最重要的問題是,當阿提拉匈奴驅動著日爾曼蠻族橫掃歐洲時,中國整個北方早已成北方遊牧民族的天下。這就是歷史上漢族人遭遇空前浩劫的"五胡亂華"。當南遷依附中原的匈奴人在劉淵率領下突然造反,揭開胡人第一次在中原稱帝的序幕時,入侵歐洲的匈奴人此時還沒有沖出亞歐草原的最西端。
  正統中國史書將"五胡亂華"的直接原因歸結為西晉的"八王之亂",似乎是內亂如真空般源源不斷地將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吸入中原。如果留意,西晉內附的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叛亂,在司馬炎統一中國之前就出現了。"八王之亂"不過是提前給了不斷南下的遊牧民族一個江山易主的機會。
  --就是說,曾屢次重創北方蠻族的羅馬帝國和中華帝國,幾乎同一時期被蠻族入侵的浪潮淹沒。這一民族大遷移狂潮在有文明史以來可謂史無前例。在中國北方,今天有專家統計,"五胡亂華"時期,華北地區北方各遊牧民族遷入後發展繁育的總數高達700-800萬人,長期戰爭導致北方漢族大量減員,黃河流域的漢族人口甚至少於南下的遊牧民族。
  "五胡亂華"與中國兩千多來任何一次遊牧民族入侵不同,它不是一個統一的草原民族的軍事入侵,而是各遊牧民族集體大規模南遷,"五胡亂華"這個名稱就清楚地表明瞭其獨特的性質。不過,在自然科學不發達的時代,人們不曾也很難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情形,如果結合東西方歷史會發現,蠻族大規模向南遷徙幾乎同時在東西方世界出現。
  
   【誰手中握著"上帝之鞭"】
  遊牧民族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在東西方進行大規模的入侵和遷徙?
  氣象學能很好地解釋這一切:西元四世紀到五世紀全球氣候變冷,而整個亞歐大陸的腹心地區--亞歐大草原不但嚴寒而且乾旱,森林南移,原來居住在亞歐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只能集體向更溫暖的農耕地區遷移。
  在歐洲,文明人的羅馬帝國境內,蠻族人口迅速居於多數,今天世界最富裕發達的西歐國家,除義大利和法國南部的居民外,幾乎全部是蠻族的後代。狹小而地形複雜的西歐容不下如此規模的蠻族移民,蠻族中的一支汪達爾人乾脆橫渡地中海,在北非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匈奴人對哥特等諸蠻族並斬盡殺絕,所以,氣候導致原深居內陸和北方的蠻族無法在變得寒冷的故鄉生存,才是他們大規模遷移的最根本動力。阿提拉匈奴人對其他民族的恐怖力量,只是一種被放大的歷史傳說,若以兇殘論,"五胡亂華"時期羯族石氏建立的趙國政權(史稱後趙)的殘暴,在東西方民族史上都屬空前絕後。
  當時的羅馬人記載,從沒見過那麼多以前不知其名的寒冷地區的蠻族,也沒見過這麼方便野蠻民族的天氣,--草原深處的蠻族騎兵直接越過黑海冰面,--沒有任何天塹可以阻擋蠻族人的騎兵--史上不曾有過的整個多瑙河河面都結冰的情形出現了,甚至溫暖的台伯河也結冰了。
  從竺可楨的歷史氣象資料研究上不難發現,極端氣候與中原內亂和遊牧民族入侵在時間上幾乎完全吻合。現代氣象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進入文明後出現的幾次寒冷時期,其氣候的變遷過程大多數是從東亞開始次第波及到西歐的。竺可楨通過對比同緯度的日本與中國的氣象文獻資料發現,日本嚴寒的開始和結束比中國要早四分之一個世紀。
  歐亞大陸的嚴寒由東向西蔓延,而歐亞大草原的暴力之源亦恰在其最東端的大興安嶺森林。舉凡在中原立足建立王朝者,莫不源自東北草原: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洲,而源頭自西北的匈奴、突厥等部則不但不曾入主中原,且無一例外均受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擠壓而西向發展。
  三世紀出現的寒冷氣候,在中國的頂點是西元280-289年,西元289年,晉武帝司馬炎授劉淵匈奴北部都尉,10年後,劉淵反叛。匈奴北部都尉這個官職說明,北方當時湧入的北方遊牧人已多到難於"正常吸收"了。
  可能這樣用氣象學的資料來分析歷史,會令充滿英雄史詩和偶然性因素的歷史變得如此乏味,歷史在匈奴人身上的偶然性僅僅在於,征服者的名字叫露加還是阿提拉。
  阿提拉被稱為是懲罰歐洲諸民族的"上帝之鞭",如果他是那根鞭子,握著鞭子的那只手,就是我們在漫長歷史上從來不曾留意過的氣候。讀到這裏,也許你會說,最早稱草原民族為"自然之子"的人,恐怕絕對想不到自己的話是多麼的英明。
   【為天氣驅動的"一代天驕"】
  綜合看,氣候對中世紀歐亞大陸最友好的時代,是七世紀到十二世紀初,此時,正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唐宋時期。初唐時,歐亞草原出現了版圖空前龐大的突厥帝國,但突厥帝國在與隋、唐爭雄中連續敗北,巨大的突厥帝國何以對中原的威脅竟不若後來小小的契丹、女真和蒙古?其實不難回答,突厥帝國從來就不曾有南下之心,就如歷史上的匈奴,只是犯邊抄掠,即使中原戰亂亦從不曾圖謀入主中原。
  防範遊牧民族的入侵,恐怕沒有一個文明會比中原王朝更有經驗更殫精竭慮,因為中國是古代文明中受遊牧民族入侵威脅最大的文明,遊牧民族生活的歐亞大草原的風暴核心,正是中國正北方的蒙古高原。相比農耕民族,遊牧民族的經濟生態則更為脆弱。一旦出現寒冷和乾旱天氣,蒙古草原上就一定會誕生一位偉大的可汗。這時,萬里長城也無法阻擋遊牧民族的南下了。
  不錯,天之驕子成吉思汗的興起,只是氣候變冷的緣故。
  蒙元的興起,是始於十二世紀的寒冷氣候導致遊牧民族入侵浪潮的第二波,上一波,宋人眼中的野蠻人契丹,突然被更野蠻的女真人攻滅,極短的時間裏,這種戲劇性場面再次出現。
  今人解讀遼亡于金,金亡於元,是因為被滅亡者入主中原後迅速漢化,戰鬥力急劇衰落的原因。相對更野蠻的入侵者,此說也許不錯,但就橫向比較而言,遼、金被迅速毀滅之時,豈可以喪失戰鬥力言之。
  譬如契丹,餘部流亡中亞建立西遼政權後,迅速擊敗周圍突厥語國家,即便曾在西方大敗拜占庭帝國的塞爾柱突厥,亦於1141年被西遼擊敗,其勢力被逐出中亞的阿姆河地區,後遂全力西侵。至於金,聯蒙古滅金的宋竟然被腹背受敵的金連續擊敗。
  或少有人知,金曾在秦漢長城以北數百公里遠的地方修造了一條中國最北的長城,此時距金滅契丹不久,國力正盛,為防止蒙古興起,時不時侵入草原蒙古諸部進行武力減丁,奈何騷擾入侵的蒙古人依然洶湧而來。背後的動力與女真人在契丹身後興起完全一致。
  十世紀是氣候轉暖時期,大利北方遊牧民族人口增長,但到了十二世紀,氣候變冷,東北亞寒冷地區一個比一個更野蠻的民族相繼從草原和森林深處被寒冷的皮鞭抽打驅趕。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始,其一連竄的對外征伐的赫赫武功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對象,少有人留意,在蒙古國瘋狂對外征伐的同時,蒙古高原正遭受一連竄罕見的自然災害。
  --在拔都西征歐洲的1240年,蒙古草原因乾旱而野草自燃,史稱"牛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在蒙古人入侵中東和中原時,正是草原上受災的遊牧人大規模南下之時,元史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至滅宋,北方草原地區被迫南下的貧民數量高達近九十萬戶。
  不少人遺憾,西征歐洲一路所向無敵的蒙古兵,1242年因窩闊台病死撤回而未盡全功。再度西征會如何?這為古代軍事史愛好者提供了極多的想像和計算空間。不過,人算不如天算。自後,蒙古人轉而直接南下征服南宋,原因其實很簡單,此時氣候之寒冷,北方草原生活已如此艱難,使得循舊路再度西征已變得不太可能。
  毛詞曾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如上分析,其實"天驕"亦可解讀為,一切征伐僅僅為天氣驅動而已。
  有必要補充強調:並非所有蠻族入侵都是在寒冷時期。對從無遊牧民族入侵之憂的西歐人來說,東亞人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他們最恐怖的記憶來臨--維京海盜的入侵,這些比草原民族更野蠻的人,搶遍了西歐靠近水邊的民族,因為氣候的轉暖,他們甚至可以乘船橫貫整個東歐南下到希臘搶劫。借著小暖期,這些海盜的擴張也達到極限,他們南臨紅海,東抵巴格達,甚至先於哥倫布五百年登陸北美。
  等到嚴寒氣候蒙古人登上歷史舞臺時,遠離維京本土的那些北方定居點,維京居民全部都沒有生存下來。
  【這次是人類在揮動上帝之鞭】
  亞歐大陸風暴之源的蒙古板塊,是推動各民族不斷向四周擴散的動力,至十三世紀,造成中國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北方。其實,民族板塊移動的並不僅止於直接與遊牧民族相鄰的定居民族,先秦時期,居住在長江以南和珠江流域的百越和苗人,就以蒙古板塊為中心不斷外移,今天,中南半島各國的民族,其祖先幾乎都來自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西方社會到十七世紀,因為軍事體制變革和熱兵器的裝備,遊牧民族已不再是威脅,當中國人再度遭遇全境被遊牧民族征服之苦時,只要一小隊俄羅斯軍隊就可以不斷向東一個接一個地征服遊牧民族。
  風水輪流轉,曾遭蒙古人數百年統治之恥的俄羅斯人,極端寒冷氣候成了保護神,因為威脅它的敵人開始來自西方,十七世紀瑞典人的入侵、十九世紀拿破崙的入侵,1941年納粹德國的入侵,在最緊要關頭,突如其來的空前寒冷都兇狠地詛咒了俄羅斯的敵人,否則,世界地圖又會與今天大不一樣。
  近五百年來,十九世紀是寒冷程度僅次於十七世紀的時期,氣候最惡劣的1840-1890年間,中國從南到北遍及內戰烽火,從天平天國起事到左宗棠最後平定回疆,中國損失人口在5000萬至1億人,比二戰的死亡人數還多。如果沒有引入西方世界的新式武器,或許戰亂將一直蔓延到王朝的更迭。
  對科技發達的西方國家來說,同期的氣候變遷對其社會的震盪幾乎已可忽略不計,因為工業文明和現代國家組織,已使人類掌握了擁有抵抗氣候變化的有力武器。
  十九世紀末開始,全球氣候轉暖,但這次人類迎來的也許不是一個氣候的黃金時代,因為短短一個世紀,人類掌握的力量對天氣的影響,已經明顯超越了自然的力量。
  現在,人類社會面臨的威脅不再是老天賜予的寒冷,而是人類自身活動帶來的全球變暖,相比以往在氣候自然變遷面前遭遇的巨大苦難,今年中國南方的冰雪之災可謂毛毛雨,但是,目前全球轉暖的趨勢卻呈明顯的加劇趨勢。
  固然,人類社會進入今天,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早已是互利共生關係而非生死競爭關係,但全球變暖對人類社會最大的威脅並非極端氣候,而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它或將再次改變一些國家的版圖,不是戰爭,而是海水淹沒各國最富庶的沿海都市,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驗。
  這一次,上帝之鞭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人類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麼?我是個樂觀主義者。

文章轉引自:

http://tbmhx.blog.163.com/blog/static/262912820082271111489/

台長: Sean Wang
人氣(3,65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中國史 |
此分類下一篇:推薦書─捷克‧魏澤福,《成吉思汗》
此分類上一篇:推薦書─劉邦大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