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7-06 23:44:19| 人氣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三)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18-a14_063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第 63集~由  正元老師開示: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三)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跟大家介紹「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三)。上一集我們提到 釋迦世尊成佛以後,還要走了兩、三百里的路去鹿野苑度五比丘,所以為了利益眾生,佛並不是只坐在那裡給人家供養的。成佛以後,尙且還要這樣辛苦地利樂眾生,何況我們距離成佛都還很遙遠!既然還沒成佛,我們更要精進地修布施行。因為成佛需要很多很多的福德資糧,福德資糧不具足就沒有辦法成佛,所以在修精進門的時候,要精進地修種種善行,並且心不可以懈怠,心不可以退失。

      什麼是懈怠?比如修布施行,作過一、兩個月以後,就覺得我每天去作義工都累死了!心裡面想著:「很累!很累!我應該減少出去作義工的次數,多休息。」這個想要多休息,就是懈怠。假使是出去救濟貧窮眾生,心裡面想:「每天爲了救濟貧窮眾生,又是調查,又是送錢、送米等等,好累!好累!」就是懈怠了。有時候就說:「下一週換你去吧,我想休息休息!」這就叫作懈怠。甚至後來心裡面想:「我不要再作了!」這就是懈怠而退轉了。如果修種種善行,而且心不懈怠、心不退失,那就是修善法的精進。

      【當念過去無數劫來,為求世間貪欲境界、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畢竟無有少分滋味。】(《大乘起信論》卷2)這是說:應該在行布施的時候,或者布施前,或者布施後,想想自己從過去的無數劫以來,為求世間貪欲的境界,所以虛妄地受到許多身體上的大苦和精神上的大苦,歸根究柢,到最後,其實並沒有一點點的滋味可得。譬如說一神教的《聖經》講:你們要是篤信上帝的話,你們就要修種種善行,死後就可以出生到我的天國來當我的奴僕,享受一切快樂的五欲境界。為了想要到天國去享受欲界天的五欲快樂,所以就去修種種善行;修到後來,死後上天國去了,去當上帝的奴僕而享受五欲。可是出生到欲界天去享福過後,還是得要回到人間來受苦惱,或者甚至是下墮三惡道而不能回到人間當人。在欲界天將要捨報的時候,會有五衰相現,心裡面又懊惱起來說:「原來我努力地行善,求生天堂,説是永生不死,原來是騙人的,原來這是不究竟的。當初爲了貪求這欲界天的境界,所以冤枉受了很多的苦;如今這欲界天的境界也享受過了,還是無常!以前所享受的那些快樂,現在都要消失了。」當他們這樣懊惱地思惟,實在畢竟無有少分滋味可說!

      這是修善行,還算是好的。如果是造作惡業,誹謗三寶,破壞正法,目的只是為了這一世的名聲和利養,因為自己的法跟人家證悟的人不一樣,人家說離念靈知心只是意識,屬於常見外道,心裡就想:「我原來是開悟聖者的身分,因爲平實導師出來説法而消失了,現在變成沒有悟了,眞是受不了。」為了面子與名聞利養就去誹謗證悟的人。誹謗的結果,接下來就是「虛受一切身心大苦」。

      為什麼叫作虛受呢?當那些謗佛、謗法的人,在地獄中受大苦的時候,又苦又後悔,後悔死前沒有好好地作各種滅罪的正行,那時心裡面可眞的是五味雜陳呢!那時心裡面才會後悔說:「我當初在人間時,爲什麼要爲了一世的名聞利養去誹謗人家呢?」因為後來生起這一念善心,所以業漸漸地轉輕了,漸漸轉生到苦受較輕的地獄,再漸漸轉生到餓鬼道,然後是畜生道,最後才又回到人間來,那眞的是痛苦!所以,「畢竟無有少分滋味可說」。所以造作惡業的目的只是追求一世中短暫的快樂;一世的短暫快樂很快就過去了,因為樂受總是很快就過去了,而苦受則往往會變得很長,結果就是要受未來世的種種痛苦,沒有辦法免除掉。可是當他百餘劫受苦過後,苦受也是一樣不存在了,那時候也是覺得往昔無量世的苦受,其實也是「畢竟無有少分滋味」可說。

      「為令未來遠離此苦」,為了使未來世能夠遠離這些輪迴之苦。因為在輪迴的身心大苦中,能夠當人還算是不錯的,如果要是當被人家放生的魚,那可就不好過了!就算是人家養殖場養出來的魚,正要被放生之前,還得要待在很少的水裡面跟別的魚擠在一起,還要搶著浮出水面,看能不能吸到一口空氣,那也是很辛苦的事。到放生以後,也還不曉得是要吃別的魚?還是被別的魚吃掉?都還不知道。但是,不管吃別人或是被別人吃掉,也都是無常而會過去的,所以這些苦受,從長時間看來也都是虛受種種的身心大苦。所以能夠當人,已經算是好的了。但是,佛弟子為了想要自己離種種身心大苦,也為了想要讓眾生遠離種種未來世的身心大苦,所以修菩薩行的人,應該要精進地、不生懈怠地發起大悲心,來利益一切眾生。

      說到這裡,如果是一般人,不瞭解眞正佛法的人,他們會說:「我不去學佛,反正不論去到哪個寺院,若不是要作義工,就是要捐錢,都是騙我付出體力,付出時間,付出金錢。又得不到眞正的解脱,也得不到世間法上的利益,説是爲我好,其實都是空談。」所以他們不信布施的因果。眞正的菩薩就不一樣了,他知道佛法的道理:我去利益眾生是爲我自己好;布施眾生財物,也是爲我自己來世好;供養三寶,來世有大福德,也是爲我自己好。有智慧的人甚至反過來想:感謝眾生有機會讓我去種福田。這才是眞正學佛的人,能深信因果的人。如果你去極樂世界要種福田,那可就很困難了!因為沒有眾生可以讓你種福田,你只能種十方諸佛的福田。可是到十方世界向諸佛種福田,大部分還是 阿彌陀佛的功德,不是自己的功德;因為你只是靠祂的力量,承接極樂世界的種種妙花,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那些妙花是 阿彌陀佛的,去諸佛世界的神力也是 阿彌陀佛的,所以大部分的功德還是 阿彌陀佛的。但是在這裡,你可以純粹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利益眾生,去修集福德、累積功德。

      這裡到處有福田可以種,不怕沒有福田可以種;你想要種的福田,既有功德田,也有貧窮田,還有報恩田,到處都有福田可以種。可是去到極樂世界時,您想要種報恩田,要怎麼種呢?你沒辦法種那個福田的。您想要供養 阿彌陀佛,那你拿什麼來供養呢?拿 阿彌陀佛化現的東西來供養祂嗎?所以沒辦法種福田。你去到那邊見到了 觀世音菩薩,心裡面想要供養 觀世音菩薩,結果你還是拿 阿彌陀佛的東西來供養 觀世音菩薩,請問:你能種什麼報恩田呢?沒有機會的。但是在這裡,福田是很多的:三寶是你的功德田、報恩田,父母是你的報恩田,師長是你的報恩田,根本上師是你的報恩田、功德田,眾生則是你的貧窮田、報恩田。因為這裡到處都有你的累世父母,對三寶與師長不也是時時可以用自己的財物來供養嗎?所以到處都有福田可以種,所以還得真心地感謝眾生可以作福田讓我們行布施。

      如果有人來向你化緣說:「現在景氣這麼差,你就隨力、隨緣,多多少少護持一些吧!」你可別起煩惱。假使沒有力量,就布施少一點;有力量的話,就布施多一點,不管他是什麼對象,除非是破壞正法的道場。這就是說,你在這裡修集福德的機會很多,去到純淨世界時,種福田的機會就很少了;所以去到極樂世界之前,應該要把握機會多種福田。所以有的菩薩很有智慧,在極樂世界待過一段時間以後,知道娑婆世界修集福德很快,就去跟 阿彌陀佛禀告說:現在他自己有能力了,應該去娑婆世界利益眾生、修集福德了!所以他就回來了。因為他在極樂世界種福田,很難修集福德。如果在那邊所修的慧學已經可以了,阿彌陀佛會告訴你:「不要留在我這邊了,快去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到處有福田讓你種,你可以到處修集福德,快速累積你成佛的資糧。」你聽了難道還不信嗎?有智慧的人當然要相信。

      所以,地上菩薩在那邊滿足了八地心的時候,要趕快回來這邊修集福德。你如果修到了八地心,想要種福田是很容易的,就算是有眾生每天來向你化緣,也都是沒有關係,因為你於相於土都能自在,可以隨意變現;你起作意就可以立即變現金銀錢財、飲食、衣物,不必像七地菩薩起作意之後,還要再作加行才能變現。未到八地以前,雖然生起了大悲心來利益眾生,但卻是有侷限的;八地菩薩利益眾生,則是沒有限制的,從天界有情到地獄有情,只要和他有緣,他就能幫忙;八地菩薩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利益眾生,不必靠任何人的福德與力量,這就是他已經得到的大功德。但是這樣精進去作,不外乎十善業;在這十善業上面不但要廣修,而且還要精修十善業中的最重業。十善業中的最重業就是把十惡業的最重業顛倒過來,所以八地菩薩對父母講話絕對不會惡聲惡氣,他對師長講話也絕對不會心存輕蔑;他一定很恭敬地對待師長,很尊敬他以前的師長,乃至對於世間的眾生也都有慈悲喜捨的善心,這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因為他把隨煩惱都斷盡了,也已經都可以任運地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了;所知障的無明隨眠也斷除了很多,所以這樣的大菩薩,絕對不會用下巴看人,絕對不會對任何人生起輕視的心,他一定是很親切、很親切的人。

      證量越高的菩薩越謙和,你們看《維摩詰經》的記載不正是這樣的示現?維摩詰居士是等覺大菩薩,但是卻為了利益二乘聲聞作法布施,想要把大乘甚深微妙法布施給阿羅漢,還得要向沒有進入別教七住位的阿羅漢先頂禮,先讓他們生起歡喜心,然後才說法,可以說慢心早就除盡了;雖然他破斥阿羅漢,說他們所說的法都不如法,破斥得很嚴厲,但那是法義的辨正,與慢心無關。在一般人看來,這不是很顛倒嗎?因為阿羅漢迴小向大的時候,最多不過是別教中的六住滿心,只是證得能取所取空,仍然沒有明心,進不了七住位;即使明心而進入了七住位,還得要經歷八住、九住、十住,再經歷十行、十迴向、十地,然後才到等覺位,那是還要修多久才能到呢?那是將近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可想而知,他們的層次真是差太遠了!可是 維摩詰就因為大悲心的關係,他就一個一個的去找每位阿羅漢,遇見了就先跟他們頂禮;頂禮完,阿羅漢有歡喜心,就不會轉身就離去了,然後再跟他們說法,要他們迴小向大。這才是大菩薩的方便行、無慢行。

      為什麼等覺菩薩修行層次這麼高,身段卻這麼低呢?那些阿羅漢們迴小向大時,最多只不過是六住菩薩而已,卻沒有一個人肯向 維摩詰大士回禮,更不用說是主動頂禮他了。那些阿羅漢們個個都怕見 維摩詰大士,知道他的證量太高了,但是卻沒有人願意去禮拜他;因為他們心中有慢,認為自己是世間福田,三界一切人天都應當供養他們;又認為自己是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維摩詰也不能自外於佛弟子的身分,而阿羅漢是三寶之一,所以他們見了所有的大菩薩,都不禮拜的。他們不知道 維摩詰大士正是僧寶中最尊貴的人,都只是在他所穿著的居士白衣表相上面來看;所以反而是高高在上的等覺菩薩,低下心來禮拜他們。但是大菩薩這樣作,究竟是在作什麼呢?這其實正是他的精進行,他要把最後一分的我執習氣種子,要把隨煩惱跟煩惱障最微細的習氣種子隨眠(已經細到不能再細的習氣種子隨眠)都斷盡,還要經歷種種世人作不到的卑賤行來修除斷盡,才能成為究竟佛,所以他們的身段才會那麼低。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