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12 15:25:29| 人氣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秋典故‧‧‧報妳知【上集】‧‧‧耐心看完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起 源
---------------------------------------------------------------------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中秋節的主角則是高掛天空的一輪明月
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禮記》上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在酷熱的夏天過後,天朗氣清,萬里無雲的秋夜天空
正足突顯出月皎潔的光華
因此,每到秋天,天子總要到國都西郊的月壇去祭月
上古祭月的禮儀,很可能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於《周禮》:所謂中秋,是因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
而十五夕恰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稱「八月半」

雖然祭月的習俗來源年代則無法確定,就現有文字資料看來
漢代枚乘(逝於西元前一四一)的《七發》中說:
「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濤於廣陵之曲江」
這或許是後世於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起源

大約到了魏晉,就有秋夜賞月之舉
《晉書》「袁宏傳」:「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
但成書於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並無中秋習俗的記載
直到唐代,才有許許多多的文人雅士相約於中秋夜賞月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下:
「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
詩人歐陽詹(七八五─八二七左右在世)甚至在《玩月詩序》當中
提出種種理由來證實中秋節是最適宜賞月的時候
他說: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有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
取於月數,則蟾魄圓。況埃瓂不流,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花上浮,
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
唐人還將中秋月取了個名字叫「端正月 」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的《和崔舍人永月詩》: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
詩中的「端正月」,指的就是中秋月

唐人中秋望月的習俗日漸普及,到了未朝,中秋己成了個重要的節日

---------------------------------------------------------------------
中 秋 節 的 傳 說
---------------------------------------------------------------------

有關中秋節的神話傳說,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為著名
漢代以前記載嫦娥奔月的文獻,有下列三種:
●《文選》卷六○〈祭顏光祿文〉注引戰國《歸藏》說:
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淮南子》「覽冥訓」說: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姮本作恒,為避淮南王劉恒諱,改之。又恒等於常,故後世以嫦代恒)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五五輯張衡《靈憲》:
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
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


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幾種情節大同小異的傳說
以下所述,則是在漢族間廣泛流傳的本子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十個太陽一齊出現在天空
曬得土地乾裂,海水枯竭,民不聊生
這時有個做后羿的英雄,他力大無窮,能開萬斤寶弓,射殺各種猛獸
他同情受日曬之苦的眾多百姓,就舉起他的寶弓
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並嚴令第十個太陽按時起落,造福人民

從此,后羿的名字傳遍了天下。後來,他又娶了嫻淑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夫婦倆十分恩愛
有一天,后羿在打獵的途中遇到一個老道士
老道士很欽佩后羿的為人,就送給他一包不死藥
並告訴后羿,只要吃了這藥,就能長生不老,成仙昇天
后羿回家後,就把不死藥交給了嫦娥

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心存不良,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藥,成仙上天
有一天,他趁后羿出門打獵的時候,偷偷溜了回來
闖進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那包不死藥
嫦娥迫不得已,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
立刻身輕似燕,直衝雲霄,往月宮飛奔而去了

由於嫦娥奔月的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
於是每年的八月十五
后羿和鄉親們,就會在月下擺水果祭月,表達他們對嫦娥的思念
此後世代相傳,人們就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


另一種嫦娥奔月的故事,則敘后羿射日,立了大功後,被人民擁戴為王
但他剛復自用,亳不體恤人民,所以老百姓都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天,后羿派了一位道士去向王母娘娘乞一種仙藥,吃了可以長生不老
人們聽說這個消息,個個愁容滿面,深恐后羿的殘暴永無休止
幸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十分同情人民的處境,就把仙藥偷偷的吃了
吃下仙藥後,果困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地向月宮飛去



除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外,還有兩則傳說也和月亮有關:
早在戰國時代,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
屈原在《天問》中說:「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
根據聞一多先生〈天問釋天〉中的說法,「顧菟」即蟾蜍
《靈憲》中也說:「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
因為月宮中有蟾,所以人們俗稱月宮為「蟾宮」
又因為「菟」字與「兔」字相近,所以另有一種說法說月中有白兔
不管是蟾蜍或白兔,牠們所做的事就搗藥,即不死藥
如《樂府詩集》「相和歌辭,董逃行」中就有:
「采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丸蟆丸」之句
從近年出土的漢墓中,更可看到蟾蜍搗藥形象化的證據


另有一則傳說「吳剛伐桂」
據唐朝段成式(八○三?─八六三)的《酉陽雜俎》「天咫」說: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丈,下有一人,
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吳剛伐桂的傳說使得月亮又增添了幾個雅緻的別名,如「桂月」、「桂宮」、「桂輪」等等

---------------------------------------------------------------------
中 秋 節 的 習 俗
---------------------------------------------------------------------

根據《東京夢華錄》(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記載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瀰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
商店販賣新酒,重新佈置門前的綵樓
市人爭飲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棖橘等等
到了晚上,人家爭登酒樓賞月,絲竹簫管並作
里巷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雜沓,至於天明
吳自牧(約一二七○前後在世)的《夢梁錄》卷四也記載
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
即使是陋巷裡的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困,來歡度中秋

金盈之(約一一二六前後在世)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則
記載了當時人由賞月進而拜月的習俗:
「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
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除了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風俗
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
「燈燭華燦,竟夕乃止」
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種羊皮小水燈「一點紅」,江面上佈滿了數十萬盞燈
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
據說水燈是為討江神喜歡,並非純粹為了觀賞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觀,即錢塘觀潮
由於錢塘江口地形類似一漏斗,每當海潮湧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
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牆,聲勢極為壯觀
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
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及潮水洶湧之氣勢:

定 知 玉 兔 十 分 圓 , 已 作 霜 風 九 月 寒 。
寄 語 重 門 休 上 鎖 , 夜 潮 留 向 月 中 看 。
萬 人 鼓 噪 懾 吾 儂 , 猶 似 浮 江 老 阿 童 。
欲 識 潮 頭 高 幾 許 , 越 山 渾 在 浪 花 中 。


《武林舊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則更具體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氣勢: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省中秋節最具特色的觀光據點

元朝雖以異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漢化甚深
節日習俗也大半沿襲漢人舊制
到了明朝,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

田汝成(約一五四○前後在世)的《西湖遊覽志餘》
「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義
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
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
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餅必須是圓,所供的瓜果則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

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偏照菩薩,下繪月輪桂殿
有一兔人立搗藥於其中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一成員
中秋節又是團圓節,所以縱使有歸寧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團聚

至於明人賞月的盛會,則有張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筆
為我們作了下面這段極其風雅記述《陶庵夢憶》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
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閒、傒僮、走空之輩,
無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舖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舖江上。天暝,月上,
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
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
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
席席徵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絃迭奏,聽者方辨字句,藻鑒隨之。
二鼓人靜,悉屏管絃,洞蕭一縷,哀沚清綿,與肉目引,尚存三四,
迭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肅,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
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鍼芥,心血為枯,
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
焉討識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從這則「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窺一二



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
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
「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
人立 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
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
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

清又流傳著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
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
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月用的「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
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花王閣剩稿》:
「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

祭過月後,收拾杯盞供品,設宴於庭,家人團坐賞月,稱為團圓節
祀月的月餅則按家中人數切塊分食,稱為團圓餅
即使有家人不在,也會為他留下
北方人在賞月席上,照例必吃蘋果,稱為團圓果,所以蘋果的價格此時最貴


飲宴過後,士女出遊。顧祿的《清嘉祿》(一八三○)卷八提到了這個習俗:「婦女盛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
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
據說走月亮還可以去百病,所以平日禁錮家中的女性也可乘此機會出外遊賞
中秋和元宵一樣,是一年中難得的女性假期。而婚尚未生育的婦女
也有在中秋節求子的習俗。方法是在中秋節的晚上
到人家的菜園裏偷摘一顆瓜,偷到以後抱回家去
據說這樣明年就可以生個胖娃娃。

能不能外出「走月亮」還得視天氣而定。據說中秋夜的天氣還和來年元宵夜的天氣互為因果
俗語道:「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
又道:「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

江南吳縣還有一種特殊的中秋節物,即俗稱「小擺設」的小財神爺
這些小財神雖然大不盈尺,但配備十分齊全。如「台閣几案,盤匜衣冠,鹵簿樂器,博奕戲具什物,亦縮至徑寸,無不稱之」
江南的小擺設和北平的兔兒爺正好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


台長: 顏大娘
人氣(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日記 |
此分類下一篇:中秋典故‧‧‧報妳知【下集】‧‧‧耐心看完哦^﹏^
此分類上一篇:中秋吟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