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5031802
中國網 公益中國 公益人物訪談 何正珍老師
主持人:2014年我們共同經歷了悲喜,共同經歷了歡樂,每一件事情在我們心中,都會有
很深的烙印,無論是開心的還是快樂的;那麼在歲末之際呢,我
們都會回首過往,以示警醒!有人說:「人自省吾身,能夠得以提高和改進。」那麼在2014年的年尾,我們哪些事情給我們心靈留下了很深的震撼?哪些事情在
2015年又得到改進呢?那今天在我們的新年特別節目當中,我們請來了台灣正覺教育基金會,以及台灣正覺同修會的親教師團們,和我們共同一起淨化心靈,迎接2015年。我們歡迎各位老師的光臨!您好!
董事長與親教師們:您好!
主持人:首先,坐在我這邊的呢,是來自台灣正覺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張公僕先生,我們歡迎!
董事長:謝謝!大家好!
主持人:那首先我想請張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正覺同修會是什麼樣的一個組織?那如何弘揚佛法?它是什麼時候成立的?讓我們詳細的瞭解一下。
董事長:好的,主持人!首先要談到正覺同修會的緣起。平實導師在90年,他明心見性以後,發起了往昔的般若跟種智的智慧,這時候他眼見現今的佛教界,表相佛法很興盛,還有一些附佛法的外道很猖獗。那平實導師就不忍我們眾生被誤導,然後於長夜生死中流轉,所以他這個時候就開始努力的寫書,然後在弘揚這個正確的佛法,
非常努力的在作這個事情。那他自己把名利看得非常非常淡,他也根本就跟名利不沾身,所以他就想把這個法怎麼樣來傳,希望找到人能夠來擔起這個任務,找一些
名望大的大師;可是呢,卻沒有人能夠擔這樣的任務。而不得已,後來在97年的時候,應同修們的要求,才正式的成立了同修會,這是簡單地說它的一個緣起。那正覺同修會它是一個開放性的一個社團,歡迎所有想要學的人來修學,而且是完全免費的;弘揚的主要是 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以及 玄奘法師當初不畏生死到印度去求法,貫通了三乘菩提以後,帶回到我們中國來他終生(在他的餘生)努力弘傳的如來藏的妙法。我們正覺同修會,除了弘揚如來藏妙法以外,我們在教學體系上是採用了這個〔真實能修能證的方法〕,就是在我們唐宋時期的這種禪淨雙修這樣的一個〔修證方法〕,我們來實際的實踐。那麼,我們目前已經在台灣(像是台灣主要都會區),包括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都設立了講堂,也在美國(洛杉磯)、香港也設立了講堂。我們正覺同修會的教學體系是採用禪、淨來修學,來實際地實踐,以實證、實修為主。目前我們在台灣的主要都會區,包括像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還有在美國(洛杉磯)、香港,都設了講堂,來廣泛地弘揚這個如來藏的妙法,以上是簡單的作一個介紹。
主持人:那我們正覺同修會是如何來弘揚 玄奘法師取的法呢?
何老師:以 玄奘法師取的這個法來說,我們最先要瞭解到底什麼是佛法?
主持人:嗯!那就提到佛法的精髓了喔!
何老師:對!對!對!如果以佛法來說呢,我們先講「佛」這個字;佛就是Buddha,Buddha也就是祂所成就的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那「佛陀」呢,祂是一個究竟成就者;今天我們如果以佛法研
究來說,其實就「研究」這個詞——研之、究之,當一個人他想要學佛的時候,他應該要研之、究之:「到底成佛之道是什麼?」如果知道成佛之道是什麼以後,就
能夠確定正見,就有正確的一個方向;那如果不先去充分的瞭解,就沒有辦法產生正見,那花了很多時間修學,也是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所以依主持人您剛才問的,
以 玄奘法師他從印度取經回來,他所要顯揚的就是佛法的真實義。當初他在中土的時候,他也跟隨了許多大師修學,那時候中土所翻譯的經典(以大乘唯識經典來說),主要是真諦法師的翻譯;但是那時候,有說到八識、九識、十識,所以莫衷一是。那時候 玄奘法師就覺得他有必要去探求佛法的真實義,所以他就隻身到印度去取經,而把佛法的這個真實義,整個奠基在我們中國—漢傳佛教—的這個佛土當中。所以今天我們要說,大乘佛法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奠基下來,以主持人您所問,玄奘菩薩真的是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人物。
主持人:嗯!那我相信何老師,不單單是說出了我們正覺同修會弘揚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佛法,同時還說出了我們佛法的一個精髓和真諦在這裡邊。那同時呢,想請何老師和張老師共同來探討一個話題,就是說我們講究佛法是教人作正事、有正心、有正念,那麼它其中還有什麼樣的元素呢?我相信不單單是我所理解的這樣幾點狹隘的因素,它應該有更廣泛的涵義。
何老師:佛陀說我們要積的福,包括有事福、戒福以及行福。所以說,在「事福」也就說:在
一般的事情上,最基本的我們應該要孝養父母、要行十善,這是
最基本的。如果說一個學佛人,他連孝養父母都作不到,然後這個我們說的十善業——不殺盜淫妄;然後在妄語的這個部分──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乃至於說
在這個意業的部分──不貪、不瞋以及說要有正知見都作不到?那這個部分屬於事福,修持這個部分是可以保持人天不失的,也就是這個人身不會失去〔不會墮落三
惡道中〕;這個人身不失去,在佛道的修學就可以繼續下去。那我們剛又講到了「戒福」,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在這個五戒十善的修持以外,若因緣成熟要繼續來受持菩薩戒。那這個菩薩戒呢,就是整個保護著我們在這個佛菩提道上不會有所違背,其實它本身是一個保護的機制。接著我們說「行福」,也就是如何發起菩提心來行菩薩道。所以,就這個事福、戒福以及行福的一個修學下來,再來說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有這樣的一個基礎—發起了菩提心的基礎—以後,那就應該要了知生命的實相──三界萬法的根源。
主持人:中國很多的傳統文化當中,是〔釋、道、儒〕三者的一個融合。那麼我想問一下:在正覺同修會,我們所詮釋的佛法當中,是如何在禪教〔佛教〕、或道教、或者儒教,它們共同衍生出來的一個新生的一個佛法,我們正覺同修會是怎麼看待這個佛法的?
何老師:主持人的說法,很合乎現在學界或者一般教界的認知。但是我們以中國來說,自從周公制禮,接著依孔孟這個學說的定調,因而儒家的思想在我們整個中國奠基下來。
主持人:對!
何老師:這個儒家思想,在整個中國奠基下來以後,它不論是在道德的涵養,在禮儀的規範,在志節操守的守持,可以說是傲視全球。所以,我們今天就以中國來說,他謹遵這個儒家的道統就可以保持人天不失,這個就是我們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很大的不同。因為印度佛教,
世尊當初在傳授的時候,他們比較重於自利;但是中國儒家這個思想的奠基,讓我們中國從這個尊上然後能夠來利益大眾,能夠捨己為人的這個節操、這個情懷,在
整個中國人的心目中,已經是我們的「DNA」了。也就是說,這個不必說再由
佛陀來教你要怎麼行十善或什麼的,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就有這個助人以及要守分、有節操的持守。所以今天佛教傳到中國來,我們就是直接地一開始經典進來,就是以菩薩藏的經典進來。所以今天佛教在中國,主要它是在傳菩薩法;而這個菩薩法,它不分在家跟出家,只要發起了菩提心,願意以利樂眾生為己任,發起這個大悲心,那這個就是佛法的真實義。這個發起大悲心,它首先除了菩提心的發起,還要追求無上正等正覺;而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就是在不斷地利樂中眾生的一個過程當中,長養自己的菩提種跟智慧。所以,今天依主持人您問我們正覺同修會在作的是什麼?那就是 平實導師帶領著我們大家,發起了菩提心、正行菩薩道——甘願作菩薩;而在這個甘願作菩薩就是要廣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但是這個六度要有波羅蜜,如果沒有波羅蜜的話,這個六度只成了世福,沒有辦法成為出世間的福報;所以這個波羅蜜,就是我們怎麼樣以智慧來行六度。這是 平實導師帶著我們並以他自身作則,引領著我們的走向。
主持人:您知道在在唐宋時期,其實禪宗和淨土宗,他們和我們現在所瞭解到的,玄奘法師把佛法帶回來,這個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正覺同修會是如何弘揚?如何看待這一種關係?同時又是如何弘揚這一種 玄奘法師帶回來的佛法呢?
何老師:以禪宗來說,禪宗就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但是這個在文字上,其實
佛陀也都有開示。佛陀就說過,如何能夠知道這一個真心呢?就是要能夠善於覺知自心現量;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八個識,但是必須要非常明確了知前
六識乃至說前七識的虛妄性,這樣才能正斷我見;由正斷我見才能夠明心,乃至於悟後起修的一個過程。那
玄奘法師他從印度取經回來以後,他就是把這一個禪宗開悟明心的一個標的,非常明確地在《成唯識論》裡面給定調下來;所以今天我們說,怎麼樣叫作跟禪宗明心
的一個相合──也就是能夠證得我們的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證得祂的這個真如性,也知道祂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這些體性。
在這裡我可能要稍微偏一下話題,因為主持人剛剛提到說
玄奘法師的一個取經。其實我們瞭解
玄奘法師他到印度的時候,在他去的那一段時間,印度有許多的外道,玄奘法師〔對於那些外道〕都非常的瞭解;但是那時候有一種外道還沒出現──那就是性力
派。那時候,也就是說性力派的開始,大概是在〔公元〕六百年末到七百年初;也就是說這一個學派在那時候,玄奘菩薩是連看都沒有看到。這一個學派後來又發展成坦特羅〔譚崔〕佛教,所以說今天依坦特羅佛教這個〔教義與行門〕部分,〔事實上〕它並不是佛教。所以說,今天為什麼我們中國大乘漢傳佛教沒有這個坦特羅佛教(坦特羅這個教派)的影子,也沒有性力派的影子?因為,它不是佛教,它是外道教。所以剛剛主持人說,我們中國禪宗、淨土宗的這個部分,和玄奘菩薩有什麼樣的關係?因為 玄奘菩薩把佛教的真義帶回來中國,而屬於非佛教的這個東西並沒有帶回中國來,他是有經過一番簡擇的。而且,他到了印度那兒也是,他所學(他並不是只跟學佛的人學)包括每個外道,你的落處是什麼?他都非常的清楚。所以今天,玄奘菩薩在印度的時候,他有經過四次重大的論辯:第一次是跟小乘論師木叉趜多,第二次是跟中觀(錯誤的中觀)
的師子光這一個論師來論辯,第三次就是跟順世外道,第四次就是跟般若趜多這個小乘論師。在這裡面有兩件事是很重大的:第一個、就是當他在跟這個順世外道論
辯的時候,那個順世外道立了四十則〔義理論述〕在那爛陀寺的門口,他說誰如果能夠改掉我一條,我就斬頭。但是那爛陀寺裡面有多少僧人呢?有一萬三千僧,它
這個寺院有二百莊院。你看!這麼多人沒有辦法去破那個順世外道,玄奘法師去破掉他了。我們再講到說般若趜多,他立下了《制大乘論》七百則,而且他說沒有人
能夠去更動它;後來 玄奘法師寫了《制惡見論》一千六百則,我們要說的是,當初 玄奘菩薩在面對這個破大乘的這個邪論的時候,他〔般若趜多〕是經過了十二年在印度沒有人能夠破他,玄奘菩薩破他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時候的印度已經沒有法了,是 玄奘菩薩又把大乘佛法(整個佛法)奠基下來,這就是我們中國大乘佛教的殊勝跟厲害。所以在這個地方,我要說,現在有一些學人,他們常常會想要去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乃至後來的《密宗道次第廣論》,但是卻不知道〔佛菩提道〕這個瑰寶,其實就已經在我們中國本土了。所以,現在很多南傳的佛教法師,他們承認有菩薩法,而且他們也都願意學《瑜伽師地論》這一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實理;反而是在現今中國的佛教界裡面,大家反而放棄了這顆瑰寶,這個是很可嘆的!
主持人:我們有哪些在佛教當中,是我們需要去注意的戒律,能夠使我們促進社會和諧等等,並讓我們作為當中能夠更好的去操作和行為,是有什麼樣的這個戒律?例如,我知道這個我們在家修行有菩薩戒等等的一些戒律。
何老師:有關於菩薩戒,它有屬於《梵網經》的菩薩戒,也有瑜伽菩薩戒。平實導師所傳的是《梵網經》的菩薩戒,它裡面是十重、四十八輕;也就是說,我們中國漢傳佛教(大乘佛法)以《梵網經》的這個菩薩戒為傳承。為什麼呢?因為最起碼你學作菩薩,你就不失人身。但是呢,有一些學派,他也是傳菩薩戒,但是他說他傳的是瑜伽菩薩戒。但是瑜伽菩薩戒它只有四重,四重就是不要自讚毀他、不要故貪、不要故瞋,還有一個不要謗菩薩藏。所以他們就認為說,我們也是受持菩薩戒,你看瑜伽菩薩戒裡面,沒有說不要邪淫啊!然後裡面也沒有說不要喝酒這些東西啊!你只要持守這四條戒就好。所以,他們也認為他們是受持菩薩戒。但是在這個地方呢,我們要說他並沒有通達瑜伽菩薩戒的義理;也就是說,今天要受持瑜伽菩薩戒,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它是有先把你三歸五戒以及十善業道這些法,都已經具足了;乃至前面在聲聞地裡面,你如果是個聲聞修行人,應該有哪些出家戒法要守持,都具足了,你才能受持瑜伽菩薩戒。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個跳躍式的受持。所以同樣有人受持菩薩戒,他不能以說他是受持瑜伽菩薩戒,不是受《梵網經》的這個十重、四十八輕,所以那些戒律他就可以規避!那樣就是他並不瞭解他前面應該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他才能夠去受持瑜伽菩薩戒。
主持人:心懷善念,處處蓮花開;我們說人心向善,那就世間太平。最後我們正覺同修會,一起給觀眾朋友來一個新年祝福吧!好嗎?我們一起祝…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