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25 15:34:59|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学子们讲述为什么选择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6年7月31日 星期一

学子们讲述为什么选择求学香港 0 来源:泉州晚报 收藏此页到365Key

编者按:“招生300人,报名者有一万之众。”“某某省高考状元被港大招走。”“香港高校把名牌大学挤成二流。”……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这个夏天,港澳的一些高校凭借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内地高校不同的教学方式,诱人的就业前景,丰厚的奖学金,在内地众多考生和家长心中都掀起了层层波澜。

  港澳高校的面试到底怎样?那里的大学生活又是如何?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和家长想去港澳上学?为未来的前途,现在承受相对沉重的经济压力是否值得?我们寻找到几位经历者,通过他们的讲述,把“到香港念大学”这个光环背后的真实还原到读者面前。

  □本组文字:记者林绿波陈凌鹭苏智峰林艳腾

  讲述

  听听泉州学子怎么说

  日前,香港8所高校在闽录取工作基本结束,福建省有千余名考生递交了申请表,截至记者发稿,至少已有33人被录取,其中香港大学13人,香港中文大学11人,香港城市大学9人,香港理工大学则以659分远超清华大学录取线的高分,无人问津。在这些名单中,不乏来自泉州的学子。

  ●故事一

  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黄璐的面试故事

  7月3日,香港大学的招生面试在福州西湖宾馆举行。

  轮到自己这组了,泉州五中文科班的黄璐站起来,拉了拉自己身上干干净净的T恤,深呼吸了一次。用她的话说,这是19岁的年轻生命中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面试。

  “面试和笔试的形式平时很少见的。”顺利通过两场考试的黄璐回味起参加这场香港大学自主招生经历,仍啧啧称赞。在她看来,港大自主招生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

  “笔试试卷全部采用英语,整张试卷只有一篇阅读理解题、填空题和一道英语写作题三部分组成。阅读题挺长的,字数很多,有上千个单词,设置16道小题。考题涉及范围广,考查点多,开放性更强。英语写作题是给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你是否同意‘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你怎样学习新知识,而且要培养提问的能力’这一观点,要求用词500个左右。”

  “全省400多名学生经过笔试筛选后,只有170多名学生参加面试。面试是7个学生一组,小组成员可提前交流。面试时,首先由每人轮流进行自我介绍,再由老师出一个话题,由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那天我们那一组抽到的题目是‘世界杯是不是联合的世界杯’。”记者了解到,香港大学进行的是纯英语面试,一般都会设置几个话题,采用讨论的形式让考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且都要用英语进行,这对很多学生来讲要求是相当高的。

  面试的时间是半个小时,在黄璐看来,半个小时真是匆匆而过。“由于这个话题新鲜且具有争议,所以我们讨论得很广,不知不觉地时间就过去了。”黄璐告诉记者,香港高校的选择考试,形式更活泼新颖,考题更贴近实际。

  与其他参试者不同的是,黄璐没有将这次面试看成是一种负担,相反,在她看来,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人生中多一次选择的机会。今年,和她一样,同样有着去港大念书的梦想的,就有一万多人。香港大学只计划在内地招收250人,而不同地区录取比例差距悬殊,福建省的名额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是在笔试初选后进入面试阶段的,还有上千人。虽然最后公布的录取人数达到325人,可从整个过程几十比一的录取比例,足见进入港大的艰难。而要想进入香港其他七所在大陆招生的高校,其艰难程度也相差无几。

  “竞争的人那么多,当时我并不是抱太大的希望。”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从笔试到面试,整个过程中,黄璐显得格外的轻松。而正是这样的心态,让黄璐收到了“意外”的惊喜。7月20日,黄璐收到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黄璐还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那你为什么选择去香港念书,而不是去北京呢?”记者问。“首先是出于专业考虑。”黄璐告诉记者,香港大学录取她的专业是会计与财务专业,而她填报中国人民大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两个专业我都感兴趣,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会计与财务专业。”

  “其次是考虑到香港大学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较能与国际接轨。”黄璐说,“再者,香港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又是中西方文化并存的中转站,在那里生活学习,眼界会比较宽,人生阅历也会不一样。”

  “我要去感受那里和内地高校不一样的气氛,接受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挑战。”这个已经渐渐开始独立的孩子,最后说了一句很大人的话。

  ●故事二

  读书实习都讲能力———小颖在港念大学的日子

  时光倒退至2003年,小颖成为自费迈入香港大学校门的第一批泉州学子。这个主攻会计与财务专业的泉州女孩回想起初进港大的情景觉得充满憧憬,又害怕。“进入港大后,可以明显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冲撞,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

  小颖印象最深的是香港大学的英式迎新。每个外地来的学生都配备专门向导,加上英文夏令营,新生野营,大约两三个月后,小颖已经可以轻松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与大陆的高校不同,香港大学没有固定的班级,选修同样的课程就是同学,自主选择喜欢的老师,选择上课时间。虽然有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是严格的学分制,还是让小颖不得不抓紧学习。“我们每个学期至少要修满60分。处于香港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周边的许多朋友都很用功,不自我加压是不行的。”

  刚入学,香港大学就给每位新生发了一个学校邮箱账号,通过这个账号学生可以获得学校发布的各种信息。小颖的学业规划从学校邮箱账号开始。每天,小颖的邮箱里总能收到几十封邮件,有各式各样的信息,包括让人应接不暇的讲座,参加实习的机遇和学习各种不同课程的机会。面对如此多的选择,刚开始晕头转向在所难免,可是学会给自己做规划,从众多的选择中,挑选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信息成了小颖必需上的第一课。因为机会往往就蕴藏在繁杂的信息中,没有发现的能力,只能在机会失去后才黯然神伤。比如说,每年部分高年级学生有机会到国外交流,校方会提早把这个消息通过邮件发给每位同学,有计划的同学只要及早报名,就可能达成愿望。如果希望到一家心仪的大企业实习,也要尽早报名。

  香港电视剧里描述的职业女性的形象从小就给小颖留下美好的憧憬,因此高三那年,香港高校的招生消息成了她学习之外重点关注的事情。如今,小颖已经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实习。

  对于那些对香港高校充满期待,并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

  学生们,小颖建议他们要强化英语学习,并保持良好心态。语言能力是第一关,学校的大部分课程里是英文教学,要在香港高校立足必须学好英语。同时,她告诫学子们要在赴港热潮中保持理性,“到香港高校就学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去香港只是第一步,之后,学子们还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诸如学业规划、环境适应、事业前景规划等挑战。

  ●故事三

  谋求一份理想职业

  相对容易———颜烨的毕业打算

  在经历了4年的港校学习生涯之后,今年7月,与许多同龄人一样,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2006届学生颜烨(应受访者要求使用化名)面临着又一个新的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就业。

  2002年高考后,小颜在香港的三个姑姑都动员他到香港读大学。那时候,香港招内地学生的信息比较少,小颜在姑姑的帮助下,了解到香港中文大学计划到福建招生,他立即填报志愿,并不需经过面试就顺利成为当年福建省惟一一名就读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

  小颜介绍,内地学生到香港后,学校允许自愿申请和内地学生、香港籍学生或是外国学生做舍友。他每一学年都主动申请同香港人住同一宿舍,结识了一些香港籍学生,并成为好朋友,从这些人的生活习惯了解香港的文化,为自己毕业后在香港求职做准备。

  在香港读大学,学生有很多机会作为交换生到国外高校学习,如香港中文大学每年都有2400多个各种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小颜也没有错过这种机会,大二暑期就作为交换生到英国西门子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交流学生所修课程都可以计入学分,而且可以为毕业后求职增添资本。”

  大三,小颜就有计划地准备自己的毕业就业问题,像很多即将毕业的学生一样,到处找机会,“有面试的机会就不能错过”。据了解,在香港谋职,进入一家企业之前都要经过面试、笔试、领导约见这三关。小颜介绍说,面试的时候一般是主考官和学生分别用英语和普通话进行交流,个别企业还要求用广东话交流,面试内容都为一些时事;笔试的试题专业知识约占80%,主要考查综合知识;被领导约见这一关非常重要,能直接决定录取与否。

  在就业指导方面,香港的大学经常会组织学姐、学兄回到学校现身说法,还邀请知名企业管理者开讲座,介绍求职经验等。小颜称,内地学生如果在香港一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这些港校生也很容易在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找到工作。实际上,很多内地学生就业最大意向是到香港公司上班,然后再由公司选派到内地的办事处工作,因为这样每个月薪可以达到1.2万-1.5万元,领高工资,又可以避开香港高消费,生活压力不会太大。

  分析

  2006年是内地学生到香港读大学的第8个年头,港澳学校未来可能更热门———

  四大优势吸引泉州学子

  “为什么不去香港发展?那里是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之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张亚群的话说出一些学生家长的心里话。2006年是内地学生到香港读大学的第8个年头,并在泉州带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热潮。而在穿梭于粤港间广九直通车上的泉州学子眼里,香港代表了高收入、高就业率、精彩的大学生活,还有走向世界的筹码。可以说,这四大优势正是香港高校最吸引内地学生的地方。

  就业机会让人动心

  “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去年的毕业生平均薪水高于1.1万港元,即便是最普通的香港高校,毕业生薪水也有8000-1万港元。”2005年度关于香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文大学、理工大学的就业率是98%,香港大学的就业率则高达99%。香港高校高收入和高就业率成了越来越严峻的内地就业形势中的一道亮光。

  女儿在香港读书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不希望孩子毕业后再一次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样去抢一份工作。“在香港读书,留在当地工作的机会很多。”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7年人力资源推算》专项报告,香港人力需求将由2001年的30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22万人,年均增长1%,而学士学位以上短缺人数将达到3.65万人。这确实是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的。

  按陈先生的算法,在香港过普通生活的月消费大约是6000元,以工资1万元计算,把香港挣的钱每月省下4000元到内地花,十分可观。在泉州,2002年一个去香港上大学的孩子现在已经毕业工作,一个月的收入是13000港币。在陈先生这些家长们看来,这至少是个不错的信号。

  更多学生家长的想法是,孩子在香港读了4年大学后,只要继续在港工作3年就可以顺利地拿到永久居留权。这意味着获得100多个国家的免签证通行权。而在香港大学内地学生的就业统计中,81%的学生赢得了留港工作、进修或是国外工作进修的机会。

  身处香港窥见全球

  香港大学旅游管理系的大三学生骆雯,从今年开始前往美国做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这个泉州女孩的人生,正慢慢显露出更多的机会,而这一切,都要感谢三年前她选择的报考香港高校。2003年时,香港的8所高校开始有资格在内地招生。她可以算是泉州正式赴港的第一批人。如今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骆雯在异国的阳光下微笑,保守估计,毕业后她的年薪将在1.4万港币以上。

  骆雯只是香港高校生每年国际交流的万分之一。香港大学每年约有不少于10%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作为“交换生”到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外名校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中文大学则提供每年有2400多个各种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在这里,你有机会达上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的交流班车,其中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香港高校和它的港口一样,表现出了高度的自由性和国际化。这是香港高校的魅力所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张亚群说。

  同样国际化的还有它的师资,95%的中文大学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香港科技大学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450名教授国家,香港大学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城市大学拥有52位讲座教授,其中10位是世界各国的知名院士。城市大学朱国斌博士说,当内地许多一流大学都说要与国际接轨的时候,香港的大学早就已经身处世界舞台了。

  港澳是中间路线将来可能更热门

  用“得天独厚”四个字来形容香港丝毫不过分。这里气候熟悉、文化相似、语言相通,不少泉州学子把香港称为通往国际的中转站。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张亚群说,在不少渴望接轨国际先进,却害怕文化民俗障碍的内地学生眼里,香港是最合适的中间路线。

  寻找内地生与国际化的教学方式的契和点,在不少家长学生看来,是香港高校的最大吸引力。儿子报名港大的谢先生说,“担心孩子不适应英国学校活跃的教学方式和生活环境,所以,我想先送孩子去香港锻炼,再去英国学习。”据了解,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

  而用香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王颖君的话来说,全英文教学把学生与世界拉得更近。受历史背景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香港高校在英文教学及西方先进文化渗透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还是成立不到20年的香港公开大学,所有课程都以英文讲授,这在与英美一流大学对话中占得先机。不少高校还选择了北美、欧洲最新的英文教材,为香港大学生们搭上国际班车加足了砝码。

  正是这种背景,2006年,香港8所高校仅在内地招收约1400名学生,收到的申请却超过3万份,而港大的报名和录取比例甚至达到了100∶3。张亚群认为,香港冲击内地大学报名格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可能热门。

台長: Road
人氣(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消費情報(網拍、網購、買賣)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