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28 10:15:19| 人氣3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於「美國式的數學教學與日本式的數學教學比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翻譯這本書的其中一章,其實是想做為討論台灣這幾年來課程改革的一個引子。很多人都有一個刻板的印象,而且這個印象很嚴重,就是美國教育=創造力=放縱…這個等號畫的太快、太籠統,事實上,美國教育受兩個互相相反的力量拉扯的非常厲害,一個是講求追求社會效能、訓練「工人」、採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另一個是講究個人啟蒙與追求群體民主的教育,前者以桑戴克、Bobbit、Tylor為代表,後者最有名的就是杜威了。這兩股力量,大約每十年循環一次,現在風水轉到追求「效能」派,因為布希大哥的[No Child left behind」教育政策就是主張以學生的標準化測驗成績來評定學校的辦學績效。

「建構式數學」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美國的產物,只適用於美國,不適用於台灣。這本書的作者Hiebert與Stigler是美國數學教改的前鋒,他們看了這麼多錄影帶,結論就是日本人達到了他們數學改革的要求與理想,也就是日本人的數學課堂才是比較像「建構式數學」的課堂。作者也提到了美國數學教改表面化的現象:如老師認為數學教改就是使用計算機,或是做日常生活的連結,但是在觀念與觀念之間的連結很弱,舊瓶裝新酒的情形比比皆是。他們的結論就是數學教育是文化的一部份,如果文化不改變,課程的改變永遠停在表面的層次。

日本人花了十四年的時間來做數學課程的改革,他們把數學教育改革當成是「工程」來進行。在這本書中也提到日本教師如何進行「lesson study」,他們的課程研討會是長時間,並且多層次的。老師在課程討論會中,丟出教學上的問題,如如何教異分母分數的加減,然後所有老師共同決定這學期或是這段時間要研究的主題。每個老師針對主題,分組設計課程,然後試教,並由所有老師做觀察與回饋。最後修改,重覆這個循環。台灣當初在設計這個「新課程」時,採用的也是類似的模式,花了八年的時間,動員數學、數學教育與認知心理學的專家與老師,做這個課程的設計。

很多台灣批評「建構式數學」的人,大概都沒看過原版的教科書、教學手冊或是示範錄影帶,這個課程在數學結構上很完整,其實比我在美國看到的教科書,或是香港、英國的還要完整,當然我覺得有些地方太瑣碎了,我自己會跳過他,但是他的立意與結構是好的。我也看過一些老師的課堂,這些老師經過這一連串的進修與討論,都能夠掌握課程的精神,但是又融入了個人的教學風格。

這個課程改革會失敗,我會歸咎於這個課程改革是用「教科書」在改革,而非從下到上的改革。這跟很多教改失敗的原因相同:老師沒有被「新的方式」教過,社會的風氣無法支撐改革的想法,文化中缺少「討論」成分,家長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些都是教改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校長占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好的校長,會鼓勵教師做課程上的改革,並給予專業上與心理上的支持,同時也會與家長溝通教育理念與作法,很多學校換了校長,風氣就變了。

看看日本,他們的文化中也是缺少「討論」的因子,但是在他們認真的態度下,會追求他們想達到的理想與共識。台灣也有認真的老師,可是在目前的社會風氣下,他們的努力能夠得到的鼓勵與支持很少。台灣的教育近年來做了一個大的轉彎,我支持這樣的轉變,因為科技的進步,教育不在以教導生活技能為導向,我們必須教導學生如何自我學習、如何判斷與追求可靠的資訊、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讓自己找到可以貢獻這個社會的方法,也就是學習方法與態度遠重於技能,當然這樣的轉變也必須依賴社會與政府的支持才會成功。台灣的教育政策一向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學生體能不好,就弄一個「體適能護照」,學生沒有創造力,就弄一個「創造力博覽會」,我們少去辯論我們的教育到底要教出什麼樣的學生。

將來的教育問題肯定比現在還要複雜百倍,隨者愈來多的外藉新娘的混血兒,社會階級化,如果現在不做一個徹底的討論與檢討,我們會步上美國的後塵,每十年風氣轉一次,這種時間與資源的浪費是很可怕的,對於基層老師而言,也是可怕的折磨。

(這篇文章寫得很亂,也許將來會把理面的幾個想法再做更深的探討)

台長: 大城小隱
人氣(3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