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28 21:50:27| 人氣4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蘇軾琴詩禪理之契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蘇軾一首有<題沉君琴>的禪詩,極膾炙人口。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大意是說,如果琴上發出的琴聲是琴,那麼,將琴放置在琴匣內時,為何琴不自鳴?若說琴不能自鳴,那麼,該是撥琴的指頭發出的聲響吧?那麼何不在彈琴的指上聽聽?如果都不是,琴聲何來?
  <<楞嚴經>>有云:「譬如琴瑟、箜篌、甚,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此。」又:「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有。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
  萬事萬物皆為「緣起」,有因必有果,因果相生,有無相成。<<楞嚴經>>所言「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本是形容學人開悟,需要自心清淨及師家點撥兩方面的因緣和合,才有可能。而蘇軾<題沉君琴>則化用佛偈經意,演說「法不孤起」、「有無相生」的佛教「緣起論」。
  僅有琴弦不能發聲,僅有指頭也不能發聲,琴聲是產生於指頭與琴弦的相互作用。
  韋應物<聽嘉陵江水寄深上人>詩中亦云:「水性自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同樣表達出「有」與「無」相生相成的因果論。
  水與石本靜,由於地勢的高低,江水自上而下沖激石頭,才發出了聲音;如果水與石沒有如此高下激盪的因緣合成,則水聲就無從產生;琴師若空有指頭,而不去撥動琴弦,則琴聲亦無從生起,所謂「法不孤起」、「因緣相生」、「有無相成」,世上萬法萬物,莫不如此。
  按佛教之「緣起」,意指一切諸法(有為法),皆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此理稱為「緣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修件之相依存而產生變化(無常),為釋迦牟尼佛對於現象界各種生起或消滅之原因或修件所證悟的法則,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有』、「無」相生,「生」、「死」相繼之理,同時亦由「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之理,無生無滅,斷除吾人無明之煩惱,以證涅槃。此緣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證悟,為佛教之基本原理。
  蓋佛陀典印度諸外道所主張之「個我」,認為諸法具有「自性」、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均予否定,而謂萬有皆係相互依存,非有獨立之自性,此乃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其他哲學、其他思想之最大特徵,蘇軾此作即發揮此理,寓佛法於詩,以論禪理之妙句。

台長: 走不動ㄉ老鴨
人氣(4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字常識 |
此分類下一篇:國寶檔案-清明上河圖
此分類上一篇:藝術傳承

TOP
詳全文