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2-21 15:58:15| 人氣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載浮載沈的台華視公共化議題談公共媒體這條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戰鬥內閣」日前已經底定,且不論這波改組名單中,上台者被大剌剌地酬庸得有多難看;下台者又被搞得多沒尊嚴,有一件有點重要,又不會太重要的革新動作,就是新聞局長不再兼任行政院發言人。而在未來的政府再造方案中,新聞局所屬的廣電、出版、電影等傳播業務將被分割出去。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失去戰略位置的新聞局長,在這「戰鬥內閣」中,新聞局長將成為最沒有新聞、最沒有戰鬥力的閣員。

  以往,新聞局長是政府發言人,是媒體採訪政院新聞的重要管道,即使法定新聞局也是廣電、出版、電影等業務的主管機關,但歷任新聞局長多出身政治或外交領域,對傳播業務不熟,也不見得多有興趣。而政院記者們又劃歸政治新聞組,對廣電、出版、電影公共傳播文化事務,也少有關注。自兩蔣的黨國威權時代以來,新聞局除了明的政令宣導,更重要的,自然是暗的新聞監督、過濾。這名不正言不順的新聞局監控了媒體言論,對社會民主自由的戕害之深,讓多少有識之士深惡痛絕。難怪即使前新聞局長蘇正平一再重申要貫徹「黨政軍退出三台」的政策立場,一提到將成立公共化監督委員會「監督」台華視的「公共化」,馬上被主張台華視「自由化」、公開釋股的「彩虹聯盟」等多位在野黨立委抓包似地拿來說嘴,意指民進黨政府的任何介入動作就是企圖染指、綠化台華視。在雙方「一個三退、各自表述」的局面下,許多關注傳播文化的社會人士或學者,要求政府先行購買台華視股權,再將產權「公共化」的公共化模式。但從政權交替至今,即使台華視公共化議題表面上不若核四案慘遭「出賣」命運,民進黨政府模模糊糊的態度,讓台華視公共化的議題,隨著一波波羶色腥的媒體話題,例如去年底吵到今年頭的國會「菜店查某」風波、偷拍光碟案、真假性派對疑雲……在眾人怒斥媒體墮落之際,被浮浮沈沈地談論著。

  在這個媒體堪稱呼風喚雨的時代,無人小覷其影響力,而台灣媒體的現實情境,既有醜惡的政治操控,資本的勢力更無所不在地肆虐,於是乎,打造「公共媒體」以維護弱勢發聲、創造多元文化的論調也相應而起。問題是,一個公共媒體的創造,其基礎何在?我們以為,在現今媒體勢力紛亂、乖張的情境下,公共媒體或說公共的多元論壇空間的對民間社會;特別是弱勢邊緣的發聲需求,確有極大的實質意義。但是在此意義下的「公共媒體」,絕對不等於在千夫所指的「黨政軍」勢力退出媒體後,任由自由市場的資本邏輯宰割而成的「大眾媒體」。所謂的「公共領域」,應該是從人民面對這兩塊力量的擠壓,從中拉扯而形成的一塊區域,它不為統治機器服務,也不為資本的利益服務。所謂的「公共」,應該是在排除掉在社會起主導作用的政治與資本的力量、克服掉社會意識型態單一化的結局之因素後,才得以塑造起來的。

  在這麼一個權力拉扯的空間裡面,排除對抗性的行為模式,而訴諸一個虛幻的「公共領域」,是沒有意義。一個使弱勢人民得以近用的、多元的媒體或論壇空間,絕對不會自然生成,在民間社會與國家之間不會;在民間社會、國家和資本之間也不會;故遑論受壓迫的人民何以在「公共領域」中與資本或官資一體的勢力相抗衡。

  問題是,人民如何能在統治機器與資本的擠壓中,與兩者拉扯進而對抗呢?我們以為「國家」所扮演的角色必須重新加以批判、定位,一個沒有國家實力作為支撐的制度,是沒有基礎在政治和財團的力量之外,獨立存在的,媒體公共化作為一種運動,也就應該是民間社會推動、拉扯國家進入這一個領域,使之扮演起積極作用角色的過程。國家的角色應該被拉出來,而不僅僅是消極地「退出」就算了事,它的功用不在介入經營,或者監督,更不用說是掌控和操作媒體。國家只有一件事是應該做的,是建立一套規則,並捍衛這套規則,協助這個媒體去抵禦外侮,協助這個媒體,不讓政治與財團的力量進來。

  然而「黨政軍退出三台」已經成為各方勢力的金句箴言,由於口號的縫隙遭人不肖詮釋、挪用,即黨政軍中的「政」意指的「政治力干預」被與「國家角色」混淆,在台灣這個政治性被高度污名、具表面政治潔癖的媒體情境,一提到要求「政府」介入,不管其實質內涵是政黨的政治力介入,或是國家的角色力量,即刻引來「自由人士」的口誅筆伐,即使這個國家力量的引進,是為了制衡更惡質龐然的資本勢力。我們以為,多年前的「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提出的三退口號,絕對有其社會歷史脈絡的。當彼之時,政黨尚未交替,國民黨的政治強人聲勢正熾,怎麼樣看都沒有變天的契機。面對這麼一個黨政軍合一的超級國家機器,對台灣社會長達五十年的政治經濟壓迫,當時的有識之士莫不憂心,如此的大怪獸若持續把持無線媒體,對社會的民主自由是無以復加的戕害,被眾人寄予厚望的打造「公共媒體」,以創造優質、讓弱勢發聲的傳播文化,將成泡影。是以民間團體推動了「三退」運動,以阻止黨政軍機器大怪獸摧毀最後一處自由民主堡壘--公共媒體空間。

  時過境遷,兩年前,台灣終於藍綠易幟、政黨輪替。但要說是變天了,實在抬舉了民進黨。這兩年,我們清楚看到,除了口號政治式的「綠色矽島」,從國政顧問團、核四案、到經發會的種種共識,正顯示了,踩在人民頭上起家的民進黨政權,根本是以前國民黨政權為師,為累積政治資源,以更各種傷害人民與環境土地的方式,拉攏財團和少數既得利益者。眼見,國民黨駕馭媒體有成,民進黨政權自然也不願放過這個好用的工具,於是除了國民黨的中視,注定無綠旗的立足地,其餘無線媒體的綠化、泛政治化,不但讓人憂心忡忡,唯恐重蹈覆轍;而在野黨人士,也打蛇隨棍上,以泛政治化為由,要求自由化,要求國家退出經營,至於自由化會不會成了商業化、財團化,就請人民自求多福了。

  今此之時,大談「政府退出」在瘋狗亂咬的媒體現實中下幾乎喪失意義。我們要指出,這會要談的是「國家介入」。而國家在哪裡該介入,在哪裡該退出,這個遊戲規則的建立,則實在是新的一波媒體「公共化」運動所應該具體實踐的目標。任何一個制度的建立,都必須是一個不斷拉扯的過程,在國家制度的發展歷史中,如司法制度與軍隊,也都是在長期的鬥爭中,才獲得其普世性的支持,認為應該在制度的保障下,獨立於政治與財團之外。而即使是這兩個制度,到了今天,政治與財團的力量,也仍難免鬼影幢幢於其間,揮之不去,可見由民間社會拉扯國家,以確保「公共」空間的維持與運作,是多麼漫長的一個過程。

  「公共媒體」的可能性,首先在於澄清「公共媒體」的形成絕非從天而降,更不會是自由市場競爭的結果,初始該有國家角色的適當介入。在這個基礎上,使弱勢者得以近用此「公共空間」發聲,並且不只是抒發己見式的管道。我們要強調的是,作為一場運動,「公共媒體」應該更釐清它的群眾在哪、為誰而服務,從它的群眾出發,引入國家與制度的作用力,在每一個階段,它都會是一個各方勢力爭鬥的運動場域。在台華視公共化議題載浮載沈的爭論中,我們看到了過去從「三退」到「公共化」論述的建構已逐漸結出了若干果實,我們也看到了政治人物利用片面的解讀和操作,逐漸分食這一個成果,無論是黨政軍借屍還魂的「公共化」,或者與財團苟合而重新企圖染指無線媒體的「彩虹聯盟」,在在都突顯出政治人物不改以媒體為其禁臠的企圖。在這個時候,我們以為,推動公共媒體的長路,正是要從過去「三退」與「公共化」的成就與不足之處,重新出發。


台長: 新世代青年
人氣(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