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14 13:35:42| 人氣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11集─說通概說(中)

引用: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11

宗通與說通第11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說通概說(中)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說明聲聞的人無我智,主要是觀察五陰十八界虛妄,願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現身意,入了無餘涅槃;然而要能夠入無餘涅槃要從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下手。前面已經說四聖諦的內涵,今天要談的是四念處觀、八正道。

首先要談的是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就是觀察自身,不論身內、身外沒有一處是清淨的。這個色身是由父精母血以及所吃的米飯蔬菜等和合而成,其中父精母血以及米飯蔬菜等等都是由不淨的大地所長養的,有哪一個是清淨的?沒有一個是清淨的。再說這個色身裡面屎尿一堆,有哪一處是清淨的?沒有一處是清淨的。所以說這個色身好像是活動廁所一樣,大家帶著它滿街跑。由於眾生不了知色身虛妄及不淨,盡在這個色身上作種種莊嚴。譬如女眾喜歡漂亮,希望能夠永遠青春美麗,就在臉皮上不斷地抹胭脂粉;又譬如老了有皺紋,希望沒有皺紋,所以去拉皮,去打肉毒桿菌,看起來可以不老、沒有皺紋;然而在活動廁所所作的種種莊嚴,本質仍然是污穢不淨的,有什麼好莊嚴的?由於眾生不了知,就在活動廁所表面作種種莊嚴,這不是很顛倒嗎?因此,聲聞人觀察這個色身如同活動廁所一樣,如同毒蛇猛獸一樣,非常不淨,避之唯恐不及;既然觀察自身不淨,比量推之,觀察別別有情自身亦復如是,都是不淨的。能作如是觀,名為觀身不淨。

接下來是觀受是苦。凡是有任何覺受都是苦,而且是剎那變異的、不長久。受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推而廣之有五受,也就是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其中憂受是從苦受而來,喜受是從樂受而來,捨受就是不苦不樂受。但是不論是三受、五受,都是依附色陰、識陰而有,色陰、識陰本身是生滅法,更何況依附色陰、識陰而有的受陰,當然更是虛妄法!既然受陰是虛妄法,當然是苦,所以聲聞觀察受陰是苦不是樂。

可是坦特羅佛教(又名譚崔)之行者,非但不知覺受是苦,反而樂在其中,這不是很顛倒嗎?譬如有一位名滿國際的坦特羅佛教行者,在他的書上這樣寫著:

【在無上瑜伽中,有講到喝酒、吃肉的問題,而這是與男女結交有關係的。其中談到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男女的結交問題,也就是雙身的問題。以瑜伽者來講,如果他是男性,他所依的就是佛母,瑜伽者若是女性的話,那她所依的就是佛父。也就是說,佛父佛母是互相依靠的。為什麼呢?因為經由身軀的結交之後,粗分的意識和氣流會慢慢的緩和下來,漸漸的消失了!而為了使達到最究竟的目的,所以他必須產生大樂才有辦法,為了能永恆的保持這個大樂,所以他的精液絕對不能漏出,一滴都不能漏出,他有辦法運用這個精液!】

從這位坦特羅佛教行者說法可知,不僅要飲酒吃肉,而且所謂的無上瑜伽,就是與女人性交時常保持性高潮不退而精液不漏的「大樂」,不僅自身已墮入欲界男女最重貪而不知,而且還墮入剎那剎那變異的覺受當中。像這樣一直想保持性高潮快樂覺受不退的說法,與 釋迦世尊所說「觀受是苦」完全顛倒;所以坦特羅佛教所說的法根本不是佛法,名為邪淫外道法。

接下來談的是觀心無常。凡是能夠作種種觀察的心是無常。為什麼?因為這個心是意識心,它是剎那變異的,它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法,本身是被生的法,不是常住法。在睡著無夢、昏過去了、正死位(也就是正在死亡的階位)、無想定、滅盡定,一定會消失;此外,在重度麻醉時意識也會滅的,唯有待麻醉劑漸漸消退了,意識才會漸漸蘇醒過來。因此,這個能作種種觀察的心是意識心,本身是虛妄法、是無常法,所以說觀心無常。

可是坦特羅佛教行者不知道意識是無常法,卻將意識心當作是真實法,以此誤導眾生落入常見外道中。譬如有人在他的書上主張:「在過去的念頭已滅,未來的念頭尚未生起時,中間是否有當下的意識,清新的、原始的、即使是毫髮般的概念也改變不了的,一種光明而純真的覺察?是的,那就是本覺……」也就是說,這位行者將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中間短暫剎那變異的斷際靈知心當作是常住法,是不如法的。所以說,這位坦特羅佛教行者說法,與 釋迦世尊所說的觀心無常完全顛倒。

接下來談觀法無我。為什麼諸法不是真實我?因為諸法是借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本身不是常住法。譬如你能夠看見前面有一盆花,它是在你眼根接觸色塵的花,因此在你的視網膜出現了一個倒影的花盆;借著扶塵根的神經傳遞,在勝義根掌管視覺的地方出現正的而且不是倒立的花盆影像;然後眼識的見分去分別花盆的青、黃、赤、白之顯色,在眼識分別同時,意根也觸法塵,法塵是五塵上的細相,不是前五識所能分別的。譬如眼識能夠分別顯色,卻是無法分別形色、表色、無表色;耳識僅能分別聲音,但是聲音的實質內容,譬如水聲、下雨聲、鞭炮聲等,耳識是無法分別的;乃至身識僅能分別冷、暖、澀、滑等相,究竟有多冷、有多暖、有多澀滑等等,身識是無法分別的;因此,前五識所不能分別的細相,意識統統分別,所以在眼識分別同時,意根也觸法塵而出生了意識。意識不僅能夠分別前五識的粗相,也能夠分別前五識所不能分別的細相。由於意識能夠作詳細分別,所以才有吾人所知的諸法出現了,也就是說,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分別完成了;知道這是花、這是佛像、這是攝影機等等;這些花、佛像、攝影機等等,就是吾人所了知的諸法,它可以為大眾現前領受及體驗的,也是借著五陰十八界的緣才顯現。前面已說五陰十八界虛妄,更何況是依附五陰十八界而有的諸法,當然更是虛妄,不是真實法,所以觀法無我。

聲聞的法無我智就是三法印的諸法無我,亦即是聲聞人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中驗證人無我以後,於蘊處界之人無我智基礎上,現前觀察蘊處界所輾轉出生的諸法無有不壞的我,由是斷盡我執、我所執成阿羅漢。所以說聲聞的法無我智,是以人無我智為基礎而觀察諸法虛妄而得的。然而聲聞知道諸法是借著種種緣而出生,它是虛妄法;可是聲聞覺得諸法是真實存在的,深恐被五欲六塵所引而下墮三惡道,所以對五欲六塵非常恐懼,如同毒蛇猛獸一般,因此捨壽後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出生。

接下來談八正道,也就是八種正確的方法,那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種正確的方法能使聲聞人滅除煩惱的現行而成就初果須陀洹,乃至將我所執、我執斷盡成四果的阿羅漢,永不在三界現身意,入無餘涅槃。然而這八種內涵如果要一一說明,將會耗費很多時間,因此在此不多說了。如果各位菩薩想要知道裡面的種種內涵,請到正覺同修會共修,正覺同修會的親教師們會為各位菩薩作很詳細的說明。

然而,聲聞入無餘涅槃是斷滅空嗎?因為阿羅漢有所疑,就會請問 佛。佛則告訴阿羅漢,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所以阿羅漢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這有經典記載為憑,《雜阿含經》卷十 佛的開示:「爾時,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雜阿含經》卷十)解釋如下:爾時,佛告諸比丘:「眾生在沒有開始的生死當中,因為無明遮蓋,貪愛的結使纏縛,導致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輪迴。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最主要的是不知道苦之所從來的本際。」

世尊告訴我們,聲聞知道有一個無餘涅槃的本際,所以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可是一般眾生因為無明所纏縛,不知道有一個本際的存在,所以一直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這個無餘涅槃的本際,也就是 世尊在《阿含經》開示的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我」。這個我不是世間眾生所認知的我,因為世間眾生所認知的我是意識心不是真實我;可是這個意識心也不異於我,因為祂是真實我的局部體性,攝屬於真實我,所以不異於我;這個意識心與真實我兩者和合運作,所以不相在。由 世尊開示可知: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所以阿羅漢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滅盡一切諸法而入無餘涅槃,獨處於無餘涅槃本際極寂靜的境界中。

此外,佛在《四阿含》也說: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這個如,如同前面所說的一樣,也是指無餘涅槃本際,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我;獨處於沒有六根、六塵、六識、極寂靜的境界中。正如《心經》開示一樣:「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一)由 世尊種種開示告訴我們,只因為阿羅漢今世想要入無餘涅槃,不再利益眾生,因此 佛只告訴聲聞人如何斷我見、我所執、我執,可以入無餘涅槃,但是並沒有明白告知無餘涅槃本際、我、如之第八識詳細內涵。因為聲聞人相信 佛語開示,以及依照 世尊教導,如實去斷我見、我所執、我執成四果的阿羅漢,可以入無餘涅槃;此外,阿羅漢也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不在三界現身意,獨處於無餘涅槃極寂靜的境界中。

接下來談的是緣覺的人無我智。緣覺主要觀察十二因緣,進而斷盡我見、我執、我所執成為辟支佛而入無餘涅槃。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集成一大苦蘊。」(《毘婆屍佛經》卷一)但是要觀察十二因緣前,一定要先觀察十因緣,否則容易墮入斷滅空中,有無窮的過失存在。

有關十因緣的經文開示如下:【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十二)

解釋如下:【我曾聽到 世尊這樣的開示: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世尊告諸比丘:「我釋迦牟尼佛回憶過去未成佛之前,獨自在一個安靜、沒有吵鬧的地方,專住一意地深入思惟,作這樣的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老死跟著出現了?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使得老死出生了?』就在當時正確地思惟『生』這個法時,有了如實、不間斷的正見:『因為生的緣故,使得老死的現象出生了;因為生的緣故,就有老死出現。』就這樣詳細一一觀察與思惟:生的緣由是有,有的緣由是取,取的緣由是愛,愛的緣由是受,受的緣由是觸,觸的緣由是六入,六入的緣由是名色;接著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名與色出現了?又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使得名與色出生了?』正確不間斷思惟的結果:『是因為有一個識——這個識叫作入胎識,所以名與色就有了;因為有入胎識緣故,所以才會有名與色出生與存在。』因為這樣思惟的結果,到了這個識就必須退回來,不能再往前推溯超過這個識;也就是緣於入胎識才會有名色,緣名色才會有六入處,緣六入處才會有識陰六識對六塵的觸,緣於六塵的觸才會有三受或者五受,緣於三受或五受才會有對十八界的貪愛,緣於對十八界的貪愛才會有取,緣於取才會有後有的種子,緣於後有的種子才會有未來世出生,緣於出生才會有老、病、死種種苦惱,種種苦出現就是這樣子啊!純粹的大苦就聚集起來了。」】

十因緣觀察完畢後,佛接著開示十二因緣,內容如經中開示:【「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雜阿含經》卷十二)

解釋如下:【我當時這樣想:「什麼法滅除的緣故,就會使老死滅除?什麼法滅除的緣故,可以使老死跟著滅除?」就正確思惟,出生了如實、不間斷的智慧:「因為出生滅除的緣故,老死也就跟著滅除了」;以此類推,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同以前廣說一樣。我又再思惟:「什麼法滅除的緣故,可以使行滅除?什麼法滅除的緣故,可以使行就跟著滅除?」正確思惟,如實、不間斷的智慧出生了:因為無明滅除,行就跟著滅除了;滅除了無明,行就會滅;行滅,後世的識陰六識就跟著滅;識陰六識滅了,名與色也就滅除了;名色滅了,六入處就滅;六入處滅了,六塵的觸滅;六塵的觸滅了,三受或五受滅;三受或五受滅了,自我的貪愛滅;自我的貪愛滅了,取就滅;取滅了,後有的種子滅;後有的種子滅了,後世的出生滅;後世的出生滅了,老、病、死、憂、悲、惱苦也就跟著滅除了;老病死憂悲惱苦滅除了,純大苦聚的五陰也就跟著滅除了。】

從上面十因緣、十二因緣分析的結果可以知道,十因緣的識就是「入胎識」,十二因緣的識就是「識陰六識」,兩者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分清楚,以免將斷滅的意識心當作入胎識,不僅無法成就緣覺菩提,而且還成就常見、斷見外道而不知。

由於緣覺是在蘊處界觀行,了知蘊處界虛妄,發起了人無我智;也由於緣覺在十因緣、十二因緣深觀,證得諸法無有恆常不壞的我,都是緣起緣滅,因此發起了法無我智;由於緣覺自己發現有一個入胎識存在,所以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因此,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而入了無餘涅槃

說到這裡,時間也快到了,因此做個總結:四念處觀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些法都是無常變異法,所以不是常住法。由於聲聞相信 佛語開示,知道無餘涅槃還有本際、如、真實我存在,所以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緣覺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自己知道十因緣的識就是入胎識,十二因緣的識就是識陰六識;因此也如聲聞人一樣,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入胎識存在;因此如同聲聞人一樣,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願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現身意,而入無餘涅槃

說到這裡,時間到了,就此結束。下一集將進行「說通概說下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