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25 15:11:33| 人氣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6集─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四

引用: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6 

宗通與說通第6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說明,神通是三界中有為法,是有境界法,是生滅法,與般若智慧無關;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們,不應該以修學神通為標的,應該以修學般若智慧為主,能夠這樣才不會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

接下來,這一集將繼續談的是「第一義諦的略說」,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23頁倒數第3行,書中這麼寫著:「三者解脫道雖共三乘,然非本書所欲討論之主題;本書所說通者,謂第一義諦通——大乘般若空性——之宗通與說通,合先敘明。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雖亦偶爾旁述解脫道,乃因佛菩提道之修證必定函蓋二乘解脫道故,然以第一義諦中心,而宣示般若之宗通與說通。」書中已經很清楚說明,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是菩薩明心見性後才有兩種法的通達,也就是兩種法通。為什麼第一義諦通就是宗通與說通?為什麼佛菩提一定函蓋二乘解脫道?有必要加以說明。

首先談的是佛菩提有兩個主要道,那就是佛菩提道以及解脫道。佛菩提道包括了大乘菩薩五十二階位,是菩薩從十信位開始,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最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是為第一義諦所攝。解脫道是指二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是二乘人觀察蘊處界虛妄,將我見、我執、我所執斷盡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是為世俗諦所攝。因此,三乘有共與不共:共的部分是,三乘同觀蘊處界虛妄,也就是世俗諦——蘊處界所含攝的解脫道範圍;不共的部分是,菩薩證得第一義諦,也就是菩薩找到空性心而發起的法身德,以及因為有了法身德以後而發起的般若智慧的般若德。所以,佛菩提道所含攝的範圍既深且廣,它不僅包括了解脫道,而且也包括了解脫道所沒有的第一義諦;因此,大乘法包含了小乘法,大乘是小乘的基礎。這有經典可以證明:

【(勝鬘夫人)即白佛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訶衍。何以故?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增長。」】(《勝鬘經》卷一)

經中開示摩訶衍就是大乘,它包括了二乘聲聞緣覺的解脫道,所以大乘是小乘的基礎,這才是正確的說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小乘是大乘的基礎」,你就知道他說錯了;如果出自於出家人口中,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應該要公開懺悔才是。

接下來說明,什麼是「宗通」與「說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卷三曾說:「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解釋如下:【我釋迦牟尼佛有兩種法的通達,那就是宗通與說通。說通就是啟發佛法中的童蒙,也就是對佛法都沒有正知見的人,為他們說法,為他們建立佛法的正知見,猶如白色的布一樣,可以隨意染成各種顏色,作為未來證悟的準備,乃至作未來成佛之準備;宗通乃是為真正的修行而說,為他們說第一義諦明心見性的法,為他們說建立第一義諦明心見性所需具備的次法,使得他們未來能夠圓滿具足證悟的因緣,乃至於證悟後次第修學,般若智慧日日增上,未來可以成就佛菩提果。】

從上面可知,宗通與說通是互相含攝的。也就是說,菩薩剛開始修學佛法,對佛法沒有任何正知見,因此要從經典開示以及真善知識教導開示才能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因此願意跟隨經典以及真善知識修學佛法,修學佛開示的第一義諦「法」與「次法」。「法」就是指明心見性,譬如明心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見性是以肉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等等。「次法」就是明心見性所必須具備的法,譬如要有參禪的正知見、定力、慧力、福德等等,於未來各種因緣成熟時,可以悟入佛菩提而明心見性。由於明心見性的關係有了自宗通,亦名宗通。由於菩薩明心見性找到自心如來而發起般若智慧,名為根本無分別智,亦名總相智;願意跟隨真善知識修學別相智、道種智,於宗門與教門就可以漸漸通達,由於定力、慧力、福德、願力不斷地增上,不畏懼眾生惡劣評論,以及願意喪生捨命出來為眾生說法,並觀察眾生根器,不厭其煩為眾生說相契的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由於菩薩不斷宣說佛的正法以及不斷地摧邪顯正,使得佛的正法可以永續延長兩千年、三千年,乃至延續到末法最後一萬年,直到月光菩薩出現於世為止。所以,菩薩明心見性後,以宗通為基礎不斷地為眾生說相契的法,名為說通。

綜合上面所知,作個小結論:所謂的宗通就是第一義諦明心見性的法,說通就是用明心見性的法來為眾生說相契的法。然而佛菩提的通相有六種,那就是真實義通、得通、離二邊通、不可思議通、意通、說通;其中前五項是宗通所含攝的範圍,因此佛菩提的六種通相實際上就是宗通與說通。然而這六種通相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會在「第二節、宗通概說」、「第三節、說通概說」詳細說明,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此外,三世一切諸佛必定圓滿具足宗通與說通,而明心的菩薩僅能少分成就,地上菩薩能多分成就,然皆未圓滿具足,唯有佛完全具足宗通與說通兩種,說明如下。

在宗通部分,當菩薩明心了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仍然需要佛菩薩及善知識的攝受,否則還是會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曾開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經中開示,淨目天子法才以及王子舍利弗,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曾明心過,因為沒有善知識攝受,遇到惡因緣,退失佛菩提,落入凡夫不善惡中,所以不名習種性人。由此可知,明心的菩薩仍然會退失的,無法成為七住滿心菩薩。如果有人堅持「明心的菩薩不會退失」,表示他對佛法認知非常淺薄與無知,也不懂得佛法

同樣的道理,見性也是一樣。見性是用父母所生肉眼親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這樣的見性所行的境界是在明心之上,所以不是明心菩薩所能了知的境界。然而,菩薩眼見佛性成就十住滿心而轉入初行位,仍然有可能退失菩提心;因為菩薩的異生性很廣、很深,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而轉入初地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也就是成為初地菩薩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

那什麼叫作異生性?就是在行菩薩道中,在初地之前仍有可能造下謗佛、謗法、謗賢聖的機會,導致人身不保而下墮三惡道受苦,這種能夠讓菩薩因為誹謗三寶導致人身不保、未來要下墮三惡道的體性,就叫作異生性。由於菩薩的異生性深且廣,所以才要將近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消除,一直要到初地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這與二乘人於見道成就初果就沒有異生性截然不同。所以菩薩異生性深且廣,仍然有可能退失佛菩提,唯有進入初地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到了初地開始修學無生法忍、學道種智,也就是修學一切種子功能差別的智慧;因此初地要修百法明門,對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應行、六種無為,都要一一瞭解去領受。也就是說,在人間必定八識心王具足,若無八識心王具足及運作,五遍行心所有法不能在人間生活存在及運作;若無五遍行,則五別境心所有法亦無法生起及運作;若無五別境心所有法,則不能了知一切法;若不能了知一切諸法,則善十一、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不定四等四十一心所有法,也不可能現行及存在;若無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等二位諸法和合運作,則無色十一可以讓行者現前觀察及領受;因為有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等三位和合運作,才有二十四心不相應行存在,所謂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等法,由吾人現前所了知;若無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應行等四位九十四法的和合運作,則無法顯示六種無為,所謂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由此可知,因為有八識心王等九十四種法和合運作,就有兩種法出現,也就是所生法及所顯法:所生法就是眾生所了知諸法,以及人為施設的種種語言文字等等;所顯法就是六種無為法,它只是一種現象而已,能夠讓眾生了知有這種現象存在。由於菩薩了知一切諸法本來無生,皆是自心能取所取的功能差別,因此不再執著,使得菩薩的道業能夠地地增上直至成佛為止。

有何證據而說一切諸法都是自心所顯現?正如佛在《大乘入楞伽經》開示:「大慧!一切眾生於種種境,不能了達自心所現,計能所取虛妄執著,起諸分別墮有無見,增長外道妄見習氣。」(《大乘入楞伽經》卷四)

解釋如下:【大慧菩薩!一切眾生對於自己所面對的種種境界,不能了知都是由自心所顯現,也就是如來藏藉由自己所生的五根身去接觸外五塵,而由如來藏變現內六塵相分,因為有內相分出現,見分也就跟著出現了,再由見分去分別相分以此連接外境,所以才會有眾生所了知的種種諸法、種種境界出現;由於眾生不了知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顯現及分別,也不知道自心自己在玩自己,因此執著種種境界為真實有,而有了能取與所取以及種種分別,就在種種分別虛妄執著下,產生了兩種外道見——常見與斷見:認為要利用剎那生滅不已的意識心入涅槃,這就是常見;認為一切法空,不必有真實心執持一切法種,這就是斷見。因為有了常見與斷見的熏習,就會增長外道虛妄見解的習氣而造下後有種子,導致在六道不斷輪迴無法出離。】

由上面分析可知,一切境界都是如來藏所顯現,一切有情都活在如來藏裡,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都是在如來藏表面生住異滅,從來沒有接觸外境,所接觸的外境都是由如來藏變現出來的。既然吾人都在如來藏表面生活,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所以地上菩薩要完成某一階段證量,就需要證得某一個現觀或者有意生身作為證明,譬如初地要完成鏡像觀,二地要滿足光影觀,三地要完成谷響觀,乃至十地要成就大法智雲才能進入等覺位。於等覺位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與生命有關的內財,或者與財物、眷屬等有關的外財,統統佈施出去,為了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樣百劫累積福德圓滿上升天上,在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就是宗通具足圓滿的部分。

在說通部分,有證量的菩薩可以為人解說法與次法的內涵:法的部分就是要達到的標的,次法的部分就是要達到這個標的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譬如明心的七住菩薩,在法的部分就是要告訴學人,明心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祂住於極寂靜的境界中,以及祂離見聞覺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等。在次法的部分,要能夠明心見性,必須具足三個條件——定力、慧力以及福德:定力的部分,要有憶佛念佛的功夫,能夠在二六時中都有憶佛念佛的定力;慧力的部分,對真心的正知見要如實了知,要能思惟整理及觀行等;福德的部分,是指多生多劫在正法團體所培植的善行,包括出錢出力等。

又譬如十住眼見佛性的菩薩,在法的部分就是要告訴學人,是用父母所生肉眼親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等等。次法的部分是,要能眼見佛性必須具足三個條件,那就是定力、慧力以及福德:定力的部分,要有看話頭的功夫,也就是要能看住話的前頭,並且將念頭的變化及差異都看得清楚;慧力的部分,要有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譬如祂是如來藏的見分,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而成就如幻觀等;福德的部分,要為眾生不斷付出,不斷地摧邪顯正,以及出錢出力等所培植的善行,這樣的福德遠大於明心所累積的福德十倍以上。

又譬如成就十迴向如夢觀的菩薩,在法的部分能夠為人宣說如夢觀的內容,那就是現觀自己所行菩薩種種自利利他的無量行,猶如夢中所作一切事情一樣。次法的部分,要具足四個條件——定力、慧力、福德以及發十無盡願:定力的部分,要有頂極初禪功夫,也就是要有初禪遍身發不退的功力,成為最頂極的三果人,也是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慧力的部分要修百法明門,也就是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有了初分的道種智;福德的部分,將近一大阿僧祇劫不斷地去摧邪顯正、不斷地去救護廣大眾生所培植的廣大福德;於前面三個條件具足了,在佛前勇發十無盡願,就能成為初地菩薩

同樣的道理,諸地菩薩也能為人一一宣說諸地所需要的法與次法。乃至於妙覺菩薩誕生人間,為了成就大菩提果,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就是說通具足圓滿的部分。

然而要成就最究竟最圓滿的宗通與說通,當然要先明心見性,才有可能達到;如果沒有明心見性,當然不可能達到。因此,明心見性就是成就佛果的最基本門檻,如果能夠明心見性,就有了初分的宗通與說通,可以轉入內門修六度萬行,未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之後才有可能成佛;如果沒有明心見性,永遠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永遠進不了內門修行。所以明心見性很重要,它是你成就大菩提果的分水嶺。所以,學人在佛菩提道上應該勤求明心見性,未來才有可能成就佛道。

時間快到了,作個總結: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兩種,是菩薩明心見性後才有兩種法通;宗通乃是為真正的修行人而說明心見性的法,如果菩薩能夠親證實相心,未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後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說通就是菩薩啟發佛法中的童蒙,為佛弟子們建立佛法正知見,作為未來證悟的準備,乃至於作為未來成佛的準備。然而明心成為七住菩薩以後,雖然有宗通與說通,僅是極少分而已;眼見佛性的十住菩薩,宗通與說通也僅是比明心七住菩薩多了那麼一點點,雖然多了那麼一點點,卻不是七住明心菩薩所能了知的境界;十行、十迴向位以及地上菩薩的宗通與說通,僅是多分而已,都不是最究竟的宗通與說通;唯有佛的宗通與說通,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因為這樣佛才能夠利益有情無有窮盡。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將進行下一個單元,「第二節、宗通概說」上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