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12 23:05:43| 人氣2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化產業化還是樣板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化產業化還是樣板化?

世足賽開打讓韓國揚眉吐氣,部分韓製商品也強佔市場,世界各國再也不敢將南韓當作「小龍」看待,不過,就當各國買家對韓國刮目相看時,韓國的影視產品在台灣早已從驚訝變為習慣。

這幾年韓劇已攻佔各台黃金時段,「玻璃鞋」才在台視上檔3天,便拉抬台視8點檔長期低迷的收視情況,不少商業頻道也把韓劇當作挽救收視率的萬靈丹藥。

雖然,「韓流」來襲,網路上也興起反韓聲浪,但「學習韓國」卻成了新的進步典範,例如,台灣電影基金會日前便向新聞局建言「師法南韓,輔導電影」,讓政府、企業、全民共同投入拍片,為國片注入生機。

事實上,韓國影視產業的發達為「全球化等於美國化」的說法找到了駁斥的理由,並且進一步說明了區域文化在國家的介入後,不僅可以防止美國文化殖民,反倒可能打遍全球。許多國家的文化政策開始往「產業化」的方向規劃,以提升本地的文化生產力,進而發揚在地文化與世界文化競爭。

這樣的思維在台灣並不陌生,早些年的「亞太媒體中心」就是以產值為思考的媒體政策,而日前行政院推出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中,便打算採取BOT的方式將文化產業化,以「文化、創意、品質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甚至將文化轉換為經濟產業的本身」。

不容否認的,文化產業化的確是在全球化時代,面對強勢資本與外來文化碰撞的應對方式,也是可能「發揚」某種區域文化的作法。不過,這樣的思維往往會將特定的國族文化作為文化類型的標的,另方面,文化的選擇基礎則容易受到「利潤」的影響。

文化離不開日常生活,當媒體及文化政策成了產業政策後,不但將文化視為用來競爭的商品,陷入資本利潤的邏輯,同時以行銷為思考的文化政策也難免會窄化文化的多元面貌。就好像韓國的影視產品雖然可以發揚國威,但與韓國人的日常生活卻有所差距,外國閱聽眾看到的「韓國」也只是片面的想像。

如果,文化及媒體政策只能從產業及產值的角度思考,那麼得再想想如何讓更多的在地文化特質能夠多元並存,否則,當在地文化因產業政策而遭到淘汰,或與日常生活脫離時,那麼留下的文化產業只是觀光的樣板。


台長: 五分珠
人氣(2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