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17 13:35:26| 人氣2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錄)為什麼古代中國欠缺向海外擴張的動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什麼古代中國欠缺向海外擴張的動力:

論中國史研究中的刻板印象(一)

在一分通訊性質的期刊上看到一個研討會報告的題目:「為什麼古代中國欠缺向海外擴張的動力」,報告者是一位有分量的知名學者。想必其報告十分精彩。我不知道其意見為何,但容我藉題發揮,批判這個問題本身是一個中國史研究的刻板印象。只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不涉及對該文的評論。

問題的關鍵是研究者將「中國」視為一個單一、整合且向心的整體。這個觀點扭曲了中國史的諸多事實。「中國不向海外擴張」是一個傳統中國王朝的正統論述下所衍申的認識。它是一個正統觀下的應然,而不是實然。作為一個論述,它的確有事實層面。但這些事實的意義卻需仔細甄辨。

歷史研究必須重視歷史中的行動者的主觀意志與其存在的客觀脈絡。人是活在特定的歷史脈絡中,個別的人或許可以在思想上超越其所存在的環境,但集體的人必受環境制約。以「向海外發展」而言,一個在客觀上不臨海地區的人民,自然不會向海外發展。我們不會去問「為什麼歷史上的阿富汗欠缺海外擴張的動力」。同樣的,若問題是:「為什麼渭河河谷的居民不向海外擴張?」也是無效的問題,也是沒有意義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航海技術也是另一個客觀的條件。歷史研究不應將客觀的制約當成是歷史上的行動者的主觀意願。如我們去推論「中國人欠缺海外冒險的精神」。

我們若從行動者的主觀面來問這個問題,可以分作二個部分。一是國家政策面是否鼓勵海外事業。若所謂中國古代是指十世紀以前,則此時的中國王權,以皇帝制度為代表,是一個「農業王權」,故不會去規畫海洋事業。我也稱之為「周禮國家」,其政策強調官僚支配農民的「以農立國」。我們也要留意,積極扶植農業、農村與農民,並不必然表示會在政治上打壓人民從事海上的事業。

另一方面,「農業王權」與「立農立國」是統治者意志與政策的主觀面,是歷史的表象,不表示社會的實態。今天應認真考察,且當成是未知的課題的是:中國沿海地區的人民是否從事海外的貿易與移民。其答案當然須細緻的辯論,但目前的研究成果都足以告訴我們,中國史上有一個「東亞海域世界」。歷史上的中國東岸沿海居民參與了這個海域世界的經營。這片大海是他們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包括移民、貿易、海盜、與信仰圈等。

中國史研究過度強調「中原向心」與「大陸中國」的歷史表象,忽略了在「大一統」表象下的各地域社會的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向海洋發展被中原史家所忽略。如古代以來與太平洋西岸各島居民的聯繫,這些居民作為一種海民,而被中國視為異類,曾被中國史書稱為「倭人」。有學者提「海國中國」或「海域中國」的概念。這些學理主要運用在近世以來的中國,主要探討華南地區與東南亞的關係。但在探討古中國時,也應注意多元政治、文化與經濟系統的自主發展,「海域中國」也存在於東岸的區域。

從我的認知而言,古代中國也向海外發展,至於你問我是否「積極」,這要看我們持什麼觀點,以及跟誰與何時代互相比較。古代朝鮮半島的中國移民是一例。你若質疑他們是從陸路而來,不算「海外移民」,那麼日本古代的「渡來人」則無疑是渡海而來的,其中包括了今天觀念下的中國人。只不過,「中國移民」的概念用在這些例子上,恐怕不適當。這是我們用近代以來的民族國家概念去推論歷史上有「中國人」的存在。更符合歷史實態的概念是大的地域及其人民分類概念。如先秦以來,今天中國的河北、遼東半島是燕國所在,是一個政治、文化地域。其後移入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的所謂中國人,是這一類的「燕人」。近世以來的所謂「唐人」更遍布東南亞,其後更遠渡重洋到歐洲、北美洲。這類「唐人」是中國南方沿海之人,也不宜等同於中國人。2007/03/04

文章轉引自甘懷真歷史教學與研究網站
http://homepage.ntu.edu.tw/~kan/note/960304aboard.html

台長: Sean Wang
人氣(2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中國史 |
此分類下一篇:推薦讀物─北京法源寺
此分類上一篇:推薦讀物:汴京殘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