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1-15 01:36:36| 人氣1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認清你的未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認清你的未來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大眾傳播工會聯合會,傳播學生鬥陣等團體最近和幾所傳播科系的社團共同舉辦「認清你的未來--傳播工作權巡迴座談會」,這個座談會的目的是要透過描述新聞工作的職場現實,藉以提供傳播科系學生進入工作場域的準備,以及面對媒體老闆不當對待
的應對之道,以補充傳播教育的不足。

傳播工作之所令人充滿期待,除了相較於其它工作有更多自主與創造空間,以及自我實現的機會外,光鮮麗亮麗的生活想像也是另一個重要因素。不過,近年來在台灣媒體工業的擴張以及傳播法規的解禁,釋出大量的工作機會也滿足了部分工作的需求,只是這樣的盛況是否再來?

1987年解除報除,報社從原來的31家暴增到3、4百家,曾經帶來大量工作機會,不過隨著市場的惡性競爭及新媒體的興起,報紙家數急驟減少,引起了一波裁員的風潮。幸運的可以趕上1993年有線電視合法化所帶來的另一波工作需求潮,但也有些只能另謀生路。不過,隨著有線電視的併購與壟斷,這片榮景有如乍現的曇花一溜煙就不見了,傳播工作者也同樣也落入報紙衰退時的遭遇。不久後興起的網路產業,同樣也是乍起乍落、忽熱忽冷的市場行情,讓人像是洗了急凍三溫暖,失業的颶風也再度吹起。

換句話說,每年有一、兩千個傳播系所的畢業生,但實際有的工作機會卻是有限。特別是新聞工作公開招募的員額更是寥寥可數,當然,有些工作是比較好找的,例如,廣告公司或製作公司的基層人員,因為流動性高、工作條件差,隨時都要補充人手。然而,即使好不容易工作,許多老闆為了節省成本或經營現實,減薪、惡意調職、裁員時常可見,原本想像的自主、自我實現與光鮮亮麗也因此無情的離去。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傳播工作者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多不知所措,究其因,除了缺乏勞動意識外,傳播教育也很少告訴傳播學生該怎麼作。

台灣的傳播教育走的是美國商業主義的路線,培養的是市場預備軍,充分展露出實用目的與功利傾向,這種作法當然可議,相對於美國的教育目的,英國的媒體工作者是在職場養成,學校提供的是思辯與分析能力而非專業技能。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是作為職場應用的教育目的,台灣仍是大大不足,因為,在傳播教育裡缺乏的是深刻思辯能力的訓練、職場工作的現實描述與應對之道,以及如何透過工會的集體力量悍衛起碼的工作權,難怪台灣的記者充斥著一群隨老闆意志逐流而沒有自主性的人。這不只是工作者與環境的問題,傳播教育也有責任。


台長: 五分珠
人氣(1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